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工业经济发展系列报道文章 (2500字)

政务工作总结2018-03-05 22:14书业网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工业强州”谱新篇

“企业改革铺就发展快车道,工业倍增推进新型工业化,招商引资激起工业项目潮”。大理工业历经脱胎换骨的阵痛、大浪淘沙的洗礼,迎来了突飞猛进的艳阳天。2006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再创历史新高,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27.9%,比2002年增长131%。其中:轻工完成84.93亿元,同比增长13.7%,重工完成126.84亿元,同比增长39.66%,轻重比例调整为40: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137.7亿元,同比增长26.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74.1亿元,同比增长31.5% 。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同比增长22.3%,比2002年增长11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8.24亿元,比2002年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7亿元,比2002年增长346%。提前一年完成了“工业倍增”计划,同时也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工业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基本得到确立。“工业强州”谱写了全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企业改革铺道路。2002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大理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意见》和《大理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同时,配套出台了12相关个文件,对全州范围内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139户进行以“两终止一退出”为目标的第二轮改革。139户企业2001年末资产总额315238万元,负债总额213409

万元,所有者权益101829万元,在职职工19041人,经过四年的努力,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06年,除正在积极申报进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的云南大理苍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云龙锡电工业有限公司,137户企业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基本完成改革第二轮目标和任务。为做大做强,2006年,我州继续抓好了大理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剑川县水泥有限公司、下关汽车运输经贸总公司、云南省第一公路桥梁工程公司的深化改革工作,各县市进一步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展以股权集中、控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深化改革,改变股权结构平均化和股权过度分散状况,充分调动产权所有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这轮触及产权和体制的深化改革,多数企业突出重围,理顺了各种关系,真正转换了经营机制,激发了加快发展的动力,为我州工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招商引资促发展。近年来,我州大招商、招大商,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靠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开展优质服务,广招天下客商在大理安家落户,取得了较好成绩。2006年,我州共签订国内合作项目72项,协议总投资47.47亿元人民币;外资项目17项,协议总投资5.74亿美元。全年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9.49%。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0户,实际利用外资1528万美元,增长165%。成功引进新加坡三德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100万吨水泥生产线等等一批重大非公、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以扩大招商引资为契机,大大促进我州工业发展。

非公经济增活力。从2002年起,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大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大理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得到了根本转变,成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州之一。2002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部门暂行办法》、《大理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实施意见》,2006年又出台了《关于大理州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坚决贯彻落实了对非公经济的“六允许二鼓励”政策,精心营造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扶持了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促使其成为全州工业增长的最主要力量。2006年,全州非公企业完成增加值119.8亿元,同比增长27.4%;上缴税金7.2亿元,同比增长38.5%;从业人员144165人,同比增长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亿元,同比增长17.6%,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责任目标。非公工业产值已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已成为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主导力量,并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完成的各项指标中,非公企业的增长幅度均已高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非公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服务平台添保障。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这几年我州不断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

“大理企业服务平台”等多个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在州县两级都建立了融资担保机构,州财政每年注入州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1000万元,增强其实力。截止2006年底,大理州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到3000万元,为州内企业提供担保累计余额达2亿多元。同时,我州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进展顺利,以大理州企业家协会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州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一会两司)为主要运作机构的“融资平台”已先后为21户企业办理过评审、上报手续,已向我州14户企业提供了17920万元的贷款和担保服务,2006年末的在保企业9户,贷款和担保余额14500万元。在州、县两级国有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基础上,缓解我州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州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2005年,我州还将政府服务企业的各种事项、社会中介部门的服务内容串起来建设了“大理中小企业网”网站,着力打造信息服务大平台。大理州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服务中心现已成为全州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机构,在企业管理咨询、项目建设、创业辅导、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大力改善与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努力营造企业发展的环境。2006年,我州还将依托大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搭建“大理矿产资源平台”,搞好资源勘查及地矿资源开发整合、秩序整顿工作,建立大理州地矿资源档案资料,努力解决全州冶金企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为全州冶金工业的持续发展及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打牢基础。

