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点绛唇舞蹈赏析

赏析2019-07-09 11:15书业网

篇一: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点 绛 唇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原文(蹴罢秋千)

点 绛 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篇二:0110040 舞蹈鉴赏有感

每一台舞蹈都是艺术家们经过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后进行创作的结晶,他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舞蹈家们精心的创作或者再创作出来的。有的舞蹈是有生活演变加想象而来,体现对生活的热爱;有的舞蹈是受到了古老文化的影响,古朴庄重而又不失大气;有的舞蹈就是再现了美妙的风景,杨柳的轻浮,碧波的荡漾;有的舞蹈是人物内心深处的独白,那么美的人,那么美的梦想;有的舞蹈是一场梦般的童话,王子灰姑娘和巫婆是永远的角色,也是心里永远存在的梦;有的舞蹈是快的极致,我会想怎么会有人能做到这么有动感,这么有感觉。

舞蹈始终给我惊喜。舞蹈也是一种语言,就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一样,不同的名族也有不同的舞蹈,甚至是同一名族不同地域的也有不同的舞蹈风格。中国的舞蹈种类很多,有唯美典雅的中国古典舞,有充满了节日喜庆气氛的即俏皮又可爱的秧歌,还有好多好多。不同的舞蹈带来了不同的舞蹈感受,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舞蹈的热衷,还有舞蹈的人的充分地自信。

舞蹈舞美、灯光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舞台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舞蹈的气场,也就是气氛。境会生情,在舞蹈里也一样,境会生情,美的好的情境会让人跟着幸福起来,会让人向往起来,光中对舞蹈的感受就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看到“接天连叶无穷碧”的画面呢会想要泛舟湖上,看到烟雾浩淼会想到水中仙子或是水中伊人,听到欢快的叫声会想要自己也哼哼歌曲,所以舞美是很重要的,它会影响到整个舞蹈的基调,会影响观众的心情。最重要的是舞美会影响到表演者的心境,会影响表演者自身的情感,会影响给人的感觉。灯光同样要是很重要的,明亮的灯光给人以站在阳光下的感觉,像是天堂,像是灿烂的欢笑;昏暗的灯光会让人联想黑夜的故事,像是雷雨中的周宅,像是繁漪的爱情,像是那个雷雨交加的夜,像是心灵的孤独,像是灵魂的啜泣。肢体语言自不用说,人从不会说话就先使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重点,舞蹈动作是训练过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准到位的,每一个动作要做到精准到位都要练习很长时间,没有流下汗水就没有丰收,没有付出血汗就不能达到精湛的舞蹈技巧。所以我敬佩那些舞者,一台火华丽火唯美的舞蹈背后是有一段艰辛的历史的,一台舞蹈的肢体语言是有他的气息的,或快或慢或极有动律感,这种气息要舞者用肢体去磨合去演练,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所以我敬佩舞者。

舞蹈更是情感的表演,舞蹈是心灵的歌声。最容易打动人的是情感的表演,所以舞蹈中自然而然融入了舞者丰富的情感,也融入了舞者对人生的态度,对生活的一种感想。舞蹈是心灵的歌声,是情感的表演。我依然记得老师给我们放的视频,名叫《踏歌》。我联想到了到了言情小说中男女几群去踏青,容我描绘一下,两心相依的情侣们成群结队的相约出游,踏青赏春色,那是的风景,那是的言笑晏晏,那时的神采飞扬,那时心中“非君不娶,非君不嫁”的愿望,多美呀!少女的轻盈娇态,依稀从舞蹈中感受出来,多美呀!这是对年少时光的回忆,多美呀!那是可以用李清照的点绛唇说“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很美很美,我看到了,舞蹈中也有这样的情。还有《胭脂扣》,我很想再看一遍,结果很够写的看了一部电影,是写人鬼恋情的。其实他们表达的就是一个孤独女子的心声,一个闺阁当中的少妇在一把老式椅子上起舞,对了,这是一段独舞,时而静默,时而做出向前探的姿态,时而做出鸟儿飞翔的姿态,很美,梦也很美。情生境,境生情,那样美的舞蹈,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美,真美!

舞蹈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场舞蹈,我所做的是就是一场生活的舞蹈,我所

学的专业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是需要艺术的,管理本身就应该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花心血的。

于玉洁

0110040

11级工商管理一班

篇三:讲稿:2014年辽宁高考诗歌《点绛唇》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串讲暨2014年高考辽宁卷诗歌《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鉴赏 (公开课讲稿)鸾鸣九象/制作

凌源市金鼎高中语文组 王玉?

