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19、《高二学案19》新材料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高二作文2018-08-30 07:57书业网

新材料作文——想说爱你

不容易

近年广东新材料作文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立意和构思?

(一)2012广东高考作文简析

1、【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审题立意分析】抓关键词句法。关键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

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3、【赏析考生作文,把握文章构思】

例文1: 生逢其

(开头)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认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引用法)

??

【简评】考生引用《双城记》的开篇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使得本文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加上题目《生逢其时》,考生极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宽恕”和“爱”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证无论生在什么时代都是“生逢其时”的中心论点。得分:24+21+10=55

例文2: 活在当下

居里夫人曾说:“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想要回到过去,重拾美好;有些人想要飞向未来,探索未知。可与其每日空想,倒不如活在当下,享受这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

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尼克·胡哲,著名演说家,他天生失去了四肢,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可是,他对这生活充满热爱,他积极地活在当下,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有趣。还有盲人吴光,失明的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他活在当下,坚强地过好每一天,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曾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高呼:“假如你有烦恼,那么请为了不哭,大声笑把!”他们活在当下,无惧痛苦与烦恼,只求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充满意义。 活在当下,踏实进取是必需的人生态度。生在农村,身为农民,科学家袁隆平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事业。因为对学问的热爱,种植水稻有趣;因为杂交水稻能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种植水稻有用。他脚踏实地的活在当下,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后悔放弃。他秉着踏实进取的人生态度过着自己的生活,活在当下。同样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司马迁十九年铸就《史记》;李时珍四十二年创《本草纲目》;歌德用六十年书写《浮士德》??他们不在乎时间的长短,只在乎每一天离理想缩短的距离。他们踏实地活在当下,用信念与汗水为人生献礼。 活在当下,更要坚守当下的责任。“最美司机”吴斌,为了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身受重创后仍坚

守司机之职,用生命换来了全车乘客的平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两名学生而被巴士碾压,失去了双腿。他们是活在当下的践行者,他们是当下责任的坚守者。身为司机,身为教师,他们并未考虑后果,也没想以后会怎样,他们看到了当下的责任,勇敢地活在当下。

或许过去的美好值得留恋,或许未来的神秘值得追寻,可不要忘记,当下也有美和欢乐,当下也有作用与收获。活在当下,是对故去之事的传承;活在当下,是为未来之进步的奠基。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之中,依佛家之言:“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正是在告诉我们,摆脱幻想枷锁,勇敢地活在当下,追求理想中那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活在当下,这便是属于你的时代!

【简评】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考生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活在当下,享受着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在中心论点下设置三个分论点,论点明确。论据丰富多样,多具有时代感。结尾用一个呼吁性的语句,较有力度。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语言较好。

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结构,然而,没有必要的层次感和逻辑关系;并且,与第二和第三个

分论点相比,第一个分论点“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只是一个论题,它没有清晰地表达出考生究竟持何种观点。论据侧重于叙述,缺乏深入的分析,只是贴标签式地说“有趣”、“有用”、“充满意义”等。得分:17+18+5=40

【特别说明】立意准确,构思和论述不当也低分。

(二)2013广东高考作文简析 1、【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以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审题立意分析】

作文题目延续了广东作文开放性的特点,同时也暗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该材料反映的

是如何对待捐款问题,提供了三个角度,学生可选角度比较多,很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要写作的话题,且做到有话可写,体现了其开放性的一面,能较容易考察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另一方面,该素材也暗合之前的红十字会和雅安地震引发捐与不捐,如何捐的争议行话题,富有时代性。

可抓关键词句法立意。材料讨论家庭对待捐款的态度问题,其中有三种态度:乐意接受,接受但表示偿还,拒绝。三个家庭就是否接受捐赠体现各自观点和态度,其中折射出来的道理也反映在除捐赠外的其他领域。

材料的关键词“慈善”。写作要求(题干)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可从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立意:

(1)高兴地接受角度:在困难时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困难时候,学会利用外在力量帮助自己走出困境;高兴地接受别人帮助,是对捐赠者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尊重。

(2)接受但表示偿还: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是一种知恩图报的表现;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也是一种对己对捐赠人有责任体现;

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表示应该有感恩之心。

(3)拒绝:莫因个人的 尊严绑架了善意的心(素材的捐赠人是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对嗟来之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有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4)综合角度:谈论捐赠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捐赠者和接受者的态度和做法;慈善捐赠事业如何健康发展。

【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1)不能只选某个词语做角度。比如孤立地写“慈善”的作用,人要学会“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选择、感恩等。(2)不应单论“感恩、施舍”等,没有联系捐赠的环境。(3)不应脱离材料含义谈捐赠,慈善。

3、【赏析考生作文,把握文章构思】(例文见选修1 《考试报》第1期)

例文1、《当慈善遭遇傲骨》: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例文2、《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例文1、例文2都从施善者和受善者两方面分析,显得辩证】

