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历史评课稿范文

评课2019-06-11 09:07书业网

篇一: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篇二: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林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

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

真实的佳课。下面,我就林老师引领的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

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

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

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

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

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陈老师根据低中年级学生

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范围缩小到

我的好朋友中。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

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

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

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林老师提供了句式, 1 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

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在四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

段的训练。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

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林老师这堂课

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

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

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

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林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

的这一科学规律。

三、多元评价,画龙点睛在这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

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

(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历史评课稿范文)

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

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林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

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

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 总之,

林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

堂难得的好课。

2作文课评课稿

一、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姜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

明确,能抓住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姜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

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就拿出翻得牌,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

过发言特别积极。又出现举牌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介绍

搜集的材料的时候,用的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

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

课。 3篇二:作文指导课评课 作文指导课评课

循序渐进 有效课堂

——评作文课《让你的心在作文中跳动》 今天有幸聆听了周老师的一节“心理活动描写”的作文指导课,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

一点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家往往用“课堂的是否有效”标准来衡量一堂课是否是好课。

周老师的课,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注学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提供

服务;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基本掌握了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每一位同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提高。这正是 “有效课堂”的最好体现。

1、巧架桥梁,“有效”在悬念中起步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事情,“咬着笔杆愁眉苦脸”,“看着题目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这

样的情形在作文课堂并不少见。但令人惊奇的是,周老师的作文课堂中不但没有这样的情形,

相反我们看见学生的是他们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我想,这一切“反常”的表现,应该

是源于周老师巧妙地导入,为学生的学习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上课前,周老师特意创造情

景“老师迟到了”,让学生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说起,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的心理活动

描写的重要性,自然导入本节课内容,教学无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有效教学的

第一步。

2、巧设过程,“有效”在灵动演绎中铺展 周老师用学生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给予多角度的范文,打开学生写作思路,让学生体

会到心理描写的作用和方法。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其实并不简单。我们不妨连起来看看问

题的答案:写心理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感受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写心情可以用语言、

动作、神情、环境烘托的方法。看,周老师让学生思考回答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

的心理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恰当,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就有本可依。 纵观整个环节,我们可以这样说:方法是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中、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指

点中不知不觉掌握的,既轻松又有效。

3、巧作点评,“有效”在肯定鼓励中升华 教师好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还能引领学生、提升学生。作文,需要的是语言,所

以周老师的评价,尤其注重对学生语言的提升。比如本堂课,周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和自己语

言中表现心理活动的一些关键词,“小心翼翼”、“愧疚心理”等,课堂上,学生的心是活跃的,

情是真挚的,但由于平时的积累不够,或一时不能联想,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想说却无

法说,说不明,此时,教师提供一些词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习作时运用语言,使描写更具

体。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写作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专家谭惟翰曾说过,“纳”是“吐”的前提,是基础,会“纳”才谈得上“吐”。”

周老师的设计与引导,不正是在帮助学生“纳”吗?有了足够的“纳”,还怕学生“吐”不出

吗?智慧的教师能创造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在周老师的作文课中,

处处显示着教师的智慧: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关注了学生的起点和发展。在这样的课

堂中,我们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能看到生命成长的画面,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当然,如

果再加点时间,通过师生评点,生生点评,紧扣前面学到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在习作中得

到落实,那么被评点的学生会更有信心,其他学生也能明白怎样的描写是好的,从哪些方面

改进等,这样也许会更生本、更有效。 ......篇三:作文讲评课_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 ,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 本

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

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

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

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

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

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

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

意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的创造性能量。

(二) 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

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

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

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

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

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

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

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金钥匙”。很值得我学

习。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

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

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

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

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

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

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

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

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

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

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

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

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

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

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

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

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

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

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

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

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

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

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

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

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

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

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

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

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2013年元月9日,全县初中语文精品课展示活动在旌德二中开展,杨丽华老师承担了授

课任务,课题是《答谢中书书》。该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课

堂体现了“全员参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特点。整个课堂充满

活力,教法灵活,韵味盎然。现综合评价如下: ?一、教材研读透彻

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

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

的前提。从授课情况来看,杨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很透彻:抓住所教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

特点及“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赏景悟情,尤其是在“悟情”这一板块中更是能认真研读教