展望2007年,我州将继续下大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创品牌、建支柱、拓市场、兴产业,努力发展和壮大企业,促进全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我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我州非公经济高速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已经由以前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发展成为今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历史性突破,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我州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198户,是1994年48348的1.4倍,其中:私营企业2765户,增长9.3倍;从业人员144165人,占全州单位从业人员的80%,是1994年66261人的2.2倍,比重增长59.3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119.8亿元,占全州地方生产总值的43.5%,是1994年3.12亿元的38.4倍,比重增长34个百分点;注册资金70.55亿元,是1994年4.86亿元的14.5倍, 其中:私营企业59.34亿元,增长22.8倍;上缴税金7.2亿元,是1994年5138万元的14倍,其中:私营企业4.11亿元,增长1140.7倍。

统一思想,更新观念。1994以来,州委、州政府参考东部沿海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在全州掀起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讨论,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念,近来来,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

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部门暂行办法》、《大理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大理州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完善了措施,全州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州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主力军。

深化改革,“国退民进”。我州加快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步伐,通过出售、兼并、产权向个人集中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绝大多数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逐步形成了灵活的经营机制。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大理骏马公司、华兴企业集团、云南新希望蝶泉乳业、下关沱茶(集团)等一批优强企业,都是由国有企业或乡镇企业经过改制发展起来的。全州将进一步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培植一批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技术先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以此带动全州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非禁即入”,拓展空间。近几年,我州进一步放宽经营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企业进军国民经济各产业领域,平等享受产业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鼓励非公、中小企业进入城乡公共事业、公共工程、交通等领域,并平等享受投资主体待遇。非公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作用更加突出。

规范行为,优化环境。我州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廉洁公正的政务环境和严格规范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深化各项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程序,使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制度和检查、罚款申报制度,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强制征订各类报刊杂志和强行要求参加评比、竞赛、研讨等活动。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亲商、扶商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塔建平台,打破瓶颈。近几年,州县两级政府为大力发展大理州工业,尤其是非公经济,着力搭建了三个平台:一、园区平台,加大了对工业园(小)区了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软硬环境,部分小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工业园(小)区已经成为我州推进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平台。二、融资平台,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不断提高融资担保能力,成立两年累计为非公、中小企业企业提担保2亿多元。在支持非公、中小企业发展、打破融资制约瓶颈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资源平台,通过组建大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强全州矿业秩序整顿。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矿藏资源对州内企业的自给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实现全州工业发展的根本突破。

2007年,我州将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的思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资源配?、融资担保、项目用地、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培植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扶持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的名牌产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规模化、高科技、外向型的方向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州支柱产业的主力军,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蓬勃发展的大理州乡镇企业

大理州的乡镇企业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项指标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行业实力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2006年,乡镇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2年净增78亿元,年均增幅19.3%;实现增加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2002年净增1倍,年均增幅25%;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比2002年净增8.7亿元,年均增幅18.7%;实现利润总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比2002年净增8亿元,年均增幅2

亿元;上交税金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2002年净增3.3亿元,年均增幅26%;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是2002年的4.5倍,年均增幅1.1倍;实现劳动者报酬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比2002年净增4.1亿元,年均增幅10%,具统计有28万多人在乡镇企业就业,各行业发展形势喜人。

各行业迅猛发展,企业不断壮大。2006年,乡镇企业工业完成产值104.3113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冶金行业实现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86%,冶金业真正成为了我州的支柱产业;机械行业实现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36.8%;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现价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32%;建筑建材行业共有建筑企业1000多户,其中建筑施工企业120户,绝大多数为乡镇企业,其中乡镇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产值21.9258亿元,同比增长2.3%;乡镇企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产值18.5421亿元,同比增长9.6%;批发零售业实现产值17.3513亿元,同比增长4.5%;住宿及餐饮业实现产值11.6930亿元,同比增长9.3%。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稳步发展。2006年,我州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把乡镇农科人员抓农业产业化的效果与报酬挂钩,并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农业产业化的奖惩责任制,严格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有力地促进了烤烟、优质肉牛、肉羊、生猪、泡核桃、梅果、蚕桑、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现价总产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种植烤烟50.33万亩,烟叶收购量136.9万担;新植桑园2.01万亩,达23.03万亩,产茧量达7000多吨,产值突破1亿元;亚麻17.7万亩,产量7.83

