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点亮小灯泡说课

说课2019-07-09 13:21书业网

篇一: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让灯亮起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8课《让灯亮起来》。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程”。科学课就是活动课,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使他们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只有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组织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家庭用电”单元中的第一课。说起电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都有过接触,但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让灯亮起来》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电珠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电珠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二、学情分析

让灯亮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电珠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电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电珠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去让灯亮起来。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电珠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小电珠认识它的结构,知道小电珠中发光的位置是灯丝,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电珠才会发光。

2.能力目标:学会用多种方法让灯亮起来。观察、描述和记录让灯亮起来的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回路、短路、断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让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学生让灯亮起来较为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要求寻找多种让灯亮起来的方式就是一种难度的提升,三年级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但是想象和猜测电流的流动路径将成为他们的难点。

五、课程资源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电珠、1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表。

2.教师准备:小电珠、电池、导线、双面胶、小电珠及电池的自制图片若干。

3.多媒体课件:点亮我的小电珠。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秉承这一要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依照“仔细观察——简单描述——实验操作——大胆猜测——探究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电珠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电珠。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电珠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电珠,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2、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亲自动手汇报实验结果相结合,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易于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PPT出示美丽夜景照片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电珠结构

1、提问:你了解小电珠的构造吗?

2、学生仔细观察小电珠,把它画在纸上,并汇报。

3、PPT出示小电珠,认识小电珠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出小电珠,认识小电珠结构,为成功让灯亮起来奠定基础。

(三)认识实验材料

1、提问:让灯亮起来还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明确实验材料还包括导线与电池,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用途。 设计意图:简单认识让灯亮起来所需材料,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四)让灯亮起来

1、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让灯亮起来。

2、成功让灯亮起来的组,上台演示,教师同时贴出小电珠连接方法。

3、未成功点亮的组,上台演示,教师同时贴出连接方式。

4、分析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提问: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连接都连接到了电池和电珠的哪些地方?

5、分析小电珠内部构造。

提问:为什么一定要连接小电珠上的这两个位置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呢?这与小电珠内部的构造有关。

6、猜测电流流向

提问:电流我们看不到,但是能够想象它的流动方向。你能说出这幅连接图中,电流的流向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PPT演示电流的流向。

7、分析失败的连接方式电珠不亮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这些连接方式,小电珠不亮呢?

随机渗透短路、断路知识。

设计意图:

①合作探究让灯亮起来的接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②成功点亮的小组,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未能点亮的,激发求知的渴望,迫切得到正确的连接方式。

③以贴图方式呈现,清晰直观,易于分析。

④由分析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到分析小电珠内部构造,逐层深入。

在分析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

⑤分析失败原因,加深对正确连接方式的理解,为找寻多种连接方法奠定基础。

(五)多种方式,让灯亮起来

1、PPT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动手实验

3、实验汇报:将不同的连接方式贴在黑板上。

4、学生总结能够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操作。

寻找连接方式的过程,是将前面分析得出的成功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

1、尝试同时点亮多盏小电珠。

2、用电安全教育。

3、绿色环保意识渗透。

设计意图:本节课点亮了一盏小电珠,也点亮了学生心中对电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只点亮一盏小电珠,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用电安全教育与环保意识的渗透都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明白。

八、板书设计

(学生多种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式)

①② ③ ④ ⑤??

共同点:形成回路

设计意图:清晰、直观呈现学生自己连接的小电珠的多种点亮方式,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篇二:四年级科学下册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点亮小灯泡

一、教材分析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基础。 教材安排了2大活动:一是"让小灯泡发光",安排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是通过“图中的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亮”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

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1、迎合学生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习兴趣。2、有利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科学知识:认识小灯泡、电池的结构;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科学探究:经历使用电线、电池、让一个小灯泡发亮的活动;学会检查电路装置,体会电流的路线,用自己的方式初步学画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安全用电知识,意识到电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观察灯泡,正确连接电路并想象电流的路线。

教学难点:想象电流的路线。

三、教法指导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设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本课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教学准备

每生一根电线,一个干电池,一个小灯泡,不同颜色的笔2支,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所以我立足学生认知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激情

1.出示台灯,创造场景。

2.我让它亮起来。(故意动作)啊呀,灯坏了?可能什么原因?让谁来修?你敢?就算你敢我也不敢让你来修理的,研究科学需要勇敢但不能莽撞。我们小学生是不能随便修理电器的,否则会发生触

电的危险。不过在这堂课上,我们每个人可以通过操作没有危险的材料,都有机会来当一回小小电工,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3.板题:点亮我的小灯泡。

此环节设计理念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明确的目的,使学生既主动、

积极地接受任务,又懂得要安全用电。

(二)观察研究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已经观察的干电池、小灯泡、电线的构造和特点。

2.各组汇报观察结果,可以到实物投影仪中边指点边解说,也可以到黑板上边画边说。教师随机通过课件展示实物图和干电池、小灯泡的解剖图。重点点明干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灯丝、两个连接点。

此环节设计理念是通过结构观察法和课件展示法把学生粗略的、无序的观察引导到有目的、有序的观察上来。

(三)连接电路

1.各组通过合作探究完成用一根电线、一个干电池来点亮小灯泡的任务。

2.统计成功的小组。

此环节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自主操作、小组合作更能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