一、导入序言:

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常见的文学体裁,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考纲》对诗歌鉴赏有具体要求,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板书考点:)1、鉴赏诗歌形象;2、鉴赏诗歌语言;3、分析诗歌技巧;4、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下面,我们就结合相关考点具体分析鉴赏2014年高考辽宁卷的诗歌——宋词《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二、阅读诗歌并分析考查内容: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先来看这首词后的两个问题: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结合词句赏析。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歌的技巧”,即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需要我们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能够针对此题准确分析理解。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此题考查的是“评价观点态度”,具体评价的内容是对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审题,我们基本明确了试题所考察的知识点,把握了答题的方向,在此前提下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才能有的放矢。

阅读理解诗歌,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板书“阅读”)1、方法:联想法、迁移法、关联法。2、步骤:读信息(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正文(定基调、绘意境、明技巧、析情感)。

看这首宋词。“点绛唇”是词牌,“访牟存叟南漪钓隐”是词的题目,词牌和词的题目是有区别的,此处不再赘述。每首词必有词牌,而未必一定有题目。词的题目与词的题材内容相关联。从本词题目来看,这是一首作者为访友而作的词,“牟存叟”是友人的名字,“南漪钓隐”是友人的花园名,但听上去更像是友人的号,我们可以由此窥见友人的一些志趣和形象特点。作者周晋,南宋人。词后无注释。

此词分上下两片,41字,是一篇小令。

上片,开篇“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为我们交代了那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中午)、季节(春季)、还有诗人的状态(午梦初醒)。那么请思考,诗人从午梦初醒时到卷帘放愁前的这个时间段里,心情如何?诗人的心情不好,是“愁”,是“春愁”。那么这个“愁”又是怎样产生的?(即诗人为什么“愁”?)

(迁移法分析)古代诗词中,通常情况下,“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个愁是为情而愁,因为相思之苦;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个愁是为友而愁,因为牵挂之情。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个愁是为时而愁,因为感时伤世(感时伤事)。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个愁是为家而愁,因为思乡之怨。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愁是为国而愁,因为亡国之悲。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本词中,诗人的愁的原因既不是相思之苦也不是牵挂之情和感时伤事,还不是思乡之怨更不是亡国之悲,那究竟是是什么?

(联想分析法)我们回到原文中去体会一下诗人所处的情境,并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加以分析。诗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呢?我们可以想见:春光缭乱的中午,气温渐渐升高,一张竹帘低垂,挡住室外流动的春风,遮住门外明媚的春光,也是这张竹帘的封锁,使室内的空气变得沉闷浑浊,此时,诗人正做着好梦,却醒来了。心情会怎样?本来午睡初醒就会让人感到昏昏沉沉、精神不振,无精打采、迷迷糊糊,况且又是好梦难成,而且还是在沉闷浑浊、凝滞的空气中醒来,心情一定不会好,因而情绪低落,愁懑满怀。

这个“愁”在诗人心里,也弥散在空气之中,它来源于“午梦初回”,构成了本词的情感线索。

因为愁闷满怀,且室内空气沉闷浑浊,诗人便去卷竹帘,透透气,透透风。竹帘卷起,一股清风把清新的春光吹入室内,顿时,空气清爽了,春风扑面,春光满眼,让人内心也敞亮了,心情也畅快了,刚才那些满心的愁闷仿佛在竹帘卷起的一瞬间就全都随室内的空气飞走了,散去了。愁没了,随之而来的是喜悦之情。“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使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事物,在这里把它作为具象动词“放”的施动对象,就使得“春愁”有了形象的、具体的感觉,使“春愁”可视、可感、可知、可以捉摸。这一句中,“放”字用得好,是使用比拟修辞的具体体现,它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不可知未可知的作用,富有动感,营造了诗人由愁转喜的意境。句中“尽”字的使用,表现了诗人把“春愁”放出去的干净和完全,表达出畅快之感,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由愁到喜的转变。这个“喜”来源于“卷帘放愁”,构成了本词的又一条情感线索。

