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寿县地名研究--宋超 (精选范文)

历史典故2020-12-23 01:16书业网

本科毕业论文

寿县地名研究

姓 名: 宋 超

学 号: 07121251122

专业班级: 07汉语言文学

二级学院: 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

指导老师: 王群芳

完成时间: 2011.05.17

教务处制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

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目 录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4 正文

一、反映历史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水平.....................................5

二、折射出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6

(一).庙宇地名与宗教文化..............................................6

(二).姓氏地名与宗族情怀..............................................7

(三).寿县地名与美好愿望..............................................7

三、从简、从优的地名管理意识............................................8

(一).数字地名的简约化.................................................8

(二).方位地名的清晰化.................................................9

(三).尺寸地名的具象化.................................................9

四、再现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10

(一).典故地名与历史遗迹...............................................10

1.“淝水之战”古战场——寿县............................................10

2.“天下第一塘”——安丰塘.............................................11

(二).掌故地名与民间传说...............................................11

1.隐贤古镇的传说.........................................................11

2.留犊祠巷的故事.........................................................12

五、“方言地名”反映地域特色..............................................13

六、结语...................................................................14 参考文献...................................................................15 谢辞........................................................................16 封底........................................................................17

内容摘要

寿县地名是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寿县民俗、民意、民智的总体反映。笔者通过对家乡——寿县地名的研究,试图挖掘出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也为进一步弘扬寿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提供部分参考资源。

关键词:地名研究;寿县地名;文化资源;文化价值

ABSTRACT

ShouXian places is ShouXia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ShouXian folk,public opinion,intelligence overall reflection. The author ShouXian hometown - the names of research, trying to dig out of this land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value,but also for further promote ShouXian unique local cultural and tourism cultur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resources.

KEY WORDS:Place names research; ShouXian places;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value.

寿县地名研究

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多重含义和属性。从地理文化角度看,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看,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看,地名又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俗心态的典型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因此,通过地名研究不仅可以领略某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可以窥探该地域的历史、民族文化景观,从而深层次地挖掘和了解某一区域文化的内涵,即地名文化。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笔者的家乡——安徽省寿县地名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弘扬寿县独特的地域文化提供一份重要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资源。

笔者将从经济模式、人文气息、历史典故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剖析寿县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规律和文化价值。

一、反映历史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水平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地理实体(如行政区域、居民点等)的形成往往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经济和地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经济的发展是地理实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地名又记录着该地经济的发展,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情况。旧时人们聚居的地方都是小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的地方。尽管昔日众多的店铺、手工作坊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大都已不复存在,但其所在的地名却给后人留下昔日城镇或乡村的经济发展构架图。

寿县有很多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的地名。在寿县各城镇、乡村中,带有“集”、“铺”、“店”、“坊”等字样的地名很多,如马集、石集、当铺、洪家田铺、烟店、大炉店、范家油坊、毕家酒坊、粉坊等。这些地名多数是根据其所从事的行业或者所经营的商品而得名的。从中略可以窥见寿县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地名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油坊、粉坊、糖坊、

染坊等。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看出手工作坊式经济在寿县历史上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油坊为例,早时的寿县油坊很多,因为当时的油既用于食用,又用于照明,相应的以油坊命名的地名也较多,如常家油坊、范家油坊、杜家油坊等。从中也可以看出早期的寿县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同时,以糖坊、粉坊和染坊等命名的地名也反映了寿县人民旧时的饮食习惯和服装风格的特点。