万吨;新植核桃46.5万亩,达250万亩;种植甘蔗4.12万亩;蒜葱20.2万亩;无公害蔬菜11.4万亩,产量约18万吨;啤饲大麦57.8万亩,产量11.18万吨。奶牛存栏10万头,净增0.6万头;肉牛存栏71.5万头,净增6.5万头。奶类总产量21.2万吨,肉类总产量3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和8%,先后有下关沱茶集团、大理欧亚乳业等4户企业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大理瑞鹤药业等6户企业列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3户企业列入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新增5万多人,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达21亿元,比上年增19%。乳制品、核桃、梅果、蔬菜加工储运、野生菌加工储运、蚕桑、茶叶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更加紧密,协作机制更加协调。

重点项目带动快速发展。以农产品加工、矿冶业为重点,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力度。围绕梅果、大蒜(葱)、蚕桑、亚麻、野生菌加工等产业,认真落实产业化发展政策,重点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增强带动力和辐射力,促进全州农产品加工工程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2006年,全州有鹤庆县丝绸公司、祥云银龙丝绸公司、弥渡建林绿色食品公司、祥云飞龙公司年产8万吨电铅、云龙检槽铜选厂等一批新建项目相继投产,有东亚乳业、来思尔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

融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州共成立了15个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仅大理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自成立近两年来,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累计为企业提供

担保17030万元,解决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难、贷款难问题。2006年末,据金融部门公布,全州金融机构短期贷款105.4亿元,增长4.84%,其中乡镇企业贷款增长39%,建筑业贷款增长11.2%,工业贷款增长4.8%。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长56.2%,技术改造贷款增长86.2%。

生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多年的指导发展,州内形成了宾川、弥渡以蔬菜加工储运业,南涧、云龙以茶叶加工业,漾濞、永平以核桃加工业,洱源以梅果、大蒜加工储运业,祥云以农副产品集散、野生菌加工出口、蚕桑业,剑川县以木雕业业,鹤庆以蚕桑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员工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州有乡镇企业82157户,比上年增加734户。从业人员282901人,同比增长

5.3%。在农业产业化比较发达的乡镇,已存在劳动力资源紧张现象,不仅实现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吸收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2007年,乡镇企业将继往开来,力破资源、规模、经营水平等诸多问题,力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工业小区是我州发展工业的最大平台

工业小区是州委、州人民政府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在“十五“初期提出的重大决策。五年以来,大理州新企业、新项目基本都建在工业小区,一些老企业的易地搬迁也基本落户于工业小区内,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形容:工业小区的建设热火朝天,工业小区的发展势不可挡,工业小区是我州发展工业的最大平台!

2006年底,全州共建成工业小区12个,总体规划面积43.7平方公里。全州工业小区入驻企业达173户,比2005年净增70户,同比增长68%。工业小区完成工业产值64.36亿元,同比增长34%;上缴税金3.76亿元,同比增长103%;从业人员18117人,同比增长

6.3%。其中祥云财富、大理创新、洱源邓川三个工业小区已被列为云南省首批30个重点工业园区。大理州的工业小区迅猛发展可以归结为三点:

州委、州政府的正确决策和有力的领导。一是统一思想。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树立起了“抓工业小区就是抓工业”、“抓工业小区就是抓经济环境”、“抓工业小区就是抓招商引资”的观念。二是加强领导。各县(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业小区建设领导组,县长(或分管副县长)带头抓、抽调经济局、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的人员负责大力落实,及时反馈、迅速解决。三是加大扶持。从2002年起,州级财政每年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县级工业小区建设。截至2006, 州补已经完成5240万元,另外争取到省政府补助近2000

万元。 这些正确的决策和有力的领导大大加快了工业小区的建设步伐,为工业小区迅速发挥其重要功能奠定了基础。

管理措施科学、规范。在具体日常管理中严把“四关”:一是立项审批关,把准工业小区的建设方向。二是规划关,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环境评价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四是施工建设关,立足规范。严把“四关”大大健康了我州工业建设环境、改善了工业发展氛围,为工业小区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小区规划合理,突出特色。在规划与建设中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二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四是与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五是与开发本地资源相结合。另外,统筹考虑,注重工业小区的功能定位,各小区基本上都按“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从而做到了三个依托:一是以龙头大企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通过扶持大企业发展,带动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如大理工业园区-风仪片区突出“机械装配”特色,依托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吸引沿海多个配套企业来投资办厂。二是以优势资源为依托。推进中小企业集结发展,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经济圈,如洱源邓川工业园区突出“种植养殖产品深加工”、云龙漕涧工业小区突出“电矿”结合等。三是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依托。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经济优势的工业小区,如巍山五里坡突出“扎染”特色;鹤庆兴鹤突出“民族用品”特色;剑川上兰“木雕”特色。这些规划大大加快了我州工业小区内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