三四句“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昼长,白昼漫长。无侣,无人陪伴,表明诗人的孤单。面对漫长的白昼,一个孤单的人只会更加孤单,并且还会寂寞无聊,而这寂寞无聊又如白昼一样漫长,令人无法脱身。心情会怎样呢?“愁闷”。刚刚放出去的“愁”就因寂寞无聊而又回来了。那该怎么办呢?自己一人与窗外啼叫的黄鹂对语,以来打发无聊的时光,排遣内心的寂寞。无人陪伴,又无所寄托,只好对着鸟儿你一言我一语,可见诗人已经孤独到什么程度、无聊到什么程度!令人“愁”不自禁。这个“愁”来源于“昼长无侣”。在“愁”这一条情感线索下,“自对黄鹂语”一句刻画了一个孤单无聊、愁闷至极而与黄鹂对语的无奈的诗人形象。

但是这两句词,我们可以与必修4中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的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来对照解读。比较一下,同样都是面对漫长的白昼,同样都是无人陪伴、寂寞无聊的愁闷心情,李清照所能做的只是看着统收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残烟,想要言语却连一个言语的对象都没有,只被无聊的时光密密地包围,可谓“愁”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而本词中词人周晋却要好得多了,他尚还可以“对黄鹂语”,以“黄鹂语”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相比之下,可谓一“喜”!

再看此句中“黄鹂”这一意象。黄鹂是一种鸟,其特点是鸣叫声音清脆悦耳、婉转动听。诗人正处在寂寞无聊之中,正苦于无法排解“昼长无侣”的愁闷之时,却从树间传来了黄鹂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宛如一支轻快的曲调入耳,令人兴奋,让人欣喜!而诗人也同时受到这个曲调的感染,不自觉地与黄鹂婉转动听的鸣唱应和起来!虽昼长无侣,却可与黄鹂为侣,人言鸟语,花香叶绿,诗人的情趣和兴致就在与黄鹂鸣唱的一唱一和中充分展现,可谓愁去

喜来。这个喜来源于“对语黄鹂”。在这条情感线索下,“自对黄鹂语”刻画了一个性情洒脱而与黄鹂对语的、富有情趣、悠闲自得、自娱自乐的诗人形象。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诗人午睡醒来后的行为和情感变化,记取了“午梦初回”和“昼长无侣”两个场景,连接了“愁”这一情感线索;记取了“卷帘放愁”和“对于黄鹂”两个场景,连接了“喜”这一情感线索,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词的下片,写的是诗人访友的经历。阅读下片,我们需要弄清以下问题:1、诗人为何要去访友?2、诗人是怎样去访友的?结果如何?3、访友的过程中,诗人有何所见、所为、所感?

1、诗人访友的原因:①从“愁”的线索来看,是上片中的“昼长无侣”,它使诗人倍感寂寞无聊,才去访友;②从“喜”的线索来看,上片中的“对语黄鹂”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洒脱的性情,访友是由于他“兴之所至”,乘兴而来。2、访友的方式:从下片“移舟去”来看,诗人是撑船走水路访友,并放到了朋友。3、访友过程中,诗人的所见所为所感是:

(一)过片两句“絮影?香,春在无人处”描述的是诗人在访友途中所见所感。絮,指柳絮;?,读“苹”,苹花。诗人撑船水中,夹岸绿柳成荫,苹花烂漫;春风吹拂,柳絮纷飞着不经意地飘出眼神之外;苹花香浓,一阵阵地弥散到春光之中,好一派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此句通过视觉描写与嗅觉描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营造了一派春弄的意境。置身此境,被春浓包围,令人不由地心旷神怡,心生喜悦。然而诗人却由美景而生悲情:如此春意盎然的美景却流落在这无人来到、无有人看的地方,岂不令人叹惋,怎不叫人神伤!不由地,诗人又为这一川春色忧愁起来。诗人因看美景而喜,却又因美景无人看而愁,一景一愁,借景抒情,景美情愁,以乐写哀,从而延续了“愁”这一情感线索。这个愁来源于“春无人赏”。

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诗人置身于柳絮飘飞、苹花飘香的春景之中,心中无比喜悦;同时发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又隐在这无人知晓、无人来到的地方,令他人无缘欣赏,却自己能独自欣赏,这是何等幸运!又是何等的惊喜!此处,诗人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把自己“幸运”与别人“无缘”进行对比,用“无人”来反衬自己“独享”的惊喜之情,从而延续了“喜”这一情感线索。这个喜来源于“春色独享”。

