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寓言故事道理

寓言故事2021-01-13 18:43书业网

篇一:寓言故事蕴含的哲学道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

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

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

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也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并未打人。”

[教学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要分析]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寓言典故】吓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着一位老汉,买了一个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来一条看门狗,取名叫“善噬”。从这以后,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来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问过去的朋友。朋友对他说:“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谁还敢到你家去呢?老汉恍然大悟,回去就把这两个名字改了。于是,宾客又往来如故了。”

[教学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简要分析]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把握发展的概念,就必须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但有的人总喜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常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至受骗上当。其实名字和实质并不等同,故事中老汉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实属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阉?纳钋巢⒆龊帽曛尽5?阉?蝗淮笳牵???瞬恢?溃?谰砂丛?吹谋曛驹谏钜估锿刀伞=峁?谎退懒艘磺Ф嗳耍???蚍志?帧T?床饬渴笔强梢远晒?サ模?衷诤铀?丫?险橇耍????嘶故前凑站傻谋曛驹诙珊樱?虼嗽獾搅耸О堋?/p>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虞任也很刘兴,问:“你的儿子几岁了?”艾子回答:“四岁。”虞任沉下脸来:“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艾子不明他的意思:“为什么呢?”虞任说:“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把小孩的成长如实地看成一个过程,而是看成了几个点:女儿二岁时,艾儿四岁,相差一倍;女儿二十岁时,艾儿应该是四十岁。实际上女儿从二岁到二十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她长了十八岁,同样艾儿也长了十八岁,应该是二十二岁,而不是四十岁。

【寓言典故】腌鸭生腌蛋

甲乙两人头一次吃到腌鸭蛋。甲惊讶地说:“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为什么这种蛋却是咸的?”乙回答说:“我倒是个极明白的人,亏你问着我。告诉你,这咸鸭蛋,就是腌

篇二:10个很有道理的寓言故事

10个很有道理的寓言故事

(1)

有一次,一个老强盗带着徒弟去抢劫银行,被警方追捕。两人狂逃,差点儿连裤子都跑掉了。好不容易甩掉了police,两人上气不接下气,瘫倒在地上。

良久,惊魂稍定,徒弟说:“师父啊师父,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police,该有多么美好啊!”师父骂道:“放屁!要是没有police,我们还有饭吃吗?!”徒弟大惑不解。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想想,如果没有了police,是不是大家都敢去偷、去抢了?正因为有了这些police,把那些能人挡住了,我们才有生存空间啊!和他们相比,我们算什么东西?有什么本事啊?我们不就是仅仅凭着一颗贼胆,敢干他们不敢干的事,才混得一口饭吃吗?有了police,才有我们啊!没有police,哪里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啊!”

你看成功人士多么风光,但是,你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你“只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打”,没有看到他们为成功所流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即使,你看到了“贼挨打”,你也只愿意做“只吃肉不挨打的贼”。天下哪里有这样便宜的好事!上面那个老强盗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好好借用一下的。只要有一点点勇气、自信,就足够用来突破生理和心理的障碍。(出自《你就是百万精兵》)

(2)

两个食人族到某公司上班,老板说:“如果你们在公司吃人,立马开除!”三个月下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一天老板把这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TMD,叫你们不要吃人你们还吃,明天你们不用来上班了!” 两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出门时一个忍不住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个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今天就被他们发现了!”

(3)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是一只忠诚的狗。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

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是一只忠诚的狗。”

(4)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5)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6)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7)

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象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

兔子……并把它给吃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想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你必须坐(做)得非常非常高。

(8)

一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天气太冷了,小鸟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它躺在田里的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牛屎堆里,发掘牛粪真是太温暖了。牛粪让它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它躺在那儿,又暖和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走过来查个究竟。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躲在牛粪中的小鸟,非常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并将它给吃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1) 不是每个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敌人。

2) 不是每个把你从屎堆中拉出来的都是你的朋友。

3) 而且,当你陷入深深的屎堆当中(身陷困境)的时候,闭上你的鸟嘴!

