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柏拉图范例

范例2019-07-08 13:51书业网

篇一:排列图(柏拉图)

柏拉图(Pareto Diagram)

[ 意义与功能 | 绘制方法 | 评核 ]

意义与功能

1897年意大利的Viltredo Pareto由所得曲线发现,少数人拥有社会大部分的财富,他认为只要控制那些少数财主,即可控制该社会财富,此种重点控制的方法,称为「柏拉图原则」。我们可以将此原理应用在现场改善上,先将关键不良因素假以解决,可以降低大部分的不良品。

因此,所谓「柏拉图原则」就是利用重要的少数项目控制不重要的多数项目,物料管理所使用的「ABC分析法」,即为该法则之一例。在生产现场,柏拉图分析之应用范围很广,特别是涉及因素非常广的情况,各个因素所占影响之比例不同,使用柏拉图找出重点因素,进而针对重点因素加以解决,则问题已解决一大半。

绘制方法

一般柏拉图分析图如下所示:

其绘制步骤如下:

1. 坐标取法

A. 横轴:用以代表材料别、机器别、缺点种类或其它分析的原因。

B. 纵轴:不良百分率、故障次数、损失金额或其它因分析原因所造成的结果。

2. 搜集资料

依据既定所要分析的原因种别,搜集这些原因所造成的结果,通常是损失金额、损失时间等,这些数据有赖平常的纪录语汇整,并需要得到经营管理阶层与有关部门支持与提供情报,方能顺利达成目标。

3. 制作柏拉图分析图

A. 按照横轴各可能原因所造成之影响大小,绘成直方图。

B. 画出累积百方率曲线。

C. 将改善目标值,以虚线画在图上,作为改进之准则。

D. 将上期造成之影响总量标于图上,做为参考。

E. 以一个月做为柏拉图分析的期间。

F. 纵轴最好以损失金额取代不良品个数或其它非金额的影响,目的是使所有人均能一目了然。

G. 精密机械加工业之柏拉图分析图范例,如下图所示:

实施成效考核

从每期得柏拉图分析中,可以知道主要因素在改善前后的效果,重点在于损失金额的减少多少,以此为评量绩效的依据。

篇二: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哲学

1.理念论产生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所说的各派哲学之后,柏拉图的方案出

现了,它在许多方面追随着这些哲学,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学不同的自己的特点。在青年时代,柏拉图开始是克拉底鲁的同路人,也赞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见。一切可感觉的东西不断流变,关于它们,知识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持这样的观点。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处于它们之外,并用它们来说明。’’

2.理念论内容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既具有本质的意义,同时又有“种”和“类”的含义。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愿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或形式是共同名字(普通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共相事物,是若干或许多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一个实体事物。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在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的神话。“太阳"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即为善。善是神的化身,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又高于一切的知识与真理。这样,善的理念成为理念中最高的理念。通过善的理念,柏拉图最终确立起了他的哲学王国。

3.理念论反思

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里柏拉图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打着批判“少年苏格拉 底"的旗号,以分有说为批判对象反思了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论点。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所以对树、 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却犹疑不决;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 更是决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这样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 于是,柏拉图“恐怕陷入无底的谬说泥坑中而殄灭。”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 式,即或是整体分有或是部分分有。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困难,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 一完整性。如果一个理念整个地被许多同名事物分有,那就等于说一个理念同时整个地 存在于许多个别事物中,这样就导致了理念同其自身的分裂,破坏了自身单一性。如果

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不 仅如此,在分有“大于”、“小于”、“等于"等理念时,还会出现非常荒谬的结论:分有 “大于”的事物必须小于“大于”(因为它只是部分分有),也就是说,是“小于"使事物分有“大于"从而成为“大于’’的。分有“等于"、“小于"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理念也就类似个别事物。它们之间之所以类似(即有共同性),只能是由于分有了同一个理念的结果。如此类推,第一个理念和事物类似是共同分有了第二个理念,而事物、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之间的类似还得靠分有第三理念。所以,如果理念与分有它的事物类似,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 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首先,“美本身、善本身及其它我们认为自身存在的理念,是不为我们所认知的。"本来是作为认识对象而设立的东西现在由于各处一域竟然无法认识,它还有什么意义呢?①其次,“如果神是最完美的主人,具有最精确的知识,那么,他作为主人不能统治我们,他的知识不涉及我们或我们世界的任何事情。我们的权威不能伸展到神,我们的知识也不能知道神圣的事物。如此推论,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