工业小区大大拉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性质的企业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工业小区,总投资逐年加大,建成投产项目增多,小区工业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极大地带动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小区推动了全州的城镇化进程。通过这几年的工业小区建设,一些县城区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活跃了,城镇化进程提速了。同时,工业小区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随着各地工业小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企业纷纷建成投产,企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这就为全州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小区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许多工业小区企业关联度不断提高,并逐渐向企业集群发展,特别是冶金业尤为明显,如祥云的财富、剑川的上兰工业小区。

从2007年,我州将起动新一轮资金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软硬件的投入,加强规范管理,把工业小区我州工业发展最大平台打造的更好、更大。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快速发展壮大的冶金产业

冶金工业是我州六大工业支柱之一,我州冶金工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有铜、铅、银、铁等金属的开采、冶炼和加工。建国后,我州相继建成了北衙铅矿、云龙锡矿、鹤庆锰矿等一批国有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州冶金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祥云飞龙公司、剑川有色金属公司、祥云黄金公司等为代表的新一批以锌、铅、钢铁、黄金、白银、锶等金属的采、选、冶为重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现已形成了锌、铅、黄金、钢、铁、合金等多金属生产加工体系。

2006年我州冶金工业继续朝着“快、好、稳”方面发展。“快”主要表现在当年全行业工业产值、增加值增长的辐度较大、速度较快;“好”主要表现在当年全行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实现利润、税金比上年增辐大、增长快;“稳”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得到加强。2006年末,全州冶金企业达59户,从业人员1.5万人,全年生产电锌9.7万吨、生铁9.6万吨、铁合金2.7万吨、钢材7.2万吨、黄金1.76吨。全州冶金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了86%。

我州冶金产业体现以下特点:一是行业中大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0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5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二是行业地位明显提升。冶金产业已发展为超过烟草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实现的工业产值占全州工业产值的比重己达14%以上。三是行业的工艺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我

州加强了对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工艺、设备和企业的淘汰、关闭力度,加大了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冶金产业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使行业的整体工业水平明显提高。四是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渐渐增强。资源和能源是冶金产业生产和发展的两大命脉。我州依托大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矿产资源平台,旨在为全州冶金企业快速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在能源保障方面坚持走矿电结合的发展道路,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突破电力行业体制、机制的制约,在矿冶电之间开辟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力争为冶金产业发展提供充裕、优质、价廉的电力。五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加强技术创新,与诸多高校、科研所合作,成功研发出“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工艺”、“电锌净化渣生产硫酸锌”等多项工艺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些工艺使得低品位废矿、尾渣变废为宝,能大量回收银、锌、铅、铟、镉、铊等有价金属元素,使得我州冶炼企业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能力大大提高。

回顾过去,我们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2007年,我们将继续在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州”战略,围绕把工业建成我州富民兴州的最大产业的宏伟战略目标,牢固树立“资源立业,环保稳业,创新壮业,?循环?富业,深加工强业”的发展理念,实施“资源优势型”和“资源强化型”发展战略模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以优势资源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重点

企业、重点地区、重点矿产为突破,规划建设好4大冶炼区,全面开发有色、黑色金属和稀贵金属,稳定发展锌、铅冶炼,鼓励发展以锌、铅为主的深加工,加快发展生铁、铁合金、钢铁、锑、工业硅及系列产品,积极开发金、铟、铂、钯等稀贵金属,促进产业快速做强做大,为使冶金产业到“十一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60亿元以上,增加值60亿元以上,成为五大支柱产业中第一支柱产业而努力奋进。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六

电力产业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理州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解放后,大理万花溪发电厂、西洱河电站的相继竣工投产,极大的满足了全州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发后,依托全省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战略,在全州电力工业战线艰苦努力下,我州电力工业从小到大,稳步发展,成为全州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2006年,我州电力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5.5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电力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4.51%。

