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从全国高考作文看审题亟待提高的三种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2018-08-08 13:04书业网

篇一:高三语文作文审题创新——紧扣话题,化繁为简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作文审题创新——紧扣话题,化繁为简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审题创新——紧扣话题,化繁为简

【主要内容】话题作文审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沿着“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演变,开放性呈逐步递增的趋势。特别自1998年话题作文登上高考舞台后,新颖的命题形式,灵活的写作要求,给考生以最大的空间来展现写作才华,达到了放飞心灵、放飞个性的目的。但时过境迁,话题作文的负面效应逐渐暴露。目前,学生的文体意识欠缺,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不断增多,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曾经叱咤风云、一统江湖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出历史舞台。2007年话题作文4套,2008年话题作文仅有2套。但话题作文作为一种风云一时的命题模式,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我们也不能漠然视之。加上高考有一条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也许某省市为防止押题猜题,而突然运用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在情理之中。

【解题方法指导】

话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但是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即任何类型、任何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话题作文上的审题,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仔细地推敲。

(一)推敲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例:(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解析:2006年安徽的话题作文题目比较大众化,很贴近学生,又包含了一定的哲理,让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写成议论文、小说、散文都比较好操作。此题的关键是不能把思维局限于读一般的书籍这个范围,正如话题材料中说到的这个?书?可以是社会,可以是人生,可以是自然,可以是父母同学,这些?书?都需要用心去读,这时的?读?就上升到了一种思索、感悟的高度。我们只有仔细阅读材料,领悟材料中的提示,才能把握?书?与?读?的深层含义,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如果不揣摩材料,只抓住话题?读?泛泛而谈,是很难得高分的。

(二)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最终都会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我们当然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例:(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解析:?行走在消逝中?从表面看似乎突出了?行走?一词,但从本质看依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求在?行走?(发展、前进、进步等)与?消逝?(消失、湮没、逝去、舍弃等)之间选择自己的作文内容。话题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与消失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注文化、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行走?和?消逝?的关系,可以提炼出社会的发展变迁、人的成长历程、观念的时代性更新、事物的发展与衰败、历史的进步与倒退等内容;同时也要表达出对?消逝?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等)。

初看此话题,感觉颇有难度。但细细分析,深入思考,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有思辨性的话题。

(三)推敲“注意”

近几年来的话题作文,在表述“话题”的文字之后,往往还有一段提示语,另外还有几点“注意”“要求”等。这些提示语和“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性语言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利用。

例:(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解析:这虽然是一道命题作文,但它的?注意?非常典型,因此以它为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

?诗意地栖居?是哲学家荷尔德林的话,被海德格尔加以引用后,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未来的流行。作文题目特别强调?注意题目中的‘地’字?,这是对考生善意地提醒,因为?诗意地栖居?是一个偏正短语,重心在?栖居?,栖居的方式是要有?诗意?。

怎样的?栖居?才算是?诗意地栖居??辩证唯物主义提到的物质决定精神,说明生存是第一需要,在生存无忧的情况下,才能考虑诗意的问题;叶圣陶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那么你一定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取一株水仙花!?则侧重于精神的需求;?我们不仅要学会脚踏实地,更要学会仰望星空?,也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巴金的话?人不能仅靠吃米活着?,则说明了物质很重要,但精神仍然必不可少;丛飞家一贫如洗,彩电、冰箱都是别人淘汰的,却捐助300万资助他人,成了精神的富有者……

没有钱是不能的,但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物质是不能的,但只有物质是万万不能的。爱心、宽容、善良、爱国、孝亲等优秀品质,当然是诗意地栖居所应该拥有的;适当的爱好,如下棋,读书,跳舞,看NBA等,也是诗意地栖居的条件;担负责任、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等,则是人人欢迎的站在大地上进行的诗意地舞蹈。

另外,考生要注意文体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和记叙文,或阐发?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和作用,或讨论怎样才能做到?诗意地栖居?,或说明什么是?诗意地栖居?,摆事实,讲道

