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国现代文学史Ⅰ 复习资料 (精选)

现代故事2019-06-11 14:10书业网

一、作家、作品、人物

1.鲁迅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①《呐喊》:《狂人日记》、《端午节》(方玄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

《头发的故事》(N先生)、《明天》(单四嫂子)、《白光》(陈士成)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吕纬甫)、《肥皂》(四铭)、《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离婚》(爱姑)

③《故事新编》:以“神话、传说和史实”为题材,但并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小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2).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3).散文诗集:《野草》

(4).散文集:《朝花夕拾》

2.人生派小说

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颖铭、颖石两兄弟)、《超人》(何彬)

庐隐:《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海滨故人》(露沙)

许地山:《命命鸟》(敏明、加陵)、《商人妇》(惜官、丈夫赵萌乔)、《缀网劳蛛》(尚洁)、《春桃》(刘向高、李茂)

王统照:《春雨之夜》、《微笑》、《沉思》(琼逸)、《雪后》、《湖畔儿语》、《印空》、《沉船》 叶圣陶:《隔膜》、《火灾》、《线下》、《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伊)、《饭》(吴先生)、《校长》(叔雅)、《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3.创造社创作

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陈二妹)、《薄奠》、《微雪的早晨》、《春烟》、《过去》、《茑萝行》、《迟桂花》(老郁、翁莲)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苔莉》、《最后的幸福》、《新红A字》、《约檀河之水》、《双曲线与渐线》

淦女士:《卷?》、《春痕》、《劫灰》、《旅行》、《隔绝》(镌华)、《隔绝之后》(乃华) 郭沫若: (1).诗集:《女神》:《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凤凰涅??》、《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

(2).诗歌、散文集:《星空》:《天上的街市》

(3).爱情诗集:《瓶》

(4).《前茅》、话剧《屈原》

(5).早期剧作小说:《喀尔美萝》、《残春》

4.乡土田园小说

废名:《竹林的故事》(三姑娘)、《桥》、《桃园》(阿毛)

许钦文:《父亲的花园》、《一生》、《疯妇》、《鼻涕阿二》、《大水》

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彭家煌:《怂恿》

王鲁彦:《柚子》、《黄金》、《菊英的出嫁》

5.“新月派”创作

闻一多:《红烛》(《孤雁》、《太阳吟》、《忆菊》、《秋深了》、《色彩》)、《死水》(《口供》、《发现》、《你指着太阳起誓》)

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朱湘:《草莽集》、《采莲曲》、《夏王》、《还乡》、《月游》

林徽因:《别丢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6.现代主义诗歌:李金发:《微雨》(《弃妇》、《有感》)、《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7.革命文学的最初实践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汪中)、《丽莎的哀怨》、《短裤党》、《田野的风》

瞿秋白:《饿乡纪程》、《弃都心史》、《多余的话》

9.茅盾

(1).《蚀》:《幻灭》(静女士)、《动摇》(方罗兰、孙舞阳)、《追求》(张曼青、章秋柳)

(2).《子夜》(吴荪甫、张伯韬)

(3).《虹》(梅行素)、《腐蚀》(赵惠民)、《林家铺子》

(4).《春蚕》(老通宝)、《秋收》、《残冬》

10.老舍

(1).《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张大哥、老李、丁二爷)

(2).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

(3).《月牙儿》、《骆驼祥子》(祥子)、《四世同堂》(祁瑞宣、祁瑞丰)

(4).建国后:《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

11.巴金

(1).中篇小说:处女作《灭亡》(社大心)、《新生》(李冷)

(2).“爱情三部曲”:《雾》(周如水、张若兰)、《雨》(吴仁民、熊智君、郑玉雯)、《电》(李佩珠、吴仁民)

(3).“激流三部曲”:《家》、《春》(淑英、蕙表妹)、《秋》(周枚、淑贞)

(4).“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憩园》(杨梦痴、姚国栋)、《寒夜》(汪文宣、曾树生)

(5).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将军集》、《抹布集》、《神·鬼·人》

12.沈从文

《柏子》、《萧萧》、《丈夫》、《边城》(翠翠、傩送、天保)

