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雪地青松散文及答案

散文2021-01-26 12:49书业网

篇一:经典美文阅读附答案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马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⑨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娉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扣动羞红尘人的心扉。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选自《美文》)

1.第③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

哪些生命奇迹?

请仿照下列句子④,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自然段所写内容却不是任一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优美形象,意蕴丰富。请从第②段和⑥段画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1)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2)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我来品析第____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扣动着红尘人的心扉”中“红尘人”是指什么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红尘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后,又有怎样的回答?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

1.③狂风袭来,静立如山,依然故我;⑤风雪翻卷,独立自尊,不馁不屈。

2.不能删。这一段写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千年古莲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突出强调荷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这段内容也是对第3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和照应。在写法上体现丰富独特的联想。

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荷、荷尖拟作一群壮硕挺拔、如常地站立的勇士,生动地写出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满面春风地迎接严酷考验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满塘“亭亭的荷”拟作站立的“舞姬”,将“荷塘雨声”比做“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骤雨袭来时,荷依然保持空灵、

洒脱的美好神韵。

4.红尘人: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名利得失纷争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5.示例: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生命需要忘却名利,忘却宠辱,生命需要恪守淡泊,坚守情操,才能闪烁着高尚灵魂的光辉。(开放题,能体现唤起人们坚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语句通顺即可。)

听松

熊召政

今天,我又想去泰山,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听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朝气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禀赋予的整个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瑟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在这样的气氛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带着松涛给予的启迪,我离开 了故乡 —群山环抱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他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巨大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山万壑上的好千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动,多么地摄人心魄!

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忘怀了童年的耳中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

他似乎有消息奉告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简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朝气勃勃的耳中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我放下听简,可是我仍在听,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繁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啸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蜕变成轰轰隆隆的荒漠炮声。最后响走石破天惊的雷声。白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去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深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到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怒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简,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觉得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洗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听松,感受猛烈的震动。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参加巨大的呐喊。

1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6分)

12.从表达技术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一两个句子作简要 赏析。(6分)

13.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更,这种变更有何艺术效果 ?(5分)

14.联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迪?(6分)

11.(6分)【答案】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宗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顾;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答案】(1)对照(或烘托)(1分),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茂盛生命力,(1分)突出对青松的夸奖之情(1分)。(2)夸张 (1分),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1分),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荡。(1分)。

13.(5分)【答案】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性,有利于抒发情感(2分),表达了对松涛的感谢之情(1分);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答案】①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处所都要像青松一样朝气勃勃;②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矗立,响彻天地;③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溢正气,不可在“风月”“缤纷色彩 ”之中消磨掉锐气;④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变迁的时代 ,要把个人的豪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许东林《少年读》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①回眸处,是一段葱绿葱绿的时光,潭水一样宁静,青草一样蓬勃。那是一段悠长的少年时光,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②唐诗,宋词。《红楼梦》,《简·爱》。席慕蓉,三毛。是那些美妙的书香将我的少年岁月浸染,浸染得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每每回忆,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岁月年华,感激文字。

③犹记当年读宋词。读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那个少年的人呀,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风里,在流水上,到了远方。后来又读苏轼,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门前的浑浊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茫,雄浑,深邃,风雅,我摇曳激荡。

④大雪天,读《红楼梦》,真的是拥炉夜读啊。记得老师曾偶然说过,中国人不读《红楼梦》,都算不得中国人。寒假一开始,就借了《红楼梦》回来。晚上,母亲早给准备了个手炉,是那种红陶的手炉,里面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炉的拎手上,书也搁在上面,一夜夜地翻阅,连书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着那一炉温暖,一个寒假,读一本《红楼梦》。读到黛玉焚稿,然后病死,一时悲痛不已,手炉也不要了,只歪在枕边无声大哭,泪湿枕巾。窗外寒风萧萧,只觉得满世界苍凉空旷孤独,再读不下去了。一部《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写了。那时这样以为。换夜再继续读,又读到宝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里一个人,在船头躬身拜别父亲。这一回,倒没落泪,可是心上却是闷闷沉痛好久。是岁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际。回头体味文字里弥漫的那种辽阔无涯的哀伤,和空寂,仿佛没懂,又似乎懂得了。