理,说故事均可以,但如果写成散文、诗歌等,问题就大了。

【典型例题】

例一、(2005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目,审题立意时,忘记和铭记二者都得兼顾,不可偏废,必须针对?忘记和铭记?的利弊得失、性质意义、关系作用等,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例二、(2008年四川卷)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看得出来,这个题目是临时修改的。作为四川考生,再也没有比这个题目更好的了。?坚强?是独词类话题,审题难度不大。亲身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直面了生与死之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感慨,此时,如何饱含深情地写作,打动自己,打动读者,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了。地震中坚强的故事很多很多,?可乐男孩?、?灯光女孩?、?敬礼娃娃?、?坚强警察?、?舍身救生的教师?……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写出新意,写出特色还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如果写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饱含真情实感,也同样可以拿高分。当然,不写地震也是可以的,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诠释?坚强?这一话题,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范文分析】

永远的苏武

2005年四川考生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炼,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坚强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一个全国人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正驾驶着车辆,做工的、种田的、炒股论经的、开会筹划的??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

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

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面对灾难,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面对灾难,激发了我们和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爱心,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无数人捐款献血、组织赈灾活动,无数的志愿者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师生相拥而亡的镜像,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副担架正好过来,总理站到路边,让生命先行??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中国人关乎群体的自信,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间得到凝聚,整个世界找回了爱的庄严,不期而至的灾难,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

面对灾难,离去的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12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孩子们还说了一句感动我们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

面对灾难,活着的更加珍惜,编入教材的《提醒幸福》的作者毕淑敏前天到北川给学生上课,她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活着是幸福的,理应珍惜。

奥运火炬今天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素有“绿城”之称的南宁继续接力。传递的不仅仅是奥运火炬,更是长明的爱心火炬。

据称,2008年5月12日的这次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致使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了数米,其实长高的不止是山峰,更有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

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点评:极强的场面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一开始,就像摄像机一样,给我们再现了5月12日那个让人震撼的瞬间,以及在灾难发生之后的一个个感动;理性的思考是本文的又一特色,作者从灾难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多难兴邦,作者从废墟中感受到坚强,我们从作者身上看到了希望。

【帮你积累】

更强大的力量

乔顺

这是音乐家伯纳夏·圣比瑞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1760年,伯纳夏·圣比瑞在德国黑森的某营地里服役。老兵们诸多残暴的行为让第一次经历战争的他感到甚为恐怖。一次,圣比瑞所在的骑兵部队在上尉的率领下去寻找马料。他们来到一个破败的小木屋前,上尉一脚踹开了门,发现屋子里站着一个白胡子老人,上尉毫不客气地命令说:“马上带我去找马料!”

老人很镇定,语气温和地回答:“没问题,长官,马上就好。”老人在前面带路,部队顺着山坡往上爬。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片长势很好的麦田。

上尉高兴地挥手说:“这片麦子长得真不赖,可以收割!”

老人连忙摆手说:“长官,请别在这里动手,再往前走一会儿,还有一片更好的麦田。” 于是继续走了半个小时,果然又看到另外一片长势良好的麦田。士兵们连忙跳下马,把麦子割好后扎捆起来,放到马背上。

“老头,”上尉说,“你为什么要带我们到这么远的地方?刚才看到的麦子不是和这里的差不多吗?”

“因为那片麦地不是我的。”老人依旧平静地回答。

这句话让当时在场的圣比瑞非常感动,他深深体会到了一种比暴力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高品格的做人态度。

运用方向:高尚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战胜暴力,可以运用于?宽容?、?力量?、?人格?、?人生境界?、?诗意地生活?等作文里面。

篇二:2015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2015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原创2015-12-17崔志刚

高考作文阅卷思考

【摘要】2015年山东卷作文阅卷,考生作文的问题带有典型性:缺乏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立场;文章逻辑混乱,概念辨析不清;表达不当,语言华丽而苍白。作文写作的方向,应当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逻辑清晰,表达恰当,让作文写作成为表现青年人?现代公民?的工作。

作者:崔志刚(青岛城阳教研室)

原载:《语文建设》2015第11期

感谢崔老师授权刊载

独立思考

逻辑清晰

恰当表达 问题与出路:2015山东卷作文阅卷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评卷工作,期间批阅了不少考生的作文,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让笔者心中不由得沉重起来。这之后又读到江苏、上海和河北等各地考生的高考作文,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已演变为重大缺陷,让人忧虑不已。这表明当前国内高中生写作,到了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程度。

