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形势与政策素材 (500字)

考场素材2021-01-13 20:36书业网

形势与政策论文素材

一、”十二五“规划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哪些新的机遇?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从大的和共性方面来说,有发展就会有需求。“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许多的挑战,但总体上看国内外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的经验和能力增强,因此,我国经济将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那么,必然会同时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2从产业与行业角度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给大学生带来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和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繁荣发展。而大学生在这些行业领域,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从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来说,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将拓展就业空间。“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都将得到显著提高。这个变化必然对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必然需要数量众多的掌握先进知识和一定管理经济的大学毕业生。

4 从保障方面来说,逐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业介绍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规定》等法律法规,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解决?

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2.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3.不同阶层的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4.国企与民企的资源分配问题,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公平竞争问题。5.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对策:

1. 切实执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国内外投资,缩小区域差距。

2.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重点实现人口的城市化,不断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转移。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兴修现代化水利设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3. 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引导,提高民众的现金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通过税收政策,二次分配,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限制国企等垄断性企业的收入。

4. 给予中外企业,国企民企同样的发展,竞争,融资等环境,公平竞争。

5. 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发展现代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设科技强国。

三、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以自身实际行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大学生,我们激情昂扬,我建议在建党90周年这个可喜可贺的日子,我们党应该接纳更多想入党的积极分子 应该让更过的人有机会通过党来服务社会,来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好建党90周年的对外宣传工作,要着眼时代要求,坚持正面宣传,用事实说话,着重展示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树立和展示我党的良好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要充分重视学术研究机构的思想库作用,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研究,比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用科学的理论为党的信息对外传播和党的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要按照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体定位,与时俱进,不断研究丰富党的形象的民主、法治、人文、和谐等内涵,使我党的形象在价值取向上更具亲和力、感召力,抢占道义制高点,引领政党新潮流。要重点围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更好展示我党执政成就和良好形象的策略、方法,把维护我党形象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基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去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第二,关于两岸经济合作。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把全面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作为重点,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虑到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我们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同你们共克时艰。今后,如果形势需要,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做。签定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关键是协议内容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双方应该共同推进商签协议准备工作,争取今年下半年谈起来。

第三,关于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第四,关于涉外事务。几天前,中华台北卫生署应邀派出人员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今年的世界卫生大会。这表明,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妥善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也表明我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我们希望,这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五,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两岸双方的重要主张。我们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表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

五、当前国际海权竞争的新特点、新趋势有哪些?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海洋大战略?

一、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二、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1. 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大对深海科考与资源开发;2. 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3.将大片公海圈占为本国专属经济区;三、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成激化竞争诱因;四、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

我国应该: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重要性,加快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二、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现代海洋管理机制;三、推进海上国际合作,加大与国际海洋组织交流;四、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资源利用,保障发展安全;五、充实海上力量,打造综合防护体系。

六、农民工进城的动因何在?如何看待城镇化和农民工进城两者之间的关系。

动因:(一)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工进城定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自对子女教育的长远考虑。(二)在城市定居有助于个人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一部分已在城市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有了较为固定的收入,这部分人愿意在城市定居。许多来自农村的80后大中专毕业生,凭借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特长,在城市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这部分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长期在城市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在城市定居的愿望比较迫切。(三)让父母享受更好的生活。一部分原来家在农村现在已经定居城市的市民,为更好的赡养父母,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这部分老人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愿意放弃家乡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跟随子女到城市定居。(四)城市的优质生活对农民工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医疗条件更加完备、保障制度比较健全、文化娱乐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因素都吸引农民工想要进城定居。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到城市定居的人数较多,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以为自己是农民,不再习惯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再加上他们了解信息多,接受能力强,城市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他们也愿意融入城市生活。

