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人教版数学第九册《数对》评课记录

评课2021-01-22 23:16书业网

篇一: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一、紧密联系生活,借助熟悉场景建立空间观念。

在教室中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环节,在学了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后,教师抛出问题: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吗?首先要干什么?准备怎样确定列和行?引发学生讨论。然后通过4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数对知识应用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建立起空间观念。

二、制造矛盾冲突,注重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

整节课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

三、运用对比教学,细腻处理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比如:1、在学生描述小军的座位第4列第3行的写法时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通过比较这多种方法的共同点,从而优化出简洁、方便的记录方法;

2、又如在用数对分别表示出(2,5)和(5,2)时老师对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应该先写列,再写行,让他们明确,尽管两个数字相同,但前后的位置不同,表示的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样处理,显得老师的教学细腻中见真知;3、再如,在练习中让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学生分别说说他们的数对,说完后通过比较得出“同一列数对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同一行数对的第二个数字相同”。通过多次对比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对中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意义,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四、探究层层递进,体现知识形成的循序渐进。

篇二: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本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列和行的含义时,老师导入教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用“排”或“组”的概念交流猜想时,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这里,老师通过告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度。在教学数对的含义和写法时,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符号加以记录,实质是教师又一次创设认知冲突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共同的合理成份,说明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数对”引出自然有序,语言简明清晰。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老师通过活动,先让学生明确有关于列与行的规定,再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期间,教师预设充分,在学生易错处引领,促进了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意义的建构。而且,老师还用体验性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把握数对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在后面的练习中,通过一些生活情境,在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了运用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纵观几节课:首先,老师们都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始的激发矛盾,让学生产生学习本节课的需要。其次,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老师提出用一个数对

怎样表示第三列所有同学后,对学生不同的回答,老师能够及时追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及时作出评价,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第三,知识面的拓宽。本节课老师们介绍了数对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仪经纬网的确定、居家装修的学问等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对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数学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为学生拓展数对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对、用好数对知识。总之这些目标和环节的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悟数学的神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领略数学的魅力。

篇三: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张老师这节课总体来看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合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际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的过渡巧妙自然。

2、教学中体现了数学贴近生活的思想,每一个练习题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既渗透了数学知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3、教学准备充分,张老师利用课件教学,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教学效果很好。

4、整节课师生互动很多,提供了充分地交流空间及展示的平台,气氛活跃。

5、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等等,评价性语言很多。

自己的一点建议: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程度不是很好,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完整的回答问题,尽量少一些提示,避免填空似的回答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知识点不多,内容比较简单,上这节课,关键注意两点:一是如何把看似简单的内容上出深度和厚度,把课堂上的丰富多彩;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两点,在胡伟华老师和夏春红老师的课堂上得以具体的体现,下面我就对比着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进行简单的评价。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两位老师的引入课题部分截然不同,胡老师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位置,介绍班级,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入课题,自学课本,认识行列后再出示主题图,用刚学的知识来描述位置。

而夏老师也是用课前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写自己的位置,学生这个时候的语言是不完整不规范或者是不正确的,然后老师也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自学课本,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位置,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需要才引起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两位老师在新授的过程中,都采用了自学课本的方法,引领学生逐渐抽象,由繁入简,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网格图,逐步深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后感受

整体看,两位老师上出了真实扎实的原味课堂,没有作秀的感觉。上这样比较简单的一类课,我认为应该体现两个主线:以自学为主线、以训练为主线、以全体参与为导向。

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做到三点:一读二说三总结。 评:1、在游戏中感知。肖老师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导入,通过“听口令,做动作”这个小游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认知的冲突,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揭示了课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在活动中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肖老师突破教材,从真实的课堂情境设计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用自已喜欢的方法介绍自己和好朋友在班级所处的位置。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自已的比较和体验以及探究中抽象出“数对”的表示方法是最简洁的。从而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趣味的”这一基本理念。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产生积极的认识情感。这时肖老师借助第4组第3排,抽象出数对(4,3),并围绕(4,3)进行读法和意义的教学。如数字4和数字3各表示什么意义。

3、在实践中感悟。数学教学应是活动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的。先是利用现在的座位来理解第几组第几个来介绍自己和认识同学,从而抽象出数对的写法,接着设计了“座位表”让学生用数对来填写自已的位置,强化了新知。让学生在充分的练习中感受到“数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简洁性把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融为一体。让课堂自然生成,生动饱满。