一、高考作文主要症状

(一)缺少独立思考,没有立场。

从阅卷过程来看,不少考生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照搬既定的观点或者不知所云,缺少思考的分量。比如有的考生从题目材料中引出“不是用来分辨,何必分清?正确定位自己,才可获得成功”。这种写作逻辑本身存在问题,“何必分清”与“正确定位”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无法推导出来。有的考生写《勇

于挑战》,但到底“挑战什么?”文章却没有阐释,而接着去写海伦·凯乐遭遇的困难事例,明显脱离材料论述的范围,思维越走越远。有的考生从材料中父亲话语中的“食用”来引出要重视事物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重视事物的本质,就是清楚它的目的性;重视事物的本质,还要有相应的方法来探索;重视事物的本质,空想或是徒劳就是无意义的。考生写作不是围绕“本质”进行阐释,文章前后素材之间没有关联性,属于典型的“拼盘式”作文,实质上就是所谓的“套作”,就是从题目中引申出观点,然后往自己准备好的文章或素材上套或罗列。出现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考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理解题意如何,更不知道如何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所以只好套用准备好的素材。从考生的问题作文来看,考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作为正确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科学理性的思维。比如有的考生写屈原极端纯粹忠君爱民,写居里夫人修女般“圣洁”投身科学研究,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让考生作文没有思辨性,容易走向偏激和僵化。

(二)逻辑混乱,不辨概念。

考生的作文,不少出现前后逻辑不通,甚至混乱的状况,导致说理不通,写作内容与中心游离。

曼德拉没有去分辨监狱长对他的做的一切折磨,没有分辨真假美丑,才使他拥有了大肚量,领导南非人民迎来了解放。假设曼德拉极力想分辨出监狱长对他做的一切,想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么他还会获得人民的信任吗?抛弃不需要分辨之事,勿使分辨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这个文段在行文中逻辑出现问题,曼德拉不去惩处对自己施虐的监狱长,就是“没有分辨真假美丑”?实际上是曼德拉站在人性的高度上的精神品质,但是考生简单化、生拉硬扯,塞进自己的文章中去。监狱长作为公职人员,其暴力行为明显属于违法,假设曼德拉起诉或者惩处他,也是情理之中,于法有据,这样南非人民就不会信任他了?他就不能前进了?曼德拉有一颗高尚的心,从种族和解把握“受虐”这个事,而不是分不分辨的问题。考生的想法与表达显然脱节,需要学会正确的表达。

考生对概念区分不清,混为一谈,也体现出逻辑上的缺陷。比如混淆“变通”与“变换”两个概念:

学会变通,寻找正确方法解决问题,你会顺利到达成功彼岸。

著名作家陈忠实,以大气磅礴的《白鹿原》为广大群众熟知,促使他有此成就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他的父亲。陈忠实青年时期曾因考试落榜而顿感心灰意冷,

一蹶不振,就在此时,他父亲的话却让他重燃希望,‘你知道溪水是如何流出大山的吗?它们遇到大山,冲不垮它,也无法翻越它,于是它们便绕山而行,变换了方向,便可流出大山。’是啊,变换了方向,就可以流出大山,人生不也如这山间的溪水,如果你不懂得变换方向,寻找正确道路,那最终只能成为一潭死水。

这个语段在表达上明显的逻辑缺陷,“变通”是指事物因变化而通达,而考生却将“变通”与“变换”混淆,用溪水改变方向的“变换”进行概念的偷换。陈忠实父亲对他的指点与溪水“变换”方向并不匹配,溪水是因势而流,并没有变化通达之意,这个例证用于“变通”不恰切。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考生对不同概念缺乏比较分析,不能准确理解概念,不管是否准确,拿来就用,导致观点与例证脱节。

(三)语言华丽而空洞。

当前的高考写作,在语言方面似乎陷入了新的怪圈,考生为了让自己的语言华丽出众,长短句或排比句式轮番上场,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或名著满天飞,但读了之后,不少都是空洞无力,毫无文章的表现力可言,涂脂抹粉,味同嚼蜡。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饮一壶清茗,在菊花丛中吟诗作赋,种五柳,饮清酒,赏美景,诵诗书,奏流水,觅知音,生活惬意,把酒对月。