这是所见所感,

(二)末尾三句“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相见的情景。由“移舟去”一句可知诗人已经访到了朋友。老友相见,心情自然喜悦,为何要乘船离开呢?这就需要弄清楚诗人与老友在何处相见?相见后又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一砚梨花雨”和题目中的“南漪钓隐”可知,诗人与老友相见是在老友花园的梨树下;“未成新句”可知相见后二人是在吟诗对句。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相见后,彼此坐在梨树下,梨树上千朵万朵梨花如雪,千缕万缕花香悠悠,又有千瓣万瓣的花蕊如细雨般在身边飘飘落落;砚台里研好的浓墨散着幽香,静静地等待诗人和朋友有关春天的诗句倾吐出来。环境如此优雅清静,本该有新诗雅句酿出才对,可是偏偏都无此灵感,实在令人遗憾;有看着朵朵花瓣落成花雨覆盖在那用来记录诗句的砚台上,想到春天即将过去,不由地兴味索然,诗句更是难以吟咏,便有无限懊恼涌上心头,与老友相见的兴致荡然无存,索性起身移舟,带着诗句未成的懊恼和遗憾与春将逝去的惆怅离开,留下身后那一方砚台默默地任由如雨一样的落花覆满。结句“一砚梨花雨”使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梨花飘落时既密且轻又多的情态,描绘了一幅春将逝去的景象;在结构上以景结情,用梨花飘落如雨的景象渲染诗人“移舟去”时的心情,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将逝去的惆怅,情结于“愁”,此愁来源于“未成新句”的懊恼和遗憾。至此,诗人因愁而来,又因愁而去。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把结句的“一砚梨花雨”与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教材的《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对读。这两句诗同样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对太真仙子在蓬莱宫中见到汉家天子使者时的神情进行了传神地描写,使用“梨花”和“雨”这两个优美的意象把太真仙子娇媚动人、妩媚多姿的美好形象描绘得如诗如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本词中,还是引入“梨花”和“雨”两个意象,同样使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梨花飘落的情境:漫天梨花如雨般飘落,如诗如画,这大自然天生的诗句,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媲美的,又何须自己去挖空心思地雕琢诗句?领略到如此景象便已令人满意,令人尽兴,这次访友便没有白来。于是尽兴而归,移舟离去。这是一种喜悦的结果,“喜”来源于“梨花如雨”那诗画般的景象。在结构上,以景结情,情结于喜。至此,诗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去。

词的下片记取了“春无人赏”、“未成新句”两种心理感受,衔接了上片中的“愁”这一线索;也营造了“絮影?香”、“梨花如雨”两种优美意境衔接了上片的“喜”这一线索。全词中两种情感交叠呈现,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独特感受。

现在,我们再追加一个问题:本词的题目是“访牟存叟南漪钓隐”,请结合全词分析“牟存叟”这一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思路:分析牟存叟的形象,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题目中“南漪钓隐”的词语,表明其人志趣:隐逸之士;闲适。

②与诗人相见的地点和二者行为:梨树下:环境的优雅表明其人追求恬淡、高雅;“未成新句”高雅、喜好诗文的文士。

③通过诗人的形象侧衬(即诗人本身的某些性格特点,因为人以群分):洒脱,乐观。 纵观全词,虽然题目上表现的是访友,但全词对访友一事基本不著笔墨,只以“春”为描述对象,通过自己的所为所见所感的变化表达对“春”的独特感受:有愁有喜,愁喜交叠,愁得自然,喜得奇绝,使全词贯穿“愁”和“喜”两条情感线索。此外,词中的意境多姿,既有生活化的场景体验,又有美感化的情绪素描;词中的表现手法多样,情感表现丰富,语言表现力强,可称是词作中的上品;同时对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涵盖全面,堪称是考试选材中的典范。

三、总结:通过分析这首宋词,我们讲到了高考考点中的主要内容,也讲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望大家有深刻透彻的理解。

(板书设计:待续)

篇四:元好问:点绛唇

篇一:点绛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 和不必完美的素材

点绛

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

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出

去。

【赏析】词中没有

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

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

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

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

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

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

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

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

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

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

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

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

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

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

着的。

【答案】1、词中的

①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④春

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加以分析。

①句更能体现。②

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

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问而无答,更是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

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已老,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

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这首词所表现的

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尤其是动

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

【答案】1、词中的

①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④春

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加以分析。

①句更能体现。②

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

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问而无答,更是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

