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东方朔,公文

常用公文2019-06-11 06:09书业网

篇一:公文写作复习资料

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公文发展

【先秦及秦汉公文】

先秦,是我们对汉民族形成初期到大一统封建帝国秦朝建立之前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总称。其间,历史不仅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切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起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寻到答案,公文亦然。

公文,作为文牍产生初期的唯一形式,是随着公务活动的形成与成熟而产生的,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与国家政权形式的最终确立,公文发展所必需的两大客观条件日趋成熟,在进入夏、商、周等奴隶制国家时代时,公文撰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是王权崩溃、礼崩乐坏的时代,万事万物都于巨变中重现生机,“士”阶层的出现就是巨变的时代给予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公文撰制也因此在创作队伍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士”人阶层以其丰富的知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全面刷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也使得公文本身折射出全新的时代色彩。

公文是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

公文是在文字产生后出现的。

从公文的载体来看,先秦的文书经历了甲骨文书、钟鼎文书和简牍文书三个发展阶段。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和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选集。后人将《尚书》的文体概括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典主要是帝王的政绩和言论的记载,因被史官奉为经典而得名;谟与谋想通,是帝王和臣下谋议政事时的谈话记录;训有训诫之意,大多是贤臣用历史上君主成功或失败的教训来引导、训诫帝王的谏言;诰,古时上下有诰,上曰“告”,下曰“诰”。上以诰下者多指帝王对臣民的谕告,下以告上者多为臣下对帝王陈述政事或劝勉颂扬的书奏;誓即誓师之词,是古代用兵作战时用来激励将士的动员令;命就是以上命下,是帝王对臣下任命、分封或赏赐的文书。

中国封建历史上可称帝国的,秦与汉首列其中,这首先源自于两代王朝强大的政权实力,其中封建政治制度的全面确立则是两代王朝对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大贡献。

由秦朝开始确立的皇权和国家公务制度在两汉得以定型,这位秦汉公文奠定了发展的基调。一方面,公文撰制形式与体制的日趋规范与严格,使公文撰制与普通的文学创作最终得以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政权背景的支持,公文撰制又与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互动以至交融的态势。

“秦世不文”和秦末战火对这一阶段公文创作的实绩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但汉初

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又为公文的原气复苏提供了保障。汉文、景前后,公文创作承战国余绪,直接开启了“西汉鸿文”的全盛局面。其后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俱臻一时之盛,公文与时文齐头并进,成为盛世再现的文字舞台。但到了东汉,公文撰制反而受到大赋的拖累,在过度的文辞雕饰中逐步表现出与公文实用性本质需求严重背离的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许也是事物发展物极必反规律的现实表现!

秦汉在完善公文制度方面有着开创之举:书同文制度(小篆),行文制度(公务事项必须以公文形式书面上报,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报告),校勘制度(文书草拟完毕,必须经校勘准确无误后方可发出),避讳制度(避讳应用于公文制度适于秦朝),用印制度(规定皇帝之印为玺,百官之章为印),传递制度(推行“车同轨”制,大修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

这一时期的公文作家:李斯(秦代的封禅刻石文),刘邦(《入关告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守边劝农疏》),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东方朔(《上书谏远谗言》,刘向(《极谏外戚封事》),董仲舒(《贤良对策》)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公文】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胁迫汉献帝建都于许,取得“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时起,至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中国时止,历时393年。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西晋、东晋两晋时期以及南北分裂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与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等20多个王朝分隔统治的时期。

社会的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自汉武帝以来,一直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动摇。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需要,名、法、兵、纵横等家的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一种自由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的公文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反映两国交兵的征伐之文、举才纳士的求贤之文、恢复经济的悯农之文、抒发怀抱的述志之文,成为这一时期公文的主体。

曹操在魏王府创设秘书令一职,下列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负责收发处理奏章、拟制诏令、传发教谕等,取代朝廷的尚书台而成为握有实权的中央秘书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名副其实的秘书官职。