(9)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高尚的人也腐败了。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10)

战国时期魏惠王因为齐威王违背了盟约,所以想要发兵攻打齐国。身为国相的惠施为了劝导魏王息兵,请来了国都的一位贤士戴晋人。戴晋人见了魏王问道:“关于蜗牛,君王知道吗?”魏王说:“知道。”戴普人说:“蜗牛长着两只触角。左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触氏;右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蛮氏。为了争夺领地,两国交兵开战,伏尸数万,胜者追了十又五天,才收兵回营。”魏王不以为然地笑说:“这不都是虚假之言吗?”戴晋人说:“不是虚假之言,不信的话,我来为你论证一下:以君王看来,四方上下有穷尽吗?”魏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又问:“人的心巡游过无穷无尽的宇宙之后,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说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无?”魏王说:“对。”戴晋人紧跟着又问:“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而魏国只是人世间的一个很小的地方,国都又是魏国之中很小的一块地方,君王又是国都中很小的一个形体,那么,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而言,跟蜗牛右角上蛮氏国的国王又有什么分别呢?”魏王说:“没有什么分别。”

戴晋人离去了。魏王好似被引入了空旷无际的太空,看不到人世,更看不到魏国,体悟到人世和国土的渺小,感受到了征战和扩疆的无聊,

认识到交兵争胜,所得不过蜗牛一角之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于是称赞戴晋人为“大人”,认为他有如此眼光,远远超过了圣人。(出自《庄子》)

故事告诉我们,职场的一切得失都是渺小的,没有人会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自己没有多花点时间在办公室工作。追求快乐和平安幸福,才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篇三:寓言故事中的安全道理

寓言故事中的安全道理 《农妇与蛇》 →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故事:一农户将一捕鼠器放在老鼠洞前,老鼠请求农户家中喂养的鸡、猪、牛援助,它们无动于衷,幸灾乐祸。捕鼠器捕到一条毒蛇,农妇取蛇时被蛇咬,先后杀了鸡、猪补身子,不治身亡后宰了牛,给她办了身后事,而老鼠得以幸免。

道理:由此,我联想到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依靠一个个岗位敬业,一个个环节畅通,才能实现。“农妇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连着你我他,保安全光洁身自好还不够,还要让身边的人不违章,不违纪,要善意提醒,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只有零违章,零缺陷,才能零事故。

《抓猴子》 → →不能为了效益而忽视安全

故事:东南亚一带,当地人用一个木箱子,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愿把手中的东西放掉,以致当猎人来时,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易地捉住它们。

道理:有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为了那么一点点利益的追求,就不经意间选择了牺牲最为宝贵的生命安全做为代价。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应该明白,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要舍得安全生产投入,才能创造财富,拥有财富,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驴子过河》 → →一次不出事不代表永远安全

故事:一头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以为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倒在了水里,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直到淹死。

道理: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因为它过分依赖“经验”,而不知这些通过“偶然”机会得来的经验并不可靠。笔者联想到生产过程中,有的员工不按照安全规程来操作,却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讲,简化了工作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由此,这些员工便错误把这些违章操作奉为宝贵“经验”,并自得其乐。 《蜘蛛姐妹》 → →不消灭隐患隐患会消灭你

故事:从前有一对蜘蛛姐妹,它们共同在河边织了一张网,两姐妹每天住在网上悠闲的欣赏河岸的风景。有一天,它们住的网破了一个洞。老大想,老二会去修的;老二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老大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网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老二想,这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网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忽然有一天,来了一阵狂风,蜘蛛姐妹俩都蜷缩在破网上,结果,网被风吹到河里去了,两只蜘蛛都被水淹死了。

道理:这个小故事反映了现实中很多生产企业中存在的状况,明明看到有安全隐患,但不能提高警惕,引不起重视,终酿大祸。有的企业管理人员明明发现灭火器过期未检,但觉得一般没事,就拖拖拉拉的不去检测,结果一旦突发火情,根本没法救援,很可惜。 因此有了安全隐患一定要想法设法及时排除,决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任其发展而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否则只能想那对蜘蛛姐妹,终要受到惩罚!