二、折射出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一)庙宇地名与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的地理分布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密切联系,有关宗教以及宗教建筑物的地名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分布,但总会反映到地名中来。这些地名无疑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寿县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较为严重,这一点从其地名中就可以看出来。寿县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宗教有关,其中大多数是以宗教建筑物的名称命名的,也有少部分直接以宗教名称命名,如清真(寿县有许多村庄以清真为名)。宗教建筑物包括寺、庙、庵等,这些建筑物是信奉各教的人们集中进行宗教祭祀的场所,往往因其对当地人民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独具匠心的建筑成为这一地区标志性的建筑物,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地名。这些建筑物对地名形成的影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建筑物名作为村庄聚落的名字。寿县地名中以各宗教建筑物命名的有报恩寺、太平寺、马庙、八腊庙、四顶山奶奶庙、地藏庵等。其中,有一部分地名以当地名副其实的宗教建筑名称命名,也有一部分在其地名范围内并没有存在与之相符的宗教实体建筑,如马庙村内并没有庙存在。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看出,宗教文化对寿县人民的影响以及寿县民众对宗教文化的热爱。但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人们对当时生活现状的不满与反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如太平乡得名于太平寺,该寺位于隐南(隐贤南部)五公里姜下郢境内的高台之上。由于地处三县交界,兵匪横行,社会治安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企盼能过上太平日子,于是建一座庙宇取名太平寺。

(二)姓氏地名与宗族情怀

所谓姓氏地名,是指构成地名的专名部分因姓而命名的地名,如“杨坝、汪庙、张庙、赵庄、吴家圩、鲍家庄等”。姓氏地名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地名文化的一个反映,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姓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由此,姓氏地名也被打上了浓厚的宗族观念的烙印。

姓氏地名的构成根据其名称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以单个姓氏命名,即姓氏+村落等,如赵庄、李圩、薛圩、洪岗、胡楼、顾楼、李祠、薛祠、陈祠、姚祠等。据载,姚祠村得名于姚家祠堂,该姚堂位于隐东五公里的姚家洼附近。因当地姚姓村民较多,故建有代表宗族权力的姚氏宗祠,供奉祖宗牌位让族人跪拜。解放后设姚祠乡,后并入隐贤乡,祠堂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也被拆除。二是单个姓氏后缀“家”字命名,即姓氏+“家”+村落或者姓氏+“家”+老、小+村落,如鲍家庄、吴家圩、张家坝、高家庙、余家小墙、史家小墙、王家老墙等。三是以双姓组合命名,即姓氏+姓氏+村落等,如张李(此类地名较少)。四是姓氏+大、小+村落或者大、小+姓氏+村落,如卞小庄、马小郢、大丁庄、大吴台、大张郢等。 这些有着鲜明的宗族情怀和乡土特色的地名,无不寄寓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成为寿县各民系族群的象征和家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村落概念在名称上发生的文化变异,变得人格化、地方化。

(三)寿县地名与美好愿望

从民俗心理出发,当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遭到社会、自然界的种种因素的阻碍甚至毁灭的时候,人们就把祈福的心理寄托于自然界中所谓的“神灵”身上。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愿望给某些地理实体以美好的命名,以祈求吉祥,驱恶避难。寿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争频繁,再加上自然灾难的频频来袭,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无法实现安定祥和的生活愿望,因而将其寄托在地名上,如青龙村、太平村、团结村、光明村等。据说,青龙村得名于青龙庙。该庙位于隐南十公里的淠河东岸,古代淠河常发大水,劳动人民深受水祸之患,便把风调雨顺的希望寄托在能行云布雨的龙王身上。据载,该庙始建于宋代,因为龙王庙的名字有点俗气,就改为青龙庙(在民俗中,青龙象征吉祥如意)。该庙毁于何时已无证可考,但青龙的地点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解放初期设青龙乡,后并入太平乡。

从文化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地名不仅反映地理的自然景观,而且也反映人文的文化景观,甚至也包括民族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意识。人们普遍地祈祷幸福、安宁的社会心态都会反映在地名中。寿县地名中,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美好愿望的地名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如联合村、红旗村、爱国村、红星村、前进村、建设村、胜利村、远景村等。这些地名都寄托着寿县人民的美好意愿和期望,从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寿县乡民质朴的精神以及爱国的热情。

