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为什么遵守规则

规则2019-07-09 11:33书业网

篇一:人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人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信春鹰

人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信春鹰

在国外访问,见到几个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孩子。一个孩子因为经常逃学,考试未能通过。我问:“通不过是不是要重修?” 孩子得意地说:“别人要重修,我才不那么傻。” 他告诉我,学校的规则是,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如果有医生证明学生在考试期间生病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补考。补考的卷子和原来的卷子基本一样,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题有差异。“我可以让考完试的同学把题告诉我,这样至少可以拿60分”。

“你怎么才能拿到医生到证明呢”?

“去唐人街找中国医生,送他一个小礼物就齐了”。

看着他清澈而明亮且充满得意的眼光,我心里涌上一种悲哀。学校的制度想必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其前提假设是每个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都是诚实的人,给诚实的学生一个补救的机会,这是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之一。这个制度在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公平而有效地适用多年,在这个中国孩子这里竟然失效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从托福的分数到个人成绩单,小到个人资料,大到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公证,那些以诚实为前提的规则被我们的同胞耍的一塌糊涂。由于这样的行为被频频发现,很多国家都对中国人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例如,有些大学在录取中国学生时不得不增设更多的标准,以保证被录取的学生是“真材实料”。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硕士项目曾要求中国学生的推荐人要写中文推荐信,而且最好手写,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使用了最诚挚最美好语言的英文推荐大部分出自被推荐人自己之手。我们这个民族的公信度由于人们对规则的不恭而受到伤害。

遵守规则和诚信之间的关系很具有一些哲理性。规则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是社会对应然行为的抽象。抽象的行为规则很有一些符号特征,就如马路上的红绿灯。当规则适用于社会现实的时候,如果现实是虚假的或者扭曲的,规则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把这个意思倒过来说,从虚开增值税发票到卖假货,所有逃避规则的行为都是虚假的。在这个意义上,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诚信社会。没有诚信社会,法治国家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那么,一个法律制度的设计应该怎样才能使人诚信并自觉地遵守规则呢?

抛却道德说教,保证规则得以遵守的最有效机制是利益调整。人类社会需要规则,因为规则是社会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如果只有一个人,规则是不必要的。如果多了一个人,一些简单的规则就必需了。比如,两个人如何互不干扰,再进一步,如何互相协调。不幸的是,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他们不得不依照规则来分享自然、社会、政治和权利资源,因此,规则和人类社会共生,按照自然法学家的说法,是为了保证人类不在互相争夺中毁灭。国家产生以后,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力量所制定的规则获得国家强力的支持,但是规则的遵守主要还是要依靠社会成员的内心对规则的尊重,前提是遵守规则给每个人带来好处。例如,西方社会近代以来法治架构的形成给个人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人们遵守规则,同时也在法治的范围内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人为什么不遵守规则?或者说人在什么条件下不遵守规则?答案很简单,如果不遵守规则不会受到惩罚而且能够带来利益,那么人们一定不遵守规则。偷税漏税是典型的例子。买卖假学历也是典型的例子。一个社会最可怕的是形成一个破坏规则的链条,在这个链条的作用下,破坏规则的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承认和保护。例如,凭借假学历凑够升迁的条件,前提是负责升迁的部门认可假学历。遵守规则是利益驱动,不遵守规则也是利益驱动。因此,从制度设计来说,迫使人们遵守规则的最有效手段是运用利益机制,使其损失大于其对收益的期待。

然而,这么简单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更复杂一点。中国是儒家思想的故乡。儒家文化,讲究的是礼。礼的核心是不同的社会阶级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别亲疏,殊贵贱,每个人因为遵守不同的规则而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社会也因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个人的高贵与卑贱经常是和处在什么样的规则调整范围联系着的。故中国虽然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成文法的国家,发达的规则曾为亚洲其他国家的楷模,但是不遵守规则,或者遵守与别人不同的规则是隐藏在国人心中的一种欲望,此欲望的实现,即使不能带来利益,也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即使到了今天,一旦能够通过不遵守规则或者破坏规则而获得利益,则不但窃喜于胸,而且溢于言表。

