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三个懒汉故事的读后感

亲情故事2021-01-27 10:39书业网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中文5111陈梦丽

选择《理想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觉得我怎么也不会主动读这样的书,但是里面关于哲学的观点又是我需要了解,有时候就需要用一种压力干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这种事又是对自己好的,就好像我们并不怎么喜欢上学一样,可是上学对我们的好处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还是蛮感谢老师的,给了我机会让我接触我不曾关注的方面。现在下面就是我看《理想国》的读书笔记了。

【上篇】 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

论财产与老有所福

辩论者:苏格拉底 玻勒马霍斯 克法洛斯

“克:我想告诉你,随着对肉体快乐的需求越来越清淡,我就越来越留意享受聊天的快乐。”我想说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现在社会,因为手机功能的快速发展,我们好像越来越远离面对面的聊天,我们利用微信、微博和朋友聊天,说着各种亲密的话语,可是当我们见面的时候却发现我们要说的话很少,尽管我们在手机里说到很多的我想你啊,但是见面的我们有了一些违和感。

“克:不过,我认为人的痛苦与人老不老是没有关系的,要不然的话,和我一样的老年人都应该在受苦。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性格的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再轻,他活着也是负担呀!”这是对我们年老生活的分析,让我们对人老这个自然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恐惧老这个问题。

“克:钱财固然能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三个懒汉故事的读后感)事理才是最重要的。”这里谈到了钱财,其实对于现在我们来说,钱财这个问题是很常见的了,也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钱来解决了,我们不能否定我们需要它,但我们也不能被它给左右了。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辩论者:苏格拉底阿德曼托斯

“苏:我想,凡事都不能等有时间了再去做,而是应该自觉的、全心全意的地去做,还要力争把它做好。”还蛮喜欢这句话的,有些事喜欢就应该马上做,等待只会让我们错过和后悔,虽然觉得这句话与理想国的主题好像不怎么搭,不过喜欢就收藏。

对于这一章的理想国与理想政治,我只想说我比较佩服古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和创造力都是惊人的,对于理想国的辩论,苏提到了关于理想国需要的许多职业,都是人们的欲求,提到了食物、房屋、衣着,提到了粮食生产、木匠、铁匠等,最后最让我觉得佩服的是提到了如何缔造一个国家,还要考虑如何缔造一个奢华享受的国家。说实话,我并不懂那些关于制度政治的东西,仅仅是单纯诧异古人的想法那么深远,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想法只能说是幼稚,我们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国家的力量与法律问题

辩论者:苏格拉底 阿德曼托斯

“阿:如果有人说你是要让我们这些守护城邦的人找不到任何幸福,并使我们自作自受地成为忧愁的人。他们是受雇佣的,用自己的生命赢来了国家的安全,而到头来他们却一穷二白。对这一切,你如何作答?”

“苏:我现在的回答是:我说城邦守卫者的那种“一穷二白”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建立的这个国家的理想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段独自享有的幸福,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全体百姓的幸福。”我想说这个辩论是很精彩的,让我们知道士兵的生活虽是单调的,却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国家的力量士兵的作用小而又大,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对军人的福利会有所改变,因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苏:有个过来人对我们说:‘眼睛是人的身体上最美的部分。而最美的部分应该用紫色来表示,你为什么不把眼睛涂成紫色,而涂成黑色的呢?’对于这个提问,我认为可以用以下的回答最好:‘尊敬的先生,看来你根本不想让我们美化眼睛,因为如果按你的意思去上彩,那眼睛看上去就不是眼睛了。’我要说的是: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释守卫我们的城邦的人的幸福观。”最喜欢苏的这个辩论,这个事例用的很巧妙,让人很佩服,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守卫城邦的人的幸福并不是那么渺小。不难说苏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苏: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立法者,不论是在政治井然有序还是在杂乱无章的国家里,也不论是在宪法上,都不应该以标新立异去自寻烦恼。”看到这里,我想说关于哲学,关于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我真的是有很多的不懂,不知道找出我喜欢的句子,找出我认为的亮点对不对,但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这样慢慢学习吧。

论城邦的妇女儿童公有制度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格:什么法律?”

