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现代文学第一学期考试复习内容

现代故事2019-06-11 14:10书业网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1“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以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的三十年文学。

2、“现代文学”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3、20年代文学指的是,从文学革命发生到革命文学兴起这十年间的文学。

4、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史阶段的结束和当代文学史阶段的开始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讲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兴起 ;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更坚定地表明了文学革命的立场。

2、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的白话小说。

3、新旧文学阵营的三次论争:

①1919年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批判:

②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③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4、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地点、主要成员、文学主张。

5、1918年4月胡适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6、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反对违反人性的旧文学,要求新文学必须表现人性,并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记录社会“人生诸问题”。

7、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主要内容: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2)历史意义: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晚清民初的文学改良,它是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8、如何理解“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说法。(自己总结

9、文学革命是否存在对传统否定过多,对外国文学缺乏批判分析的缺点?(自己判断并陈述理由)

第二讲鲁迅(一)

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伟

大的人道主义者和自由知识分子,被誉为中国的“民族魂”。

2、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3、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

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4、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5、 狂人形象分析: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

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6、 《狂人日记》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①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②运用日记体形式,直接表现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和心理;

③以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完整,有头有尾的结构方式; ④双重视点的设置形成小说文本的分裂性和反讽性。

⑤简练的白话语言。

7、为什么说阿Q是中国“愚弱国民性”的代表?

首先,作为一个农民形象的阿Q是旧式的,在他身上体现了封建历史烙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的伤痕。

其次,阿Q是“现代的我们中国人的魂灵”的代表和象征,其精神胜利法概括了及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每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这种精神胜利法表现在:不正视失败的现实和奴隶的命运,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来进行自我欺骗、自我陶醉,以一种虚构的胜利遮掩真正的失败。鲁迅把它命名为“中国人愚弱的国民性”,《阿Q正传》是一部“国民性批判的大书”。

8、谈谈你对阿Q革命的理解。

9、举例谈谈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10、举例分析鲁迅小说的现代化特征。

?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 首先、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 其次,鲁迅在观察和表现的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他始终关注

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是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伟大拷问。这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拷问人的灵魂,并不以揭示和拷问本身为目的,而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并由此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这种独特的视角自然形成了其小说忧愤深广的风格特色。

? 再次,由于作家这种独特的视角,在小说中自然呈现出“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

去”两大情节、结构模式。

? “看/被看”模式:《示众》

? (1)对不幸者的观看——人性的残忍、麻木:《祝福》、《明天》、《孔乙己》、《肥皂》 ? (2)对革命者的观看——民众的愚昧:《阿Q正传》、《药》、《长明灯》

?

?

?

? “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归乡”模式):《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新形式的创造实验

? (2)叙述者的精心选择

? (3)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 (4)语言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练。

?

?

? 总之《呐喊》《彷徨》正是以其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

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

11、鲁迅在《伤逝》中为什么要选择涓生作为叙述人呢?

(1)能从男性的角度比较真切地记录五四时期自由恋爱的年青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

(2)能较为深入地表达涓生的悔恨、悲哀和内心的矛盾,揭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真实还是说谎?)

(3)在涓生的叙述中,涓生将两人婚姻的失败归咎于子君,让子君处于“失语”地位,毫无辩驳的机会。鲁迅选择涓生作为叙述人暴露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

第三讲 二十年代小说创作

1、“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时期一批初步具备了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意识的青年,热情而不无稚嫩地探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小说。五四时的很多小说家都写过问题小说,主要作者除了叶绍钧、冰心外还有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

2、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3、问题小说积极思考和探索人生、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社会针对性和时代气息;但这些作者都比较年轻,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都还不足,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浮浅和抽象,概念化、简单化的毛病很突出。

4、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性的问题小说主要有《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5、许地山问题小说的浪漫传奇风格的表现:

(1)异域色彩:小说故事发生在异域,如《命命鸟》的故事发生在缅甸,《缀网劳蛛》的故事发生在马来亚。

(2)宗教氛围:故事中穿插着大量宗教用语和事物,人物多信奉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绪和精神。

(3)爱情线索。故事多讲述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如《命命鸟》中的加陵和敏明、《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和尚洁

6、1934年许地山发表标志他走上切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品《春桃》。

7、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被认为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

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1925年发表的《潘先生在难中》塑造了一个卑微、自私、胆怯、苟安、患得患失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既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理解,又暗含着不动声色的讽刺。1928年代创作出版《倪焕之》。

8、 叶绍钧小说的艺术成就:

(1)、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绘;

(2)、同情与讽刺兼备的情感基调;

(3)、结构多变、精于布局;

(4)、语言平实、严谨、纯正。

9、乡土派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蹇先艾、许钦文、许杰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农村生活的,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呈现出较为一致的思想艺术倾向,是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一个创作流派。