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中,制定规则者玩弄规则的事例被用来证明智慧,躲过法网是最重要的处世之道。西方用苏格拉底饮鸩自尽的故事证明他对规则的尊重,中国人从中看到的是迂腐。我们自豪的故事是曹操军法严明,但是可以“割发代首”,既表现了法律的威严,也开了法网一面,只有中国人才有此绝招。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总有一个规律,赢家都是以“智”取胜,“智”表现为狡猾,所谓“兵不厌诈”是也,两军相对,你死我活,没有规则可言。与此相对照,西方历史上的战争,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别讲究规则。如何击鼓开战,如何布阵,任何进攻,如何鸣金收兵,严格遵守条条框框。甚至个人之间矛盾的处理,也表现了对规则的不同态度。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一日百战”,勾心斗角,杀人不见血。西方讲究决斗,两个带着致命武器的人为了利益或者名誉公开杀个你死我活。决斗之前要宣誓,表明自己不用阴谋暗箭。看外国电影中决斗的场面,总有自己支持的一方,心里希望他机灵点,四十九步就回头向对方开枪,可他偏偏按规则走五十步,一个迟疑,结果被对方打死了。我喜爱的诗人普希金就死于与一名法国男爵的决斗,这曾经是我心里的一个结:这个天才为什么这么傻?有一次和同事笑谈至此,看法不谋而合,看来我们都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各种治国学说主张不同,重“术” 轻“法”是共同的。对人物的评价也表现了这种倾向,即讲规则者败,不讲规则讲谋略者成,成者王侯败者贼。在这样的文化导向之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小就盘算着怎样凌驾于规则之上或游离于规则之外。结果是时光进入21世纪,建设法治国家早已成为治国方略,但我们看到的不是遵守游戏规则,而是把规则游了戏。依法治国的宏大话语焦头烂额,三个人以上的排队就会有人加塞,从交通管理到经济发展,“闯红灯”成为经验和美谈。对没有机会从偷税漏税等富人的游戏中获得精神和物质满足的普通人来说,破坏排队或者交通秩序虽然不能带来明显的好处,至少也能满足一种心理。这可能是导致普遍破坏规则现象的一个原因。

开头提到的中国学生,在一个普遍遵守规则的社会里,他的狡黠仍然可能给他一时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他没有付出努力也通过了考试,对于努力学习的其他同学来说,这

无疑是不公平的。制度的设立者不会想到有人会这样来瓦解这个规则。但是假设下一步他继续这样做,学校必然会发现其中的猫腻,等待他的是开除学籍甚至限期离境的处理。有了这样记录的学生在一个讲信誉的法治社会无法生存,他人生的轨迹就这样改变了。假设学校愚蠢地发现不了,结果对他更糟。首先他会在求职中碰壁,因为他连考官提出的最简单问题也回答不了。很快人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劣等学生,成绩单和现实的不符的原因将昭示于天下。时光在玩弄雕虫小技中流走,他连重新做人的机会可能都没有了。推想至此,我打了一个寒噤,决定要对他讲清楚这个道理。我对他说,孩子,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没有这样一种品格,你将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不遵守规则,你失掉的是信誉。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多久没有回国了?有没有听说温州和汕头重建信誉的努力和他们面临的艰难?个人也罢,企业也罢,不遵守规则可得到的一时的利益和长远的损失相比,后者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弥补的。

他茫然地点点头。

篇二:我们为什么会遵守规则

“小孩子只看利弊,成年人才分对错”——为什么我们需要遵守规则

绯色月下太极图

最近看书时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对此我非常不同意。

后来我查了一下,原始出处是韩寒,但是由于是他书中的一个次要角色说出的,所以我们不应将它视为韩寒的个人思想——所以我以下的所有陈述只是反对这个思想观点的持有者,而非提出者韩寒。

什么叫利弊,什么是对错?

利弊,顾名思义,就是利益与弊端,或者换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正收益以及负收益, 根据一般大学西方经济学导论第一章都可以找到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组观点:(Mankiw, 1998)

人面临取舍;

获得一些事物就必须放弃一些事物;

理性的人会选择更高的(边际)收益。

这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前三条,我们可以根据他总结出一个规律,也就是说理性的人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放弃低收益甚至没有收益的事物。这个是对于市场经济模型下每一个理性的个体(individual)或实体(entity)对于市场反应的最直观简洁理想化描述。这个描述简写,就是“理性人看收益”。

理性人,又或者说“经济人”,这一概念最早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中提出,后经过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整理为“经济人假设”,也就是“人都是受到利己主义行为驱使的”。考虑到约翰·密尔是一名功利主义哲学家(当然,他也是经济学家),我们不难想象他会以“最大的恶意”来

分析人的思维。实际上,“经济人假设”确实在后来被广泛地用于进行对于利己行为的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分析。(Smith, 1776)(Mill, 1847)

因此,简单的说,利弊是利己主义驱使下以自身收益为尺度对是否做某个行为进行衡量。 就像“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还提出有另外一个假设,也就是“道德人”假设。在这个假设中,人是受到同情心、正义感以及利他主义驱使。在国富论一书中,他充分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实际运行中,社会的总体收益会比经济人假设的情况下更大。“道德人”就是在社会实际运行时为社会贡献出这一部分多余的总体收益的个体。经由慈善、福利、捐款、社会服务等方式,一部分人通过损失自身的收益来加快资源再分配的速度,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总收益。(Smith)