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已老,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

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这首词所表现的

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尤其是动

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

(本题属于开放型,

言之成理即可)①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不答,则继之以远

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

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了年青有志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的精神。②结句“梦

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经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做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

处寻求,甚至梦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③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继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

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轻人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积极心态。④这首词所表

现的是淡淡的惆怅。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

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

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

是健康而执著的。 你不必完美

主要观点】世上没

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也有缺憾,但并不掩其美。

【成语典故】①“怀

瑾握瑜”、“瑕不掩瑜”。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④断臂的维纳斯。

【生活实例】①史

翟芬?霍金是世界上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著有《时间简史》一书,

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年轻时患上肌肉萎缩症,导致全身瘫痪,唯一

能动的只有手指。在这样残酷的打击之下,他并没有对自己丧失信心,而是坚持不懈地从事

物理学的研究,努力在完美与残缺中寻找平衡点,最终取得了成功。 ②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

名作家。年轻时下乡插队,劳累过度,导致下身瘫痪,从此坐上轮椅。他曾一度对自己的未

来迷惘,深入思考残缺人生的价值。在醒悟之后,他走上了文艺创作的道路,身残志坚,笔

耕不辍,奋斗不息,写下了无数深刻的文字??

【实例启示】虽然

他们的身体已残缺,不完美,但他们的灵魂上却是完美的。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贡献给人们

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面对并不完美的人生,怎么办?拾起你生命中那最美的一枚贝壳。因

为,人,不必完美。也许正是失去,才让自我完美。

素材

《孙子兵法》有一

种“寡备说”叫做“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

无所不寡。”即使不是打仗,论俗世人生,也是很有见地的,正如完美不美。 先说做人的完

美,叫人情圆熟。《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个中代表。她的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文章”是她做人的标签。但还如她的写螃蟹的诗“皮里春秋空黑黄”,一幅面具脸,而肚里黑

黄春秋总还是有的,不免让人觉得冷。“(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点绛唇舞蹈赏析)我们需要的越少,就越近似神。”苏格拉底如是说。

追求人情完美的薛宝钗,只落了一个古卷青灯,守活寡,拉扯遗腹子的命运,人生又怎么完

美了?神是完美的,可是?是用来膜拜的,不是用来生活的。

你怎么混同了小说

和现实生活,有人难免质问。人与人来往,都是喜欢心直口快,不藏不掖的性情中人。人简

单不可怕,一条小溪,一滩静水,一眼望到底倒好了。怕就怕是个烂泥塘,明明水不深,却

陷人不浅。相对于性情中人的简单,轻松,直接,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苦于心机,疲于应酬,

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难免失于苛刻,丢了本真,失了本性,反而完美不美。 事做到完美,也

很难。一件事,就是一个矛盾。说是一个矛盾,可能是一堆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也可能是一

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要完美的做好这件事,除了处理好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之外,还

要处理好诸多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面面俱到了,却又落到了“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圈

套里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焉得完美?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做人上失了天真,不再单纯,自然谈不上可爱。枯燥乏味的人,朋友也少吧。一个追求完美

的人,做事上失了主次,不再条理,自然谈不上可称。一个乏善可陈的人,事离业也远吧。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既不可亲,又不可敬,无甚可重,完美又怎么美呢? 完美既然不美,做

人倒不妨做一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做事倒不妨做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不失其赤

子之心,对俗世还抱一分好奇,二分天真,三分本然,虽有时不免“傻”到可

爱,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至少有着体温的人。人,往往都喜欢孩子。孩子朋友多,是因为

他有一颗烂漫的心。轻松,阳光,春风春阳或是春夜春雨,又有谁能拒斥呢?率性而为的做

事,当然不是肆意妄为,凡事尽力而已。世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不让“完美”,“成

功”这些先入的成见,束缚来手脚,凡事该怎么干怎么干。由着事理,尽我所能,如此而已

矣。

拥有双臂的维纳斯

关键构思

1.提出一个极富创

意的问题:拥有双臂的维纳斯美不美?