13.钱钟书

文论著作:《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

小说:《围城》(方鸿渐、孙柔嘉、李梅亭、高松年、苏文纨)

14.张爱玲

(1).小说集《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金锁记》(曹七巧)、《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花凋》(郑川嫦)、《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王娇蕊、孟烟鹂)

(2).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

15.左联作家群

柔石:《二月》(萧涧秋、文嫂、陶岚)、《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

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苇弟、凌克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南行记》、《山峡中》

16.东北作家群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八月的乡村》

17.“新感觉派”小说

施蛰存:《上元灯》、《将军底头》、《鸠摩罗什》、《梅雨之夕》、《春阳》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礼仪与卫生》

穆时英:《南北极》、《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

18.大河小说 李?氯耍骸端浪?⒗健?/p>

19.解放区小说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

孙犁(“荷花淀派”):《白洋淀》

20.曹禺

《雷雨》(周朴园、侍萍、繁漪、四凤、周萍)、《日出》(陈白露)、《原野》、《北京人》(曾文清、曾思懿、愫芳)、《家》

21.三四十年代诗歌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向太阳》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雨巷》、《我底记忆》

22.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泽泻集》 代表性散文:《祖先崇拜》、《天足》、《吃烈士》;《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二、名词解释(主要是文学社团、文学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主要刊物是《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2.语丝社:1924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钱玄同等。语丝社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批判专制主义,主要刊物是《语丝》周刊。《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东京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主观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作品大都表现自我,有时剖露负面心理。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4.新月社:1924年成立的文学社团,由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的聚餐会发展而来,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梁实秋等。新月社主张“以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主张新格律诗,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新月社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5.左联: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成员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等。“左联”宣告“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奋斗目标,它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潮的高涨,也标志着党对新文艺领导的加强。“左联”的机关刊物是《萌芽》和拓荒者,还先后出版了《前哨》、《北斗》、《文学月报等期刊》。“左联”的成立,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研究,推动了“文艺大众化”,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新文学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6.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诗派,从初期象征诗派和后期新月诗派演变而来,主要成员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等。现代诗派在艺术上追求诗意的朦胧美和诗形的散文美,在形式上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代表作家作品有戴望舒的《雨巷》、《我底记忆》等。

7.新感觉派: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出现的中国第一个现代派小说创作群体,主要作家有施

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在借鉴日本的新感觉派和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中逐渐成形,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电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的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

8.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1937年10月,抗战爆发后不久,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创刊。《七月》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以诗歌影响最大。与《七月》杂志联系密切,而又经常在《七月》发表诗歌的诗人,称为七月诗派。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邹荻帆,冀方等。

其审美特征是:总体可用“明朗、朴实、激越、豪放”予以概括。综合表现在诗歌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和形式建构等方面。(1).七月诗人的诗作写得最多最动情的就是泥土和大地;他们崇尚主观战斗精神,并毫无遮拦地将战斗的壮志激情贯注在诗篇中;他们将真实鲜活的生命感受与体验,情不自禁地发为浩歌,大都有一种鲜明的形象,明晰的主题,明朗的战斗倾向和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七月诗人善于捕捉具体时代特征的宏伟主题,创作了许多规模宏富、气势浩大的史诗,抒情诗和叙事诗。如徐放的《在动乱的城记》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对40年代反复多变,坎坷多艰的社会生活做了真是的艺术概括,表现出充实的革命激情和刚劲豪放的格调。(2).七月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出朴实明朗的特点。除大量的铺叙、描写和直抒胸臆外,也多用比喻暗示象征等,都力求明朗清晰。如鲁藜的《泥土》,选用了珍珠和泥土两个贴切的比喻。(3).七月诗歌的语言具有朴素晓畅,新鲜单纯的特点。七月诗歌的形式从总体来说,都属于自由体,但具体选择时又灵活自由,有对话体,无韵体,新格律体,民歌民谣体,散文诗体,叙事诗体等,其形式走向自由奔放,既是因为适应了悲壮慷慨,乐观激昂的情绪,也是为了抒写和表现的便利。