林徽因在心中修篱种菊,川端康成凝视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海子面朝大海、静候春暖花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吟赏烟岚雾霭,仓央嘉措在雪域白鹿踏雪,康德抬头仰望道德的星空。

诸如此类华丽的语句在笔者所阅的作文中俯拾即是,不管自己的立场是选择“敢于质疑”还是“抓住主要矛盾”,都在大量运用这些素材。表面上似乎考生的语言功底了得,博览群书,实际上语段优美但不贴切,与主题无关、跟中心脱节,读了让人厌烦。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少考生认为只要语言优美出彩,就属于“发展等级”的范畴,似乎能拿高分,于是得了“优美句子”综合症一般,拼命罗列、大段背诵复制,不管是否是文章需要的,不管自己运用语句是否恰当自然,往往弄巧成拙,显得无病呻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二、对作文写作出路的思考

(一)鼓励思考,独立见解。

作文写作应是独立思考的展示,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命题、写作和评价应鼓励和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自己的独立

思考。十八岁的青年应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如果还在抒发滥情,盲目讴歌,是很可悲的。当前国内高考作文命题在走向理性,朝着思辨批判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很正确,可以进一步对接美国SAT作文题、法国哲学命题作文形式,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变革。今年山东卷涌现的满分作文之一《向儿童致敬》,考生的独立思想与思维深度就有了体现:

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的啊!忘记了人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却权威一般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作者向充满探究精神的儿童“致敬”,批判这种精神在世俗面前的遭遇,指出大人社会不但不去鼓励孩子,还去消解和扼杀孩子的探究精神。思辨性是这篇作文得高分的亮点所在,注重深入浅出,正反对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饱满具有表现力,例证准确而有力。

缺乏独立思考是当前国内高中生的普遍特点,在作文写作中体现得很明显。高中写作指导,必须要破解这方面的瓶颈,作为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大人”判断来限制孩子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批判。而作为作文指导核心的评价层面,要给学生减“套子”,不要限制学生,可以借鉴美国作文教学评价中“写作作品集”模式,避免拘泥于“评分标准”的框架。因为评分标准越细,越容易限制学生的写作视野,局限学生的思维,写作容易走向模式化和僵化。

(二)深入思考,逻辑清晰。

从高考作文来看,学生有东西可写,但对素材和格言等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语言逻辑不清楚,无法服务于中心。我们要指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我、社会和世界,反思批判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必备的思维特点,也是现代公民素养的必备要求。让作文掷地有声或者鞭辟入里。而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引导和训练,否则是经验或生活逻辑,而不是理性的逻辑。让学生分辨事实,大胆探究,学会如何辨别对错、真伪,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真相,才能深入去探究事物本质。

要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运用原点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来分析现象,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各种哲学关系,比如因果关系、物质与精神、量变与质变、主次矛盾、内外因、主客观等,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去分析和

思辨,深化认识。比如近期的“复旦门”事件,可以让学生思考:先是由表及里,本是思想发动机的大学却沦为抄袭的对象,不单是复旦大学,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乃至社会都存在的弊病。然后由浅入深:缺少原创的土壤,不仅是教育行业,农业,制造业,文化业乃至思想方面,何尝不处于山寨之中,陷进造假漩涡?这里还涉及到造假山寨大有市场,成本极低,劣币驱逐良币,让抄袭等问题愈演愈烈。进行对比反思:一个没有原创的民族,肯定是没有未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保护原创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并且抄袭极少,这值得中国反思和借鉴。这方面最后要找到解决之道:如何产生原创力?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设计鼓励和保护原创的发展路径。如此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抽丝剥茧,有理有据地分析和表达,而不是东拉西扯。

(三)恰当准确的表达。

语言的优美是作文发展等级的一个要求,但再优美的表达也要服务于中心,否是是废话空话。好的作文语言应该是言之有物,充满理性的思考,带有逻辑性,服务于中心观点。比如:

当一个孩子无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走过,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著,与不拘泥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的精神短板被再度削减……