电源建设步伐加快。大理州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50万千瓦,可开发1227万千瓦。不含三江干流,仅中小河流可开发量就达120万千瓦,已开发58.3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48.6%。在建电站容量31.2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6%;全州已建成的电站达163座,全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注:西洱河电厂、

徐村电站均属于系统统调发电装机),州内小水电所发电量就地上网,就地平衡使用,其余电量上省电网销售。电源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漾濞、永平、云龙,北部的剑川、鹤庆、洱源及东北部的宾川等县。全州有供电企业13户,电力公司直属电厂27户。

电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通过一、二期农网改造、县城电网改造、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以及云南电网公司配合省内“西电东送”和负荷需求等方面所进行的电网建设,大理州电网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各电压等级的电网结构大为改善。电网的输配能力和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得到极大提高。500kV大理变电所的建成,使大理州电网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为大理州社会经济发展及电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目前全州已实现每个县域内均有一座110kV变电所,60%的乡镇有35kV变电站;乡镇和行政村通电率达100%,户通电率达96.4%,无电人口下降到全州总人口的3.6%。

电力工业对全州经济的贡献巨大。十五期间,全州电力工业围绕加快水能资源开发的步伐,积极把大理州建设成全省电力生产、输送和后勤的重要基地,滇西电力输送网络中心、枢纽负荷中心的目标迈进。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以小水电发展为契机,配?了有色冶炼,水泥等建材产业,形成了祥云财富、剑川上兰等高载能工业小区。2006年,全州有色金属工业企业57户,工业产值达32亿元,水泥企业25户,水泥年生产能力达495万吨,年产水泥358.6万吨,这两个高载能产业用电已占工业用电的75%左右。工业对全州工业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水电资源是大理州最有优势的资源之一。按照全州“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现有小水电建设项目和境内的苗尾、鲁地拉、龙开口等中型电站将相继建成,全州辖区内水电装机容量将达800万千瓦左右,相当于我省现有的水电装机总量,那时,我州水电资源优势将得以充分凸现。一方面,它能满足全州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并依托全省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战略的实施,求得我州电力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电力工业和重工业唇齿相依,重工业的稳步发展为电力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电力工业的壮大将为我州工业快速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工业的西移,将我州水能资源优势转化成电能资源优势,电能资源优势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高科技、高品质的高耗能产业配?将成为我州经济发展最佳选择。

“十一五”期间,我州将抓住国家和全省开发澜沧江、金沙江水能资源的机遇,加快功果桥电站、苗尾、鲁地拉、龙开口等水电站建设进程,实施风力发电;做好全州电网的规划建设,全面完成农网、城网改造,完成大理凤仪吉祥村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站的后续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输变电站项目,扩增运行容量,提高电网等级,完善电网结构。积极把大理州建设成为全省电力生产、输送和后勤的重要基地,滇西电力输送网络中心、枢纽负荷中心。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七

插翅腾飞的建材产业

建材产业是我州工业六大支柱之一,建材产业在我州历史悠久,大理石闻名天下,建国以来我州建材产业也一直定位在大理石的开发与加工上,大理石曾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前期发展到相当规模,但由于资源、工艺等多方面的原因,大理石行业并没有做大做强。九五以来,在大理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理州建材行业抓住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广大建材企业多年的奋力拼搏,建材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州工业经济中重要的骨干产业,形成了以水泥为主体,石材、砖、瓦、砂、灰和石膏相配套,非金属矿制品和新型建筑材料相结合的产品加工体系。2006年,建材业实现产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建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3.0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工业增加值完成7.2亿元,比上年增长64.6%。其中最重要的水泥全年达386.4万吨,同比增长9.83%;规模以上17户水泥企业实现产值12.43亿元,同比增长42.73%,利税达3.66亿元,同比增长132.33%。水泥产业已占到建材产业产值75%以上。随着建材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理正在成为以水泥为重点、以石材为亮点的滇西建材产品主要的加工销售基地。

水泥产业快速壮大。近年来,我州水泥行业坚持“调整、改造、淘汰、提高”的八字方针,水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水泥生产