9.九叶诗派: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个刊物,逐渐聚集起一批有相近艺术追求的诗人,他们主要由上海的都会诗人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和西南联大的学院诗人郑敏、穆旦等。他们因后来出版的诗合集《九叶集》而得名。九叶诗派吧审美追求建立在中西诗歌新的艺术交汇点上,创造性地融会了古诗和新诗的优良传统,成功借鉴了西方现代诗人的“非个人化”“思想知觉化”的艺术精神及技法,形成了鲜明的流派特征。

《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精神胜利法”: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性格里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其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忘却,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

幻觉世界里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现象,“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周所强调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人的文学”概括了新文学的内容,表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他甚至在当代的新时期文学中被重新提倡,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关键词之一。

问题小说:1919年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1921年文学研究会公开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许地山的《命命鸟》、庐隐的《海滨故人》等。

特点:①关心现实社会;②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关注下层群众,具有人道主义情

怀;③注重文学“为人生”的社会价值功能;④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乡土小说:是20年代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包括农村中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农民的思想状态,以及当时中国农村发展趋势和特点。这些作家并不是始终扎根在农村的,而是移居北京上海等都市的,他们的创作较多地受到“乡土文学”奠基人—鲁迅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农民的疾苦。代表作家有王任叔、许钦文、台静农等。

人生派小说:人生派小说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是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以后,文学研究会《宣言》中公开标举反对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高举“为人生”的旗帜,人们习惯把他们的创作称为“人生派”小说。其共同特点是:一、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入世。叶绍钧、王统照、冰心、庐隐等人的创作,无论是作为爱与美的追求者,还是以人生的安慰者或悲哀宣泄者的身份去探索人生真谛,去捕捉知识青年的灰色的烦恼或痛苦的内心奥妙,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被损害被侮辱者的同情,是积极入世的。二、以人道主义的真诚关心民生疾苦,喊出民众的心声,特别关注下层社会人生,写出一批反映劳动民众疾苦的佳作。三、注重写实,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京派:二十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

实、记“梦”、像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 湘西世界: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30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沈从文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领衔者。其笔下的详细世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想结合的世界,大量地渗入了作家的情感、情绪没事经过作家重新关照过的、理想化的、美化了的湘西世界。

三、简答

? 鲁迅

1.《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系列

(1).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①贫苦农民与小市民:华老栓、华小栓、阿Q、七斤、闰土

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了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个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坏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昧、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②下层女性:

a.单四嫂子:孩子死后疯了——中国独特的宗法观念,宗法社会女性为生殖道具,其成功依附于儿子。小宝死后,单四嫂子便寻不出自己生活的意义。

b.祥林嫂:对“被卖”并不抗争,而是因为“被卖”破坏了她的“节烈”,她自由选择。 c.爱姑(《离婚》):带有反讽意味,上半部分描写她的泼辣,下半部分写见到乡绅后的唯唯诺诺。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③下层读书人:

a.陈士成(《白光》):社会没有人道,对弱者不是同情,而是打击。

b.孔乙己:批判科举制和整个社会被科举制深深影响,社会不同情孔乙己,而是嘲笑。“穿着长衫”、“不能坐在长衫班,也不愿脱下长衫”(读书人的象征——尊严、虚荣);“站着喝酒”(穷);最受伤的是读书没有功名,但人们却要往他的伤口上戳。

鲁迅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残废形象,指出封建文化只能造成历史的垃圾,没有任何生命力,只能走向坟墓。

(2).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a.狂人“我”:孤独、话语权被剥夺。

b.魏连殳(《孤独者》):“自己的腐烂加速社会的苏醒”。

c.吕纬甫(《在酒楼上》):激烈者→打菩萨(神),平庸者→被同化。

d.涓生:有追求,但陷入家庭婚姻,对子君情感的变化;子君:勇敢。爱情中两个人相互无私付出很难做到,也难以维持。婚姻不能仅靠浪漫,不能脱离现实。

作者着眼于揭示其精神创伤和危机,作品一方面描写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

者的压迫,描写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独者、异类;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常常会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3).麻木的社会群体形象: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药》、柳妈、《示众》里的看客