例文3、《成功与否,由心态决定》(偏题)

例文4、选择是

一种态度

面对富翁的无私捐助,三家人有着三种不同的选择,有选择拒绝,有选择欣然接受,有选择偿还。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会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都反映出我们一种态度。

选择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态度。

被外界评论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李安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华人的肯定,自从李安拍完《色戒》后便销声匿迹.而他新拍的《少年派》更是连宣传的气势也没有.但是就是这部默默无闻的电影使李安再次获得世人关注。有不少媒体在采访李安问:“为什么你可以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李安说:“因为我选择得失,我不会为了片房而去拍一些滥竽充数的电影.我们是导演就该一心一意拍剧.你只要拍好了片房自然也就来了,这便是我的选择。”

从李安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李安的选择,在现今大多数导演拍戏只是为了片房的风气上.李安的选择无疑需要更多勇气.但同样李安也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宁缺毋滥.也正是李安的这种不追片房一心拍戏的态度使他的每一次片房都是大卖,所以选择是勇气更是态度。

选择是一种衷心更是一种态度。

小悦悦事件19位路人的漠视.这便是他们的选择。这是一次良心的态度,这更是良心的选择.但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吗?在最近多地发现了校长对女学生进行了性侵案.顿时整个社会为之愤怒.大家微博上纷纷晒出“开房找我,放开小学生。”这些为人师表选择对小学生下手,这难道是他们良心的选择.他们也有女儿,这到底是道德的陨落还是人性泯灭?这样的选择我们感到无耻,更为他们事后态度感到心凉。

习近平说过“中国梦”一词.同样我也有我的中国梦.我希望大家的选择可以对得起自己良心.我希望大家的选择有利于他人.我希望选择不仅仅是选择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社会对自己态度. 我选择,我态度。 【简评】材料是一个由头,有套

(三)周作业二作文简析

1、【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这个时代,“复制”似乎无处不在: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可以复制一座城市;传唱一首

歌,可以复制一样情感;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思想??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审题立意分析】抓关键词句法。核心词(关键词)——复制。相当于以“复制”为话题作文

复制现象判断:从罗列的各种现象看,既有正面的,有价值的复制,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复制。

典型立意(观点、标题):在复制中求同存异;在复制中再创新;在复制中有突破??

有部分同学作文的不足之处:偷换概念。如《复制再创新》,中间只写创新,不谈复制。

(四)【总结

1、近年广东新材料作文有什么特点?

材料陈述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评判现象)。摆社会现象,给出的材料没有摆明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只是平实的叙述性材料。

2、审题立意和构思方法:抓关键词句法立意,围绕关键词和构思。

3、脱离材料含义作文、死板的模式化作文得分低。

新材料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2014年广州一模作文

简析

1、【题目】(略)

2、立意:抓关键词句法、由果溯因法、现象分析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3、时评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步法

(1)读懂材料,概括现象: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学生在校服涂画”的现象(关键词)。

找突破口思考:针对校服上涂鸦现象,你怎么看?(作文的大前提)

(2)找方法 :现象分析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分析:

你对校服的看法?你对涂画的看法?(要两者结合)

(3)联实际立意:(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从“校服涂画”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立意参考:青春特质;个性特点;校规、校纪、校容;生活态度;社会反应。(具体内容另附) 写作时,可以在材料的内容上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也可以在材料含意上做文章。

但是,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有的同学抓住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句话,不顾及整体,只抓住个别词作文(如尊重、个性、创新、追星、、变通、感恩、节约、传承文化等等)。例如

(1)《尊重》由“校服涂画”的材料说起,指出学生的行为是对学校和老师的不尊重,这个认识无疑是对的。但中间将论题转为“人要懂得尊重”,并用历史上刘备的例子和现实中校服的例子加以证明。评分:12+12+3-2=25。

(2)《正确看待个性》围绕“校服涂画”是否正确论述,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彰显个性,只谈学生,没有写老师或学校,不全面。评分:16+15+5=36

(3)《便宜不等于要浪费》由材料中文具店里学生的回答“校服很便宜呀”,提炼出“便宜不等于要浪费”的观点,论证“校服涂画”的原因,是符合题意,但没有典型性,也没有写老师或学校,不全面。分析不深刻:对现象泛泛而谈,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不能追问事件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办法。评分:17+17+6=40

如此作文“只抓一面,不及整体”的作文,忽略了新材料作文的前提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所谓

全面理解材料,就是确定作文的写作范围,新材料作文不是随便抓住一个角度就可以写的,而是有限制、有范围的。就这篇文章而言,全面理解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抓住“在校服上涂画”这个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作文就容易偏离题意。

还有的同学对作文的立意拔得过高,例如从校服涂画写民族意识、传统文化、国家命运等,这与校服涂画现象本身已相距很远了。也就是说,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度”要把握,直接写材料的现象会导致作文比较浅显,但过于高的概括往往会使作文偏离题意。比较典型的就是:从校服涂画上升到对校服的尊重,从对校服的尊重引申到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上升到中国文化,再从中国文化上升到民族意识,这种“节节拔高”的思维方式是不符合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只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要么写成一篇评论,要么从中提炼出一个普遍性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论述。

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辩证地分析材料、概括论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个性张扬须有道”、“要个性,也要尺度”、 “ 勿将违纪理解为个性”、“当制度与个性发生冲突”、“校服涂画中的个性与审美”、“规则与个性”等等,这种辩证分析的意识

是值得鼓励的。

4、构思分析:

(1)你对校服的看法?