绝对理想的“道德人”模型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不是道教那个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那个)。所有的行动都受到利他主义驱使,可以为了集体(国家、社会、种群、文明)而牺牲自己所有的个人利益。

而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其实源自于一种动物本能。在动物演化的过程之中,当环境因为客观原因陷入资源短缺时,如果种群之中所有的个体都按照利己主义的模式去行动,那么很有可能会由平均的资源分配导致每个个体都不足以生存而造成整个种群灭亡;利他主义就是牺牲自己来为整个种群换取存活机会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下部分个体会因为没有资源而死亡,但是整个种群却会因为不平均的资源分配而使得部分个体得以存活,最终使得种群可以延续。(Hamilton, 1964)

在资源不足时为了种群延续牺牲生命是一种利他主义,而将种群灭绝这种危机弱化之后,为了种群发展而牺牲自身的潜在收益也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表现。

然而从逻辑上考虑,纯粹的利他主义者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物本身的存在就会消耗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让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必须要将有限的资源让出去,所以纯粹的利他主义者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的第一瞬间就抹消掉自己的存在。

因此,利他主义行为必须与利己主义的反馈相结合,才可以使种群之中的个体为种群的发展牺牲自身利益。因此,为了使得种群能够延续,利他主义目标与利己主义收益构造出了一种在种群内部通用的价值标准(快乐激励),这个价值观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或者伦理,其衍生物就是同情心以及正义感。

但是道德与伦理并不是完全有效的——纯粹利他主义者从逻辑上不可能存在,但是纯粹利己主义者是可能存在的。单纯的价值观由于没有物质收益,所以是无法约束利己主义者,所以种群需要从物理层面上讲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相结合,因此也就出现了法律与规定。而我们常说的对与错,其实就是是否符合道德,是否符合伦理,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规定。 简单的说,对错是以决定种群利益最大化的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尺度对是否做某个行为进行衡量。

谁是小孩子的想法?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人类个体(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McLeod, 2012)

1、感知运动阶段——拥有“物体”的概念,能够进行条件反射行动;

2、前运算阶段——能够理解外在表现,自我为中心,不具有逻辑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能够对客观实体进行逻辑分析;

4、形式运算阶段——推理、假设、抽象思维以及科学验证等等。

在这个过程之中,前三个阶段(尤其是前两个)都是利己主义的,而需要构成道德的核心概念“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需要第四阶段的假设以及推理才可以构成。在此之前,人类作为一个动物的生存本能会不断强化自身利益。(Flew, 1979)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孩子就不懂得对错了。小孩子也会懂得对错,因为除了“理解”道德外,通过奖惩机制也可以让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价值观。但是得知不同于理解,被动获取的价值观在逻辑分析面前,尤其是具体运算阶段之中只能对客观实体进行的逻辑分析强化了利弊分析之后,体系会变得异常脆弱的,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不根植于坚实的个人认知,而是根植于他人传授的教条主义。

具体运算阶段终止于12岁左右,随后一直到成年(乃至更久远的时间)都是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类个体逐渐完善自身的推理、假设以及科学验证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完成这一部分发展,有的个体(即使是生理、心理均发育健康的个体)有可能终身都无法获得这些能力之中的一个或多个。而这些缺失了对于“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道德概念的理解的个体,其本身的道德伦理结构依然是脆弱的。(Arnett, 2013)

脆弱的道德体系与被逻辑分析强化后的利益观点相对比,儿童时期可以明确的视为看利弊的自我主义时期,而分对错的伦理道德体系观点,恰恰是心理成熟的成年人才具备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规则并执行它

然而,即使个体完成了心理认知的成熟,理解了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系,这个个体依然有可能会不按照道德体系的对错观行动。原因我们之前说过,这就是价值观的精神激励对于纯利己主义者的限制无力。这些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之前提及的心理认知不成熟者,以及仍然在认知发展中阶段的个体为纯粹由道德维持的社会造成了困难。

法律以及规则,就是用于将仅仅存在于概念层面的伦理进行实质化的执行工具。如果不存在法律以及规则,那么如果遭遇了一个巨大的危机,以至于牺牲了所有现有的利他主义者之后仍然不足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种群依然会灭亡;而法律和规则,则是将利他主义价值观通过强硬手段强行扩散到所有的个体上,从而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利他主义都能够运转。

