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洛阳春雪赏析

赏析2019-07-09 11:14书业网

篇一:《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一、《沁园春·雪》原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1

二、题解及背景

(一)题解

《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2

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二)写作背景

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史称“瓦窑堡会议”。3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继续对东北军的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抗击日军。

1936年2月5日清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西清涧河口东渡黄河,在号称“黄河第一湾”的石楼县辛关镇登岸。暮冬还寒,大雪纷飞,兼之毛泽东正率军从陕北跨过山西,漫天雪景更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7日红军宿营于义牒镇,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挥毫提笔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都1 新华网.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专题报道.2 龙建国.《沁园春》的形式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韵文学刊,1997,(01).

3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瓦窑堡会议.http://cpc.people.com.cn/GB/33837/2534314.html

令人酣畅淋漓的快意之作——《沁园春·雪》。

(三)发表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均渴求和平,反对内战,而国民党反动派怀着“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一味抢占地盘,挑起事端,并试图把“破坏和平”的帽子强加到共产党人的身上。为此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前赴重庆进行“和谈”。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抱着最大的和平诚意,也本着戳穿国民党反动派虚伪谎言的目的,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许多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进行了友好而默契的交流。9月6日,毛泽东同周恩来等人一起,看望国民党元老柳亚子先生。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取诗文。在此之前柳老即曾增诗于毛泽东,10月7日,毛泽东便将早年写就而从未发表的这首《沁园春·雪》题赠给柳老,请柳老“录呈审正”。

收到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后,柳亚子欣喜若狂,忍不住直呼“大作”、“大作”。他一边赞叹,一边写下了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抄录后一并送交《新华日报》拟刊行发表。由于《新华日报》的主办方是中共宣传部门,因而报纸负责人提出能否发表还需要请示延安方面。柳亚子盛情难耐,不愿因此延误时日,只好建议先行发表自己的和词。于是《新华日报》在10月11日,也就是毛泽东离开重庆的当天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柳亚子的和词一石激起千层浪,重庆社会各界对毛泽东的原词更加好奇,纷纷打探。很多友人也向柳亚子先生求取毛泽东原词,柳老便“不自讳其狂”,原词迅速传播开来,只是人手相传讹误颇。重庆《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的编辑的吴祖光先生遍访了几个人,凑起来三个传抄本,方才得到了这首完整的《沁园春·雪》并于11月14日在《西方夜谭》上发表。吴祖光先生对本词也给出了热情推崇的赞语,随即,《大公报》也将毛唱柳和的两首咏雪词予以刊载。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经面世,轰动山城,成社会各界谈论的焦点。重庆舆论界犹如雪片一般刊载毛词的唱和与评论。据后世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竟有五十余首之多,评论也将近二十篇,这在我国诗词发展史上也堪称佳话。

毛唱柳和的词作本是文化界的传奇,却引来了出于政治意义的“围剿”。蒋介石看到这首词表现出非常愤怒,尽管素有国民党“文胆”之称的幕僚陈布雷认为毛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却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并让陈布雷赶快组织一批“御用文人”,创作诗词文章批判毛词。于是从12月开始《中央日报》等国民党反动派主导的机关报刊便开始了针对毛泽东词的攻击和打压。一时间和词四起,但均甚是庸碌,不是高举和平大旗的幌子,便是是纯粹恶毒的人身攻击,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思想境界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的原词。国民党又内部要求党员凡是会些诗词功底的,便都来填写这首《沁园春》,妄图选几首意境和文采都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只可惜这帮御用文人的惺惺作态又怎能和毛泽东指点江山的宏伟气魄相比呢?