这一时期的公文制度:用纸制度(东晋时,纸张已能大量生产,至桓玄执政,下令以纸代替简牍,公文遂全部用纸书写。公文用纸分黄和白两种,与皇帝有关的诏、敕、章、奏

等皆用黄纸,一般公文则用白纸),签押制度(也叫画敕,依照这一制度,只有经过帝王或长官的签押,文件才能生效),用印制度(简牍文书的用印是封泥,魏晋南北朝以纸质公文取代简牍公文后,用印则改用朱色水印,朱印简便易行,印迹清晰),骑缝、押缝与连署制(公文在采用纸质文书之后,较长的公文则须由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纸书写,两张纸之间会形成一个粘连处,在此处用印称骑缝,在此处署名称押缝或押尾,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文书内容共同负责称为连署),公文程式制(据《宋书礼志》记载,共有七种写作程式)。

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上给皇太子的笺文程式:

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 ,死罪死罪!事。参议以为宜如是事诺。奉行。年月日。曹上。

这一时期的公文作家:曹操(《置屯田令》、《在阳平将还师令》“鸡肋”),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诸葛亮(《与群下教》、《街亭之败紫边疏》)。

隋唐两代共经历了32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当时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隋唐两代,特别是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人民乐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的职官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公文撰制人员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设置合理、分工较明确,为提高公文写作提供了条件;公文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为公文的制作和处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隋唐改变了魏晋六朝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以儒家思想为指归,强调公文的实用性,追求公文的尽善尽美、文质兼美;公文研究也在前代基础上有所进展,搜集、编纂了大量公文集,并对公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隋唐公文,上承秦汉,下启宋元明清,逐步走向成熟,在我国古代公文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职能分工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隋文帝杨坚即帝位后,确定尚书省下辖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唐代的尚书省也分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后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部为户部。

隋唐公文撰写制度:

副本誊录制度。这一制度自西周时代就已形成。唐代规定,朝廷制敕拟写完毕,呈皇帝审阅后发下,有专人“抄小字录一本”,保存起来,原文发出。

抬头制度。古代公文竖写,不标点,不分段,但依据封建社会的道德纲常,如果公文

中出现了皇、帝、天等尊贵字样,必须另一行并高出原格书写,这就是所谓抬头。

避讳制度。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其他话或字词,这种制度大约起源于西周文书行文的避讳制度,始于秦始皇。唐代文书行文避讳制度不仅给以继承,还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唐太宗叫李世民,也因此改成了“户部”;女皇帝武则天,名?祝??司桶言?椿视梦氖榈摹摆?备某啤爸啤薄?/p>

用纸制度。最早强调公文用纸必须用黄纸的是东晋。至唐代,由于造纸业的发展,纸的品种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为公文用纸制度提供了可能。唐代规定,官府机构应根据公文级别、轻重、缓急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原料、质地和色彩的纸张。黄纸是皇家的专用纸,称为“黄敬”,官府往来文书和臣民上书只能用白纸。

贴黄制度。贴黄,也叫押黄,就是拟制敕书有错误需要修改时,在错误处用黄纸覆盖,然后修改,这是唐朝人首创的一项公文纠错制度。

唐代以前,公文多为卷轴式,唐代改为折叠式,这是文书形式在用纸后的重大变革,方便了文书的传递、封装、区分、翻阅和保管。公文写成折叠后,要装入一定规格的封套中封固,这样的一件公文称“一封”。隋唐时,有时也把公文放在木匣或纸匣中加以封固,这样的公文称作“函”。

【宋元明清公文】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宋代取得的文化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与唐代共享“盛唐隆宋”之美誉。实际上,就武力和国力而言,积贫积弱的宋代不但不能与威加四海、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相比,甚至足以与唐代形成一个触目惊心的巨大反差。但毋庸置疑,宋代文化的发达是颇为人称道的,这就形成了宋代国运羞比历代而文运却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畸形时代。作为文化成就的一部分,宋代的公文从数量到艺术技巧几乎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公文的高峰。