白岩松曾说:?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的时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得前几日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规停泊,行人无一前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的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那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老练世故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视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这两个考生的语段不追求语言的华丽,没有用大量排比或者修辞,但是表达恰当,有思维的深度,例证严谨,读(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从全国高考作文看审题亟待提高的三种思辨能力)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优秀作文也在预料当中,成为高中生写作的参考和方向。

写作带有创造性特点,这种创造性注定了的作文的个性化,而高中生的写作,更要有思辨性,有批判能力,而当前国内高中作文写作的现状,实在是必须高度重视,亟待解决。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惟有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旗帜,才会逐步有思想,能思考,会表达,这是写作教学的希望所在,也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三、满分作文四篇

篇三: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对高考作文特点作评介时首次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他指出:“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语文学习》2015年第8期)于是,使用全国课标卷考区的老师根据这一提法,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加大了此类作文命题的设计和训练力度。但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迷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怎样界定?

它与原有的新材料作文有哪些区别?

审题和写作时有什么特殊要求?

作文评价的原则和尺度会有哪些调整?

为了对高考作文题型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作文备考训练的精准度,我们有必要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全方位的审视,对概念提出的背景、题型的显性特征、审题的基本要领和复习备考的策略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提出的背景

“任务驱动作文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计划,在高校中提出了“适时教学”的概念。所谓“适时教学”就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1996年英国语言学家简·威廉斯在她的《任务学习法概览》一书中对任务驱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原则作了系统阐释。国内对“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开始更多的是对国外有关理论的评介,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任务驱动”是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认知程序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最早作尝试实践的是信息技术学科。随后,一些具有实验操作要求的学科也相继跟进,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语文学科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因缺少契合点显得热情不高,最先试水的多为职业学校,而从事普通教育的语文教师们始终持一种观望和谨慎的态度,偶见几篇提及任务驱动型学习的文章,也大都是止于浅表,言之不详。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对命题形式的探索和创新。1977年到1998年最常见的题型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1999年“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出现以后,话题作文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虽有拓宽学生写作空间、易于展示学生写作个性的优点,但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必有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却大为降低,于是,在2006年前后,又出现了“新材料作文”这一提法,试图将原有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捏合在一起,既体现对材料的应有尊重,又保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想在限制与反限制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当经过几年的命题实践之后,新材料作文命题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一是立意的不确定性使作文的评分变得非常困难;二是许多作文的审题成了猜谜语,有的纯粹就是枯燥的哲学命题。考生面对没有具体写作指向的题

目,就像手里拿着一个没把的葫芦,感到迷惑茫然,无可措手。如:

2014年江苏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4年上海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这类题目一方面极具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因过于抽象而与现实生活相疏离,并且很难避免宿构和套作。如何在保持其优点的情况下消除其弊端,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困惑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尝试在材料后面增加一些导向明确的任务指令,使考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更具体的生发点和支撑点,自然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笔者揣想,上述分析应该是张开老师在2015年试题评析中提出“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背景和缘由。

对“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理性思考

“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从概念上来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应属于新材料作文的一种,而其中的“任务驱动”则是在原有的新材料作文基础上新增的一个属性。

眼下为有些学科所提倡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总体任务与多个子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哪些知识点,并指出哪些是重点、难点,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任务设计、任务探索和任务评价三个环节。如果将其套用在写作教学上,三个相对应的环节应是命题设计、写作实践、作文评价。原有的新材料作文的题目大致上包含材料和写作要求两个构件,只要在其中加上一个相对明确的任务指令,也就演变为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对任务设计有着如下要求:

一是任务要明确,指向清晰,重点突出,描述具体;

二是任务要科学合理,与考生能力和认识层次相契合;

三是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清楚,程序合理。

反观2015两套课标卷作文命题的任务指令并未充分体现这些特征。课标卷1中“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

的看法”这一任务指令,最明确的信息就是指出了写作的对象、文体;而课标卷2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一指令,明示信息更少,只是强调了选择原则。这两道作文命题的所谓“任务指令”其实就是一般性的写作要求。

如果说2015年全国课标卷作文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话,那么这并非颠覆性创新,因为在以前的高考作文题中这种“任务指令”早就出现过。如:

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注意: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