《温水煮蛙》 → →思想麻痹是最大的隐患

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青蛙跳进了盛有温水的铁锅里,而铁锅下正在生起着小火,刚开始时,青蛙还悠然自得,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归宿,沾沾自喜,无比的自豪。随着时间的推进,等到发觉不妙时,它的体能已随着水温的升高而耗费殆尽,最后,再也跳不出来。道理:第一、青蛙的场所本该在水塘或禾田之中,而它却跳进了本不该它去烧烤着的铁锅里,是“违章”;第二、面对正在升高的温水而悠然自得,对可能导致的灾祸估计不足或根本未察觉,是“麻痹”;第三、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最终等待它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蚁穴溃堤》 → →安全管理贵在点点滴滴

故事: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水患,筑起了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担心蚂蚁窝会影响长堤的安全想回村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他儿子不以为然。当天晚上风雨交加,河水暴涨。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最终长堤决口,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

道理:小事不慎,将酿大祸。安全生产同样如此,有时候忘戴一次安全帽,少拧一个小螺丝,都可能酿成大的事故。所以,凡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后,必须迅速进行整改,避免问题积累,浅水沟里翻船。

《斑鸠筑巢》→ →预防为主,永远不能忘

故事:斑鸠兄弟俩都已经长大成人,父母让它俩独立生活。哥哥找了一个粗壮的树叉,在那里筑巢;弟弟不听哥哥劝,因懒惰生活在别人丢弃的巢里,那里枯枝败叶,遇风雨飘摇。初冬的一天,半夜里狂风大作,斑鸠哥哥躺在安逸的房间里享受香梦,斑鸠弟弟不得不随着狂风飞去,飘逝远方……

道理: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强调“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安全工作要有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或者一时的懒惰而酿成大祸,更不能抱着侥幸心理面对严肃的安全生产工作,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喜鹊与乌鸦》→ →尽职尽责绝不是一句口号

故事:国王凤凰安排乌鸦和喜鹊担任监工,督促臣民建造安全家园。喜鹊对工作认真负责,铁面无私、不讲情面,乌鸦对工作松松垮垮。一段时间后经喜鹊监工的巢窝完好无损,而乌鸦监工的却七零八落,于是喜鹊被捧为祥鸟,处处受到欢迎,而乌鸦则遭到唾骂,被认为是丧门星,到处被驱赶。

道理: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尽职尽责。面对这样一项关乎大家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凭借手中的职权而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否则,不但危害到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自己也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蚊子和狮子》→ →安全工作,要始终谨慎从事

故事: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在狮子眼前嗡嗡地吹嘘,接着紧紧盘旋在狮子脸部周围,找着鼻孔附近没有长毛的地方一口叮下去,狮子只能用爪子不断抓自己的脸,对蚊子毫无招架之力。蚊子看狮子投降,满脸得意高唱胜利歌声飞走。可一不小心掉进蜘蛛的网里,白白成了蜘蛛的美好的一餐。

道理:这则寓言用来讽喻骄傲自大的人,告诉人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正如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并没有终点,时时都会出现新的情况,处处藏有安全隐患,稍不留意就会酿成大祸。只有谨小慎微,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才能实现安全。

《鹿与猎人》 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

有一只瞎了一只眼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完好的眼睛看着陆地,随时警戒着,看是否有猎人来,而用那只看不见的眼睛向着海洋,因为它以为海上绝不会有危险。

过了一会儿,海上驶过一艘船,船上的人看见鹿,就用箭瞄准,把鹿射死了。鹿在临死时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太疏忽了,以为只要注意比较危险的陆地就可以了,没想到我认为安全的海,却反而是更危险的地方。”

〖大道理〗越安全的地方,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越是危险的地方,有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看来,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安全与危险。

篇四: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

【寓言典故】知识就是金钱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整天忙于各种研究,生活过得相当窘迫,而米利都是一个商业城市,许多人过着优越的生活,享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以致于有些没有眼光的势利小人时常嘲笑他,说他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对这些人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知识没有,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反击的机会。有一年,由于天气不好,橄榄歉收,许多做橄榄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雨顺,橄榄将大获丰收。第二年开春后,泰勒斯不动声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机。等到橄榄收获季节到来时,他靠高价出租榨油机便狠狠地赚了一笔钱。就这样,他用事实告诉人们:哲学家只要想赚钱,便能赚很多钱。