(4).权势者与卫道士的形象:

a.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离婚》)、赵七爷(《风波》):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

b.四铭(《肥皂》,冷酷、道貌岸然的虚伪之徒)、高尔础(《高老夫子》,半流氓性质的人物)

2.《阿Q正传》

(1).阿Q的生存状态——未庄底层人:打短工的农民,住在庙中,没有地(生存保障),穷

(2).阿Q的“精神胜利法”:个体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虚幻的精神胜利,将现实中受屈辱的结果转化为某种“合理”说法,以欺骗自己的精神痼疾。表现形态:

①“闭眼睛”:逃避现实

过去(比你阔多了)——现在——将来(儿子也比你阔多了)

②“很自尊”:缺乏自信与自主

③“忘却”:自我慰藉

④ 向更弱者泄愤,转嫁屈辱:礼俗社会,主奴性格

⑤ 自虐(最严重):自贱自轻与自我惩罚

(3).“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①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劳动力,阿Q没有机会成为“读书人”

② 宗法社会文化:阿Q安于这种生活

③ 民族文化心理:晚清的社会状态(社会已经开始衰败),失败、屈辱、自卑激起“很自尊” (国民性批评:《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体现国民性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此刻画出了国民的灵魂,集中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从物质到精神戕害的严重性,使人痛切感受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化启蒙的重要性。)

?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1).思想内容:

①批判传统文化与讽喻社会现实(《祖先崇拜》、《天足》、《吃烈士》等)

②抒发个人的生活情趣,表达悠然闲适的心境(《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 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周作人倾向于把文艺当作“自己的园地”,艺术的品味人生和人生的艺术品味。饮酒、品茶,使平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和风雅。他的散文是其人生况味的表达,而其散文的艺术品味又进入到了作者的人生之中,周作人的散文与其生命具有互为关照的关系。

(2).艺术特色:

①随性而谈,情趣盎然的“闲话”体式

营造、表达日常生活语境

②冲淡平和、自然隽永的简单味

语言冲淡平和,情感自然隽永,取材于日常琐事,将知识、趣味融为一体

③婉转含蓄与幽默诙谐的趣味性 超脱俊逸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周作人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 老舍

1.代表作:《骆驼祥子》

主题: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农村到城市,身体心灵的双重毁灭、堕落

祥子形象分析

(1).悲剧命运

①勤劳、诚实、健壮的青年车夫:外貌、品性(农村朴实的思想)

②“三起三落”:梦想的破灭 (工作无望)

买车→出城门被捕,丢车→卖骆驼,得到35大洋→被侦探敲诈→被迫娶虎妞,有车→虎妞难产而死

祥子想凭借劳动实现梦想,但事实却使他明白这不可能实现:社会显然存在问题。 ③婚姻不幸:虎妞、小福子 (生活无望)

虎妞诱惑成功,祥子受虎妞欺负觉得委屈,又恨自己不争气。

虎妞逼婚,小福子死亡;包月时受姨太太诱惑,患花柳病。

④祥子的堕落:堕落的城市流氓无产者

第一次丢车后,学会抢生意:自私→可以不拉车便不拉:懒→为钱出卖他人:告密

(2).祥子悲剧的原因及意义

(文本) ①社会悲剧:“三起三落”,受压迫的底层劳动者

经济:车厂;政治:兵匪一家(车被警察没收,有冤无处报告

意义:祥子的悲剧是客观现实社会作用的结果,作者借此来抨击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作家) ②思想文化悲剧:个人主义

农村思想→城市思想:城市思想文化悲剧

祥子个性要强,在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后,他明白了即使拼命努力,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知道个人的利益要负个人的责任,其性格中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成为利己主义,最后导致其走向自我放弃的道路,堕落成城市的流氓无产者。

祥子的悲剧(兵匪一家)也说明了传统的宗法与社会、国家相断裂,社会制度不健全。 意义:祥子的悲剧由他的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导致,悲剧体现了社会的黑暗不公,也体现了文化转型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作者借此来抨击社会的黑暗面,并且宣告企图用个人奋斗求解放的道路行不通。