三、从简、从优的地名管理意识

(一)数字地名的简约化

数字是人们生活生产中常用文字的一部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通常喜欢避繁趋简,或为使用需要,将一些普通地名转化为数字地名。所谓数字地名是指用数字或数量词和其他词组合而成的地名,简而言之就是含有数字的地名。数字地名的构成往往是数字在前,后跟地名实体名。但具体的构成情况较为复杂。 从命名依据上分析,寿县数字地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由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而得名,如三里村、八里村、五里小庙、十里井等;由地域的形状特征而得名,如、三汊村、十字路;由地标物或地域的数量特征而得名,如双门、两巷村、三关村、三座坟、四大家、九井村等;由某一景观的面积大小或长短而得名,如三里坎、五里湾、五里荒、九里沟等;由历史典故引申而得名,如三义乡、八公山等。据《太平环宇记》中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 从数字地名的构成形式上看,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数字+主词”如:双门、

两巷、三关、四店、九井等;二是“数量+主词”如:三里碑、五里小庙、十里头、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

(二)方位地名的清晰化

方位词是自然语言中最基本的词汇,与人类生活和基本认知行为密切相关,是人类范畴化的产物。带方位词的地名叫方位地名。方位地名中的一般性方位词包括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中、下、内、外、里、旁,较为特别的还有:头、口、尾、背、心、底、脚等等。

寿县的方位地名类型多样,笔者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1)按照方位词的位置分类。方位词在地名中既可以冠在其他词之前,又可以嵌在其他两词之间或尾缀其他词之后。前置式方位地名的结构类型即“方位词+主词”,如前套、后岗、西湾、上郢、左台、北店、西庄、西郢等;嵌入式方位地名是以“主词+方位词+次级名称”形式出现,如金家后湾、张家前拐、杜家下拐、王家北堆坊等(此种类型较为少见);尾缀式方位地名通常以“主词+方位词+通名”或“主词+方位词”两种结构形式出现,如路东村、隐北村、河东村、戈北村、桑家下郢、吴家东郢、迎东、庙东、堰西、门东、塘下、马北、渡口、门朝东等等。(2)在同一区域内,方位地名之间通常具有相对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位地名间存在相对的联系,如庙东与庙西,前套与后套,上洼与下洼,门朝东与门朝西,南郢、北郢、东郢与西郢等等。

(三)尺寸地名的具象化

所谓尺寸地名,指带有“大”、“小”等字的地名,这里的大或小主要着眼于地域规模的大小、人口数量的多少等。寿县地名中的尺寸地名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其结构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小+主词”,另一种是“主词+大、小+次级名称”。

“大小+主词”的有:大东圩、大欧郢、大李庄、大丁庄、大吴台、小庄、大张郢、大炉店、小套子、小圩子、小田铺等。“主词+大、小+次级名称”的有:余大郢、刘大郢、马小郢、卞小庄、金小庄、余家小庄、南曹小庄、史家小墙、余家小墙、宋家小墙等等。这些尺寸地名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

的联系和规律:一、多与姓氏地名组合,既可冠于姓氏地名之前,也可嵌入姓氏地名中间,如大欧郢、大吴台、卞小庄、史家小墙、余家小庄等。 二、地名之间相对性较强。很多尺寸地名之间存在同源分化的关系,比如大田铺与小田铺、余大郢与余小郢、大圩子与小圩子、权大宅与权小宅等等。

四、再现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

(一)典故地名与历史遗迹

典故地名,即含有历史典故的地名。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它不仅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如实地反映着当时历史文化状况和事件。作为战国时楚国故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据《寿县志》记载,寿县先后有寿春、寿春县、寿阳县、睢阳县、寿州、南寿州、寿春府、寿县等名称。战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寿春邑伟楚国国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寿春县为九江郡治。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六安为淮南王,都寿春。三国始至南宋,寿春先后隶属于淮南郡、扬州郡。元明时期,曾隶属于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总管府、京师中书省。至清,寿州隶属于凤阳府。中华民国时期,寿县直隶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地区。距今,寿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虽已成过去,但它所遗留下来的悠久文化却深深地印刻在每位寿县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然而地名正是使得寿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推进的重要载体之一。

1.“淝水之战”古战场——寿县

淝水之战,是公元三八三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七月,前秦苻坚发布进攻东晋的动员令,先锋苻融于八月从长安(今西安)向东进发,九月到达颍口(今寿县正阳镇),十月攻破寿阳(寿县)。同时派大将梁成控制洛涧(今淮南市洛河乡大涧沟,已淤塞),封锁淮水,阻止东晋援军。因寿阳被占,东晋胡彬所率先头部队退守硖石(寿县