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州水泥生产企业达25户,熟料设计生产能力达354万吨。2002年我州的水泥设计生产能力为350万吨,到2006年末,水泥设计生产能力达530万吨,仅旋窑水泥生产能力都达到了270万吨。二是水泥产量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中国西部建设力度加快,大大拉动建材业的发展,大理州紧紧抓住建设小湾电站、祥临高速、水电站等建设良好机遇,水泥产量由2002年末的204.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386.4万吨,四年间,全行业从未出现整体性亏损,行业利税水平逐年提高,效益居全省同行业之首。三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州大力抓水泥的立改旋技改工作,水泥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相继建成红塔滇西、大理水泥集团、红山公司、剑川水泥公司、祥云建材集团5户企业7条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到2006年末,全州水泥行业旋立窑熟料结构比例调整为58:42,旋立窑水泥结构比例调整为51:36,旋立窑熟料和水泥结构比例优于全国和全省。四是技术含量明显提高。我州加大科研力度,变费为宝,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提高。水泥工业年消纳冶金矿渣、采矿废石、粉煤灰、磷渣等工业废渣超过100万吨。随着未来五至十年间国家在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水、电、路、气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红山公司、大理水泥集团、剑川水泥公司、宾川水泥厂、云龙三江公司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旋窑熟料生产线又陆续开建。同时,新加坡兰德集团投建拟建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项目、红塔滇西水泥公司拟建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项目,正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可以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州水泥行业新型干法旋窑熟

料生产线将达16条以上,水泥产业将发展成为生产能超千万吨、实现税金超2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

石材亮点不断增多,产量不断增大。发展好大理石为主的工艺品,大理的石材以大理石最有优势。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最好的大理石产在大理,利用大理的地域、文化、旅游及工艺品加工销售的先发优势,重视设计思想的创新、引进新的审美理念,着力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出一大批具有工艺价值、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产品。利用好其他石材资源,包括彩花石、云灰石、冰花石、龙凤石、孔雀石、玛瑙石、蛇纹石、生物化石等,以及石材矿山和加工厂的边角小料,均通过加工成各类工艺品而达到升值。这些措施促使我州石材的亮点不断增多,提高了整个石材产业的价值。2006年,大理石板材达到8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倍.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八

龙头企业带动我州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在大理州委、州政府领导下,我州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为我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我州规模以上生物资源加工企业(包括烟草)实现产值49.8亿元、增加值25.53亿元、利税总额17.9亿元,分别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的36%、46%、63%,分别比“十五”初期增长96%、82%、90%。全年生产:卷烟40万箱;乳制品8.43万吨,同比增长23%,比“十五”初期增长17倍;精制茶8130吨,同比增长10%,比“十五”

初期增长39%;啤酒9.6万吨,同比增长8%,比“十五”初期增长76%。2006年生物资源加工涉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比“十五”初期翻了两番,全年粮食总产量126.97万吨,烟叶产量137万担,肉类总产量35万吨,奶类产量21.2万吨,鲜茧6250吨,茶叶5000吨,大蒜29.83万吨,核桃5.2万吨。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优势充分发挥。我州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主要包括烟草、乳业、茶叶、啤酒、药业、蚕桑丝、亚麻、大蒜、核桃、梅果、食用菌、蔗糖、蔬菜、饲料、畜禽肉制品等产业。为了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我州生物资源加工产业,我州一是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搞好存量调整;二是进一步加快外向型和营销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鼓励工商企业换业、转产、兼营、兴办农业龙头企业项目;三是引导卷烟、造纸、茶叶、酿酒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生产基地,提高一体化经营程度;四是大力发展民营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比重;五是深化农业龙头企业改革,加快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六是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搞好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迅速壮大实力。目前,我州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初见成效,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在龙头产业的带动下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大理州有年销售上亿元以上的生物资源加工龙头企业7户,另外,有下关沱茶集团、大理欧亚乳业等4户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大理瑞鹤药业等6户企业被列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实施名牌战略,以品牌促效益。“以品牌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州委、州政府为推动我州名牌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我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创建名优品牌的政策措施,动员和组织企业开展“争创名牌”活动,强化品牌意识。各企业在政府推动和倡导下,积极分析研究消费市场,不断适应市场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之争的趋势,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营销等优势创建自己的名优品牌。名牌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走上了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为我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年努力,我州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培植起了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优势品牌:全省六个 “中国驰名商标”中,我州“蝶泉”品牌名列其中;“蝶泉”“巍”“来思尔”、“洱宝”“松鹤”、“苍洱”“古翔”“日子”、“瑞鹤”“宝焰”“天滋”“欧亚”、“风花雪月”等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舒乐”、“花之梦”、“中精”、“理药”等地方品牌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理州各涉农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组建科技队伍,对农户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的管理水平,确保原料质量来强化原料基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以企业的发展来促进基地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户的增收。全州由4万多户奶牛养殖户、产值达3亿元的10万头存栏奶牛组成的奶牛养殖基地为12户乳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 100多户茶叶初加工企业和30多户精制茶生产企业带动了全州13万亩茶园的发展,茶园每年可采摘加工毛茶1万吨,加上茶叶加工企业收购周边地区的毛茶,每年在我州流通的茶