宋代公文制度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份公文中只陈述一件事情,不同的事由不得混杂在同一篇公文中。这种做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文书办理的效率。有典籍记载的一文一事制度起源于宋代。宋朝规定,所有奏章等上行文必须一文一事,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文,同时,不同的文件应主送不同有司,以便行文归口和由主管部门及时处理。

引黄、贴黄制度。引黄、贴黄制度始于唐代。引黄主要是摘由,贴黄主要是纠错。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导致了大量冗长公文的出现。皇帝根本无暇阅读全部公文,因此办文人员必须将收进表章等文书的内容要点、呈递日期等,另用黄纸写成简短的内容摘要,贴附来文

的封面或文首,同进皇帝御览,是为“引黄”。这一公文摘由制度,对于区分公文的缓急轻重,合理用力,提高办文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这一制度也是今天公文摘由的来源。

宋代出现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众多家族式公文大家:

一是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空前提高,这种政治风气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则是父授子学,子承父业,家庭教育中的读书为学之风日盛,从而为家族式公文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沿袭久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学风有所改变,唐代的那种漫游天下,结交豪俊,干谒达官贵人而谋取政治出路的风气已存在不多。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弥封、誊录的做法,使考官“莫知举子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爱憎厚薄于其间”,最可靠的入仕之途就是不断读书、参加科举,宋代文人不再像唐代那样随心所欲,其心态更务实、理性,其结果是,家庭异常重视读书;

三是整个社会普遍重视公文写作。宋代科举的开放性,使一大批了解社会、熟悉底层的士子们走入公文写作队伍,提高了整个政治机构的公文撰制水平。这样,要做官入仕必须考试,考试中强调公文写作,于是,家庭教育中重视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必然,家族式公文写作大家的出现也就成为可能;

四是宋代的道德思潮使整个意识形态逐步向富有现实理性的方向发展。伦理道德、人伦秩序是宋代社会维系的最必要力量,“复古明道”是士人内在的品德自觉形成的过程;

五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为着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聚集的知识分子团体,形成了罕见的师友授受、代代相沿的特点;

六是由于宋代内部的相对稳定,综合国力的提高,印刷术的飞跃,为家族式公文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政权,作为执政主体的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种等级,出现了恶劣的民族歧视政策。尽管元朝的政治、经济存在着若干的倒退现象,但元朝富于活力的质朴、拙野和强壮,某些文化的“异质”,与长期以来中原文化的繁缛、浮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融合、异化,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活力,也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基础,带来了卓越的文化成果。

元代公文制度

朱销文簿制度。为了防止文书稽失违误等事件的发生,也为了便于监察官审查,元代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均要设置文书“朱销文簿”,凡应处理的文书均应按时间顺序逐

篇二: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某鱿郑?馕蹲殴?淖?浦贫然??痰娜?嬲箍?!渡惺椤肥俏颐窍衷谒?芗?降淖钤绲墓?难〖?4呵镎焦?贝???梅⒄埂⑸缁岜涓铩⑺枷虢夥藕臀恼路比伲???牡姆⒄勾丛炝颂跫???抛杂傻纳缁峄肪承纬闪斯?奶赜械纳?省G啬┱交鸷颓厮?敌械难闲叹?ǘ郧氐墓?拇醋鞑??嗣飨缘亩笾谱饔茫?卮??牡氖导食删筒桓摺:捍?持握呶?×饲赝醭??返亩淘莺汀扒厥啦晃摹钡慕萄担?扇×艘恍┯欣?谏缁岚捕ā⒎⒄股??拇胧???捍?缁峋?煤凸?脑??母此仗峁┝吮U稀:耗┪航??剩?夜??姆⒄沟揭桓鲂陆锥巍K宕??幕?境辛??嘈鳎?删筒淮螅??蔡岢隽烁母锔∶椅姆绲囊?螅?康鞴?轿暮病⒉⒁耸德迹??刮谋砘?蕖3跆扑慕芎统伦影涸谖难?弦?蟾镄碌暮羯??怨?男醋鞯氖北滓灿薪洗蟪寤鳌K纬刑浦疲?固拼?樯⒐?奈姆缁?竟橛诩?拢?纬闪顺缟衅邮怠⒊び谒道怼⒅厥登嵝榈南灾?氐恪T???闹屑扔写罅渴褂觅笛运子锏拇炙滋澹?灿薪舫刑扑蔚牡溲盘澹?褂薪橛诹秸咧?涞陌谆疤澹?问降亩嘌?⒎岣涣斯?牡哪诤?L乇鹗窃???闹贫鹊耐晟疲?彩沟迷???脑谥泄??氖飞险加幸幌??亍C鞔?饨ㄖ醒爰?ǖ募?嘶??苯拥贾铝朔饨ㄎ氖榧拔氖楣ぷ鞯南低郴?⒀厦芑??鞔?约耙院蟮那宕??侵泄?糯??牡耐瓯甘逼凇G宕??斯?男醋髂谌莶煌??猓?浠?膊淮螅??募醴奔绦?炕???慕峁挂哺?泳?伞?/p>