关系: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民工进城长期在城市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在城市定居的愿望比较迫切。但是如今在城市的房价上涨,所以许多农民工就在乡镇开始发展起来,最终形成所谓的城镇化。这样一来,是原来的乡镇慢慢的就发展成为城市了。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夏粮再获好收成,投资消费增长趋于协调,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正确认识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一是要清醒认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上,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三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做好农业发展工作,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继续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战胜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应对复杂不定的市场影响,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夏粮在连续六年增产的高基数上再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自给率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较高水平,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有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较好,工资性收入普遍增加。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比重逐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发达地区重点抓公共服务均等化,欠发达地区更多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和收入的统筹,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同时,由于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相互交织,其运行状态和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异常艰巨。做好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深刻理解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夏粮生产扶持政策,对战胜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既要看到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要看到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三是要全面了解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今年下半年主要围绕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来开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是:切实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好收成;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努力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三、集中开展“十一五”成就回顾、民族团结、抗洪救灾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抓住有利契机,挖掘教育资源,集中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一是要集中开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宣传教育。结合今年“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深入宣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成就,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新进展,宣传我国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二是要集中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结合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等重要纪念、节庆日,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广泛进行近代现代史教育,运用翔实的历史事实,深入宣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工作,着眼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要集中开展防汛抗洪救灾成果的宣传教育。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甚至重发,一些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汛情发生早,洪涝灾害种类多,受灾程度重,特别是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部署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科学调度,统筹安排防汛抗洪救灾和经济工作,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恢复。要将防汛抗洪救灾与四川、青海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取得的成果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洪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的主心骨,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和决心。四是要集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组织和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精心设计务实管用的载体,不断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让大学生真正在思想上入党,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今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全国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高校要采取学习培训、座谈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使广大师生全面了解、普遍知晓,充分认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等载体,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强大声势,营造广大师生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要着重进行四个方面的学习宣传:一是要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牢牢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二是要学习宣传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事业的成就和经验。三是要学习宣传“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学习宣传“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学习宣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四是要学习宣传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优秀典型,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五、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大交流局面,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

2010年以来,两岸关系继续保持和平发展良好势头。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积极促成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各领域、各界别往来更加热络,大交流局面已经形成。认识当前台海形势,理解中央对台工作部署,要从以下几点把握:一是要深刻认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意义。框架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的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两岸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二是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岸大交流的深远影响。两岸关系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共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过程。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尤其应当扩大基层民众的交流,从而不断增进两岸同胞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化解和消除部分台湾同胞存在的疑虑,在日益密切的交流交往中,不断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使命感,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相互扶持的命运共同体。三是要深刻理解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同时,保持两岸关系的正确方向和发展势头,逐步破解政治难题,需要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两岸政治互信。反对“台独”,意味着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增强政治互信,有利于双方良性互动,妥善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四是要充分认识反对“台独”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面临“台独”分裂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形势与政策素材2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美国经济保持复苏势头,消费需求显著上升,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日本经济复苏势头较好,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的需求拉动日本出口迅速增长;欧元区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经济复苏乏力。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发达国家债务风险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主要股市、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调整,各类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不稳固,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愿减弱,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世界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超过47%,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四是各国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努力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各国均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产业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主要手段。

二、大国关系继续调整,力量对比变化推进国际体系变革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新的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一是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美国继续受一场金融危机和两场反恐战争的拖累,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等名誉扫地,发展模式的光环褪色。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自信心和优越感受挫,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而且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求助对象。巴西、土耳其积极斡旋伊朗核问题,更加主动参与国际事务。“金砖四国”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际力量对比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二是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强调重振美国经济等实力基础,对外推行“多伙伴”外交,巩固与盟友关系,加强同中、俄、印等“影响力中心”合作,更加借重国际机制和多边合作。其他各大国应对美国政策变化,也纷纷调整对外战略。三是大国关系互动更加活跃。中美关系经历波折,走出低谷;俄美双方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加强合作;日本新内阁重申对美关系为外交基石;美欧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上矛盾突出;新兴大国加强联合;大国间的传统敌友界限越来越模糊,围绕不同议题形成不同组合。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

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继续交织发展。一是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吉尔吉斯斯坦、泰国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不稳定因素增多,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严峻。以色列袭击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二是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问题在国际议程中位置前移。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首次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召开。各方对合作应对核安全问题的共识增强,对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期待上升。三是传统军备竞赛更趋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

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战略边疆”拓展。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加剧。四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冰岛火山爆发、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俄罗斯森林大火的跨国影响引人关注。粮食安全、水资源纠纷等问题突出。国际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化,各种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综合性、突发性和扩散性增强。 四、我国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 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普遍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我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上升,继续成为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各方对中国的重视进一步增加,同时对我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感也进一步增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继续办好峰会外交这一重头戏,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二是“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三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关系,我国同其他新兴大国的合作继续加强。四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五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

中日关系素材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中日友好往来绵延两千多年,只是到了近代,两国关系才发生逆转。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二战以后,特别是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后,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30多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中日关系也有消极点,新老问题并存。