⑤后来,又抄席慕蓉的诗歌在小本子上,一首又一首。书依然是借来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好几大本诗集,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然后,自己的枕头底下便多了个湖蓝封面的本子,那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席慕蓉体的诗歌。偶尔借给体己的女同学看,她也给我看她写的诗。我们像两只幸福的老鼠,偷偷分享各自的文学青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三毛。撒哈拉沙漠在哪里呀?荷西是个大胡子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吗?长大后,我们也一道远走天涯吧!那时,我们两只文学的小老鼠已在密谋大计。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其实心里都想到那远走天涯的队伍里,一定会添加新成员,他是我们各自的荷西。他要不要也是大胡子呢?再想想,再瞧瞧??

⑥如今,回头想这些读书的琐碎细节,深感文字的魅力,一个人在一本书里活了几辈子,大悲大恸大欢喜,小忧小愁小甜蜜。就这样长大了,内心丰富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啊,世上已千年。

篇二:散文练习

散文练习: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雪地青松散文及答案)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

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1.文章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作者引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词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表现“寂寞”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一次是实写,后一次是虚写。由实而虚,既突出了老友爱花、乐观的形象,又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老友深切的怀念。

2.老友在世时,他种花,我赏花,聊天,觉得都是寻常事;现在老友去世了,就觉得当时的寻常事,弥足珍贵,难以忘怀。

3.①用往日的花美人乐来反衬今天花开人亡的寂寞。②用失主之花的低眉敛目来映衬失友的作者的寂寞。③通过想象故人的园花在今冬明春的悲惨命运,来表现内心的寂寞。④结尾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祷(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来强化寂寞。

听松

熊召政

今天,我又想去泰山,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听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朝气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禀赋予的整个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瑟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在这样的气氛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带着松涛给予的启迪,我离开 了故乡 —群山环抱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他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巨大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山万壑上的好千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动,多么地摄人心魄!

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忘怀了童年的耳中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奉告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简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朝气勃勃的耳中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我放下听简,可是我仍在听,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繁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啸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蜕变成轰轰隆隆的荒漠炮声。最后响走石破天惊的雷声。白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去

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深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到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怒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简,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觉得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洗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听松,感受猛烈的震动。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参加巨大的呐喊。

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术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一两个句子作简要 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更,这种变更有何艺术效果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迪?(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8课 老家的树学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18课 老家的树

【文本导读】

作者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 《老家的树》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象征组织篇章,构成四个连贯、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

【作者卡片】

郭枫,生于1933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

作品有散文集《早春的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海之歌》等,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懵懂( ).②吞噬( ).③寒碜( ) .

④辗转( )⑤堤堰( )⑥阴翳( ) ...

⑦攒聚( )⑧无稽( )⑨簇锦( ) ...

⑩臃肿( )?硕大( )?豆荚( ) ...

?炙人( )?黍稷(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辗? ?①???碾? ?

??拂? ?④??佛? ?? ??浑? ? ②???混? ???瑟? ? ⑤??琵? ?? ??堰? ? ③???偃? ???撼? ? ⑥??憾? ??

??槛? ?⑦??栅? ??

靛? ??? ⑧?淀? ???绽? ?

??冽? ?? ???洌? ? ??溢? ? ⑨??隘? ?? ??肆? ?⑩???肄? ? ??隅? ?????渝? ?

3.近义词辨析

①黯淡·暗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迷离·迷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肃穆·庄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开头的“序曲”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开篇呈现了一个情绪背景,即此时此地的漂泊无根之感。这个漂泊无根之感又反向推动了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找寻,他重复地说:“我的根仍扎在那儿”,那儿就是故乡——黄淮大平原“母亲般的土地”。以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2.如何理解“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一标题?