“苏:这些女人应该属于男人的公共产品,所有的男人都不能和所有的女人组成“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

“苏:我认为,从二十岁到四十岁的女人都应该为国家抚养子女,而男人则应该是从过了跑步速度最快时期起算,一直到五十五岁。”

最搞不懂的就是这一章,为什么苏会在理想国中建造这样一个制度,对于现代人的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我认为苏是忽略了我们人的情感,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最顶端,所有的东西在国家利益下都是渺小的。但仿佛真正的道理又是这个样子的,在国家的利益下一切都是渺小,所以我们的岳飞一直在被人称赞。但或许古代的社会是需要这个样子的。

“苏:有那么一群懒汉,他们在独处的时候很喜欢海市蜃楼地想入非非,却不急于找到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法;他们习惯了束之高阁,缺乏进取心,不愿动脑;把目标当做假想的实现,然后再虚无飘渺的空想??这样一来,他们只能使自己原来懒散的灵魂更加懒散。”仿佛是看到了我自己,自己每次都有很多的想法,但从来都是想想,很少付出行动,我们对于生活有太多的懒惰了,所以最后只能是发现自己越来越懒惰了。以后要多付出行动。

论定国安邦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苏: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共有”的妇女儿童,也是共同来保护的。你说是不是?”

“格:是的。”

“苏:这就是我们缔造的理想国之大善之举呀。大善就是连感情也是共同的,如同我们也把一个团结有序的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身体。你说这个身体的各个部件不就是同苦同乐吗?”似乎从这里能够理解苏关于妇女儿童公有制度,这是构建理想国的条件,同时也是惹人争议的条件,连苏自己都明白会与很多人争议。

论希腊的内讧和战争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我想说对战争与内讧并不感冒的我,对着一章的主题也并不感冒,里面讲到了孩子的教育,讲到了团结,讲到了公民的素质,不过对于苏说的“在孩子面前,父母亲往往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因为他们总要以此精神来激励或影响下一代人。”这句话我还是们喜欢的,因为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她们真的很伟大。

从寡头到无政府的政体形式

辩论者:苏格拉底 阿德曼托斯

“阿:我想人的所有改变中,在没有什么能比变贪婪更迅猛更无耻的了。”

“苏:那你说这种青年属不属于寡头政体的代表?”

“阿:准确无疑。无论怎么说,这种年轻人的事例实质上也就是寡头政体所产生的国家社会景况的一种缩影。”

把寡头政体与青年相比较,又是一个奇妙的对比,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这么对比,但好像就是很贴合。

“苏:我们如上所说的民主政体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特点就是民主制度的根本特征。这种特征从表象看是很迷人的,很快乐的,殊不知因此也充满了变化与混乱。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无法区分人的平等与不平等,也不管事实上是不是有平等与不平等的存在。”这是值得我们推敲的,民主政体从古时候就开始被人们讨论,现在我们世界上的政治家们也在为此费尽力气。

【中篇】 正义与非正义

论正义与邪恶

辩论者:苏格拉底 玻勒马霍斯 克法洛斯

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

辩论者:苏格拉底 色拉叙马霍斯

解构正义与非正义的本质

辩论者:色拉叙马霍斯 苏格拉底

论正义的起源与本质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苏格拉底对正义的定义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理想国》中大部分写的是关于正义的探讨,在上篇中也提到过,但同时正义的部分的辩论也是最精彩的,特别是苏与色的辩论堪称绝妙的,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广也很多,打出来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省了下来。

【下篇】国民与民生

论国民教育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阿德曼托斯

“苏:这些大的,大凡指荷马、赫西俄德之类的诗人,以及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家所编造的假故事。”

“苏:我认为他们的作品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说谎,而且很丑恶。”

“苏:那么,我的朋友呀,我们就不应该允许任何诗人说这样的话:诸神乔装见异乡人,此形彼影记各邦城。”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苏是很讨厌诗人的,他认为诗人虚假,或许他的观点是偏激的,但有些是可以肯定的,他让父母或保姆不要把虚假的东西教给孩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见苏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

“苏:因为年轻人不能判断什么事隐含的寓意,什么是言之外的真实本义。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由此可见,苏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同时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就算是现在的我们也要记住这个教育观点,就像近朱者赤。

智慧、勇敢兼及节制的性质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苏:所以,一个国家,正是有了这些为数很少的知识人员阶层,加上国家统治阶层所具有的知识,按照这种规律所形成的国家,才形成了一个具有智慧的强大国家。而且,唯有这些称得上知识的阶层,才是这个国家最为少数的人群。”这是理想国中关于智慧的论说,感觉和现在的国家构成的很多因素是一样的。

“苏:坚持就是拯救内心存余的懦弱的灵魂。这种精神上的能力,这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信念的坚持,就是我定义的勇敢。”这是理想国中关于勇敢的定义。

“苏:节制是指人的一些快乐的欲望有秩序且有理性地得到控制??我认为,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较善的部分和一个交恶的部分。”这是理想国中关于节制的定义,这三个定义是理想国中重要的部分,虽然是关于国家的建立,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是很有帮助的。

论妇女的天赋

辩论者:苏格拉底 格劳孔 阿德曼托斯 色拉叙马霍斯

“苏:如果一个人要和那些喜欢他的朋友说明一件他自己很有心得的事,自然不会有什么心中忧虑。”这个对我们的友谊还是蛮受用的,让我到了我的好朋友们,忽然想他们了,和他们一起交流就不需要顾虑什么。