老问题最突出者,莫过于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认识问题和中国领土钓鱼岛问题以及东海问题。

日本国内,朝野都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右翼势力,总想重温军国主义的美梦。他们否认历史上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为历史翻案。近年来,日本政界要人在公开场合曾多次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并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灵位的靖国神社。1985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首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受到亚洲舆论的强烈谴责。1996年7月,首相桥本龙太郎,突破多年禁忌,又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亚洲舆论再次为之哗然。这一年大选,自民党竟然把参拜靖国神社赫然写进竞选纲领。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任首相以来,提出“卸下历史包袱”、“恢复平等待遇”的口号,连续四年参拜靖国神社。与之相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虽然作为首相也曾经参拜过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与前任首相相比,小泉对邻国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这反映他坚持错误历史观和藐视周边邻国的顽固立场。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的另一表现是给日本右翼炮制的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所谓“新编历史教科书”大开绿灯,“审定合格”。特别是在最近,对右翼通过修改,变本加厉地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再次“审定合格”。其中,民间提交的某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关“独岛(日方称其为“竹岛”)问题在日韩之间存在争议”的表述,竟被官方强制修改为“竹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日本历届政府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态度含糊、摇摆,他们一面表示“反省之意”,另一面却制造、纵容、支持歪曲历史的活动,联系到历史上日本惯于背信弃义,这就使人很难相信他们“反省”的诚意。因此,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必然要进行原则性的斗争。历史问题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日本政府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两国关系才能平稳发展。

二、关于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东北约一百海里处,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一些小礁石,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离日本石垣岛约八十海里。岛上目前无人居住。

钓鱼岛问题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背景。1895年,日本政府乘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之机,于《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951年9月,日本同美国等签订《旧金山和约》,同意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西南群岛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明确向日本归还冲绳的施政权,次年5月钓鱼岛被一并“归还”日本,至今仍在日本实际控制之下。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政府和人民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迄今我们与日方进行坚决、有力的斗争,向国际社会充分彰显了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立场,有力维护了我们主权权利。

我国与日本围绕钓鱼岛问题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我们应将钓鱼岛问题放在中日关系长远发展的大框架内来看待和把握,坚持从长计议。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放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代人智慧不够,这个问题谈不拢,我们下一代人总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关于东海划界问题

中日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争议,这是客观事实,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解决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现在,日本政府已决定授权民间公司在东海所谓“中间线”以东进行试开采。这种行动只会导致东海形势将更加复杂和尖锐,使问题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只有双方都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东海问题,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互利合作,并使东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友好之海、合作之海,而不是对立之海。

五、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经济则持续低迷,中日实力对比出现历史性变化,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1:10?小到近1:3。我国的快速发展,使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首次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很不适应.受此影响,日本对华心态日趋复杂,既看重我广阔市场,希望从我得到实惠,又对我心存疑惧。日本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就是明显一例。日本担心,欧盟一旦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中国得到了先进技术,就不再会依靠日方取得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就会失去相当大的市场。 另一个因素是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应该说广大日本人民并没有故意否认,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但对日本军队在中国,朝鲜等地如何加害于当地人民,日本人民既没有亲身感受,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他们对这场战争在认识上和感情上很难达到中国人民那样的水平,而且在一部分人们之间虽然不否认历史却存在着“厌烦提历史”,“不愿多说前辈的错误”的情绪,十分缺乏对受害国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而中国方面对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批评,谴责,又在日本一部分民众当中引起了中国在没完没了地抓日本的“历史辫子”,“又在打历史牌”之类的情绪性反应。以小泉为代表的所谓“新生代政治家”与对过去战争怀有负疚感和赎罪感的老一辈政治家相比,他们的习惯用语就是“那场战争在我们出身十几年前就结束了”,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历史相当缺乏负疚感和责任感。而可能接替小泉担任首相的政治家则早早表示一旦当上首相也要参拜靖国神社,这预示中日历史摩擦很可能趋于长期化。

六、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始终坚持从我长远战略高度认识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彼此关系的起伏变迁对各自国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两国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和近代兵戎相见的历史,都很好地说明了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日本是对我国有着多方面重要影响的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在2004年年度,日中贸易额已达16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对日出口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居第三位.截止到2004年底,日本对华投资协议金额666亿美元,居外国对华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首.两国民间往来也十分频繁,现来往于中日间的航班每周达500多架次,提供的座位达十万个,两国年人员往来已达400余万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对于我确保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稳定周边环境,推动区域合作,走活外交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百年苦难史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外交领域要做的主要工作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服务。