叶在3万吨以上,占全省三分之一,我州已成为全省茶叶的集散地之一。啤酒企业带动了全州种植面积57.8万亩啤大麦发展,啤大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新兴优势产区。茧丝绸加工企业带动了全州种植面积21万亩桑园的发展,企业缫丝能力近1万绪。此外,烟草、梅果产业、核桃产业等的发展和推广促进了相应产业基地的建设,使我州农业和涉农产业加快了实现产业化的步伐。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九

正在腾飞的大理州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近年来,大理州机械工业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州工业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历经磨难,成就辉煌。计划经济时代,我州涌现了大理市第一机械厂、大理州农机厂、大理州活塞厂、大理变压器厂、大理市机械厂、大理通用机械厂、云南汽车修理四厂等一大批机械制造生产企业,曾一度为我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因管理不善,更新改造能力弱,企业无名牌产品,生产经营亏损,长期缺乏积累,竞争能力弱等原因在经历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大变革后逐渐被市场淘

汰。直到“十五”期间,国家提出了“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我州的机械工业才又重新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2002年底,全州共有21户企业机械工业企业。全行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亿,从业人员约3200人。产品有:车辆系列产品及零配件,弹簧、垫圈、镙丝等标准件,除尘器、风机、管道、电器开关、工业锅炉,变压器等多个产品和系列产品。之后的几年中,我州机械工业注重市场调查,不断调整结构,多方努力,做大做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机械产业累计实现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2.1%,比2002年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户,实现产值255401万元,同比增长35.91%;增加值66981万元,同比增长26.04%;销售收入216680万元,同比增长23.26%;实现利税11575万元,同比增长21.18%;利润7917万元,同比增长37.26%。

打造平台,龙头带动促发展。十五期间,我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以四大平台建设打造我州机械工业龙头企业,改变了我州机械产业“总量小、集中度低、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研制和开发能力弱、无龙头企业”的落后现状,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我州机械工业。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州已经形成了以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车辆制造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产业集群。2006年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4.4亿元,同比增长37%,约占整个机械行业产值的95 %;实现利润总额0.9亿元;上缴税金0.48亿元;生产拖拉机26574辆、汽车17202辆;从业人员4226人,不仅为我州经济、财政贡献力量,也极大了带动了就业。

成就我州机械工业龙头企业——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的四大平台为:一是生产平台。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在发展中紧紧围绕“质量、效益、规模”三个关键环节抓好生产工作,达到了年产3万辆中型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公司又新征土地420亩,计划投资新建年生产3万辆小卡车、微型卡车的生产、装配线。另外,通过以商招商引进6个配套厂家,建设汽车配套产业基地,到2010年,公司将形成年产拖拉机3万辆,汽车8万辆的生产能力。 二是市场和服务平台。依照“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经营理念,力帆骏马在省内设立16个直销分公司、96个直销经营部,省外设立38个直销分公司、226个销售办事处和140家黄金客户(经销商)。并在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产品安全、资金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点带面,拓展一级、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分销代理商,强化服务保障。三是配套平台。与配套厂商建立起“互利、互惠、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经常性地就商务政策、产品质量、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事宜进行磋商协调和企业文化交流。以先进的理念加大供应体系的管理力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让利于消费者和经销商,最终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以此达到良性互动。四是技术平台。将产品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作为战略重点,围绕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注重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技术、工艺、质保体系完备,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工艺装备,有效保证产品质量。通过5年的努力,力帆骏马公司不仅成为我州机械行业的领头羊,也已经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机械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州工业经济的发展。