面对反动文人的恶毒攻击,重庆的进步文化界在周恩来的授意下迅速予以坚决的反击。郭沫若先生用两首尖锐的和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盛赞毛词“气度雍容格调高”,并用“何足道,纵漫天弥雾,无损晴朝”的诗句表达了对革命的信心,又无情揭露了御用文人“传声鹦鹉翻娇”、“蛾贼群骚”的丑态。在延安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晋察冀解放区的邓拓等人,也都各自依韵奉和,热情赞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东解放区的“将军诗人”陈毅用“服务人民最娇,是真正英雄应折腰。看新型政治,推翻封建;新型军队,杀敌腾骁。更有同仇,民主联合,屹立神州举世骄。抬望眼,料乾旋坤转,定在今朝。”的诗句,名虽为“慰柳亚老”,更热情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全词注解

《沁园春·雪》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借雪起兴,借景抒情。起笔不凡,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北国雪景的壮丽之后,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须晴日”一句。以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

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首句,承上启下,天衣无缝连接全词。“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关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前三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千里”“万里”运用互文修辞,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和雪飘。诗人虽然登上了秦晋高原,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在视野之外的想像延伸,使意境更加开阔,气魄更为宏大。“冰封”、“雪飘”静动相衬,堪称佳句。

“望”字统领下文。然而如同首句,这里的“望”,除了登高远眺的意思外还有很大的想像成分。“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方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缩影。“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遥相照应前面“千里”和“万里”,又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以“惟余莽莽”渲染长城早已是一片冰雪。“顿失”二字,状写了黄河因为被冰雪覆盖,涛涛洪水不见踪影,突出了冰雪的威力,极有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银”、“蜡”二字着重描绘色彩,“银”色白而亮,层层大山逶迤,积雪相映而出,“蜡”色白而滑,高原开阔积雪反光而出,这种同中有异的修辞用得精准形象。“蛇”、“象”二字则是描绘形状,“蛇”恰似群山的蜿蜒曲折,“象”正如高原的平坦开阔。“舞”、“驰”两个动词让整个画面就鲜活了起来,蛇行如舞,象奔似驰,雪中的群山和高原本是静物,此时仿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惟妙惟肖。至此,这两句描绘了作者登高远眺所望到的群山和高原的壮丽景象,经由作者的艺术加工,让现实的山河和艺术的想象融为一体。

以上的部分主要摹写了实景, “须晴日??”三句则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虚景,雪中山河在漫天的鹅毛下陷入一片苍茫,雪后,红日当空晶莹的雪花闪着灵动的眼睛则显得娇艳。一个“看”字,既承接上面“望”字,又略表转折,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美景;“红装素裹”,形容皑皑白雪上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光,把日照下的雪野比做少女的衣装,此情此景,红日与白雪相互映衬。“分外妖娆”, 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江山??竞折腰”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对上阕的风

篇二:古诗词赏析答案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眼前实景,又有作者的想象之景。)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E.“洪波”,重在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是写实景。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两项( B D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D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E“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F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D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5.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D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乐府诗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如《龟虽寿》中也有此类结尾。)

6.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临”表登上,“以”表示东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临”字展开,登临所见。

C.这两句交代了观察的地点和目的。

D.诗句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沧海的勃勃英姿。

7.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宏伟的意境。

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后的深切感受。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8.对这首诗理解得最正确的是( D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海岛,再描绘海面,最后抒情。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秋风萧瑟”点明了时令。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岛和海。草木是动态的,洪波是静态的,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C.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 )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12.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水何“六句,诗人既有大处落笔,也细处着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大处落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从细处落笔,?W“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这六句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埋下了伏笔。)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 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试题分析:“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中的烘托分析不当,此处是直接描写,并非烘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3.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4.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乡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前六句不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

5.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达出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思愁绪,而不是“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所以D项表述错误。)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9.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来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人”使景象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揭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人”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 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2.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5.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乱”,是指西湖早春,“渐欲”说明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

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6.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7.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解析】早莺争暖”,新燕啄春泥搭窝,这里作者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在突出湖上春的活力与生机,并不是有意写“生活习性”。

8.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观赏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最爱”一词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

9.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解析】诗的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明确了所写春景的方位,也便明确了观察点之处——钱塘湖。

10.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B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A项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B项是写清明节后的景物:池上碧苔,叶底黄鹏,白天渐长,飞絮轻盈,写出一幅美好的春景图,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与《钱塘湖春行》的感情基调相近。C项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项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1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洛阳雪)

