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第28期

高二作文2018-10-09 15:08书业网

春 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古代: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近代: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中国人接受,后以失败告终。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熬夜守岁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

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相关歌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豫东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异地习俗

河南: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在二十八贴春联。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山东: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河北: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狗狗过生日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年初五:“破五”祭财神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年初八:凌晨拜天公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年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十六:回归清淡年十七:春节落幕。

相关诗句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文天祥(南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田家元日》(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浓浓的年味

俗话说:“小寒、大寒,吃过腊八饭过年还有二十二天半”、“一过二十三,神仙都下班”??春节的脚步正一天天向我们缓缓走来,空气中的年味也一天天地浓醇起来,忙碌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品味着迎接新年的快乐。

声声爆竹辞旧岁,点点梅花迎新春。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

这味道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和表述。它弥漫在寒冬腊月的空气里,散发在汉台城乡的每个角落里,只要你一推开房门,年味就会扑面而来。用你的鼻子轻轻嗅嗅,用你的眼睛仔细看看,用你的耳朵细细听听,这年味就会注入你的肌体,让你也拥有这种味道。

年味,弥漫在街巷飘散在村屯。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在汉台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吉祥的装饰、精美的马年挂饰、镶边的马年对联、精美的窗花??,无处不见,营造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夜幕下,林立的高楼上耀眼的霓虹灯,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激情。在农村,辛勤劳作一年的村民朋友早已歇下脚来,蹲坐在自家小院自办年货。杀年猪、挂腊肉、灌香肠??当炊烟在家家户户阵阵升起时,村屯里便飘出一阵浓浓香味。

年味,弥漫在商场超市。浓浓年味,浓浓情。品种繁多的年货堆积如山,琳琅满目,步履匆匆的人们穿梭于各大商场超市,精心为家人挑选着喜爱的物品。从他们敞开胸怀的微笑中,我看到了年味,年味也无声息地感染着人们的心情,快乐幸福的字样写满脸上,藏进了心田。

年味,弥漫在祝福中。那一封封写满温馨的乡思家书,那一条条写满情谊的手机短信,那一桌桌盛满醇香的亲情家宴,无不写满了浓浓的年味。

年味,是寒冬里的一把热火;年味,是亲人久别的一次相聚;年味,是爹和娘的一声呼唤;年味,是老母亲的一手好菜。

这色香的年味啊,从远古的风俗中走来,从大地飞歌中走来,从幸福的生活中走来,从欣喜的笑容中走来,成为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飘散在每一个人的心间,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之中。

寻找消失的年味儿

年味儿越来越薄了,很多人如此感叹。

小时候,物质生活很匮乏,一件新衣服就是我新年最大的企盼,一个简单的玩具我就能兴奋好多天,当然还有只能在枕头底下藏一天的压岁钱。而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烦恼。过去我们物质很匮乏但我们依然快乐,但我们现在物质丰富了却多了些莫名其妙的烦恼。

也许,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不再年少。 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开始关心工作和收入,我们开始害怕和别人对比工资,而工作是长辈们口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开始讨论婚姻,当我们的同龄人都开始结婚生子的时候,我们被动或主动地开始为婚姻而困扰着;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开始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烦恼,朋友聚会、同学聚会、拜年?;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能够客观的认识这个社会,不再对社会抱有太多的幻想,我们变得越来越

现实。

也许快乐真的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只是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大,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当然,我们也可以给自己的不快乐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只是,真的这样吗?我们的责任很多时候是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面子?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优越感? 年味儿淡了,是因为我们回不到从前。 这个社会正在以我们预想不到的速度变化着。我们不再熟悉外婆的老屋,不再留恋姑妈家的小吃,就连舅舅家的老狗也和我们陌生了?

记得小的时候,去给外婆拜年时,因为交通不便,每次都会在外婆家留宿,和表兄妹们能够疯狂的玩一个下午,然后晚上又挤在一铺床上打闹,那时的我们亲密无间。现在,开车去拜年,大多吃罢中饭就回家,和表兄妹们少了交流,不多的空闲时间也花在了麻将桌上。我们当然可以把年味儿变淡的原因归在高科技上,因为他们让我们的交流间接变少了,尽管它们本来的目的是方便我们的交流。

除夕夜,我无意间发现一群孩子在灯光下打闹,嬉戏,他们纯真的脸盘让我知道了年味儿并没有远去,只是存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也许,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年味儿。

年味(节选)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岁月就是年的那段光阴。年前盼望,年后守望。对家家在年里飘来的菜香味,我的嘴总会馋得吧唧吧唧的咽着口水。我们那时过年,吃的最多的就是炖上一锅的萝卜猪肉粉条。每到年末,村里总会有人杀上一头猪,分割出来的猪肉一家一家的摊派十斤八斤的。所以,那时过年,最有的吃的肉最奢侈的吃的肉就是猪肉了。虽然锅里的猪肉大都是肥肥的猪肉片子,可在我们的眼里都变成最美味的佳肴,一年的香气全都在那里了。

如果哪一年,父亲从集市上给我们买来猪头肉或猪头下水,父亲把煮出来的猪头肉拌上凉碟,撒点葱姜沫,滴上点酱油醋。或把萝卜扯成丝状,也滴上醋,撒点香菜碎叶。真的是很精致的很醉人的凉拌菜!

那个年代,会糊弄吃的父亲,总会变戏法似的拿出几样小菜,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哥喝上几盅。年的气息浓的让人浸在其中,而不愿出来。

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的巴着过年。

不是奢望父亲只有在年里才为我增添的一件新衣,也不是想吃上几顿只有在年里才有的大鱼大肉。这些,平常的日子里都有。就像母亲说的,如今生活好了,天天就像过年。是啊,挨饿的年代我没赶上,全被父辈们赶上了。忆苦思甜,和过去相比,他们如今的每一天里都是浓浓的年味。国家繁荣昌盛,小家才会幸福安康!年里,最喜欢听的就是父辈们的怀旧的话题

每到大年三十,一家人团聚的时光,几杯酒下肚,公公聊得最多的就是那些旧时光。他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我们都知道,他聊这些,并不是让小辈们知道过去的那些年熬日子有多难,他只是自己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不由得拿过去做了对比。因为这样的话题,只有在年里才有考究的价值。

虽说心态很老了,对年也没有多少奢望了。只是在送走一年又一年的光阴,亲眼看着它一次又一次跨过年的这道门槛时,不知道是伤感还是不舍,心里总会出现莫名惆怅。

一生会有多少个这样的年,有多少人经过,又有多少人失去。年,就是一个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分界点。在这里长大、成熟、老去;在这里回味、思虑、畅想。

都说人生如梦,年就是最梦幻的东西!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