(二)坚决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对日工作

中日关系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既有合作与协调,又有竞争与摩擦,始终面对着各种风雨考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外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精神,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就目前情况而言,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我们付出艰难的努力。为了我们国家的长远利益,难度再大,我们也要设法克服。这要靠党中央的领导,要靠国家的力量,要靠人民的智慧。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的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要认识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要靠发展,靠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三)精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对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不认账”和在中日关系上“开倒车”,我们感到十分气愤。我们应该怎样回应日本当局和少数右翼人士的反华行为?“抵制日货”,这是一个马上就能想到的行动,但是,后果如何,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现在的日货已经不好定性了。一方面,所谓的日货也许并不在日本生产(比如国内有广州,天津,长春合资的汽车厂生产日本牌子的汽车,更多的企业生产日本品牌的家电产品),即使是在日本生产的日货,其中也可能包含中国生产或中国品牌的部件;另一方面,表面上看起来不是日货的东西,如其他国家品牌的产品,甚至很多中国品牌的产品,其中也有采用了日本生产的零部件(例如很多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屏,都是日本生产的)。再者,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社会,我国已经加入WTO,就要依法保障自由和公平贸易。在WTO的背景下,抵制日货这样的行为,只能是个人的感情用事,不可能成为合法行为。作为一个青年,既要有澎湃的爱国激情,也要有冷静和理智,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对待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表达爱国热情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冷静和理智。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发展战略机遇期,安定团结是中国的大方向。我们要从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看中日关系,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美关系素材

在北京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即将启程的访美之行接受媒体采访,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强调,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不可能有妥协的余地。但又说:“我们希望倡导‘变革’的美国新一届政府,采用新思路、新视角、新办法,正确认识并照顾中国的合理诉求,着眼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局,妥善处理好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两国关系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中美关系为何欲振还坠、乍暖又冷?

奥巴马的新思维、新议题、新做法,使得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在大面上看上去很和谐;但奥巴马的对华“新政”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美关系中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美方提升与台湾实质性军事关系和向台出售先进武器,美国国会二○○○年《国防授权法》限制两军在12个领域的交流,美方对中方的战略意图和中国军力发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美舰机频繁到中国专属经济区海域活动。

奥巴马和克林顿等人在对华政策上的一些新思维,美国的军事情报部门并没有执行。美国的军事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战略上的不信任和疑虑是根深蒂固的,有其惯性,不可能因为奥巴马上台而消失。

美国军方不愿减少在中国沿海的侦察活动,也没有停止旨在防范中国的军事部署。美国高层政治人物中对中美能否成为战略伙伴持保留看法的仍大有人在。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塔奇前不久在一次讲话中还是不同意用“战略”两字来定义美中关系,认为在一系列牵涉到美国重要利益的问题上,对美中关系不应期望过高。

中美两国关系仍然不时受到国内政治的羁绊。奥巴马虽然因为美国陷于经济危机,在一系列问题上有求于中国,比他的前任要重视美中关系,但是其施政重点仍然在国内。去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国没有成为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攻击对方的靶子,没想到奥巴马执政六个月,经济稍有好转,中国再次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牺牲品。奥巴马对中国轮胎课以重税,就是要换取国内利益集团支持医疗改革。

奥巴马政府拓展美中关系的新边疆,将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等问题作为发展两国关系新的支撑点,从长远来讲,不失为明智之举,但从当前来讲,这些新议题能否为中美关系带来足够的新动力,值得商榷。

对中国来说,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而且在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立场。而奥巴马政府这么急切地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谋求中国的合作,说白了,就是想要以中国的重大让步来争取国内对其“绿色新政”的支持。

奥巴马政府能将言辞变成行动吗?能在有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美关系做出有意义的政策调整吗?到目前为止,在经贸问题上,美国仍然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拒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在西藏问题上,奥巴马政府的高官,跑到达兰萨拉商谈奥巴马和达赖见面之事。迫于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两人会面在所难免。中国对达赖和法国总统萨科齐见面的强烈反应在前,中国不可能对奥、达会面,睁一眼闭一眼。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仍然要对台军售。如果奥巴马批准新的对台军售,甚至包括更先进的F-16战机,必将对中美关系造成新的冲击。因此,围绕奥巴马总统11月访华,中美关系的近忧,还真不少。

