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
(中西医病名)
诊疗方案应用时间、
应用病例数、
主要治疗方法、
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
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 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 治疗方法 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
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
4.至少详细分析
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 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
也可结合目前本
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
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 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包括姓名、性别、病历号、联系电话、出入路径时间等。
篇二:优势病种中医诊疗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患者中,症状改善80例(98.8%),体征改善80例(98.8%),理化指标改善74例(91.4%);临床痊愈4例(4.9%),好转76例(95.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中风病主要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感觉异常,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的评价和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的评价。
(2)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4)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吞咽障碍可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残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81例患者主症改善81例(100%);次症改善70例(86.4%),未改善11例(13.6%)。
81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肢体无力改善69例,感觉异常改善56例,言语蹇涩或不语改善65例,口舌歪斜改善64例,11例中脏腑患者神志全部转清。
81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头痛改善26例,眩晕改善18例,瞳神异常改善12例,饮水发呛改善37例,目偏不瞬改善8例,共济失调改善14例。
案例1:王某,男,56岁。主因“昏迷、右侧肢体活动不能10
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形体较胖。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继之出现昏迷,言语不能,烦躁,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大便3日未行,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查:T 37.1℃,BP180/120mmHg,神昏,双瞳孔等大等圆,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尚适中,右巴宾斯基征阳性。行头颅CT:未见出血灶。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痰热闭窍),西
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星蒌承气汤3剂后大便日行3次,神志转清,无烦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滑,继续给予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1周后给予针灸及康复治疗,进入路径2周后右下肢肌力2级,能在床上平移。
案例2:(略)
案例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2)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应用NIHSS量表评价,意识水平好转11例,凝视好转8例,视野好转9例,面瘫好转56例,肢体运动障碍改善42例,共济失调改善12例,感觉障碍改善53例,语言障碍改善12例,构音障碍改善53例。
案例1:患者白某某,男,56岁,右利手,中专学历,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利2天”入院,损伤部位为左侧基底节区,
篇三:2013年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总结
2014年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
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宁夏中卫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卫市中医医院心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共32例,平均住院日12.2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外治法(隔姜灸)。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中药饮片使用率94.5%,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28例(93.33%),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1例(70.0%),耳针治疗30例(100%),外治法(隔姜灸)治疗20例(66.67%),内科基础治疗30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耳针治疗及外治法(隔姜灸),而口服中成药应用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
1.该病患者往往病情较重,不稳定,而且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住院患者中应用普遍;
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多,中成药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中药汤剂,较少应用中成药;
3.耳针及外治法(隔姜灸)因操作简便、作用较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
4.方案中推荐的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
5.纳入患者均按照相关指南推荐,如无禁忌症,均应规范应用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与抗凝、稳定斑块、逆转心肌重构等药物。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评价
3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31例(96.88%),体征改善25例(78.12%),理化指标改善23例(71.88%);临床好转31例(96.88%),无变化1例(3.33%)。
(二)疗效分析
1.改善症状: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程度减轻29例,持续时间缩短22例,发作次数减少27例。
病例1:患者,曹某某,女性,58岁,病历号 1404569,主因“胸闷胸痛气短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伴头晕头昏1周” 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时有胸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略缓解,反复发作,诊断为“冠心病”。刻下症见:患者胸闷、心悸,胸痛,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略缓解,伴头晕头昏,气短、乏力,纳呆,二便可,舌质暗红,苔少苔,脉数沉涩。证属胸痹心痛病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中药予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予以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5g黄芪15g 丹参12g 赤芍10g川芎10g 红花10g 降香8g 日一剂,7剂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减轻。
2.提高运动耐量:患者治疗后,可明显提高活动强度及运动时间。
病例1: 患者刘某某,女性,67岁 病历号1306192。主因“胸闷胸痛心悸反复发作10年,加重10天”。患者于10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经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近10年来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反复至今。步行100米或稍走快些即出现心前区不适症状,活动明显受限。刻下症见:患者胸闷心悸,伴胸部胀痛,时作时止,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遇劳则甚,纳呆,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弱。证属胸痹心痛病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中医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予以党参20g 麦冬10g 五味子15g 黄芪15g丹参12g赤芍1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降香8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水煎取汁200毫升,两煎混匀温服,早晚各200毫升口服。1周后患者心前区不适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完全消失,3周后可步行1-2小时,体力明显改善,已如常人。
3.改善相关体征:可改善ST-T变化等指标,心电图改善20例(66.67%)。
病例1: 患者党某某,女性,73岁,病历号1306213 。主因“胸闷胸痛心悸反复发作10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经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近10年来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刻下:心悸、胸闷,伴胸部隐痛,时作时止,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咳嗽咳痰,时感头晕头昏,遇劳则甚,纳呆,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