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社会调查对司法的影响

社会调查报告2020-09-19 04:02书业网

篇一:关于法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违法、非法使用现实情况的

调查报告

调 查 人:

专 业:

层 次:

电 大:

关于农村土地违法、非法使用现实情况的

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农民,村干部,开发商,乡领导;

调查目的:对现在农村土地的现实情况及特点,违法使用土地造成的危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调查方法:面谈,实际走访,电话,田间实际考察;

调查地点:重庆市彭水县,新田镇

调查时间:2014年3月12日-3月25日

前言:

人人都知道,土地是国之根本,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我国是人口大国,没有粮食将是什么样子!但目前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地现状,特点和规律,减少土地流失,针对目前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近几来,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呈上升趋势,主要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人员是开发商和土地承包人以及政府。

(二)特点

1、违法使用土地主要在广大农村和城乡集合部占现有土地的20?

2、农民在承包地上私自种植非粮食植物(比如植树,)或农田改为鱼塘和建房,政府划地,开发商圈地;

3、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农民违法使用土地的占30?,由于左右植树无法再种植农作物的占30?,政府以及开发商占40?;

4、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有发生,据调查由于村干部有些法律意识淡薄,不经过审批私自占地行为依然严重。

二、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危害

1、粮食减少。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与自然灾害相比,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造成粮食损失更为严重。所以说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是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向农业环境蔓延。违法使用土地使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间接影响气候;

3、粮价飞涨。

由于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产,直接导致粮食涨价。

三、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原因分析

1、无法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土地少种地已不能满足家庭开资,只有离地外出打工,土地要么植树或挖塘,或托付亲友做非农业用途。

2、政府规划乡镇发展需要,本是合法占用土地,但某些单位或个人钻了空子。

3、开发商用地,由于利益驱使圈地。

4、个别承包人法律意识淡薄,且承包地远离小队或乡镇范围,拥有侥幸的心理非法占地。

四、对策。

1、法制宣传。

加大土地法等相关法的宣传,做到每个村民及村干部,乡领导,以及政府,开发商,都要知法,懂法,依法。

2、依法执法。

加大打击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3,优化土地承包,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

根据目前现况让所有进城农民回乡种地是不可能,政府应加大土地宏观调控力度,严格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监督,要求村支部书记或村长按期上报土地现状,要求村干部不得随意改变种植结构,政府谨慎划地。

4、加大农业投入,

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对现在确实还在种植的农民的直补,做好基础农田,道路、水利合理化规划建设,解决农民种地难的一系列问题。

篇二: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实践报告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综合,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同时也是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所具备的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但是,现实中却时常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有些甚至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和法律素养的不足。毕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们经常掉进陷进之中而不自知。

(一)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有以下特点:

1.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并且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有

80%的人听说过法律援助,但是了解或者参与进去的人还不足20%,44%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的缺失,还有29%的大学生虽然掌握

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甚至在他们的

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找哪个部门。

2.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浅薄,他们不会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寻

找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很淡薄。他们不

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仅仅49%的大学生会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拿起法

律武器,31%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关系解决问题,但是竟然有20%的大学

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不得不说,如果这种情况再发展下去,一定

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 大部分大学生不关心社会上发生的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

法律的勇气和责任感。只有9%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

律报告,86%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仅限于看看。64%

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

度还不够,3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和

政府的事情,不是学生管得着的事情。

4. 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司法制度没有信心,这让他们认为培养自己的法律

意识没有必要。只有27%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32%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只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而剩下的

41%的大学生还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会逐渐

完善。

5.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掌握的不全不牢,理解

也仅限于老师上课讲的浅薄的那一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的发展

了解的清楚的人几乎是0%,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甚至连国家

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都只有一半的大学生了解。更

别说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并且

大学生们不太会主动去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45%的大学生是从报纸电视

等媒介上了解的,36%的大学生是从学校的课本上了解的。

6.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

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

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

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

违规的情况。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

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

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

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

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

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有的甚至把神圣的法律看做形同虚设,即使约束和规范,那也是针对“老百姓”的。5%的大学生从不关注这方

面的问题,其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举例:

1. 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

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有的学生可能在交易的过程中就

买了赃物——毕竟二手手机的来源并不如商店里买的手机有迹可循。

其实这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由于没有足够的

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

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以

及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22岁的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

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报考浙江嘉兴人事劳动保障局通过笔

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而报复杀人。

据考证,当代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往往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

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通过调查了解到涉案大学生男女

比例大致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几乎大

部是涉嫌盗窃罪和色情诈骗罪; 2.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 源自社会

1. 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 封建社会时期长,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封建观念思惟和世俗文化早已深深的印在泛博劳动人民的心中。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对法律的观念。民主、平等的法律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2. 国家的重视程度。政府对社会的普法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会的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3.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报纸上屡见不鲜的官员贪污案件或者丑闻,这会让大学生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何谈法律意识!