从班主任的话分析: 不能在校服上涂鸦!为什么不能涂鸦?(校服的意义)

①校服是身份的象征,形象的体现。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③有利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④有利增强集体荣誉感。

(2)你对涂画的看法?

由果溯因法:学生在校服上涂画什么?为什么要在校服上涂画?

支持:追求个性,支持多元发展。

反对:①不尊重——校服、校服文化、学校文化等; ②不珍惜;③意识淡薄——学校规章制度、纪律等。

5、构思示例(1):《追求个性与尊重规则》=规则与个性=方中有圆=无规则不成方圆

分论点1:无规则不成方圆,但任何事情也都得有个度;

分论点2:过于严厉地管教,一味地强调规则,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

分论点3:惟有把张扬个性的空间还给学生,教育的未来才有希望。

凡高追求突破,《向日葵》诞生了;乔布斯力求创新,苹果手机问世了;袁隆平挑战权威,“杂交水稻”出现了;校服上的机器猫,说不定也会催生下一个“迪斯尼”呢。

示例(2):《审美教育与个性张扬》:学校应该加强审美教育,这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

【提示】时评新材料作文步骤:(1)概述材料,提出观点。(2)举例和联系现实分析人物行为正确或错误。(3)举例和联系现实分析应该怎么办。

6、2014年广一模“校服涂改”材料作文标杆作文

1.校服涂画中的个性与审美

校服作为一间学校的统一服饰,被画上憨厚可爱的机器猫,被潇洒飘逸的明星签名,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学生的奇思妙想,但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各式校服涂画的背后藏着中学生何种诉求?(概述材料——摆出现象) 依我之见,学生在整齐统一的校服上涂画,实则表达了他们张扬个性的强烈渴望。他们对个人独特性的需求在服饰里寻得了突破口。(提出观点——是什么?)

班主任让学生洗掉校服上画的机器猫,符合学校要求学生统一校服的规定,原因无非有二:一是

为了杜绝学生间的穿戴攀比;二是为了保证整齐划一的笑容。熟不知这“整齐划一”的理念触动了学生的敏感神经。(学校要求学生统一校服原因——写为什么)

在如今讲求个性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齐和谐”已不能满足中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要。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校园模式,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室构造,拒绝千篇一律的校服校鞋。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沦为几十个学生中平庸的一员。当教育使个人独特性丢失,学生们欲图寻找方式挣脱“整齐划一”,防止自己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疑似“克隆”的商品,避免“相同的短发,相同的校服,相同的校鞋”复制出“相同的人”的尴尬场景出现。究其根源,校服涂画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学校要求学生统一校服”对不对?为什么?——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确实,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康德曾写道:“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追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时代,学校

却要求学生重拾“千人一面”的审美标准,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当西方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时,中国学生依然在为整齐划一的校服发愁,这不得不引起人深思。(分析“校服涂画”的原因——写为什么)

诚然,校服涂画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审美需求,学生的涂画现象可以被理解,无可厚非。但是,机器猫和明星签名等等涂画内容必须使我们警惕。虽然学生具备了审美能力,但似乎学生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尚未对美和个性有恰当合适的理解,倘若学生对个性的理解仅限于喜爱动漫和歌手明星,这种审美认识难免有些肤浅鄙陋。(肯定“校服涂画”的正确,同时指出其不足。有辩证性。)

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会学生欣赏美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发现美”才是学生“活得好”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个性张扬,绝不能仅限于解决校服涂画一事。(学校、教育者、学生应该怎么办)

清人赵之谦梦见自己进入了鹤山,仰头一看,空中有一千二百只鹤。梦醒恍然,鹤即是书。一千二百七十九只鹤的激越之美,亦是智慧的聚舞。

审美的教育,亦是智慧的教育。

〖简评〗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佳作。文章紧紧扣住校服涂画这一中心事件,剖析具体深入,内容符合题意。作者认识有深度,思维缜密辩证,文章首先肯定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表达了中学生对个人独特性的需求,然后指出校服涂画行为显示出中学生审美认识的肤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性。文章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引文精当。倒数第三段的表述在逻辑上稍有疏漏,怎么可以说“学生的涂画现象可以被理解,无可厚非”。结尾处对主题的回扣稍显不足。〖评分〗24+25+10=59

了!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