2.立足于维纳斯来

谈缺陷,谈的是“缺憾美”

我静静地看着那尊

优雅高贵的维纳斯雕像,不禁被她深深吸引。倒不是为她姣好的面容,窈窕的身姿,而是由

于她那双断臂所带来的浮想让我愈加不能看透她的美丽。我在心中纳闷:她,该拥有怎样的

一双皓臂,才配得上这完美的身躯呢? 与我有相同疑问的人有很多很多,这就足以证明维纳

斯的创造者是多么高明。 他蔑视世俗对完美的追求,不停留于眼睛的取悦,因此毅然地斩掉

了维纲斯的双臂让人们去注意缺陷,让人们为缺陷或扼腕叹息或浮想联翩。这样,维纳斯就

扣住了人的心灵,不知不觉中为她神驰心游,自然就更能流芳百世了。

维纳斯的创造者之

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想证明:缺陷也是美丽的。这与以往人们对美的看法大相径庭。以往,

人们对美总是要求完整与圆满。因此,“美”只有到“完”时,才算达到了美的极致,而美中

如有缺陷,哪怕是一点,也被贯以“美中不足”的名目加以批判。而断臂的维纳斯却向人们

展示了另一种美,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完美。

倘若维纳斯拥有了

双臂,那么她无疑是完整的,也许是完美的。人们对她的完美只可欣赏,只可赞赏,却失掉

了令人的心灵驰骋遨游的能力。久而久之,她也终将沦为一只完美的尤物,除了完美,不会

再给人带来什么新鲜感。

拥有双臂的维纳斯

不懂得缺陷美。其实,缺陷是对完美的另一种看法。它不同于完美。它不确定,不单一。在

这里,缺陷是对完美欲言又止的表达,是对完美包罗万象的诠译。人们只能依据缺陷的部分

去猜测完整的部分,这样,完美不再是专一的,也由于这不专一,才能使更多的人有想像的

余地。由此,这缺陷带来的完美,永远能吸引人们,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如果承认了缺陷美,

也就不必忙着为维纳斯找胳臂了。在你我心中,都有一个完整又完美的维纳斯女神的形象。

她或者直臂俏立,或者弯臂交叠,或者玩弄着饰物。不管怎样,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人们语

言所不能描绘,人类双手所不能雕刻的缺陷美的极限! </p< p>

篇二:点绛唇

龙源

期刊网 .cn

点绛唇

作者:元好问

来源:《语文教学与

研究(读写天地)》2012年第10期

醉里春归,绿窗犹

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篇三:暝色蒹葭外--江行 赏析(外 元好问 点绛唇)

暝色

蒹葭外,苍茫旅眺情”。蒹葭苍茫,这让我们想起了《诗经·蒹葭》篇中的句子“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对水中伊人的思慕和追寻成了后世诗人心中一个永恒

的情节。因为“道阻且长”,伊人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成为永恒。这伊人并不专指情人,也可

以是家人、朋友,有时还指皇帝,而更多的时候指的则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只有理想才真正

具备这种因可望不可即而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特性。严羽对于江边丛生的蒹葭所造成的苍茫

境界颇为敏感,蒹葭是他诗中的常客,在他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中有这样的句子:“明

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都是“旅情”,一思

家乡亲人,一思旅中好友。然而无论思念的对象如何变化,思念的媒介却是一如既往,这就

是“蒹葭”。而傍晚的“暝色”更为丛丛蒹葭增添了苍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

和疑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乡关何处,只是因避

乱才来到江楚,有家而不能归比无家可归更痛苦。

“天到水中尽,舟

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

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

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

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惆怅此时频极目,

江南江北路迢迢”(严羽《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虽然棹歌已听厌,但回家的路却“迢迢”;

纵然厌听,但还是得遥遥无期的听下去。

人生,注定是一次永无归途的苦旅。

点绛唇》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

唱留春住。(沙际:水边)

译文:春色随着流

水飘走了,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

无语。

译文:试问春在何

处,花谢了,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渺渺吟怀,漠漠烟

中树。

译文:满腹情怀远

望寻觅,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却只是虚幻之境。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

寻春去。

译文:寻春无果,

只有在日暮西楼后,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

篇四:【名师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古诗词阅读9(全国通用) word

版含答案]

2013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9同步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

诗,完成下面题目。

村居 村晚

宋·张舜民 宋·雷震

水绕陂田竹绕篱, 草满池塘水满陂,

榆钱落尽槿花稀。 山衔落日浸寒漪。

夕阳牛背无人卧, 牧童归去横牛背,

带得寒鸦两两归。 短笛无腔信口吹。

简要分析两首诗歌

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两首

诗,完成下面题目。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