材但又超越教材,引导学生们结合背景及相关的知识积累来全方位、多层面地理解作者的情

感,而不只是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单一角度上。 正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地解读,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自己是真正

读懂了教材,那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化解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

去深入挖掘,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时用到的方法和思考思路传授给学生,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

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二、目标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节课是否高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

是否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达到,否则南辕北辙,劳而无功。杨老师

本堂课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精美画面,学

习写景方法。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三

个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呈现本课的教学任务,

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三、板块设计科学

杨老师在执教《答谢中书书》一文时,采用了板块教学,她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读书信,赏图画,品情怀,背诗文”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

如 “读书信”的板块主要是为了读通文章,理解课文内容;“赏图画”的板块主要是品味精

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品情怀”的板块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诗文”板块是为了积

累美词佳句。在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

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

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光彩。

四、美点赏析精当

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代名家名文,十分讲究章法,思想情感也有其进步性,可以作为学习

写法、人文熏陶的好材料。杨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她在厚实地完成了整体感知后,

就开始了美点探踪,即“赏景、悟情”,在寻读中,学生准确地归结出写法上的美点、作者情

感的别样和丰富,即找到了景物美、写法美、情感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美点赏析。 同时,在学生赏析品味时,杨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发现的快乐。杨

老师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目标达成后都会围绕此目标进行学法归结,如在完成了“品味

精美画面”的目标后,谢老师归结“分析景物特点要抓住修饰词”;在达成了“学习写景方法”

的目标后,老师又归结为“修辞运用、色彩搭配、动静相衬、角度不同、时间变化”等写景

篇三:评课稿范例2

信息技术课评课稿:《漂亮的桌面》评课稿 各位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老师,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向王老师和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的全体成员欢迎大家来到风华小学参加本次活动。受向老师和中心组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随 向 老师一起参加了老师的教学设计活动。为了顺利完成本次开课任务, 屈老师很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也一同参与了 屈 老师的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的全过程,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情况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启发。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有:1. 学生活动可以是探究活动,也可以是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 2.学生能完成的内容,要设计成学生活动;3.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4.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5.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教科书是学习资源之一;6.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环环相扣;7. 学生活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8.学生活动要多样化;9. 设计学生活动时,要粗化教的过程,细化学的方式。 课堂学生活动 设计 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其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出现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非常被动,致使学生无精打采,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第二:当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不偏离自己的设计主线,往往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因势利导、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教学的机会;第三: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混乱,如“对于某些较容易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对于某些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思考”等。

出现这三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详尽地策划了自己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而教师们之所以较少的设计学生活动,开展学生活动,是因为他们在这一领域还缺少教学策略。

一 清晰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属于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的内容,该课的特点是操作环节多 素材要求大 ,对老师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复杂的内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 路,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将整个课文连为一体,并且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使课堂呈现出了既轻松活泼,却又掌控得当的局面。我做了一些观察,在我附近的孩子她们在自己操作时兴趣盎然,不时的露出胜利的笑容,但一旦 屈老师开始教授下一个环节时,孩子们立刻将视线转向了老师,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老师任何的催促,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显然,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归功于缜密的教学设计。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训练有素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向 老师曾经一再强调过,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

在 屈 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屈老师的学生们不但会看书,而且看得很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这种良

好得看书习惯决非一日之功,从孩子们自然得看书习惯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但是这节课孩子们在看书,以前得课上她们也会看,这是屈老师长期训练得结果,也成为课堂上得一个亮点。

三 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 屈 老师将时尚的 DIY 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 DIY 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俞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 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几岁的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屈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 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屈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以上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下面我再谈谈有待商榷的地方

1. 在教师的语态上如果能够将语言在和缓一些,语速相对慢一些,煽情的地方再多一些,可能可以将本节课的几个高潮处的气氛推向更高的境界,使气氛更为热烈。

2. 在表现的细节煽如果能再仔细一些,能够让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推进地更为明确,例如:给孩子佩戴奖励地红花时,不是戴在手上,而是戴在头上,甚至脸上,让孩子体验更多地快乐和成功。也可以给其他孩子以借鉴,鼓励她们一起努力。

这是我本节课一点不成熟地想法,希望能给屈老师一些有益地借鉴,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执教,谢谢!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