澄净的美丽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丽的金光/照耀小路的尽头……

1950年。法国乡村。“池塘之底”。

在这里,在这所被称为“问题少年”收容中心的学校里,充斥着混乱暴躁。这里的老师愁云惨淡,脸上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老师与学生间唯一的交流方式。这里的学生同样是一副玩世不恭的叛逆形象,总是伺机捉弄老师,以泄心中不快。老师和学生,如同两个阵营一般对峙着,整个校园笼罩着冷漠、暴躁、不理解的阴云。但是,当一位失意的音乐人来到之后,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中悄悄地改变着。

他叫马修,一个秃着头,胖胖的,总喜欢打着一条黑色条纹领带,穿着白衫,戴着一块咖啡色手表,热衷于音乐创作的人。说起来,以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只要给他足够的条件,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当然,1950年的法国乡村,并没有给他这个条件。

马修是带着一份沉重的心情走进“池塘之底”的,但是,连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在这个阴暗校园里度过的时光,竟成了他一生中最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

到来的第一天,学生们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在课上,学生们联合起来,将他的公文包丢来丢去,在黑板上画他的肖像,全班像暴动似的,嘈杂不堪。可爱的新学监马修无可奈何地看着学生一幕幕的恶作剧陆续上演,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孩子们清湛漂亮的嗓音。彼此之间很自然的,产生了共鸣。歌唱中孩子们的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在马修的引导下,一个充满生气的合唱团就此诞生。成员们在一天天的练习总不断地磨合,并在马修的指引下不断进步,宛若天籁的嗓音伴着“池塘之底”的师生们度过了鸟语花香的春天。就连平时一脸肃穆,性情暴躁的校长哈森,也渐渐地被感染了。亲眼看着合唱团的成长,哈森内心最初的梦想也被一点一点地发掘出来,他的目光中甚至带着憧憬,微笑着对马修说:“我年轻时的梦想,是想成为一个著名的喇叭手。”五月,他们的合唱团迎来了一个新的成员,就是那位鼻梁上架着一副小眼镜,爱哼小调,却时常跑调

数学老师。

影片的情感基调,十分巧妙地完成了从消沉阴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这由不得我无动于衷。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更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而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

我在豆瓣上看到这一段评论:

“《Les Chorister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单是读着嘴角也会漾出善意的笑。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我表示赞同。

这部影片除了给我很大的触动以外,更给了我历久弥新的回味。尤其是,影片末尾,镜头定格在树林的小路上,看着那辆载着马修和皮丕诺的红色乡村巴士渐行渐远,那首代表性的合唱歌曲又适时响起,霎那间便触动我内心的那根柔软的弦。那一刻,我竟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我想要去到1950年的法国乡村,去拜访这位可爱的乡村音乐教师——如果可能的话。

简单,真诚。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有着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末尾的音乐,无论循环多少次,还是会轻易陷入那宛如天籁的合唱中,多么的澄净,多么的美丽: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丽的金光/照耀小路的尽头……

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篇四:描写洛阳古诗词名句赏析

描写洛阳诗词名句赏析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唐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才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名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83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 宋 苏轼

84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宋 温庭筠

85洛阳四塞山水之圣,龙门首焉。 唐 白居易

86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忘记洛阳春。 明 徐渭

87赏的是洛阳月,攀的是章柳台。 元 关汉卿

88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宋 欧阳修

89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唐 刘希夷

90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唐 刘希夷

91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唐 孟郊

92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唐 宋子侯

93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 唐 杜甫

94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唐 王绩

95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唐 白居易

96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唐 杜甫

97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唐 杜甫

98昔在洛阳时, 亲友相追攀。 唐

99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元参军》

100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薛惑《进船于洛水》

101 寻思旧京洛。 正年少疏狂, 歌笑迷著。宋

102步登北邙阪,踟蹰聊写望。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郑世翼《登北邙还至京洛》

103生在兵祸中,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云苦酸...--韦应物《广德中洛阳作》

104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刘禹锡《醉答乐天》

105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宋之问于龙门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