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初中现代文阅读

现代故事2018-08-09 10:04书业网

初中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一种文体。

2、分类: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4、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情况。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

远到近,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这种顺序主要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的形状、结构等特征。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让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从整体到部分 从原因到结果 从主要到此要 从概括到具体 从现象到本质 从一般到个别 从特点到功用 从具体到抽象 从浅到深 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5、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总分式包括:总—分 分—总 总—分—总

6、说明方法及作用:

1 举例子,作用:具体 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 ,便于读者理解。 ○

2 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_________ ○

3 打比方,作用: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 ○

4 作比较,作用:有力地突出___________ 的特点。 ○

5 列数字,作用: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 ○

6 引资料,作用:引用___________ 的资料,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 ○

体,增强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

7 下定义,作用:科学、准确、简明地揭示了___________的本质特征。 ○

8 画图表,作用:使读者直观、形象地了解___________ ○

9 摹状貌,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

01(前后位置不能互换)

这一句(段)采用了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它(相关术语)地说明了________□

事物的 _________特点(或起到________作用)。

2 这一句(段)采用了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事物的 _________□

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7、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洁。

语言风格:平实或生动。

8、答题注意事项:

1 找画线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 ○

2 找某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说明方法; ○

3 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的来答。 ○

9、理解说明文语言:

1 “xx”词能否替换为“xx”词?为什么? ○

答:不能。原文“xx”的意思是________ ,而替换为“xx”的意思只有________的意思。如果换成“xx”,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 文中用了“xx” ○,有何作用?

答:用了“xx”,生动(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的________特征(特点),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符合实际情况,使说明具有科学性)。

3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

答:不能。删掉了“xx”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______,显得绝对化;用了“xx”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 说明文中引用传说、故事、诗句、俗语的作用是——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然而,引用 史料,则是使文章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5 说明文中用故事、神话开头的作用是——激发读者阅读性趣,引出说明对象。 ○

二、记叙文(包含散文、小说、记叙文)

1、记叙文 :

1 记叙文的顺序,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叙事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后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暂且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在一件事情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记叙文的人称: ○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好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好处——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好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 记叙文的线索: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情感等。 ○

以某人为线索:以人物为眼线,连缀故事环节。

以某物为线索: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以事件为线索: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以感情为线索:以感情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以时间为线索(略)

以见闻为线索:以某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略)

5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篇末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6人物形象的刻画: ○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做的描写。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还少不了环境描写,它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7表现手法: ○

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是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题。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小事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8常用的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对比、衬托等。

2、散文

1把握散文的线索: ○

时空连线:阅读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时,把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的线索。

因物取线:叙事及抒情类文章常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中心。

反复出线: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2散文描写的作用: ○

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记叙文备考方略:

一、分析文章标题

1、给文章命标题。记叙文的标题通常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在认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或短语,直接命题。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合适的词或短语来命题;

2、关于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要说出三层意思:一是标题用词的本义,二是其在文中的意思,三是如此命题的好处。

3、关于文章标题能否替换为另一个。一般而言,文章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点明了中心,不能替换。然后说说原命题的好处及替换为另一标题的缺陷。

二、文章内容类

1、概括全文内容。记叙文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三类:侧重写人的,侧重写事的,侧重写景物的。侧重写人的,要概括出“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侧重写事的,要概括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结果怎么样”;侧重写景物的,要概括出“描写了何时何地何种景色”

2、概括文章主旨。概括文章主旨可以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加上“表达了作者??感情”。

通常格式为: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等)?? ,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讽刺了、鞭挞了、反映了)?? 。

3、概括文中人物形象、性格。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

性词语;二是根据文中人物的描写自己归纳总结

三、语句赏析类

1、词语赏析。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并指出作用。答题格式:词语愿意是?? ,这里指?? ,起到了?? 。

2、句子赏析。说说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并指出其作用。 答题格式如下:该句运用了?? ,写出了?? ,表达了(表现)?? 。

3、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略)多读。

四、文章思路类

可以通过品析关键词、分析层次、概括段意、揣摩表现手法等,找到作者的思想脉络。

五、联系实际谈感受。要看清要求,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的,一定要谈到自己。

六、表达方式类

1、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此外还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抓住人物特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情(品质)等。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描的作用: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理,为下文?? 。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合理空间。

3、记叙文中的议论:提示文章内容,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4、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中的说明: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记叙内容真实可信。

七、过渡与照应类

1、过渡句、过渡段 作用:承上启下,使文章连贯,转承自然。

2、照应句段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八、修辞类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读者以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排比的作用:增强文章的气势。

反复的作用:回环复沓,抒情强烈,更能突出文章主题,富有感染力。

反语的作用:增加讽刺意味,是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九、线索类

1、记叙文的线索大致有:

以人物的见闻为线索;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一地点转移为线索; 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十、人称类

1、第一人称: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第二人称:如面对面交谈,显得亲切自然。

3、第三人称:视野更开阔,叙述更自由。

十一、记叙文的顺序类

1、 順叙:使文章脉络清楚,自然流畅。

2、 倒叙:造成悬念,更能吸引读者。

3、 插叙:丰富文章内容,有利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十二、表现手法类

1、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映衬、反衬、白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十三、常用术语

1、 层次方面: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2、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朴素平实;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畅达;节奏感强;通俗易懂等

3、小说

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

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

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

3分析人物形象 ○

第一,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分析。

第三,抓住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4归纳小说主题: ○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深入挖掘主题。

4、答题格式归纳

1恩章的标题,有的交代描写对象,有的揭示主旨,有的点明线索,有的交代主要内容, ○

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有的设置悬念。

2有的文章,开头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

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主题密切相关。

反复出现的句段有强化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深化主题的作用

赏析词语的答题步骤:理解词语愿意——揣摩词语的语境意义——分析该词语的作用。 议论文: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

3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演绎论证、归纳论证、选言论证、类比论证等

4议论文的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 ○

找论点:

从位置上找: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1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2开门见山,把握文章论点提出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第 6 页 3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出中心论点。○4叙述作者的一段○

5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推论,最后得出中心论点。经历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6从提示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后面找论点。 ○

论据的作用:更有力地证明了______这一论点。

论证方法及作用:

这里运用了______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______这一论点。

但是,对比论证的作用却是:通过对比,更突出了______;比喻论证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______这一论点。

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效:

记叙文语段的作用:(结构 内容)

1、首段

结构上,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有照应题目,点明中心的作用,或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中间段

<1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总结上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中间段首句,一般是总领全段。

<4中间段末句,一般是总结上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末段

总结上文,突出或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尾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6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