为了让种群能够在难以存活的时候存活,能够在难以繁衍的时候繁衍,能够在难以发展的时候发展,能够在可以发展的时候获得更高的效率,种群的个体有义务遵守种群的法律以及规则,或者说道德的具现化,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因为这个框架能够加速在完全利己主义下的社会发展。

如果规则有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讨论遵守规则,那么有一个问题就不得不面对——如果规则本身就有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规则是可以可能存在问题的。首先,规则的制定者是人,是有利己主义思想的人;其次,规则制定后是不变的,然而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再次,伦理道德是会因为所在群体不同而有所差异的,所以根据一个群体的伦理道德制定的规则有可能与另外一个群体的伦理道德发生冲突。

于是我们怎么办?打破规则么?不!规则需要有权威性。(Law, 1961)

权威性保证了可信度,从而确保了威慑力和有效性。如果一个规则失去了权威性,那么它就不再可信,从而失去了威胁违规者的能力,也就不再具有实际效用。这就是破窗效应——一个没有人被除外的规则将会人人敬畏,而有人除外过的规则就会被无视。所谓的“法不责众”就是法律失去权威性的结果。(Wilson, 1982)

那么权威性从何而来?执行者拥有确实的执行能力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执行法律所积累的信用来获得权威性。因此,为了确保规则的权威性,我们必须要执行制定出来的规则。而执行(遵守)规则的同时,我们再对不合理的规则进行修正。只有当所有的参与者都在框架内进行行动时,一个框架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

所以,当自身的利益判断与规则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该首先分析是否因为我们的自身利益损害了集体的利益诉求。如果是,那么请放弃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遵守规则;如果不是,或者自己认为不是,那么请在现有规则的框架内寻求对规则的改进。

我们应该遵守规则,并试图改变不合理的规则——因为小孩子只看利弊,成年人才分对错。 当然,规则有可能不会按照你的想法进行改进,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放弃你的诉求(因为它可能真的在某个地方侵犯了集体的利益诉求),也可以选择继续坚持你的诉求而打破规则——但是后者就意味着,你与整个规则体系为敌。

参考资料:

Arnett, J. (2013). 3. Adolescenc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A Cultural Approach, (5th ed.). (pp. 91).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Flew, A. G. N. (1979). Golden rule. 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pp. 134). London: Pa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acMillan Press.

Law. (1961). In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Inc. Hamilton, W.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 and 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 (pp. 1-16, 17-32).

Mankiw, N. G. (1998)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rincip

篇三:我们遵守规则教案

《我们遵守规则》班会教案

教学目的:

1. 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 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3. 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班规等校园规则内化。

教学重点:

树立遵守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班规、校规。

教学难点:

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

PPT、歌曲、小公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mins)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我们遵守规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视频,看看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好。

老师:视频结束啦。在这个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龟兔赛跑的过程。兔子虽然有先天的优势,但是最后却是乌龟成为了胜利者。为什么呢?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谁可以来举手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呢。

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老师:非常不错哦!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从视频中我们都能看到,兔子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超速行驶,最后发生了车祸,撞向了一棵树,晕倒了,而乌龟呢,一直都遵守交通规则,稳步前行,最后夺得了胜利。所以呢,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更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耐心地等到交通灯变成绿色才过马路,随意乱闯红灯的话,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我们的生命就随时可能被终结了。对不对呀?如果看到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的亲人开车超速行驶,或者开车讲电话等等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地提醒,尽量去制止。要向他们说明白,告诉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二、过程。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规则的概念,随之解答。(4mins)

老师: 刚刚说了那么多关于交通规则的内容,那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小小的问题。什么叫规则呀?

学生: 规则就是规定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文字······

老师: 对啦,规则就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或程序,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一般包括禁止性规定和非禁止性规定;成文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规则。每个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则。而每个人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团体里,要过好生活,就离不开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什么叫成文的规则呢?

学生:写成文字的规则。

老师:对了,成文就是写成文字的,已经被大家所认可的规则。

约定俗成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大家约定了后成为一种习惯的。

老师:约定俗成就是事物的名称或者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例子:就像打牌,规矩约定好后就不改了,一直这样,最后形成习俗。

3. 老师向学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故事。(3mins)

老师:大家有没有听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呀?

学生:有、没有。

老师:现在让老师来给大家讲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由来吧!很久以前,鲁班教他的徒弟做圆台和方台,可徒弟怎么也做不圆、造不方。于是,去请教师傅。鲁班笑而不语,拿出两样东西给这个徒弟。过了一会,徒弟就造出两件非常像样的的木制圆台和方台。原来那两样东西就是规和矩。规是圆规,用来画圆,矩是相当于直尺可画出直线和直角,还可以量取长度。这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故事了。所以我们画圆一定要用上圆规才能画得圆,而用直尺就能把直线画直了。可见规矩的作用多大呀!在表达中,通常规矩我们也可以说成规则。

4. 老师给学生呈现哈佛大学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5mins)

老师:再看看一则故事,看看规则究竟有多重要。看完之后,同学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校长要开除那位学生呢?