【寓言典故】圆圈的比喻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和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长,因而我接触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大。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盘古开天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人们总是希望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它由什么构成?地球有多大?地球上的万物又是怎样来的?于是,就有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猜想、各种传说,有了科学探索和研究。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团混沌,象个很大的鸡蛋,盘古就在其中。盘古越长越大,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伸腿就感到疼痛,于是就挥起大斧,把“蛋壳”劈开。这样宇宙中轻的上升变成了天,重的下沉变成了地。又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已经凝固,撑在天地之间的盘古因为过度劳累,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五体变成了五岳名山,须发变成了星星,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玉石,汗水变成了雨露和甘霖,精液、骨髓变成了珍珠和美玉。

[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这是我国古人对万物本原的一种猜测。(在哲学上,它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寓言典故】上帝创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耶和华是世界上的造物主。耶和华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个春秋,但感到百无聊赖。有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天堂,第三天造出了植物,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造出了走兽飞禽和各种动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叫亚当,并将亚当放在伊甸园里守着园子。后来,亚当向上帝诉说自己的寂寞,上帝就从亚当身上抽出了一要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就被贬到地上,遂成为人类的祖先。

[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这是西方古人对世界起源的一种猜测。(在哲学上,这种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 ?ч婚坏脑?吧希 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教学内容]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那么,人类和社会是否就是女娲创造的呢?——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个神话故事,只是反映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猜测。其实,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注:此故事可作为教学该课题的导入语,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 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谁耍谁

星期天,妈妈带着明明去动物园看猴子。妈妈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 ,一只老猴子飞起一跳接住糖块,然后剥开来吃。妈妈又拿出一切从严粒花生,往高处一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糖果扔那么高,(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寓言故事道理)放在地上不是一样吗?”妈妈说:“孩子,妈妈不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

这边,小猴子也问猴子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跳那么高去接呀?等糖果掉在地上再捡回来,不也是一样吗?”猴子妈妈说:“孩子,如果妈妈不跳起来逗他们,他们还会继续扔糖果吗?这叫‘猴耍人’。”

究竟谁耍谁?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释。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立场不同是造成人们意识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评价也就不同。为此,人们要正确认识和评论客观事物,首先就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寓言典故】“哭婆”变“笑婆”的故事

禅海珍言中有这样的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天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鞋的,小的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我女儿的鞋一定没人去买。我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想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末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一些人生活的内容差不多,可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大不一样。有的乐 观,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有的悲 观,整 天愁凄凄的,内心充满抑郁与烦恼。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生活的解度不同。对此,英国2伟大的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半瓶。”他看到的是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道:“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同是半瓶酒,只是观察它的角度不同,便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这足以说明观察生活的角度是多么重要性。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人们的利益不同、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

就会不同。心境是一种由客观而导致主观的感受,虽说它离不开一定客观条件,诸如工作、际遇、交流、环境及个人对物质生活状况等,但主观的能动性常常对心境起主导作用,并且往往能够改变对客观的感受。“哭婆”因“顿悟”而心境变了,便变成“笑婆”。

【寓言典故】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打伞。

这二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存在着“逼真”和“失真”的差别,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有:一是立场不同;二是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三是知识构成不同。在《赶考》故事中,同是秀才的二个梦,算命先生、客店老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梦,这主要是算命先生、客店老板的主观因素:思维方法、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算命先生解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高墙上种菜是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应放弃考试.客店老板是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墙上种菜是“高种”,“种”与“中”同音;戴斗笠打伞是说明有备无患,“打伞”是“举”;联系两个梦是“中举”;应积极考试。人生在世,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客店老板得出建设性结论的,也是秀才最后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中了个探花的重要原因。在人生的航程上,有顺风、逆风。面对逆风,消极、悲观者抱怨风,乐观、空想者希望风向改变,积极、现实者则调整风帆。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去祭奠,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这位私塾先生便从古书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祭悼岳父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东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先生。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