“苏:那些表面上好像很正经的人其实他们的心里并不痛恨邪恶,他们对美的评判标准时时刻刻都盯在被他们认定为可笑的事物上。所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蠢材。”好像这和论妇女的天赋没有多大的联系,但也给人以启发,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苏:人的天赋异同真正起影响的应该是行业的分工,但这种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如果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显示出适应性的差异,我们就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适应性分配给他们各自不同类型的职业。”这里苏关于妇女的讨论还是蛮前卫的,最起码在他的理想国里面妇女没有被歧视,也被社会分工所认可。

论哲学治国兼及知识的存在

辩论者:格劳孔 苏格拉底

“苏:你一定会记得,如果一个人对某样东西有特殊的爱好,那么他会爱这个东西的全部,而不是这个东西其中的一部分,是不是?”这一章,我是真的没有在意其哲学治国与知

识的存在,因为哲学这个东西太让人模糊了。不过喜欢里面一些我易懂的小句子。 最后:

这本书我只看到了这里,发现就算知道了里面的事例,人物,主题,但就是不知道我能明白一些什么,不过总算是看完了一本哲学书,这次的哲学入门感觉不是很好,果然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是累,连看书都会觉得累啊,不过又总会有不同的想法从脑海中闪过,现在是打心底佩服那些哲学家深邃的思想了。这次的读书之旅还是蛮开心的。估计以后读哲学这方面的书又不只是什么时候了??

【备注】 《理想国》

柏拉图(著)张子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 有感1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7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仔细研读了他的关于转变“差生”方面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体会如下: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关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就是第三类学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

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和“学习有困难的”三个类型。对于前两类“差生”来说,就是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从“差生”的外显性看,对学习不感兴趣,思维迟钝、健忘,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要比医生寻找病因困难得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足够的耐心”,指导“差生”“到自然旅游”,帮助“差生”找回“自尊”来“沙里淘金”,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他用自己转变“差生”的成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主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

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都能抓住这个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做到了以上种种,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谈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叫米哈伊尔的学生,被称为“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写作文。他的老师彼特罗芙娜费尽了心血仍不见成效。结果他退学了。不少教师都向彼特罗芙娜“祝贺”。后来有一天,她的电视机出了故障,就打电话给电视机维修部,请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结果这位高手艺师傅就是米哈伊尔。他熟练地修好了电视机,并说“保用三年”。这位老师回忆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和那时候不一样了。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懒汉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彼特罗芙娜的话语,反映了一位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因没有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而内疚的自责感,也说明转变“差生”,发现“差生”自身“闪光点”是多么的曲折和艰难!

三、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这对于完成“面向体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对我们成功转变“差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借鉴价值。首先,树立正确的“差生”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沉睡”、天赋呈“隐性”、智力障碍三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学习不专心、遗忘等。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前两者并不属于“差生”,只是教师暂时没有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没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罢了。后者也并不是不可教育的。进面得出结论:“差生”是可以教育的。这种“差生”理念为我们转变“差生”或“鉴别”“差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了解分析形成“差生”的原因。他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和学生思维的“沉睡”是形成“差生”的主要原因。这种见解与当代教育中形成“差生”原因分析基本一致。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转变“差生”的教育方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唤起学生思维的觉醒,是转变“差生”的重要举措。从这个角度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对“差生”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针对“差生”的教育策略。

再次,落实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成功转变了百余名“差生”,使他们成为可造之材。特别是他针对有智力障碍的“差生”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如编写、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和适合“差生”学习的“习题集”,“到大自然中旅游”等转变“差生”转变工作仍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

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是啊!教师这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不能象对付机器那样机械地工作,而是要付出感情,付出心血,在与之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传道授业的使命。这是因为,这种付出、交流、沟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心、敬爱之心,有助于教师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道德情感,是良好师生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对待“差生”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一直成为一些教师的教育“惯性”。这对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战略是不利的。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

篇三:《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读后感

《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读后感

没有读过师范却要当小学老师,高中才读半年却要考大学,还是个大学生却要编写大学教材,没有读过数学系却要当中学数学教师;16岁当小学代课教师,17岁成为教导主任,20岁当上小学校长,后考入大学,先后任大学教师、中学教师、校长、教科所研究员。这个人就是邱学华。他的经历让我感到震撼,虽然其中有时代历史的因素,但是这与邱学华乐学、善思,敢于实践的品质分不开的。《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这本书中,作者全篇讲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尝试,我从中看到的除了他的教学实践尝试,还有他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精益求精的追求与敢于创新的勇气。