③人性悲剧:在祥子悲剧中,虎妞闯入他的生活是一个重要原因。作品由此启发人们去更深地思考有关家庭、伦理等问题。

(3).艺术特色

①结构方法:继承我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以祥子的希望、挣扎、毁灭为主线,交织成一幅相互关连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图景,连结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命运的家庭和人物,反映当时的现实。

②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着重刻画)

③语言特色:a.凝练的俗白:文学性的大白话,与人物个性相贴切;可诵性强 b.幽默风趣

2.创造了一系列丰满的艺术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和一定的历史深度。

①老派市民——老舍写得最好、性格最丰富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保守的、闭塞的。代表人物有老马(《二马》)、祁老人(《四世同堂》)、张大哥(《离婚》)等。老舍以戏剧化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了他对传统文化落后方面的批判。

②新派市民——兰小山(《老张的哲学》)、张天真、小赵(《离婚》)、祁瑞全(《四世同堂》)。 ③城市贫民:祥子、老马(《骆驼祥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娼妓(《骆驼祥子》

中的小福子、《月牙儿》中的母女俩等),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④理想市民:赵四(《老张的哲学》)、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

? 沈从文

1.《边城》的艺术特色

(1).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

沈从文小说不重视对情节与人物的细致描摹,擅长运用散文化的抒情笔法,强调叙述主题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边城》中对翠翠的心理刻画尤其精彩,这也是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2).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域色彩。

沈从文作品中所描绘的爱与美的人生,都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如湘西吊脚楼、码头、西边绳渡等。

(3).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进一步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茶峒边城一带美好的自然风光与“风俗淳朴”的社会景象、人际关系相一致,为表现爱与美的人生构筑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

(4).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沈从文吸收了书面语和文言语的特长,使其文学语感有真意、去伪饰,具特性。

(5).现实与梦幻相交织,作品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沈从文作品有意淡化时代背景,所以他的作品与当时的时代主流有相当的距离,这也是沈从文的作品遭人冷落的原因。

2.翠翠人物形象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是具有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①美: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爱得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天性。她在面对痛苦悲伤时没有倒下,充分表现出翠翠性格中的坚强。

②对爱情的忠贞:她谢绝船总的好意,是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也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抗争。她准备接受种种磨难来等待傩送的归来,是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是对爱情的忠贞。 翠翠的形象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3.沈从文小说艺术特点

①沈小说题材相当广泛,都市、乡村、上层、下层,从地主资本家、官僚政客、军阀武夫,到船夫猎户、木工石匠、娼妓巫师等,三教九流,悉入笔底。

②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用。作家根据自己对题材的不同态度,对现实生活多用现实主义手法,而对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世界则多用浪漫主义手法。

③沈从文的大多数作品,情节明快,感情含蓄,讽刺不露锋芒,描写意味深长,语言朴素洁净,结构不拘一格,显示出摸索使用不同角度和笔法的“求差”成果。

4.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体现出其对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小说展现了两种人生形式:

(1).现实的人生形式

《柏子》、《萧萧》、《丈夫》、《会明》等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

(2).理想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小说中,表现了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

? 曹禺

1.《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整个剧作的中心主人公,一个兼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特征的人物,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特征的民族资本家典型,也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

主要性格特征:专横、自私、狡诈、贪婪、残忍、虚伪

剧本以三条线索对他的性格进行刻画:①从周家内部,主要是在与繁漪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是一个专横的封建家长。周朴园早年留学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现代经济的发展又使他成为了一个资本家,可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封建思想在他身上却依旧存在,在仁义道德的幌子遮盖下,他采取的是冷酷的封建专制手段。②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自私、虚伪及性格的复杂性。三十年前他为了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逼着生了第二个孩子三天的侍萍在大雪天抱着孩子离开周家,不管死活,造成侍萍一生的不幸、痛苦,这是地主资产阶级少爷对下层妇女的损害和罪恶。三十年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尊严,也不打算认侍萍和儿子鲁大海,并不打算让周萍认母亲,并且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了,你还是找到这里了。”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充分显露了周朴园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复杂情感。③周朴园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劳资关系,阶级关系,血缘关系,揭示其作为官僚资本家的反动阶级本性。戏剧揭示了他的发家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发了绝子绝孙的昧心财,成为资本家之后,他又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导致工人罢工。在镇压工人罢工中,他勾结军警,让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并采用分化收买的办法,买通了工人代表签字复工,开出了带头罢工的亲生儿子鲁大海,他干尽了伤天害理的坏事,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官僚资本家的反动阶级本性。