今年9月下旬,胡锦涛在纽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两人就中美关系和其他两国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胡锦涛说,中美过去半年多能够建立稳定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都能从战略高度、以全局眼光看待和处理彼此关系,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对话、扩大合作上。对于双方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好各种敏感问题,希望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样的做法。

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美双方更应该坚定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胡锦涛、奥巴马两人都强调,有必要进行紧密磋商,以处理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胡锦涛指出,这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他坚持,发达国家应该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原则和“?Q厘路线图”提出的要求,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把中美关系说成是“同舟共济”的关系。奥巴马将中美关系上升到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尤其是他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讲话,奥巴马提出,美中关系将决定21世纪的未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美国在人权等问题上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他同时否定了“中国威胁论”和“美国遏制论”,明确提出两国应当成为伙伴。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政府内外一些重量级人物有意将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打造成中美新的合作基础。此外,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强调加强美中军事关系和长远战略意图沟通的重要性,为此还首次建议将军方人员引入双方高层战略对话。毋庸置疑,两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方面的共同利益也成为双方共克时艰的新动力。

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岂能面上“笑脸”相迎,背后“阴招”不断?奥巴马入主白宫,中美关系,为何欲振还坠、乍暖又冷?这说明美国仍有人用冷战思维看待中国,旨在威胁、欺骗、颠覆、操控中国;美国在中国周边,在藏、疆、台的问题上,小动作不断;背后操控东亚国家不断吞噬南海的岛礁、领土,侵占中国的核心利益。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没有妥协的余地。中美只有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建立互信,才能发展合作。

中俄关系素材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机制下设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中俄合作的所有领域,是中国对外合作中规格最高、组织结构最全、涉及领域最广的磋商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随后,两国又在2008年结束全部勘界工作,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相互没有也不会有领土要求。中俄边界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的纽带。考虑到中俄关系史中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敏感性,两国最终能够本着和平友好、互谅互让的精神完全彻底地解决边界问题确实是来之不易。这为中俄关系发展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中国坚定地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及分裂势力,支持俄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俄在台湾、西藏、“东突”等问题上也坚定地支持中方立场。在去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问题上,俄始终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中方坚决谴责恐怖势力在俄制造爆炸袭击等犯罪活动。中方还在俄维护二战历史荣誉、反对改写二战史观等问题上坚决地站在俄一边。中俄两国在对方最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与一些西方国家对两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在关键时刻两国彼此是靠得住的朋友和伙伴。

(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

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回想中苏两国即使在50年代同盟时期,也从未举行过任何联合军演。但2005年8月,中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举行首次大规模陆海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8月,中国首次派出成建制部队、携带重装备赴俄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两次演习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军事史上都是第一次。2008年3月,两国开通了国防部长直通热线电话。2009年7月,两国举行了“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演习。中俄军事合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说明,双方已不再相互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或军事威胁,两国间的互信程度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

自2000年至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加到560多亿美元。去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国经贸额在保持10年连续增长后首次下降,但两国经贸合作基本面保持良好,相互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两国经济逐步好转,今年第一季度两国经贸额同比增加60%。 近年来,两国相互投资也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超过2008年的3倍,俄对华投资新增项目超过2008年一倍以上。双方签署了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至今为止,共举行了五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达成的一系列投资项目已开始运作,涉及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组装、农业综合开发、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

中俄能源合作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约1500万吨。由俄承建的田湾核电站一期1、2号机组已投产,二期正在积极推进。去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双方签署了关于原油管道建设、原油长期贸易、长期贷款等一揽子协议。两国天然气、核电等领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1983年中苏恢复边境贸易,当年边境贸易额仅为1000万美元。2009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增加到57.3亿美元,在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83年的1.5%提高到2009年的14.8%。边境贸易成为双边贸易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适应边境贸易发展的需要,两国边境地区口岸、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卢布和人民币已成为边境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两国地方合作已从毗邻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已位列中国对俄贸易的前列。目前双方已建立友好城市和省州71对。同时,边境地方合作已不仅局限于经贸合作,逐步向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

为加强两国边境和地区合作,两国领导人就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达成一致,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两国主管部门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建立了边境地方贸易合作常设工作组和边境地方贸易协调委员会,启动了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政府间文件的商签工作。

(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

两国在1997年4月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