为师者,励志当先,教法为要。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智慧,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自己工作也有八九年了,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但是在这期间我一直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在学校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经历了一场场教学改革,并从中吸取到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先进经验。

抓住每一个机会,多学习、多研究,求创新。09年我们经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案导学。刚听说学案导学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导学案是什么,是和我们平时用的讲义差不多的东西吗?学案导学又是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照搬。回想起来那是最紧张忙碌的一段时光,但也是最充实、最有价值感的一段时光。从对导学案一无所知到慢慢熟悉,再到熟练使用,最后到尝试创新——设计出更符合自己学科、本校学生的比较成熟的导学案形式,我们经历了一段漫长艰辛的日子。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为了能做出一份自己满意、同事认可的导学案忙碌到深夜;记不清有多少次走到印刷厂门口又折返回来,只为某个细节可以再完善一下。但是我记得在电脑前面眼花腰痛看着新设计好的导学案心底泛起一丝甜甜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我也记得学生告诉我导学用起来很方便、很有效、他们很喜欢时小脸上真诚地微笑。在导学案使用的最初两年,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一份导学案上课怎么使用,下一份导学案怎么设计。我们每完成一份、每讲完一节课都会对学案导学这一模式有新的认识与理解,每有新感悟就会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喜。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延续以前优良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改进,探索更适合当前学情的教学方法。整理错题本一直是我们提倡学生做的一件事,但是很多学生坚持不下来,收获寥寥。教08新高一这一年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了新的尝试——对学生的错题本整理进行了系统地跟踪指导,并形成文字材料。第一学期,利用开学的前两个月让新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明确整理要求:及时整理典型错题,潜错题,错误反思(错误原因),正确答案,及时回顾。在这期间学生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坚持摘录错题,整理内容基本符合要求;有的学生不是不知道错题本的重要,但感觉建错题本太费时间,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还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敷衍了事,草草地做点表面文章。针对这一情况,在开学第二个星期的时候每周抽查错题本,并对学生的错题本做批改评价,在班级展出优秀的错题本范例,表扬整理认真的同学,树立榜样,督促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通过这种强制检查、树立榜样的做法使绝大多数学生建立合格的错题本,逐渐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在其后的三个月中,主要是在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之后对错题本作必要整理——已经完全掌握的题目从错题本中做标记删除,以提高复习利用效率。借助模块考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错题本复习,

由此学生真切体会到错题本的作用,增强了继续整理错题本的动力。在第一学期末指导学生对错题本进行整理,将已经完全弄明白牢记的题目从错题本中删除,对剩余题目做出标记(以不同符号标注“还不理解的题目”“理解但反复出错的题目”等) ,第二个学期学生基本养成了整理错题的习惯,并掌握了错题本的合理使用方法。在其后两年的学习中,错题本在每次考试复习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坚持下来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也占用了大量的工作甚至是休息时间,但是看到最终的成果,我们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新教师,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在学习优秀经验的同时也要反思,探索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要敢于尝试新方法。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候的自己,怀着年轻人对工作的无比热情,拥有充沛的精力与大量的在校时间。一开始的几年几乎每天都是从早到晚都在学校,学生只要一有问题就可以马上到办公室找到我。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的学生虽然爱问问题,成绩尚可,但是在独立思考、动笔能力方面表现并不理想。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我做得多,不代表学生学得好。俗话说“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苍天大树下,周围难处小草,什么都给孩子包办很难培养出人才。”从此我便更加留意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是怎样授课、怎样辅导学生的。我发现原来很多事情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自己先去思考去讨论。通过自己思考得到的远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要深刻得多,而且学生也具有这样的能力。之后照此处理,我发现学生自己思考的多了,讨论的多了,问的少了,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并没有增加,成绩却提高了。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经历着从一名生手教师往熟手教师的转变,这个阶段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急需提高。首先是上课,上精彩的课。精彩课堂一直是我的梦想,有一次看一节优质课的录像,我被上课教师对课堂、学生的掌控以及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深深的吸引,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讲出一节这种水平的课就好了!同时我也感到教学不光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我们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其次需要提高的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开始重读教育学与青少年心理学。曾经学过的知识现在再看,收获是截然不同的。以前只是从书本上学习理论,觉得枯燥无味不说,还觉不出有多大用处。而现在,有了这些年的教学经历,再看这些知识就能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平时有空的时候我也会从学校的咖啡屋、中厅找一些教育杂志来看看,里面很多论文案例都对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很有帮助。

作为一名从教不足十年的青年教师,我知道今后的路很长,自己的能力还有限,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习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以求更快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认真地学习、大胆地尝试,即使不能成为邱少华那样卓越的教育探索者,也要跟得上时代步伐,做合格优秀教师。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