西北,凤台县境)。谢石、谢玄大军被阻于距洛涧25里处驻扎。谢玄等根据朱序提供的军事情报和建议,派刘牢之夜袭洛涧,斩杀梁成,晋军乘胜追至淝水东岸。刚愎自用的苻坚,不接受臣下的劝说,同意晋军渡过淝水决战的要求,以致大军后撤时失去控制,秦军战败沿城北八公山往西北溃逃。苻融被杀,苻坚中箭,狼狈逃至淮北,秦军大败。后来,“淝水之战”被毛主席高度评价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天下第一塘”——安丰塘

安丰塘,又称芍陂,为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史记原面积为“周百二十里”,后经历史沧桑,诸多变化,但千百年来它在“纳川吐流”,农田灌溉,水路运输,发展农业,屯田济军,治理淮河等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孙叔敖已被载入《史记》,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说他在楚为相期间,政绩斐然,“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而他个人生活也极为俭朴,为相12年,死后却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在主持修筑安丰塘之前,曾到实地做过详细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做到选址合理,堤坝位置安排得当有序,蓄灌关系考虑周到,收到良好的效益,所以沿用至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人民做了好事的孙相国,早在北宋之前就在安丰塘北端建立了“孙公祠”。历代文人多有诗文赞誉孙公修塘之益。如今的安丰塘镇就是由安丰塘而得名的。

(二)掌故地名与民间传说

“掌故”的其一含义是指国家的故事、史实、惯例,即国家的典章制度或故事传说。而“典故”则指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笔者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多用于口语中,而后者多用于书面语中。寿县地名中与民间传说有关的地名多不胜数,这些轶事传说多是前人口头流传下来的,很少有史实记载,因此笔者将此类地名称为掌故地名。

1.隐贤古镇的传说

在寿州之南,淠水之滨,有一古镇名“百炉”,因三国时曹操攻打东吴,在此筑炉百座打造兵器,故得名。

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好友董邵南,一日来到此地,要到南乡去看望朋友,正往前走,看见路边站着两个小姑娘,有一个十八九岁,哭哭啼啼,另一个十一、二岁,却很懂事,一边好言相劝,一边用手帕给她擦泪。董邵南心生好奇,停下来细听,原来,这大点的姑娘从小给人家当童养媳,受了婆婆的欺负,所以伤心的大哭,那个小姑娘正是她的小姑子、劝嫂子不要生气。“好懂事的小姑娘啊!”董邵南感叹一声,继续赶路。没走多远,遇到一个老汉,怀抱一个稍大的男孩,手拉一个幼小女孩。走得很慢。董邵南有点诧异,便问,“你为何抱大的拉小的,走起来这么吃力呢?”老汉笑了笑,说:“先生你有所不知,这小女孩是我孙女,男孩却是邻居家的。我待邻居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孙女,这有什么不妥吗?”傍晚,董邵南回到客栈,回想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触颇深,他自言自语道:“此地乡风淳朴,民心向善,我何不在此隐居,造福一方百姓呢?”于是便在地藏寺附近建起茅庐,埋头读书,修身养性。他一生乐善好施,惠泽乡邻,口碑极好。董邵南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隐居读书的地方立祠树碑,此后,百炉镇又改名为“隐贤镇”。

2.留犊祠巷的故事

寿县城南大街西侧有一条深巷,叫“留犊祠巷”。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时苗的河北巨鹿人,到寿县任县令。他上任时,没坐高轿,没骑大马,而是乘一辆牛车来的。由于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一年之后,他卸任返乡时,他的那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犊,临行前,时苗把小牛交给了当地百姓,说:“我来时只有一头母牛,没有小牛,这头小牛犊是吃寿州的草,喝淮河的水长大的,它应该属于你们。”老百姓不肯接受,但无论他们如何解释、劝说,时苗还是把这头小牛犊留了下来,而后两袖清风而去!一向企盼清官的寿州人为了纪念这位清官,便把小牛饮水的水塘命名为“留犊祠”,在牛犊出生的地方建了一座“留犊坊”,明代时,寿州人又在“留犊祠”旁盖了一座“时公祠”,以纪念时苗,这条巷子也因此而得名“留犊祠巷”。