抽象方格图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正确表示位置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进行有效地突破呢?肖老师利用本班学生座位,通过课件将座位中的组和行逐渐抽象成直线,学生座位逐渐变成这两条线的交点。然后每组每行都连成线,幻化成方格图,标上列数和行数,形成一个

直角坐标系。使学生经历了由“实物——点阵——方格——坐标”逐渐抽象的过程。在头脑中清晰地建构了方格图,“一个位置、一个交点、一个数对”三者对应,所以在方格纸上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在重点处肖老师紧紧抓住(3,2)(2,3)这两个数对,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两组数对中,如果数字相同,顺序不同,则表示的位置就不相同。

4、在应用中提高。肖老师通过改变练习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智力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座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3,2)、(3,4)和(3,6);(3,2)、(6,2)和(8,2)这两组数对。让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个数相同;同一行中后一个数相同等,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数对中加入字母,强化本课的难点,先列后行,依次逐步抽象出数对的本质,即“任意两个有序的数都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代数知识也得到巩固。

不足:1、本课由于考虑学生的基础及时间的关系,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三次数学化明白“一个位置、一个交点、一个数对”三者对应,只经历了两次数学化,弱化了生活中常用的“组”和“个”转化为数学上常用的“列”和“行”。

2、在引出“数对”的环节,老师要求学生做的指代不够明确,所以学生的思路偏离了数学的本质,出现老师直接告知数对,而不是探究出“数对”。

其一,找准起点,重视学生已有经验。

上课伊始,教师以“位置”为话题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纸条,要求学生在小纸条上用自己的方法描述各自的位置,相机抽起了几个学生的纸条。课一开始,教师读出学生小纸条上的内容,让全班学生猜一猜纸条上描述的是谁,不同的学生描述的位置不一样,一个学生从可能从左边数在第四组,另一个同学则从右边数可能在第九组,学生有时很难准确猜到是谁,为什么么会这样呢?由此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再顺势导入“怎样能准确地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气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也在对话中呈现,教师教学的切入点在对话中形成,而接下来的教学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其二,比较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自然建构。

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由直观到具体,由抽象到思维,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学生描述小军的座位写法时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展示比较学生的奇思妙想,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优化出数对(4,2)表示最简洁、方便。又如在教师报数对,学生站起来的游戏环节,对学生的位置(3,5)和(5,3)及(6,2)和(2,6)及某一行或某一列的数对进行了比较与拓展,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应该先写横轴上的数,再写纵轴上的数,让他们明确,尽管两个数字相同,但前后的位

置不同,指的就应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思维也因此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力地突破了难点,也为进入初中学习函数知识做了有效的渗透与铺垫。

其三,探究递进,体现知识形成的循序渐进。

整节课像一个“链子”,一环套一环。特别是在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的过程中,在新授中,老师始终将“说小军的位置”串联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一说(看座位表):第4组第2个;二说(看座位表)第4列第2行;(建立组、个与列、行的联系)三说(看点子图):第4列第2行;经过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后,四说(看点子图,伴随手势和多媒体演示):(4,2);五说(点子图变为方格图,直接说出数对):(4,2)。通过不断说“小军的位置”,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突出体现了由认识“几组几个”到“几列几行”,由座位表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的层层递进的教学生成。

其四,关注人文,游戏摇号助高潮

知识延伸设计,李校助的安排恰到好处。在教学简洁表示出“数对”这一知识点时,看看数学家们是怎样表示的,一句(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人教版数学第九册《数对》评课记录)简单的话,却让学生明白数对表示方法的统一性。展示数对历史的图文资料,打破时空距离,走进古人,既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向学生揭示“一个伟大的数学发现源于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了人文的熏染。课尾小知识的呈现,介绍根据经线和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一个物体的位置,以及高科技时代的卫星定位,不仅是本节课的艺术性小结,更开启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画卷,将学生的求知目标引入到一个更深、更广、更富有挑战性的空间领域,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此外,教师把练习与游戏的有机结合,助整课推向高潮。教师没有机械安排练习,而是从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上着手,把摇号与数对融为一体,突破了数对中0不能省略这一知识,学生在高昂的情境下轻松地巩固了所学。

总之,简单的几句话,不足以罗列这一节课的成功,李校助课中所体现出来的严谨的教学态度,精湛教学艺术,真让我受益匪浅。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