006公文写作秦统一中国以前可称为发韧期,秦汉魏晋是发展期,隋唐宋是成熟期,元明清是公文的稳定期。

007在中国繁多的研究学科中,公文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一是认为古代公文有强烈的封建思想。二是认为古代公文在艺术上不及文学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对中国公文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儒学观念的回顾,是真正儒家思想的精髓。

008就起源来说,公文是文章早期惟一的表现形式。公文古代称为“公牍”或“简牍”。“公”与“文”揭示了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009我们考述公文的起源可能早在约5000年前的原始文明时期,即国家尚未完全形成的部落社会时期,但我们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公文却是出现在国家产生之后,但我们至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公文却是在出现在国家产生之后。

010正是国家的产生,才使得公文有了政治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等现代公文意义上的诸种功能。

011自商代开始,公文的撰写事宜大多由史官来承担。到了西周,商末秘书机构的雏形---太史??玫窖杆俚睦┏浜头⒄埂V艹?拿厥榛?谷找娉氏殖鲎ㄒ祷?透丛踊?那阆颉L???商?贰⑿∈贰⒛谑泛陀?纷槌伞L?肥浅す佟?/p>

012从已发现的史料看,西周的公文体式主要有13类:诰、命、誓、典、范、盟、约、训、事书、丹书、谱碟、丁籍、版图。

013从大量原始公文资料,公文是从商周时代开始出现的。从公文的载体来看,商周文书经历了甲骨、钟鼎和简牍三种文书。

014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产生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公文,它比较准确地显示出了公文创作初期的原始面貌。甲骨文书是商代公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散文创作的最早形式,其内容单一,缺乏议论性言辞,并初步表现出历代公文“一文一事”的撰写原则。

015《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和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选集,在公文发展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尚书》被列为古典“六经”之一,也称《书》或《书经》。

016东晋时,王室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绩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一些篇章被后人认为是伪作,故又称“伪文书《尚书》。”今存〈尚书〉共58篇,上起唐尧虞,下至东周春秋,

历时1300多年,故又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017《尚书》的行文特点:一是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严谨。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三是比喻、排比、陈情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公文的生动性。

018春秋战国公文的体式变化:一是从体式类别上看,春秋战国时代的公文首先是继承和发展了周代原有的公文种类。二是公文体式的变化还表现为新的公文种类的出现。如“令”“书”“檄”。

019秦汉公文:由秦朝开始确立的皇权和国家公务制度在两汉得以定型,这也为秦汉公文奠定了发展的基调。一方面,公文撰制形式与体制的日趋规范与严格,使公文撰制与普通的文学创作得以最终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政权背景的支持,公文撰制又与同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互动以至交融的态势。