学生:好。(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

老师:同学们,看完了没有?谁来回答一下老师刚刚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校长要开除那位学生呢?

学生:······

老师:哈佛大学校长临时召开学生大会,高度赞扬了这位学生诚实做人的态度和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称赞他不愧为哈佛学子,但当场宣布开除他的学籍。校长说,他想用校规来看管这所学校,而不是由人去左右它。校长的做法好不好呀?你们同意校长的做法吗?为什么?

学生:······

老师:校长对这位同学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给予了赞扬,但是也由于这位同学违反了校规,所以校长做出了把他开除的决定。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规则的重要性了。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想管好一个家,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

小家庭,规则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5.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规则的普遍性。(3mins) 同学们再想个问题,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呀?

学生:交通规则,游戏规则,比赛规则,班规,校规,法律······

老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思考哦!就像你们所说的,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规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起来看看这表格中提到的规则,有出行的、购物的、学校的、参观游览,还有看电影、话剧等等的规则。

延伸:最守规则的动物。

老师:你们知道最守规则的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

6. 老师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图片。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辨哪些行为是不遵守规则的。(3mins)

7. 玩游戏。老师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10mins)

老师:通过这个游戏后,我们也能体会到游戏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个游戏规则,那么我们现场就会一片混乱了。

看来我们的生活中,规则真的是无处不在呀。学校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对不对?

学生:是的。

8. 老师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规则联想到学校里的规则。让学生重视校规。(4mins)

老师:生活里有那么多的规则。那谁来讲讲我们的学校里都有些什么规则呢?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自由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哪个小组可以派个代表来发表一下小组的讨论结果呀?

学生:······

9. 老师引导学生由学校里的规则再联想到班规。让学生重视班规,自觉遵守班规。(2mins)

老师:看看我们后面的墙报。里面也有个规则,是什么呢?

学生:班规。

老师:对啦。我们班规有什么内容呀?都能记下来吗?

学生:上课时,要认真。下课时······

老师:看来大家都把班规记得很牢哦。我们不单单要把它记在脑子里,我们还要把它记在心里面。要时时刻刻都记得,我们要遵守班规。

三、总结。

9.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这节班会课后的感想,以及以后应该怎么做。(3mins)

四、教学反思。

篇四:遵守规则(规则在我心中)

规则在我心中 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为什么遵守规则)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树立起人人遵守规则,心中时时处处有规则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通过让学生经历换位体验、故事交流、小组讨论、资料收集的过程,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 “规则”的力量,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教学准备:

幻灯片《规则在我心中》

阅读材料:

材料(一):《铁轨上玩耍的孩子》(课前下发给学生,每组一份,各组的讨论题不完全一样)

材料(二):《拧螺丝的规则》

材料(三):《不守规则的中国人》(这是一组文章的总题,每份材料内容不相同,分发给各组,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以组为单位阅读材料(一),讨论问题

展示幻灯片“铁轨上玩耍的孩子”

问题很残酷,但所有的同学必须面对,必须做出选择

各组学生代表回答讨论题,依次展示幻灯片“讨论(一)”、“讨论(二)”、“讨论(三)”

学生谈谈这段故事的启迪

结论:

三个在新轨道上玩的孩子不遵守规则,惨痛的后果须由他们来承担;旧轨道上的孩子是遵守规则的,如果把火车引向旧轨道,就会暗示遵守规则要受到惩罚;旧轨道已放弃不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能让一车人为三个不受规则的小孩付出代价;扳道工把车扳到新轨道上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把车扳到旧轨道上,则是违反规则的。

由此看到,规则的意义不仅仅是约束,其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而当规则和生命相对抗的时候,个体的生命诚然可贵,但社会规则比生命更重要。

人不是依靠个体单独存在于世间的,在社会中生存,须时时把规则放在心中。

展示主题

展示幻灯片“规则在我心中”

规则是什么,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名词解释;但,规则该如何看待,规则该如何对待,是当今国人必须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知道,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所以,本次课想要让大家今后都能做到的是——

2、展示幻灯片“敬畏规则 自觉遵守规则”

三、敬畏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一)遵守规则,就是善待生命

1、那么,为什么要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点击字幕“自觉遵守规则”,幻灯片超链接到视频《严守规则》)

2、小结:

这段视频,以及前面在“铁轨上玩耍的孩子”的阅读材料,告诉我们:遵守规则,就是善待生命。(展示幻灯片)

