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海明威作品:生活让我遍体鳞伤,所以我击溃生活

好书推荐2019-07-10 08:52快读网秩名
  在苍茫璀璨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他一生荣获奖项无数,第一枚奖项却与他的文学作品无关。他的名字广为流传,作品被无数人诵读,他的名声太响,以至于人们甚至忘记他的国籍和生平。

  是的,他就是海明威,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评价他凭一己之力,几乎影响和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以及人们的思考方式。

  张爱玲称海明威的作品,是她一生最挚爱的外国文学作品。

  王小波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人类的命运。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如是说。他通过无数作品树立了“硬汉”这一形象,也用最硬汉的方式,践行了这一信条——他在人生最鼎盛的时期,选择用一把猎枪、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传唱他经典作品的同时,同样记住了他轰轰烈烈、近乎疯狂的死亡。这种对于生活的叛逆,从幼年时期,一直伴随了他一生。

  《永别了,武器》

  永别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幸福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太过丰富,要想深入了解他的一生和思想,是说上七天七夜也讲不完的。仅中国市面上,他的传记就已经有超过三个版本。而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除了轰轰烈烈的死亡,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他的从战经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岁的海明威第一次展现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决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军。尽管由于视力缺陷没有通过体检,只得调入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他的任务是为前线的战士运送巧克力和香烟,但这份看似简单、相对安全的差事,却险些要了他的命。

  一颗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炸裂,在他身上造成227处伤口,给他的晚年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在这样的战场上,海明威亲眼看到前一秒端着枪向前冲的战友,下一秒变得血肉横飞。他目睹了一桩又一桩生死别离,充分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他将这次经历完整地融入了他参战后下笔最早,也是唯一的自传性小说——《永别了,武器》中。

  这是他本人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乱世中的爱情,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反战思考录。海明威试图以这种方式向世界宣告——

  一场战争结束,

  永别的不只是武器,还有幸福。

  《太阳照常升起》

  跨越时间,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想要的回应

  一战过后,欧洲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美国一跃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快速的工业、城市的发展,为刚刚经历过一站的美国民众带来了群体性“PTSD”,确切地说,这更像是一种十分强烈的“青春期”精神危机。

  繁华如梦的20年代,面对突如其来的商业爆发,美国民众如同中了彩票的暴发户,崇尚享乐,热衷消费,内心却满是空虚。

  一如当今或功成名就,或在拼搏的路上,对生活充满迷惘的年轻人。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发表这部小说期间,海明威结了两次婚,生活一片狼藉,身边尽是沉浸于消费享乐、目光迷离、精神暗淡的年轻人。甚至连他自己,都会多次提出这个能够引发时代共鸣的问题——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情爱与友谊,聚合与离散,背叛与回归,迷惘与觉醒……

  作为海明威冰山创作原则的起始之作,同时也是“迷惘一代”的开山之作,《太阳照常生起》通过描述20世纪这一代人的迷惘与看似纸醉金迷的生活,试图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挖掘那一代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同不同年代的读者共同探讨“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议题。跨越时间,给不同时代的读者想要的回应。

  看过他写过的故事,无论你身处与怎样的迷惘,终将明白,焦虑和迷惘终将过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最令人震撼的一部小说

  如果你了解海明威,或看过他的百科,那你一定知道,海明威一生都在为反战做出努力。除了有作家这一头衔,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战地记者。海明威甚至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只不过因为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情报。他无法以一己之力阻止战争,便只有对抗战争。

  1937年至1938年,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他亲眼目睹了进步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失败,终于脱离迷惘,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反战情绪高亢的小说。

  这是海明威写过的最长的一篇小说。

  全书30多万字的巨幅,叙述仅仅三天的故事,却将战争之残酷、世情之曲折、人性之幽微揭露无遗。他透过描写战争看世间百态,从摹刻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可怜,上升到体认作为整体的“全人类”的可悲。道尽“硬汉式”英雄情节的同时,充分显示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深刻洞察力、精准表现力和广博而深厚的同情心。

  “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他用沉重的悲剧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为任何年代的读者敲响警钟。

  《老人与海》

  从绝望中看到力量

  说起《老人与海》,相信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部海明威名气最高的作品,分别荣获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自小学以来,就被纳入学生指定课外读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老人身上这种“叛逆”又“不服输”的精神,让海明威罕见地产生共鸣,令他在今后的每一天都彻夜难忘。于是,《老人与海》诞生了。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拼劲全力却徒劳无功的时候——就像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却一无所获;难免有艰难险阻难以克服的时候——就像圣地亚哥被“不止一千五百磅”的大鱼拖拽着航行了两天两夜;难免有看到过曙光、最后还是陷入黑暗的时候——就像圣地亚哥终于杀死了大鱼,却不得不面对鲨鱼的追赶和抢掠,并多次陷入苦战,回到海港时,来之不易的大鱼只剩下一副残骸……

  然而,圣地亚哥没有放弃,更没有绝望。他说:“绝望是一种罪恶。”

  他又梦到了狮子。

  他还会再次起航。

  这,就是海明威和《老人与海》给与我们的勇气和力量: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最后,愿你在海明威的4部“硬汉”经典中冲破迷惘,寻找到你想要的人生答案,重拾生活的力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guo@enterdesk.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