020秦在中央实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度。

021丞相府作为承担秦朝中央政府秘书工作的机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辅助了全国范围内的政务管理,与之相关的秦朝公文制度也第一次确立了浓厚的封建制度色彩。

022两汉中央机构中处理文书业务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开始形成,到曹魏时逐渐被秘书令所替代。

023秦汉公文制度:一是“书同文”文化制度。二是行文制度。三是校勘制度。四是避讳制度(最早源于周朝)。五是用印制度(皇上称“玺”,百官称“印”)。六是传递制度(始皇推行“车同轨”制。)

024秦汉成为封建公文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公文体式第一次被统治者明确分类。秦代公文统称“典籍”。

025秦汉公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景之前的公文创作。秦并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始皇“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焚书坑儒,导致了“秦世不文”的现象。这种“不文”虽然影响了公文创作,但严格的制度化政策也同样影响并促成了公文制度规范化的形成,秦世公文因此显得简约实际,有章可循。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本人就身体力行,为公文形成及内容的规范化创作作出了表率。第二阶段:武帝之后,随着国力的日渐强大,社会政治生活日渐丰富,以及封建王朝地位的日渐凸现,公文发展

也因此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创作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出现了汉武帝、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一大批公文创作名家,秦汉成为公文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第三阶段:东汉时期的公文创作。东汉的公文创作虽然数量颇丰,但在总体成就上要低于西汉。尤其是在具体创作上,只注重形式,因循守旧,虽然长篇累牍,却大多空言无物,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东汉后期才稍有改观,随着社会的动乱,政治的危机日深,有识之士激扬文字,痛下针砭,多少为现实的公文创作带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

026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反映两国交兵的征伐之文、举才纳士的求贤之文、恢复经济的悯农之文、抒发怀抱的述志之文,成为这一时期的公文主体。一方面在公文实践上出现了一批公文大家。另一方面,在公文理论上出现了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丰碑。

027在公文撰制机构方面,曹操在魏王府创设秘书令一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名副其实的秘书官职。

028起居令史记录皇上言行,也记录朝廷会议或大臣论证的言论,这种类似备忘录的记载实际开创了后世会议记录的先河。

029魏晋南北朝的公文种类:一是下行文。在官府下行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令。使用权限是皇太子、丞相府的最高长官、地方诸侯王。二是上行文。仍沿用汉代的名称。三是平行文。魏晋南北朝时改朝换代频繁,地方政府则保持相对稳定,整个社会主要依靠各级官府的工作来运转,因此这一时期官府之间来往的平行文比汉代有所增加,在沿用汉代文种外,又增加了符、帖、牍、行状、关、刺、谱牒等新的文种。

030列辞相当于今天打官司用的法律文书。

031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制度:一是用纸制度。二是签押制度。三是用印制度。四是骑缝、押缝与连署。五是公文程式。

032曹魏时期的公文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从形式上讲,下行文明显增多,其中诏与令两类应用最广,体现了乱世社会的特征。其次从公文风格来讲,与前代公文相比,不守陈规,不拘一格。

033曹操公文的独特之处:一是在于他的无所顾忌、不受约

束。二是随意直接,以势压人,凭着自己显赫的地位和过人的力量胁迫对方就范。三是率直自然,诚挚坦荡。

034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是魏晋公文的典范之作。 035代表蜀公文最高成就、传诸后世名垂不朽的,当属诸葛亮的公文作品。

036南北朝公文:陈朝历经五世,前后达33年,政治荒淫、无甚建树,当时最突出的公文作家是有“一代文宗”之称的徐陵。北魏的作用上看,都是北魏公文中当之无愧的上佳之作。北周最出色的公文大家当作庾信。南北朝公文发展到后来在公文语言上受骈体文的影响日益严重,注重选词炼句,雕饰文采,追求“华实相胜”的公文风格。

037魏晋南北朝的公文研究:

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魏晋之前的公文理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对文牍的性质、特点以及及写作规律等,几乎无人研究,第一个对公文在理论上关注的是魏文帝曹丕。1他十分重视文章的价值和功用。2开始探索文章的体裁特点。3肯定了公文写作要讲究写作艺术。