点拨 春柳的美丽和儿童的天真相映成趣,呈现了柔美的一面;但战争和灾荒又使这片土地“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所以题为“春柳,美丽与哀愁”。这是整篇文章的基本情感结构。

3.作者为什么把第二章的标题定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点拨 榆树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饥荒。夏季来临,麦收场面一片火热,其他庄稼也正当其时,大地和人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像榆树,根深叶茂,不畏苦难。所以题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4.“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这一标题如何理解?

点拨 随处渲染秋季的肃杀景象。在这个背景中,却有秋收后人们抗敌的激情:“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这正像白杨树“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所以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

5.“严冬,荒野,松柏”又如何理解?

点拨 写松柏傲视严寒的象征意义,是为了赞颂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本章主要是托物言志、提升情感和意向,以便结篇,实事较少。

6.如何理解《老家的树》中的恋土情结?

点拨 恋土寻根,是人本性中的至情至性。郭枫客居祖国台湾岛数十载,总是想念他徐州铜山县的“老家”;无时无刻不在梦呓中亲吻着那片黄土地,亲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老家的树》就是抒写他这种魂兮归来的恋土情结。

文章开头那部分就坦白地叙说:“在隔着千山万水的北方,在?榱晌薇叩幕苹创笃皆?希?业母?栽?谀嵌?保?疤炜找悦髅髁亮恋谋汤叮?蟮匾圆圆悦?У耐粱疲?嗣且猿俪俣鄱鄣幕牒瘢?有〔赣?盼摇!?/p>

7.全文是如何围绕着“老家的树”抒发作者思乡的游子之情的?

点拨 春柳,使作者忆起故土上一派春色,每家每户难挨的春荒与春愁,每到春天,灾荒与饥饿“便像瘟疫般侵袭着农村”。榆树,使他忆起人们以“榆钱”及榆树皮充饥而迎来小麦收割的情景,想起从小暑到大暑大豆长荚、高粱起一派青纱帐的壮观。白杨,使他忆起老家斑斑驳驳的成熟的秋天,仿佛一夜之间大地就变成了“各种红和黄颜料泼成的世界”。松柏,使他忆起养息他的那片土地,变成风和雪撒野的世界,可恶的风无情地摧残着“单薄而破蔽的冬衣”的穷苦人,难以度过漫漫冬夜??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对老家的春柳、榆树、白杨、松柏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结构图解

春柳??榆树??老家的树??恋土情结 白杨??松柏??

三、写作特色

长于新奇精巧的构思,常发人所未及的新见解,又有盎然的诗风,善于开拓幽美的意境;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有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炼,晓畅自然、风格多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讲究结构,文字畅达自然,但也多有点睛之笔。像“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

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了我”,如古韵一般,气势蕴含,令人咏叹不止。他把炽热的感情,融于质朴的叙述之中,从头到尾,文章萦绕着和谐的乡思。

本文粗犷、阳刚,有北方气质。

【文苑天地】

1.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唐·白居易《松树》

2.愿君作长松,慎勿作桃李。 ——唐·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现代·陈毅《青松》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7.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晰晰。——《诗经》

8.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限无限时。——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杨柳枝》

9.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 ——唐·皎然《戏呈薛彝》

【素材积累】

海滩上的蓝甲蟹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两种都长着很大的爪子,一种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较温和,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甚至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软弱的不善战的只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感悟 这一现象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可以解释得很清楚。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弱与强,某些时候,效果截然相反:弱而得强势,强而处弱势。现代社会,竞争的鼓角争鸣,“风物长宜放眼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利于高效优质干事,大概更能成为长久的赢家。 适用范围 1.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2.强与弱具有相对性 3.适者生存 4.风物

【美文珍藏】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做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为“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目“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