10、王鲁彦,乡土写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菊英的出嫁》写冥婚的古旧民俗。

11、台静农,多以他的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及其所造成的悲剧。格调阴冷沉郁,手法质朴圆熟,善于裁剪布局。《拜堂》是其代表作,其代表乡土小说集取名为“地之子”。

12、彭家煌,湖南湘阴人,他的创作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怂恿》写横行乡里土豪劣绅出洋相,语言采用活泼风趣的土语,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笔带讥讽,富有喜剧色彩,被茅盾称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13、乡土小说的评价:乡土小说承袭了问题小说和“为人生”小说的现实关怀意识,只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封建宗法制下的乡村和农民,他们大多延续了鲁迅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思考,对乡村凋敝破败的经济、野蛮落后的习俗和麻木愚昧的精神进行了展示和暴露。在艺术上,较问题小说更趋成熟,成就较高,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形象生动。作家也开始自觉追求个性化、地域化的风格。总之,乡土小说推动了现代小说在写实方向上的长足进展。

14、五四时期的浪漫抒情小说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忠于作家“内心的要求”,

表达自我的情绪,大多具有“自叙传”色彩。与人生写实派小说相对峙,在20年代的小说界开拓创建了现代小说的另一样式——浪漫主义抒情小说。

15、庐隐的《海滨故人》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女性的复杂的感情,表现一代青

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自叙传色彩突出,笔致纤微细腻,情调激切感伤,喜欢在文中穿插日记书信,重视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但结构较散漫拖沓。

16、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郁达夫的文学观念:“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17、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特色及成就:

(1)开创“自叙传”的小说模式。

(2)、具有浓郁的浪漫抒情色彩

(3)、塑造了一批“零余者”形象:

18、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分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称谓不同,但这些形象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社会地位低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产生,受“五·四”浪潮的冲洗而苏醒,又软弱无力反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多种性格元素构成的整体:激昂慷慨又软弱无能,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不甘沉沦又无力挣扎,清醒又迷茫。 “零余者”被原来的社会抛出既定轨道,因性格软弱无力反抗,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当的位置,成为社会的“零余者”。透过零余者形象,让我们探测到“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思想,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郁达夫创造的“零余者”给新文学提供了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19、如何理解郁达夫小说中的病态性欲描写:

首先,正如郭沫若所言,当时这种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虚伪礼教的自觉勇敢的叛逆精神。

其次,这种色欲的大胆描写还与作者当时受到的日本私小说和卢梭的“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有关。人的一切欲求都是自热合理的,“情欲”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也应该在文学中得到正视和

表现。

另外,这些描写不是对性行为的无意义展示,而是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作者总是在描写主人公的性苦闷、病态性行为的同时进行严厉的自我谴责和忏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个人积郁”和“时代积郁”双重重压下的主人公的痛苦心灵。

20、谈谈废名在现代抒情小说体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废名的乡土小说以抒情见长,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情。《竹林的故事》写了一个生气盎然、淳朴率真自然的乡村少女三姑娘。小说人物和优美的自然景物和谐融洽,河边葱绿的竹林衬托三姑娘纯净美好的性格,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诗意的氛围,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废名的这种诗意化、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对后来的沈从文和汪曾祺等人的创作都产生过影响,从郁达夫到沈从文,废名是中间不可缺少的环节。

21、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标志。

第四讲 郭沫若

1、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1921年8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也是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新诗格局的第一部诗集《女神》。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2、《女神》在新诗史上的价值意义:闻一多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肖子。”《女神》不仅内容上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而且在形式上“决端的自由,决端的自主”, 风格壮美雄伟,是真正的自由体新诗。它的出版使中国现代诗歌很快结束了“尝试”期,迅速取代了传统旧诗,开始了新的发展。

3、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风格。

首先,强调现实针对性。

其次,具有主观性和抒情性。

第五讲 现代新诗的开创与确立

1、1919年10月10日胡适发表《谈新诗》一文,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主张,要求新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

2、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3、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4、1923年,冰心出版了两本诗集《繁星》和《春水》,宗白华出版了《流云小诗》,引起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这三本诗集中的诗歌多为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5、 小诗在体新诗发展史上的过渡性意义:

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方面的探索,显示了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小诗体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不过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不同,小诗派诗人往往通过对宇宙事物的描绘赞美,或在自我与宇宙的相互渗透交流中唤起读者的沉思与共鸣,别具韵致。

6、1926年4月冯至的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昨日之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艺术的节制,诗人往往将内心的激情外化为客观的形象,或蕴涵于简单情节的娓娓叙述中。

6、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序》中称赞冯至不仅抒情诗写得颇具特色,而且叙事

诗也“堪称独步”。冯至二十年代的叙事诗有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题材皆取自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二、所描写的皆为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这反映了“五四”后进步青年对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愿望与渴求。