正因如此,在《智者篇》里,柏拉图对理念论进行了修正。他指出,理念之间的关 系只有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为简明起见,他选择了存在、不存 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而这些理念所体现 的正是希腊哲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由于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在逻辑上也被称 为“种"(genos),哲学史上称作“通种论”。柏拉图选定“运动"为范例来说明六个种之间的关系。首先,运动与相同、相异。运动显然异于相同,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理念;但运动又是相同,因为一切理念都分有相同,所以,运动既是相同又不是相同。同理,运动既是相异又不是相异。其次,运动与静止。这两个理念是不相通的,因为运动异于静止,不能说运动是静止,静止是运动。最后,运动与存在、不存在。运动不是存在,又是存在,因为它分有存在。而不存在是必然存在的,既存在于运动中,又存在于每个理念中。因为当我们说到不存在时,“我们并不是在说与存在相反的东西,而只是异于存在的事物"。所以,运动无疑也与不存在相通。通过考察,柏拉图得出了结论:存在、不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但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结合。这就证实了前面所说的可能性:有的理念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柏拉图将理念之间的结合也称为“分有”,不过这个分有与事物对理念的分有却是不同的,这是理念之间的互相联系。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证是划分法。划分和概括是辨证法的两条途径。概括是理念由低到高的上升,划分则是由高到低的下降。在柏拉图思想的早期,他为了突出对“善”理念的把握,强调的是概括;而在后期的《智者》篇、《政治家》篇和《菲利布》篇中,则突出了划分的方法,其目的主要还是为解决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通种论讨论的是最普遍的理念之间的关系,划分方法则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种概念以下的理念之间的逻辑层次。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这也是他建构整个哲学体系的方法论特点),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一)“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二)“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6]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7]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8]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三)“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

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9]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

篇三:柏拉图的十句话

⒈柏拉图说:若爱,请深爱;若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⒉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⒊柏拉图说: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不会再回来。 ⒋柏拉图说: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若是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

⒌柏拉图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 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⒍柏拉图说: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 我和我的影子独处,它说它有悄悄话想对我说,它说它很想念你。

原来,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

⒎柏拉图说: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的心底慢慢模糊,

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成全。

⒏柏拉图说: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被满足了。

⒐柏拉图说:走在一起是缘分,一直在走是幸福。

⒑柏拉图说: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 十年之后我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

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篇四:整理成为柏拉图的数据

整理成为柏拉图的数据

1.品质方面

(1)不合格品数、损失金额,可依不合格项目别、发生场所别、发生过程别、机械别、操作者别、原料别、作业方法别…等结果或要因区分出[重要的少数,琐细的多数]情形。

(2)消费者的抱怨项目、抱怨件数、修理件数…等。 2.时间方面—效率

(1)操作的效率—过程别、单位作业别…等。 (2)故障率、修理时间—机械别、设备别…等。 2.成本方面

(1)原料、材料别的单价。 (2)规格别、商品别的单价。

(3)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外部失败成本。 3.营业方面

销货金额别、营业所别、商品销售别、业务员别。 4.交通方面

(1)交通事故肇事率、违规案件类别、车种别、地区别(国家别)。 (2)高速公路超速原因别、肇事死亡原因别…….等。 5.安全方面

灾害的件数—场所别、职务别、人体部位别。 6.选举方面

(1)票源区域。

(2)调查活动区人数分配。

8.治安方面

(1)少年犯罪率、件数、年龄别。

(2)缉捕要犯件数、人数、地区别、分局别、时间别。 9.医学方面

(1)十大病因别、年龄别、糖尿病要因别、职业病患别。 (2)门诊病患类别、门诊科别…….等。

八.范例

1.客户抱怨件数分析

前三项,抱怨原因占70.1%,针对前三项问题,

100%加以层别找出真正原因 ,则可消除大部份的77 问题。 70% 件造成报废的前三项即占了71.8%,如能针对 数操作方法机械浮动及原料方面,重新分析层 14

12 8 别,并采取对策即可解决大部份问题。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2.生产线报废原因分析

金额 100% 71.8%

26

23 14

3.交通肇事死亡原因分析

100%

82.0%

件 数 56

4.83年死亡原因调查

性 血 外

肿 管 病 他

瘤300 人数

200

100

16.92% 15.49%16.81%九.实例研讨

例1:某公司83年度的行政后勤费用,经统计后如附表,请把它作成柏拉图,

以了解哪项支出占第一位,以及那些项目占较大比例,并试着提出改善方案。

解:(1)作统计表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2)绘制柏拉图

500 100%

80 60

40

20

交交电文化 招其

通际话用品 募它 培 训

(3)讨论:

由柏拉图可以看出:

① 交通费用占第一位,占所有费用的49.86%,几乎是全部费用的一半。 ② 第二位为交际费,第三位为电话费。 ③ 前三项费用,总计4,267,680元,占全部费用的86.58%。 ④ 对应方案:

a.重新评估交通车辆的承载量,重新规划交通路线或停开。 b. 交际费用的批准权限重新评估。

c.电话实行长话短说方案及员工培训,必要时对电话进行时间限制。

例2:某公司希望课长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上,于8月份收集数

据统计后,发现情况并不好,于是着手进行改善活动;再于年底(12月)收集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绘成柏拉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8月份课长的工作时间花在那些地方最多(占50%以上,工作时间的项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目)?

(2) 8月份课长花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的时间,各占全部时间的多少? (3) 12月份课长花在那些地方最多(占50%以上工作时间的项目) ?

(4) 12月份课长花在工作指导与改善活动的时间占其全部时间的多少?与8月份相比较,进步了多少?

解:

8月份统计表

12月份统计表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8月份(改善前)与12月份(改善后)的柏拉图

100% 480

68.1% 时间

(小时)

A B C D E F G

100% 480 时间 64.2% (小时) D G C A B E F

结论:

(1) 8月份课长的工作时间花在催料,不合格处理对策,以及生产规划等三项为最多,占总时间的68.1%。

(2) 8月份课长花在工作指导及改善活动方面的时间并不多,仅占总时间的14.6%。

(3) 经过重新调整工作方式后,在12月份课长的工作时间花在工作指导、改善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