五、“方言地名”反映地域特色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它是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认同标志。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则反映地域文化,两者之间大同小异。“方言地名”是地名研究的对象之一,它是指带有地域方言的地名。作为方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方言地名”的出现是由人们居住地不同,对地名的称呼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造成的,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地名用字上。比如,在寿县地名中,以“套、坝、洼、岗、墙、楼、城”等字命名的地名普遍存在。

带“套”的地名:薛套、前套、后套、大套子、小套子、刘家套、徐家套、梁家套子、朱家老套等。

带“坝”的地名:黄坝、苏王坝、黑鱼坝、张家坝、杨坝、许家坝口、新坝村、田家岗坝、乔家坝头等。

带“岗”的地名:上岗、洪岗、郑岗、张岗、梁岗、樊岗、顾岗、鲍岗、楼岗、潘家岗等。

带“洼”的地名:范家洼、田家洼、北洼、吴下洼、前洼、后洼、李家洼、上洼子、曹家洼、八家洼等等。

带“墙”的地名:宋墙、李家墙、吴家墙、祝家小墙、赵家茅墙、陈家老墙、陈家新墙、史家小墙、余家小墙等。

带“城”的地名:北城、古城拐、土城、小土城、下土城、双土城、三土城、西土城、杨土城、张家土城、李家土城等。

带“楼”的地名:胡楼、魏楼、王楼、顾楼、湛楼、谢楼、袁楼、贾土楼、草门楼、双更楼等等。

考察一个地名,有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些地方的方言,探询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也能发现一些语言演变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人文历史等,对这些地方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从寿县众多的“方言地名”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寿县方言的独特韵味,而且还能深切地感受到寿县多样的地理风貌以及寿县人民独有的起居环境与生

活方式。

六、结语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和文化现象,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因此,地名研究是一项十分具有意义和必要性的研究工作。笔者以自己的家乡——寿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宗教、地理、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入手,浅析了寿县地名的文化规律和内在价值。寿县地名不仅是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也是寿县人民质朴精神、纯洁信仰、睿智思想的璀璨结晶。笔者通过对寿县地名的探究,不仅窥视到了寿县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且更领略到了自己家乡丰富的人文魅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古文化和古建筑。这些现今已成为寿县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笔者也试图通过地名的研究来为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性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叶岱夫.惠州市的地名环境与地名文化[J].江西食品,2004年 ,第1期

[2]张爱萍.寿县地名文化透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第2期

[3]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史学[J].1959

[4]孙元巩.中国地名由来初探[J].中国地名,2010年,08期

[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贾文毓,李引.中国地名辞源[M].上海:华夏出版社,2005

[7]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孟??古寿春漫画[M].合肥:黄山书社,1989

[9]谭汝为.漫谈地名修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10]孟??寿州故事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1991

[11]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2]卢木荣.历史文化名城——碣石[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13]李永勃.略论地名的修辞.1997年1月10日

[14]严军.中国地名文字学的开创性著作——评说文解字的地名研究成就.[N].杭州师范学院报,2002年11月

[15]寿县地方志编委会.寿县志[Z].合肥:黄山书社,1996

谢辞

大学四年已接近尾声,很荣幸能够在王群芳老师的精心的指导和协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也将为自己的学业生涯画上一个句号。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导师王群芳老师和辅导员马兰老师,你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公正的工作作风让我万分钦佩和感动,是你们的行为影响了我,让我在学习、生活,甚至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会了坚持与自信。同时,你们也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我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其次,我还要感谢学院的各级领导以及我曾经的授课老师,是你们让我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

最后,我想向我的同学和室友们说声感谢,是你们陪伴我走过了这精彩的四年生活。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你们都能和我一起分享和承担,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我们始终相伴!

封底

  • 历史典故
  • 经典历史典故28则
  • 中国历史典故 (500字)
  • 历史典故及相关人物 (5000字)
  • 历史典故的成语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