(四)研究电路

1.让学生观察点亮小灯泡的装置,明白他们现在的连接就叫做电路。

2.引导学生找到小灯泡发光的部位就是灯丝,灯丝能够发光可能是电流在灯泡中流过的缘故。

3.小组探讨并比划电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然后用红笔在事先发给大家的连接装备置图中画上电的流动路线。

4.各小组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电路图并进行讲解电在电路中怎样流动灯丝才能发光。

5.在各小组充分发言,同学们各抒己见、补充意见后,教师小结:只有当电流从

电池的正极流出,并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电池的负极,才能使灯泡发光。边小结边用课件模拟电在灯丝中流过让灯泡发亮。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6.小组尝试更多的点亮小灯泡的连接。要求学生画出新的连接电路图,用红笔画电路图,蓝笔画电流方向。

此环节设计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共同建构健康的科学素养。

(五)解决问题

1.用课件展示短路和断路两种实物装置电流图,让学生模仿实验并讨论小灯泡不会亮的原因。

2.教师介绍短路和断路的知识。(用一根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级连接起来叫做短路。电池的一端与电线没有连接叫断路。短路会使电池和电线在瞬间发热变烫,甚至还会引起灾害,日常生活中要防止这样的连接。)

3.视频展示废旧电池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此环节设计理念是强调结合生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六)总结延伸

1.再次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

2.课外请同学研究,你能不能用一节电池和两根导线点亮两个或者更多灯泡?

此环节设计理念是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下文铺垫。

篇三: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点亮小灯泡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点亮小灯泡》。

下面我将这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先来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该课选自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二节,对于电小学生都比较熟悉,在平时中接触的也很多。第一课主要是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电的知识,而真正对电的研究是从这一课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电池、电线、小灯泡这样简单的材料点亮小灯泡,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动手实践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他们还只是基于好玩、有趣,没有具体的目的性。相对于语言描述,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和过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节课先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发现自己的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布局教学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这节课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本身的结构;知道通路、断路、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电流路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学会用一根电线、一节电池连接点亮小灯泡,探究出不同方法点亮小灯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经历连接小灯泡的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以及画小灯泡的结构,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了解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要求我将这点确定为教学重点??????这个为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学会用多种方式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绘出电流路径。

本节课我将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1、学生分组材料:小灯泡、电线、电池

2、教师演示材料:课件、处理过的灯泡

四、学法和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小组讨论法 观察实验法 探究发现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接下去我要向各位老师介绍下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请看!

(一)自主尝试,激发兴趣

(二)创设矛盾,发现问题

(三)仔细观察,描绘灯泡

(四)多种方式,点亮灯泡

(五)安全教育,拓展教育

(一)自主尝试,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直接出示小灯泡,电池,电线,提问学生认识它们吗?学生肯定会回答认识,然后直接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这些材料都很兴奋,急于动手实践,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符合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布局教学结构需求,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度是怎样的,再搭建整个教学框架。)

(二)创设矛盾,发现问题

接下去就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矛盾,发现问题。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并不能成功的点亮小灯泡,与自己的认知产生了矛盾。接着让学生把错误的连接方法在白板上展示出来并截图保留,最后揭题,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解决这些困难,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通过在白板上展示可以更直观地让每个学生看见自己的问题,并且通过截屏功能保留学生的生成问题,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三)仔细观察,描绘灯泡

接下去就开始第三个教学环节,仔细观察,描绘灯泡。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观察小灯泡,学生观察完小灯泡后再到白板上将空白灯泡补充完整。然后我在学生画的灯泡的基础上标注出各结构名称。接着我会提问:你们觉得这螺纹帽里面的是怎么样的?学生会很好奇,然后猜测,这时我将遮挡物移开后就出现螺纹帽的解剖图。

(设计意图: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对于小灯泡和电池已经很习以为常,如果直接让他们观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而我这节课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铺垫,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观察的需求。并且通过在白板上展示以及和同学们一起修改完成一个完整的小灯泡,可以让学生更切身地感受、明白仔细观察的重要性,也让活动更具趣味性,加深印象。)

(四)多种方式,点亮灯泡

接下去是第四环节:多种方式,点亮灯泡。在这一环节中分为两个小活动:一是多种方式点亮小灯泡;二是描述电流路径。在学生知道小灯泡的结构之后让他们自主尝试用多种方式点亮小灯泡,并将成功的连接方式展示到白板上。对几种成功的进行标记分类,然后提问:这几种成功的连接方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回答:两个连接点都连上;电池的正负极都连上。然后学生猜测并在白板上画出成功的和失败的几种电路的电流路径,从而引出回路、短路、断路的现象。

(设计意图:为什么先尝试多种连接方法再描述电流路径呢?我们都知道在逻辑思维中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辐合思维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突破。学生在尝试明白许多连接方法都有电经过小灯泡,在这些感性积累之后,再让学生描述电流路径,达到质的突破。让学生在白板上直接连接展示,可以更直观的反应出学生的思考和问题,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并且用白板的铅笔功能直接在白板上画电流路径,既可以增强参与度,也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六)安全教育,拓展教育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注意平时在家的安全用电问题。并且在云空间里设置讨论,让学生课后进行安全用电和注意事项的讨论。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点亮小灯泡”这节课的设计,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