盘点大理的工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十

大理州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2004年11月,随着大理州企业家协会的成立,大理州拉开了搭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序幕,各种致力于政府和企业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间、企业和企业间的平台建设健康发展,经过两年多时间努力,已搭建信息、融资、矿业、培训等多个服务企业的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咨询、项目申报、信息化、公司设立、培训、创业辅导等服务工作,赢得了众多企业的信赖。

一、建立企业人才培训平台,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为提高广大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增强企业 竞争力,大理州经委、大理州企业家协会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为我州企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近年来,针对企业管理层所进行的培训服务主要有:举办了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申报、创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企业制度建立与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培训班;“云南省企业纳税筹划”研修班;邀请上海泰晨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韬作了关于非公经济发展的专题讲座;邀请中国中小企业云南网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易

宏教授作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专题讲座;邀请21世纪首届中国10大培训师之一、中山大学EMBA班导师李庆远开设《精益生产》课程培训班;安排、组织近百个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银河工程”培训。此外,大理州经委还加强了全州的煤炭安全培训工作,两年时间共组织煤矿各类安全培训55期,培训人员共9578人,为全州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积极构建融资平台,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州委、州政府做了大量探索和突破,其中合力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采用了政府参股、民营企业共同入股、“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规范设立担保机构模式在全省是一个创举,为我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创造性地作了探索。大理州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大理州企业家协会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大理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联合实施银政、银企合作,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的合作,及时收集、评审、上报项目,及时办理委托贷款手续,并对已支持项目跟踪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2005年到2006年不到两年时间,“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已先后为祥云飞龙公司、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漾濞跃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清逸堂纸业有限公司、漾濞涵轩绿色开发有限公司等12户企业的14个项目申请到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贷款1.8180亿元。

三、构建信息平台,推动大理州企业信息化进程

大理州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坚决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思想,为提高全州信息化的水平,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大理州经委一是开通“大理中小企业网”。这是继昆明后开通的第二家,在我省范围内较早地实现了与全国中小企业网络服务系统的信息联网,为我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大理中小企业网”的开通标志着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大平台已初步搭建。二是推动无纸信息化办公。大理州经委作为工业主管部门,率先在大理州州级机关推行无纸信息化办公,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服务质量。三是完成“大理州工业经济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大理州经委将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数据库,有效提升了全州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对全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决策及其监测、预警、调控提供真实、全面、及时的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还建设了大理州经委的官方网站,作为全州工业经济的门户网站。2006年,州经委《经济动态》、企业家协会《简报》、“中小企业网”为全州企业、企业家发布过上千次相关信息,联合大理日报等媒体将企业、企业家取得的成绩、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重大活动都及时作了宣传报道,为政府掌握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诸多信息,为扩大企业、企业家的影响作了大量的宣传舆论工作。

四、发挥咨询服务优势,将创业辅导落实在服务工作中

为进一步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在大理州经委的力导下,大理州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服务中心成了一个全州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在积极搞好培训、运作好网站等服务的同时,从公司设立、验资、各

种证照办理、项目申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咨询服务,对企业创业和发展阶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先后为祥云飞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巍山县大仓文华农产品有限公司、大理瑞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祥云县方通建筑安装有限公司、鹤庆县灵地联营纸厂、祥云县融兴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州台宁麦芽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限责任公司、大理州医药公司、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大啤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佳锋工贸有限公司、弥渡县晨阳华太塑业有限公司等30多户企业提供过项目申报、资金申报、企业管理、公司重组等诸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

五、举办企业家活动日,为企业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为加强我州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从2005年起,大理州企业家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企业家活动日”,加上迎新春活动、“普洱经典,下关沱茶”品尝会等多次活动,组织各企业负责人参观我州重点企业。通过这些活动,为企业、企业家间的交流搭建了较好的平台,促进了交流,加强了联系,形成了各企业你追我赶大好局面,为全州“工业强州”战略的推进、“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乘风破浪会有时,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 关部门、各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州服务企业的平台将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企业创业的劲头将越来越强。

- 31 -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