其三、诗歌形式上工整精巧。

7、闻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对《女神》进行了批评,反对郭沫若关于诗只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的主张,提出“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强调要“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终于推动新诗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觉”求“美”的时期,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8、1926年4月,徐志摩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和闻一多明确提出了现代新格律诗理论,在他们周围聚集了朱湘、刘梦苇、饶孟侃、林徽因、于赓虞、孙大雨等大批诗人,他们积极尝试新格律诗的创作,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诗镌》时期一般被认为 “新月诗派” 前期。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徐志摩又同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他们在“新月”的旗帜下新集结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如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等,继续探索新格律诗的创作。上海时期的活动与创作,一般被称为后期“新月诗派”。

9、 新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

(1)本质的醇正:强调诗歌“表现自我“。

(2)情感的节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3)格律的谨严:提出 “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和“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要求。

10、新格律诗派对中国新诗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的说来新月诗派的艺术主张克服了“五四”新诗感情直露、泛滥的倾向,纠正了前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和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闻一多本名闻家骅,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诗集《死水》。

12、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

(1)追求着爱、自由和美的理想,这种追求贯穿着他前期大部分诗歌。

(2)他在表达这种信仰和追求时能使主观的情思和客体的神韵、形态相契合,总能凭借着天才的想象和灵感,在不经意之间抓住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创造出新颖、贴切而又十分自然的意象。

(3)徐志摩对诗歌的外在形式的美也有特殊的敏感,作为新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同闻一多一样讲究诗歌的“三美”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神思飘逸,想象丰富,意象新奇;韵律谐和,色彩明丽形式整饬,而又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第六讲 散文(一)

1、鲁迅在30年代曾经说“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2、周作人本名周??寿,1921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美文》一文,文中提倡“叙事与抒情”散文(“美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3、周作人自称心头住着两个鬼,一是绅士鬼,一是流氓鬼。所谓绅士的态度主要指其平和冲淡,追求闲适趣味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取向;流氓的精神主要指其内心浮躁凌厉的叛逆冲动。

两者表现在其散文创作中,形成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貌。

4、举例谈谈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特色:

(1)、平和冲淡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淡化。

(2)、其次表现为为文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3)、再次还表现为坦诚亲切随意的“闲话风”。

(4)、平和冲淡不是寡淡无味,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是平淡而不枯槁,平淡而有味。 首先,虽然他常常在文中淡化感情,但并非无情,相反常常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深情。 其次,他强调小品文必须“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而且追求“趣味”的丰富性,主要可归为“雅趣”与“谐趣”,前者有浓重的士大夫文人印记,主要体现为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后者则指平民趣味、民间趣味。

5、冰心体”的特点:“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自己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6、40年代的张爱玲公开宣称不喜欢冰心的散文,以为含有太浓重的“新文艺腔”。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新文艺腔”?

首先要承认,“冰心体”散文的确是伴随着“新文艺腔”的。“新文艺腔”主要指一种做作、不自然的文风,以及与现实及现实语言都有一定距离的、书面化的语言方式。冰心的散文在内容上主要局限于她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单纯、天真,但和现实人生相距较远,在语言上则以典雅的旧文字为根基,又较多地吸收了西文的语法结构,书面化的色彩较强,有刻意雕饰的痕迹。

其次,要从“冰心体”产生的“语境”上来认识这种“新文艺腔”。在白话文学初期大多数作家有意识地借鉴口语的环境下,新文学往往受人诟病,被讥为“粗俗”,而“冰心体”散文在融合中西古今的基础上向大家显示了现代白话散文也能做到典雅、明丽、凝练,成为“美文”。没有这种早期的“新文艺腔”,也就不会有后来真正成熟的“新文艺”。

7、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的特点:

首先,其散文可以分为记人和写景两类,无论是记人还是写景,他所抒发的情感多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普通知识分子的沉痛隐忧之情。朱自性严谨、温和、忠厚、认真,表现在散文创作中自然难以形成浪漫洒脱旷达,或壮怀激烈、激昂慷慨,嬉笑怒骂的风格,而是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的风格特色。

其次,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擅长于运用工笔与重彩相配合的方法,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另外,他的写景散文在遣词造句上精益求精,讲究词藻的修饰,多比喻、通感,喜用叠词,讲究语言的声韵美。

再次,他的记人散文则朴实无华,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

8、丰子恺上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这一时期的散文结集有《缘缘堂随笔》。日本评论家称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佛理玄思、儿童崇拜是丰子恺早期散文交错展开的两个主题,是他不满现实而试图避开现实的两种表现。

9、丰子恺散文的艺术风格:丰子恺散文采用随笔体,书写随意,灵活自由。他信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主张,力主自然、率真的创作态度,随意挥洒,自然天成,浑然一体。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