剧作是通过周朴园对待侍萍的忏悔、对待繁漪的专横、对待罢工的处理三个方面来展示他作为封建家长的冷酷尊严和内心的复杂情感的。

(2).繁漪:《雷雨》中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在她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的抗议和追求的呼声。繁漪是个具有反抗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她扮演了一个受丈夫周朴园专制主义折磨的悲剧角色。而周萍对爱情的背弃,又使她再次承受精神崩溃的悲剧,在这个双重悲剧中,她既是强者又是弱者。其性格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害者、破坏者)

①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繁漪读过书,美丽热情,曾受过新思想的影响,有追求独立的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要求人格独立自尊,渴望美好的人生,充满生命的热情。但命运却把她抛到了周家,渐渐把她折磨成一个石头样的人,不仅没有得到爱情,也从未得到过起码的人的自由和尊严。封建的婚姻制度毁灭了她的希望,也葬送了她的青春。

②繁漪的反抗性格在同周萍的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体现。繁漪是一个遭受双重压迫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知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她陷入了周朴园专制主义的精神折磨和压迫,而周萍背弃爱情,又使得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次陷入绝望之中,从而成为一个忧郁阴鸷的人。

③繁漪自身也存在一些弱点,包括三个方面:a.爱情追求的盲目性。过分压抑的情感使她爱上了周萍,没有看清周萍的胆小、自私、不负责任。b.反抗具有软弱性。繁漪首先是一个旧式女人,她文弱、哀静、明慧,是一个古代怨妇形象,否则不可能在们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周公馆生活18年,不仅如此,她还迁就周萍的背叛,得知周萍要带四凤走时竟说“三个人一起走,也行”。c.存在相当严重的阶级偏见。自身认识没有超越,认为自己的悲剧源于周朴园而不是整个封建家庭制度;反对周萍爱四凤,因为四凤是丫头下等人。d.繁漪的反抗具有两面性。她对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压制人性的反抗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繁漪的性格和反抗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繁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2.曹禺的话剧成就: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创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雷雨》到《日出》、《原野》,是曹禺创作道路的第一阶段,是曹禺戏剧生命的“郁热期”。在这三部戏剧中,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雷雨》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悲剧,《日出》进一步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金钱化社会的罪恶,《原野》表现的是一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双重压迫的农民奋起复仇的故事。曹禺的戏剧艺术风格悲剧艺术才华在这些剧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抗战爆发后,辗转重庆,他的创作道路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始。在这一时期的剧作中,曹禺歌颂抗日爱国志士,鞭挞民族败类,并且继续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抗战期间,曹禺先后创作了《黑字二十八》、《蜕变》、《北京人》、《家》等,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 艾青

1.诗歌的意象及主题

(1).土地:对祖国大地的情感,将土地喻为母亲,寄托着对土地上承受苦难的人的关注 《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太阳:代表光明与理想,希望与新生

《向太阳》、《北方》、《原野》

2.诗歌的艺术风格

(1).忧郁的情绪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的痛苦和灾难,清醒的现实主义诗歌

(2).强烈的主观情感 土地、太阳

对感觉的渗透,创造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意象

(3).自由诗体 “散文美”,注重排比

《向太阳》(长诗)

? 茅盾:《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色

1.结构:宏大严谨

寓意: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文化遇到新时代的冲击,总会消亡(吴老太爷的死)

2.人物塑造:注重心理描写

李玉亭: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冯云卿:土财主,为了钱把女儿嫁给张伯韬;潜意识:杜鹃花和金鱼,幻象成女儿和元宝

3.语言:(1).叙述语言:欧化语言较多,行文酣畅,笔势如火如荼

(2).人物语言: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

? 巴金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以小说的方式写宗法家族制对现代年轻人的残害与适应)

2.《家》

(1).题材、情节:以爱情为线索

(2).三个女性:内在美+外在美→悲剧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