二是陆机的《文赋》是对公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陆机着重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体裁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次陆机对文章写作的具体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方面:1强调文章内容的主体性。2指出文章要注意谋篇布局,针对写作过程常有行文前后矛盾,有时后文干扰了前文,有时前文妨碍了后文的发展,提出了“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精辟见解,指谋篇之初,要选择义理构思适当的结构布局,考虑以确切的词句安排在恰当的位置。3是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文章的主旨)。

三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文体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了各类文体的起源。2考察了各文体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四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划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写作学理论专著,体现了当时公文理论的最高成就。主要体现:1对公文分类更加细致而明确。按行文关系将公文分为下行文、上行文和平行文三类;根据各类公文的作用,将每一种公文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类。2勾勒出了古代公文发展的轮廓,对每种

篇三:公文写作2

公文写作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

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

字。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传说,黄帝以前的氏

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

子·?锫垩怠?,“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

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

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

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

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

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

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

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秘书史研究专

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

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

用决定的。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自

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帝王和贵

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因此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

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无逸》、《盘庚》、《秦誓》等篇章尤

称典范,条理分明,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具有一定的文采。如

《盘庚》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频繁,变法革新运动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繁

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当时的外交文书、法令文书以及

士大夫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上书”,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

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这一时期公

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夭,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皆具有“尚质而不

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尚

质而不文”是符合公文写作要求的。

西汉初期,出现了一批公文写作大家和一些堪称典范的公文名作。如贾

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

疏谏猎》等。这些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

展,面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

今,写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

指出:贾、晁的疏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从西汉后期开始,公文文风受赋和骈文的影响,出现了忽视内容、过分

追求形式的不良倾向。赋是盛行于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铺叙描

写为主,讲究辞彩,语句整齐,半散半韵,似诗而实文。它的行文特点根本

不适合于公文写作,自西汉中期开始,有人用赋体来撰写章、疏之类公文,

致使部分公文丽词满篇而内容不实。如东方朔一篇上书竟达十万余字,而汉

武帝却大加赞美,这势必助长公文写作过分注重文采而又崇尚繁冗的不良之

风。

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产生了骈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通篇句法结构对

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

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骈文比赋文更加不适

合于公文写作。

骈文对公文写作的影响有一个发展过程。三国时一些著名政治家比较务

实,公文写作也以散文为主,出现一些公文佳作,如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

令》、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西晋时,骈文渐成气候,与散文分离,但两

晋公文仍是散文为主;南北朝时,骈文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南朝,多数朝

廷的公务文书,几乎全是用骈体撰写。

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虽然三国时期有公文佳

作面世,但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

公文的内容。这种文风不符合公文务实的要求,是公文发展史上的一股逆

流。

隋代初年,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不仅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影响到整个社

会风气,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

(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

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

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

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

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

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

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徵、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徵、

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

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

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

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

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

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

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

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机要多由蒙古、色目族官吏掌管,公文写作不重

章法,缺乏规范,因此元代缺少精采典范的公文篇章。

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行文宜朴实简明,而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

和清代,却是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其中最值得人们思考

玩味的,莫过于明代屡次严禁繁文而终无收效的史实。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亲自处理朝政,对公文动辄数千言上万言非常反

感。洪武二年(1369年),他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皆

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

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

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

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一万七

千字。朱元璋让中书郎中王敏念给他听,念到六千三百多字时,还不知讲些

什么,朱元璋大怒,命人将茹太素打了一百大板;次日又命王敏接着念,念

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才讲到要谈的五件事,可见,后五百字足可说明问

题,而前边一万六千多字,多属浮文。朱元璋感叹道:“朕所以求言者,欲

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于是命令中书省

定立了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当时对于克服繁文之弊确实起过不小作用,但由于

朝政日趋衰败,繁文之弊在整个明代虽一禁再禁而终于未能禁止。文风是政

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反映,文牍主义与政治腐败相伴而生,封建社会后期政

治日趋腐败的现实,决定了少数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努力无法改变公文写作的

这种趋势。

以上都是对公文文风的总体风貌而言的,在文风颓败的朝代,也有少量

公文佳作产生,多出于清廉务实的有为之士,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清代名

臣林则徐等人,都有公文佳作留世。

公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将以不同的形式、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持续下去。