遵守规则,就是保障成功

先看一则故事(幻灯片“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

阅读材料(二)

小结: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就一项事业而言,遵守规则,是成功的保障。(展示幻灯片)

遵守规则,就是体现高尚人格

看看这个故事《扳道工的职业道德》

小结:扳道工的职业道德,在儿子性命攸关的千钧一发的时刻,坚守职责,忠于职守,的确令人可敬可叹,由此我们看到,遵守规则, 实在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体现。

遵守规则,就是维护社会和谐

请大家看两组图片

第一组图片,表现的是中国内地一些大城市堵车的情景;第二组图片,在网上总题叫做“洛杉矶惊天大堵车”——仔细观察图片,到底哪一种情形更“惊天”呢?

学生回答:从两组图片中看出了什么

小结: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规则,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

按规则办事是人类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

而有了规则不去遵守,其危害甚至比没有规则更为严重。因为它直接破坏了社会运行的质量,带给人们错误的信息,甚至鼓励社会成员不择手段实现个人目的,最终导致规则形同虚设,社会陷于无序。所以——遵守规则色,就是维护社会和谐。(展示幻灯片)

遵守规则,就是树立文化形象

各小组阅读材料(三)《不守规则的中国人》

先看幻灯片,看一组故事(“德国人的规则意识”、“龙永图的感慨”、“西点军校的经典案例”) 每组选代表说说从材料中看到了什么

小结:

尊重和遵守规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是现代人必需的品格;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它更是文化水准的体现。

可见,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府和每一个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所以说,遵守规则,就是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展示幻灯片)

小结:

遵守规则,就是善待生命

遵守规则,就是保障成功

遵守规则,就是体现高尚人格

遵守规则,就是维护社会和谐

遵守规则,就是树立文化形象

身边的规则

学生谈谈自己身边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以及遵守这些规则的意义

结束语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是日月按照一定空间轨道运行的结果;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大自然按照一定时间轨迹轮转的结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生物的生长,发育,敏殖,衰亡过程,是一切生命代谢衍息的必然结果。

风筝之所以能翱翔天空,是因为有丝线的牵引; 鱼翔浅底之所以能轻灵自如,是因为有水的浮托;随气候变化而南北迁徙的大雁,之所以能飞越千山万水永不迷航,是因为有严明的纪律与有序的队形;辛勤在外奔忙采蜜的工蜂,即使逾百公里而不迷途,是因为有特殊的飞行规则;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行驶的汽车秩序井然而不会发生碰撞事故,是因为有行之有效的交通规则。

世界因规律而美丽,人类因规则而和谐,只有真正领略了规则的内涵,你才能洞悉人生的真谛,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要想生活在一个更和谐的社会,就要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时刻将规则放于心中,以获得更完满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人,常常受到规则的惩罚,到处碰壁,甚至付出全部自由,甚至生

命的代价。

附:

材料(一)

铁轨上玩耍的孩子

(一)

有一条铁路,由于改道,原来的铁轨不用了。新的铁轨建好并通车后,路轨旁树了一块牌子,上写“严禁在此轨道玩耍”。一天,几个学生来到这里。一个学生看到牌子的警告,就跑到旧轨道上去玩,而其他三个学生虽然也看到那块牌子,但不去理会,仍旧跑到新修建的轨道上去玩。

突然,一辆火车疾驰而来,速度太快,学生们已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

如果这两个岔道口中间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既可以沿着新的轨道开,也可以沿着旧轨道开。

讨论:如果你是在新轨道上玩耍的那三个学生之一,你希望扳道工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二)

有一条铁路,由于改道,原来的铁轨不用了。新的铁轨建好并通车后,路轨旁树了一块牌子,上写“严禁在此轨道玩耍”。一天,几个学生来到这里。一个学生看到牌子的警告,就跑到旧轨道上去玩,而其他三个学生虽然也看到那块牌子,但不去理会,仍旧跑到新修建的轨道上去玩。

突然,一辆火车疾驰而来,速度太快,学生们已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

如果这两个岔道口中间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既可以沿着新的轨道开,也可以沿着旧轨道开。

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你希望扳道工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三)

有一条铁路,由于改道,原来的铁轨不用了。新的铁轨建好并通车后,路轨旁树了一块牌子,上写“严禁在此轨道玩耍”。一天,几个学生来到这里。一个学生看到牌子的警告,就跑到旧轨道上去玩,而其他三个学生虽然也看到那块牌子,但不去理会,仍旧跑到新修建的轨道上去玩。

突然,一辆火车疾驰而来,速度太快,学生们已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

如果这两个岔道口中间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既可以沿着新的轨道开,也可以沿着旧轨道开。