二. 源自学生自身

1. 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他们将

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 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

3. 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思政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三. 环境因素(学校、教师等)

1. 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

2. 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3. 应试教育也是一个硬伤。就算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将法律知识吃透。毕竟考试只要60分就能够毕业,学校并不会测试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学素养如何。

(三)建议

1. 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毕竟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引导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以增强法律意志,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法律意志的锤炼主要通过实践,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维护自身和有关人的合法权益的活动,当自身和有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合法有效地通过法律救济途经得到妥善解决。

3. 在高校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并且在讲课的时候多引用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这有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与思考

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要加快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附调查问卷及结果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为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9月15日,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合作下,对大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当你和你家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 49%

B.诉诸武力 20%

C.通过关系解决31%

2.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A.有 18%

B.没有82%

3.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经常 9%

B.偶尔 86%

C.从不 5%

4.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事业的发展有多了解?

A.不甚了解 64%

B.大致了解 36%

C.很清楚0%

5.你明确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什么时候出台的吗?

A.知道 59%

B.不知道41%

6.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报纸等媒介上 45%

B.学校的课本上 32%

C.家庭的影响 10%

D.其他 13%

7.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

A.很不够64%

B.经够了27%

C.对这件事无所谓 9%

8.您觉得法律能维护你和你家人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27%

B.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的人的代表 32%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41%

9.你对法律专业感兴趣吗?

A.不感兴趣 73%

B.感兴趣 27%

10.你了解或者参与过法律援助吗?

A.听说过80%

B.了解 20%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法律发展时期,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但中国有13亿人口,但却只有12万左右的律师,而在美国,虽只有2亿多人,但却有近100万律师,而且,学生对法律的不敢兴趣也反映了其法律知识的不足。

谢谢您的合作。

2011年9月15日

小组成员:缪佳敏,高倩倩,周媛,郭平,帅丽娟,陈苏明,乔羽

指导老师:史瑞君

篇三:论司法审判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cn

论司法审判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影响

作者:徐泽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7期

摘要: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对于“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中国人的道德是否在走下坡路”等问题的争议也不绝于耳。“彭宇案”后至今,全国范围内类似的事件发生了四十余起,多数以“无人救助”或是“救助人被指肇事者”结尾,然而“扶”与“不扶”并不全然是道德问题,其中法律对民众行为的指向性也是尤为重要的因素。关键词:司法审判;主流道德;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63-04

一、引言

所谓“道德”是指判断一个人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既然是观念标准,因此就会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社会道德”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环球网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就此发起的有关网络调查对“社会道德是否产生滑坡”这一问题提供了相关数据以供参考。在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相比十年前有何变化”中,占压倒性多数的86%的网友认为,相比十年前,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有很大倒退”,认为“有一些倒退”的则为9.5%。但是同时也有人认为这十年中国道德水平“没什么变化”,还有约1.6%的网友认为“有一些进步”及“有很大进步”。尽管这些数据只能代表被调查的部分人的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所反映的社会信任危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现代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这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人们在抱怨“人性冷漠”的同时又往往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尤其在司法审判逐渐沦为道德审判之后,判决的“道德立场”能否被民众认可是其获得“正当性”的条件之

一。没有获得“正当性”的判决,尽管在程序上依法生效,但因为缺少使民众信服的理由而变得很难实现判决的教育意义,甚至结果适得其反。探究类似案件里隐藏的原因,对于防止此类案件泛滥、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任有必要作用。

那么,我们的社会道德究竟是否真的产生滑坡了?针对这一审判引发的争议热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系课题组进行了“司法审判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影响探究”调查,通过对不特定人群的问卷发放以及对法律相关人士的访谈,希望能够为我国司法系统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查结论

我们选择北京、上海、杭州、台州、温州五个城市作为问卷发放的区域,并针对“企业白领”、“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大学生、研究生”及“其他”这四个群体展开,共发放问卷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