人类社会某一族群发展到产生统一文字的阶段,必然首先产生公文这一管理及传播工具。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现象之一,我国公文同样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而又不曾间断的悠久历史。据史籍传说,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就已经创造性地改革统一了文字,“苍颉造字,天雨粟,神鬼泣”。原始时期的公文文物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据报道近年已经发现了8000年前的文字。

我国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公文基本成形,有了分类,出现代表作。目前,世界公认我国古文字最早的文物是十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发现的35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甲骨文是统治者主要用来进行占卜和记录的公文形式。春秋时期由孔子编辑的《尚书》,汇编了黄帝之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高级行政公文。百家争鸣中的一些文章,就是公文。

在2000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上,公文统一规范,在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秦汉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我国公文开始走向统一规范。公文代表作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汉高祖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公文最早称为“书契”、“简牍”、“文书”和“文案”等。公文一词出现在东汉。《后汉书·卷五十七·刘陶传》记载,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侍御史刘陶上表朝廷,提议招安张角,以防黄巾起义:“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意为各州官员为保官职,只是互相转告,不肯写公文报告张角势力的日益强大。三国时公文已成通称。

魏晋时期,公文写作理论有了突破。刘勰在其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论述的大部分文种都是公文。

唐宋时期,推崇文治,公文种类发展,出现许多公文名作。“唐宋八大家”散文中,不少名作是公文。

明清时期,公文走向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种类繁多,专著相继推出。公文还被称为“公牍”和“文件”。

辛亥革命后,公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公文变革,明确主张使用白话文,研究公文的写作。新中国建立后,不断进行公文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又于1993年修订发布。2000

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至此,我国公文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大道,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浅谈几种公文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

公文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原始应用文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产生,除了民间的应用文日益丰富外,国家机关适应公务需要的公文发展更快。例如,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汉代的表疏律令、唐宋的图籍表册,明清的史册文翰都是公文。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文种有

十三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笔者选择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种公文来探讨其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

1函

函,本意为舌、含、包含、包容,引申为匮、匣、盒子,再引申为封套、书套。因信件有封套,故将信件称为函。起初函只作为私人信札。晋朝时期,凡荐人奏章,往往先私人密启,然后公奏。自此以后,公务行文夹用私函,这是函作为公文名称的起源。到清代,上级官署对下级官署在批札之外,常常加一书信,叫做“加函”或“加标”,也有叫“附片”的,这表明当时函已成为一种公务文书了。

另外,文种咨也曾有着函的功能,亦作“谘”.又称咨文。咨的本义是商量、询问,三国时已有咨文.但不是作为公文使用的宋朝.咨文正式作为一种较高规格的平行文使用,用于翰林院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统领政夸章奏之处)、枢密院(统领全国军令之处)之间的平行公文称之为“咨报”。宋后.咨一直作为较高规格的平行文使用,直至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公文文种大大简化,在仅有的几个文种中,平行文仅保留了咨一种.但用途已较前广泛。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即废除了咨文,代之以“函”。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发布的《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公函”用于无隶属关系的官署之间行文。1928年国民政府修订《公文程式条例》重申了这一规定。这个规定把“函”定为平行公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函”一直被列为公文的一个文种,1951年9月,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的机关行文时用‘公函’,介绍、商洽、询问、催办等事得用‘便函’,只需个人署名或盖用机关长戳、圆章即可。”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取消了“公函”、“便函”,只列“函”一个文种。