讨论: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是旧轨道还是新轨道?为什么?说说你的此时的心情。

材料(二)

拧螺丝的规则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家中国企业和一家德国企业合资造船。合作的项目中,德方负责技术指导监督和一部分施工,中方负责其余部分的施工。

在船体各部件进行接合的时候,德方的技术工程师要求:每个螺丝要拧6圈半,拧紧后再倒回半圈。中方的工人对此不以为意,觉得这个规定太过教条,于是施工过程中,没有人认真地去数螺丝到底被拧了多少圈,只凭自己的感觉,觉得拧紧了,就可以了。然而,德方对技术的要求近乎苛刻,一发现中方工人的不认真,绝不苟且,凡没有按规定做的,全部要求返工。

为此,中方和德方产生了极深的矛盾。中方认为,德国人不怀好意,故意刁难中国人,拖延工期,好使中国人不能按期完工,违反合同,支付给他们巨额的违约金。而德方指责中国人不按规则做事,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而中方的工人,依然故我,凭着感觉和经验干活。

后来,在这艘货轮即将完工的时候,爆发了一次大的台风。台风过后,合作双方去查看在建的货轮

时,惊讶地发现,中方工人承建的那部分船体,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变形,而德方承建的部分,则完好无损。

其实,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就是技术规定要螺丝要拧6圈半,再倒回半圈。中方的工人几乎没人按此规则去做,而德国的工人,每个螺丝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拧上去的。

在惨败的教训面前,中方的工人终于明白了规则的意义。

材料(三)

不守规则的中国人

HIGH过之后,优雅起来,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一)

上海世博会,又一个属于中国的时间。在展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这个横跨浦江两岸的巨大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存在184天的微型城市。游客将与现代场馆共同构成这次展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行走在这个临时城市里的游客却正在让这个系统濒临崩溃。

失控的“热情”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两个月前,阿娜斯塔西亚(Anastasia Yevets)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了期待,而如今,她的心情却比上海连绵的梅雨更加糟糕。

这个来自白俄罗斯的姑娘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目睹一场“灾难”的发生——他们的场馆越来越像一个动物园。中国游客们在场馆里大声喧哗,接打电话,拿起相机对着每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狂拍。“有时候,中国人一手猛拍着桌子,一边对你喊着嘿!嘿!嘿!他们想喊我合影,却让我觉得自己像只被围观的猩猩。”最令阿娜斯塔西亚难以置信的是,几天前,一位中国老太太甚至放任她的孙子在场馆的正中央拉了一坨大便。

处于震惊和崩溃边缘的并不仅仅是阿娜斯塔西亚。

在古巴馆,Shela Borges Glez见到了令她不解的一幕。一开始,她们在墙上划出一小块区域供游客留言,但是,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候,汉字就像蝗虫一般疯狂地覆盖了整个场馆的墙壁。中国游客的热情程度显然令这些加勒比海居民猝不及防,甚至连Shela的办公室都不能幸免,在玻璃门上,中国人写满了“XX到此一游”和“XX我爱你”之类的字样。在数次清理之后,Shela和她的同事放弃了努力,每次擦完不久,中国人又将攻占他们的玻璃。他们只好贴出“禁止往墙上涂画”的告示,以这样的形式为自己一开始的错误决定埋单。

世博园里发生的这一切,就上海的雨季一样,无休无止,令人心生厌倦。

埃及馆的Tahany刚刚从开罗飞到上海来接替她同事的工作,那位好心的前任馆长提醒她“一定要看好我们的石头!”场馆里摆的雕像都是公元1000多年前的文物,其中包括有“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巨像”和“爱神柱”之类的珍品。

这些从开罗运送过来展品大部分没有加装防护罩,“因为在我们国家没有人会去摸文物,因为那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很快,埃及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放弃原先安排的工作,他们每两个人守着一处雕像,并拉上围栏,阻止每一只靠近的手掌。一个中方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埃及人迅速地学会的第一句汉语不是“你好”,而是“不要摸”,每天念咒般地重复上百遍。

在捷克馆,游客们一度像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德国国会大厦一样纷纷爬上圣约翰·波穆克的青铜像,直到铜像被护栏围了起来。在孟加拉馆盖章,一位黑人工作人员面色冷竣,机器人一般地只重复说一句话:“排队,排队,排队,排队……”。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看到那些宏伟奇特的展馆,都是?Wow?的惊叹,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而在见识了中国游客之后,所有人都开始讨厌中国人。”和那些面对人山人海的中国不知所措的朋友们不同,阿娜斯塔西亚算是半个“中国通”,她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梅芳”。然而在学习汉语三年以后,她突然发现不知该如何向自己的朋友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

