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语言平实范例

范例2019-06-10 22:00书业网

篇一:用平实语言打造精彩文章

用平实语言打造精彩文章

辞藻华丽的语言,是考场作文中出彩的一个很好因素。然而,对于还在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在学生的体验和认知还比较肤浅的时候,教师如果只偏重于语言外在形式的雕琢,就往往会使学生偏移对事物内涵的挖掘而使文章流于矫情和浮靡。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妨先要求学生用朴素的语言进行写作。不过,用朴素的语言写作,并不是在语言运用上就可以随意为之,无所用心了。相反,要使语言做到“朴素”而“美”,是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的。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追求语言的朴素美。

一、深思熟虑,透彻分析,朴实之言也可震撼读者

在写作中,尤其是一些议论性的文章中,深思熟虑,透彻分析,往往能使文章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与众不同,而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的思考和分析也最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我曾经让学生依据下列材料写百字短评:

“赵、钱、孙、李四人外出野游,赵发现一只野鸭,钱立即兴枪打死野鸭,孙飞快地把它捡回,李主动把鸭弄净烧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人共享成果。请问若重奖贡献最大者,奖当属谁?” 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各方面斗争的结果,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和努力而形成的。重奖谁都不合理,因为这是一个团结合作得很好的战斗群体。”

篇二:说明文语言平实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

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讲解。(请在《复习指导》p.41《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

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

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复习指导》p.42)

(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答:篇二: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语言平实范例)软、硬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

1.说一说“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一句中的“适当”能否删去?为什么?

2.如果问“适当”的表达效果?

二、关系罗列

(一)、一般与特殊

“通常”、“往往”、“一般”等强调一般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之下”、“只有------才”强调特殊情况。

(二)、全部与部分“所有的”强调全部,表示没有例外。

“大部分”、“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

(三)、主要和次要 “主要”、“次要”;“其次”、“再次”

(四)、精确与模糊

“大约”、“左右”、“约”、“上下”、 “可能”:大概、不确定,表示一种猜测、估计。

(五)、限制与形容

1、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分别针对“早”、“多”作程度限制。

2、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惊人”突出了其地位影响。

(六)、依据与论断

“据推算”、“在当时”:限制时间、条件。

例如:1、“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2、“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练习:

1、“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这句话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2、“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这句话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性阶段”一句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5、“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技巧:“??”这个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这句表示??(结合句意)的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请你说说“有可能”一词的表达作用。

2、我国猪肉消费名列世界第一,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结合语境,说说“似乎”一词的作用。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2)、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上面句子中的词语“发明”改为“发现”可以吗?为什么?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

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篇三:平实语言 考点

1

2

篇四:说明文专项训练语言特色及范例

品析说明文语言

1.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这些词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精度、性质、程序等。

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常常、或多或少……

表范围:大部分、基本上、没有一个不、绝大部分……

表估计:大约、可能、也许、左右、可算、应该、据说、大概(模糊词语)……

这些词去掉会使句意绝对化、肯定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准确性还可以体现在同义词的选用上。

2.常见题型:

①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句中A词换成B词好不好,为什么?

3.方法点拨:

题型①,我们往往用“增删法”分析。

如:09年太原市模拟(一)说明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

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

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斗?硎侵泄?糯?ㄖ?拐鸬挠忠晃恢匾?绞浚?诘卣鹗彼?衿?档募跽鹌饕谎?鹱疟湫蜗?艿?/p>

作用。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砣耗芄恍纬梢桓稣?逍院芮康摹案张獭保?凑铡澳苷叨嗬汀钡脑?虬训卣鹆Υ?莞?锌拐鹉芰Φ闹?樱?蟠筇岣吡苏?鼋峁沟陌踩?浴@?飞希?芏啻??淼慕ㄖ?寄艿钟?苛业卣穑?热缟轿鞔笸?幕?纤拢?诿挥卸?淼牡偷燃陡绞艚ㄖ?黄苹荡?〉那榭鱿拢???淼闹饕?钐萌阅苄掖妫?浞炙得髁硕?矶钥拐鸬墓毕住?/p>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14. “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基本上”一次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答:不能去掉。“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抗震能力强的特点又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它,绝对化,不符合文意。

08年《太原市模拟(一) 》说明文《揭秘雪崩》

“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 灾难。(”“很可能”可以删去吗?说明理由。)

答:不可以。“很可能”表明滑雪者引发雪崩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这个词,就肯定了滑雪者的打扰是造成雪崩的原因,不符合文意。“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模板:

1. 判断。

2.带词解句、去词解句。(句式:加点词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文意/绝对化了)

3.某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题型②——同义词换用,我们往往用“比较法”分析。

如:08年《太原中考题》说明文《汉语遭遇“喀斯特”》第6段写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明理由。)

答:不可以。“相当”表述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相当”的选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另有一种题型,不常见,但也应了解、掌握。:

“说明事物要求语言准确,A段内容如何体现这要求?”

方法点拨:从A段中找出含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的句子,品析即可。

如:06年《太原中考题》“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第一段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答:这段中“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一句, “之一”说明是众多特点中的一个,不是唯一。 “最”表明程度,它们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说明语言风格也不同:

? 平实(准确,简洁)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

? 生动(形象,具体) 如:《巍巍中山陵》

常见题型:举例说说本文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以《巍巍中山陵》为例)

答:本文语言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

平实表现在语言准确、简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如:“浩荡的大江之滨”“一幅十分鲜美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大约7千米”,这些限制词,修饰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