函在现代公文里的含义是“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的公文。理解函的定义时,关键要把握住“不相隶属机关”这一概念。一个系统内部的平级机关是不相隶属机关,这个容易理解;另外,凡是双方在行政或组织上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业务上没有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都是不相隶属机关,无需考虑双方的级别大小。在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级别高的一方不能向级别低的一方发出指挥、指导性公文(个别晓谕性的通知例外),级别低的一方也不需向级别高的一方发出请示和报告。双方之间如果有事项需要协商或请求批准,都要使用“函”这种平行文体。除作为平行文种出现之外,函有时也可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之间。例如,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询问有关情况,用别的文体显然不合适,可以用函,但下级的答复最好用报告。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催办有关事宜,如要求下级机关呈报有关报表或材料时,也可以用函,下级同样要回以报告。函有平等性和沟通性,故在措辞、口气也跟请示和批复大不相同,要体现平等性和沟通的特点,亲切自然得体。切忌一函多事,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命令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公文集《尚书》,其中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种

文体。它标志着公文文种已有明确的划分,特别是以奴隶主统治者为中心的“王命文书”——诰、命、誓等就是命令(令)的起源。《殷墟书契前编》中有这么一句话:“大王令众人日胁田”,意思是殷王命令下属和奴隶们进行农耕生产。这就是古代的王命文书。先秦时期,“命”和“令”是两种公文的名称。通常是颁布有关国家制度的文书用“命”,不属于国家制度但全国上下又必须奉行的文书用“令”。宋代毛晃说“大曰命’,小曰令,上出曰命,下出曰令。这种说法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到秦代,秦始皇改制,把“命”改为“制”,又把“令”改为“诏”。以后历代相承,变化不大,凡国家最高机关的文书,都用“制”、“诏”,以后又派生出“策”、“敕”、“谕”、“旨”等名称,并以皇帝名义制发。“命”则不复再用,“令”虽然还在用,但一般用于皇后、太子发布言论,其原义为“诏”所代替。民国时期废止“制”、“诏”等旧名称,凡国家或地方机关向下级行文大都用“令”。新中国成立后,公文中虽有“命令”文种,但其使用范围有确定的限制,与民国时期相比已大不相同了。

在2000年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命令(令),是发布重要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任免、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一种下行公文。命令(令)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必须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发布命令,语言要准确、凝炼、庄重、有力。

3通知

“通知”用作公文名称较晚。但古代的部分文种也有现代通知的功能,如帖是古代官府下发的一种文告。自秦汉到明清乃至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官府之间有事互相告知,或者上级机关告知下级机关,所使用的公文均无“通知”这一名称。1942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消除公文体制上的混乱,在此前经过五次公文调整的基础上,作了新的变动,公布了新的《公文体制条例》。在这次变革中,取消了原来的“咨”和“任命状”,增加了“通知”和“报告”,这是我国第一次将“通知”用作公文名称。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发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草案)》,把“通知”正式列为行政公文名称,其适用范围是:“对于特定事项或特定机关人员,通知以必须知照之事项,用通知。”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29日,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未将“通知”列为独立的文种,而是附在“通报”之后,但实际工作中“通知”却广泛使用,但不够规范。为此,国务院秘书厅1957年11月所发的《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和国务院办公厅1980年10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草案)》中,都把“通知”列为正式公文。此后,国务院办公厅1981年2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及1987年2月发布的《国家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都将“通知”列为主要文种,至今未变。现在,它已成为各级国家机关、各个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使用频率最高的文种。

现代公文中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在公文中,通知的使用比任何一个文种都广泛得多。特别是省、地以下机关使用通知行文的就更多,几乎占发文数的大部分。

使用通知行文,比起命令指示、决定、决议等公文要方便一些,因为它没有那么多的限定,任何一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团体都可以发通知。有的通知还具有较强的执行性和约束力,其要求办理或执行的事情不能拖延,必须在限期内完成,否则可能失效或误事。

4请示、报告

书、呈、章、表、题、状等,它们大多是旧时对皇上所使用的奏章、奏本。如:李斯的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