在梅芳的朋友里,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游历过中国贫穷的乡村和小城镇,更不用提理解眼前这些操着各类不同口音的人做出种种“失礼”举动的原因所在。“我经常告诉朋友们,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

但即使是梅芳,也很快失去了耐心,她的眼睛在无数次突如其来的闪光灯照射后开始干涩胀痛,有一天因为制止游客插队,一个中国男子用地图狠狠地拍打了梅芳的手臂,这次袭击让她委屈得哭了起来。在中国小孩在场馆中央大便之后,白俄罗斯馆终于用巨大的围栏把中央的圆形场地围了起来。

HIGH过之后,优雅起来,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二)

上海世博会,又一个属于中国的时间。在展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这个横跨浦江两岸的巨大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存在184天的微型城市。游客将与现代场馆共同构成这次展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行走在这个临时城市里的游客却正在让这个系统濒临崩溃。

守不住的场馆

作弊与反作弊,破坏与反破坏,偷盗与反偷盗,成了一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当“梅芳们”在场馆里焦头烂额的时候,蔡雯俊和她的同伴们也在人潮中努力站稳。她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是世博文化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很多时候她被调配到北门疏导人流,在这个出口,人群被分成两队,一队通往六楼参观,一队则直接出馆,两个队伍中间用隔离带隔开。很多时候隔离带和志愿者的引导被视若无睹,只有在发现走错了之后游人才返过来要求志愿者让他们原路进馆。“他们既想不受控制地乱走,又丝毫不愿承担走错的后果。”

连不明国情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很快明白,“过度热情”已经无法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除了不讲礼貌和规则,更多千奇百怪的状况从第一天开始,从场馆的入口处,就层出不穷——一位法国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初的几天他们像目睹奇迹一样,看着那些从绿色通道坐轮椅进入的游客一进馆就纷纷站立起来行走。

破坏规则的好处显然十分诱人——当别人还在排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队时,绿色通道上的人员却可以在二十分钟内进馆,而且还能捎进一个“护理人员”。在一些场馆门外至今可以看到为数甚众、真假莫辨的残疾人排起长队。

“有一次,一个有着强壮肱二头肌的中年男子坐在轮椅上,很疼似的紧紧握住自己的手臂,却告诉我们他患的是小儿麻痹症。”一个在沙特馆门口协助维持秩序的志愿者说。一些明显已经接近10岁的孩子被父母安排坐进了婴儿车,以此换取不排队的特权。

在经历了最初阶段完全开放的姿态之后,很多场馆开始小心调整收缩他们的策略。所有试图由绿色通道进馆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人都被要求出示相关的证件,一些明显有作弊行为的游客被挡在通道之外。

但这只能挡住一部分人,精明的游客们依然能够掏出各类红绿缤纷的证件。有的家庭为了让一家老少都能通过,在场馆门口精心商量着如何分配手头的老年人身份证、残疾证和婴儿车。这看起来像是一盘跳棋游戏,任务就是一堆棋子搭上另一堆棋子的顺风车,从而跳到场馆的那一边去。

即使作弊失败,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通常被戳穿了之后游客们还一边大骂工作人员,一边离开,脸上不但没有惭愧,反倒对我们有不通融办事的鄙夷”,一位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工作人员愤怒地说。

进入场馆内部之后,游园狂欢才刚刚开始。在捷克馆,一个名为“捷克明珠”的视觉装置吸引了游客围观,这个由5个巨大玻璃面组成立体屏幕璀璨明亮,令观众仿佛触手可及。开馆之初就不断地有游客用脚磕打玻璃,他们只是想知道屏幕到底是不是玻璃做的。于是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被派在此处专门制止人们的破坏行为。

在摩肩接踵的嘈杂环境里,偷盗与反偷盗,也成了一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在泰国馆的最后一个参观环节是放映一部3D的电影,场馆内的设施会随着电影场景洒水和喷施香气,显然十分钟的尖叫体验令很多观众沉醉其中,于是,他们决定趁混乱把3D眼镜捎回家去。

泰国馆的解说在每场电影结束时都会向游客们恳求:“这个眼镜在家里看电视是不会有3D效果的,我们的眼镜已经越来越少,请您不要拿走。”但结果令人无奈,泰国馆馆长Saranpat Anumatrajkj向南方周末记者抱怨,馆内的3D眼镜每天以5%-7%的速度丢失,“每放一场电影大约会损失10个,而我们每天大概会放50多场电影。”

在中国铁路馆,3D影院的200多个座位如今只能坐100多人,原因是3D眼镜被偷到只剩这么多了。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