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化作文的特点与写作原则知识精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文化作文的特点与写作原则
【文化作文的特点】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称为“文化作文”,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另外,也有人称它为历史观园式写作或文化底蕴类作文。
这类文章大都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刻的文化认知。它在构思上往往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鞭挞假恶丑;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
【文化作文的写作原则】
(1)了解史实。对史实的了解应全面、客观,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张冠李戴。如果对历史事实的了解较全面,甚至较深入,作文就会有高度和深度。如一位同学站在家国的高度,对战争与和平作了深刻的思考,写了题为《将军归南山》的文章,写出了卫青的矛盾:作为一名将军,他的梦想在战场,但作为一位大汉子民,他希望看到天下太平,“将军马放南山日,便是天下太平时”,高度概括的语言说尽了古今中外所有百姓的梦想。行文中,作者对卫青的史实如数家珍:
我走出未央宫的大门,第一次感到沉重,而不是轻松,虽然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但我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在我还没有享受完胜利的喜悦时。
今天,皇上在表彰我大败匈奴的同时,也表达了收回兵权的意愿。
策马狂奔至南山下,站在碧草青青的山坡上,望着天上白云苍狗,我泪如泉涌。
我十六岁从军,为国征战三十余年,足迹遍及大汉北疆,扫东胡,破匈奴,收河南地,直捣漠北龙城。不是我贪恋权位,实在是对这身戎装爱得太深,实在是对这支军队爱得太深,真不想从此解甲归田。
几个片断概括出了卫青一生的主要事迹,显示了作者对史实的熟悉。
(2)为我所用。积累了素材,要会用,这是文化作文的关键。如拿出两千金与两件宝物,对于秦国第一夫人来说,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无需大做文章。但一篇题为《母亲》的文章,却写出了这两件宝物非同寻常:一件象征着她的尊贵身份,一件寄托着她的悠悠思恋。然而,为了儿子,为了秦国,这位平凡的母亲非常平静,这一刻,不是一国的太后,而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温柔的笑容中只有对儿子的爱和殷切的期望。后来,在母亲的激励下,
秦孝公成功地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计,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一位母亲平凡的举动中感人的一面,记下了秦国历史上光辉的一笔。
【文化作文的写作训练】
文化作文类型多样,应作专项训练,才能有所收获。
1、采撷诗词名句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采撷一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2006年高考福建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五句诗,五个段首语,构成段落排比,描写了五道各具特色的风景。作者笔下奇丽的“风景”,便是浩瀚悠久的中华文化。构思巧妙,结构整齐,描写生动,引人联想,极富个性和魅力。
2、点击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点击历史人物,就如同给作文注入了新的活水,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
——2006年高考安徽佳作《读·感悟》
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信手拈来,庄子的空灵澄净,李白的潇洒不羁,司马迁的刚直坚韧,李清照的凄婉哀伤,犹如一束束生命的花朵,散发着古典的芬芳,沁入读者的肺腑,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
3、链接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泛指神话故事、小说传奇、诗词歌赋、寓言童话等等,合理地链接文学作品,会使高考作文增强文学底蕴,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请读下面的文字: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抹茶碗招呼客人,手
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枝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2006年高考北京佳作《老舍与北京》
在这里,作者大量地链接了老舍先生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断魂枪》等,用来说明“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概括性强,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4、融会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民族文化表现最丰富、最原始的,也是一种品类丰富、内涵深广、载体独特的文化。在高考作文中融会民俗风情,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生活中的文化传统,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气息。如下面的文字: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
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2006年高考北京佳作《北京的符号》
在这里,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作,而是在描绘一幅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俗风情画,在这幅画里,有冰糖葫芦的香甜,也有清脆的吆喝声,还有走街串巷留下的脚印。这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也是民间最真实、最动人的心跳,将这些材料融入到文章里面,自然会大大增强文章的亲和力。
5、借助文言形式
文言文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精华,具有言简意赅、雅俗结合、字炼句酌、语感鲜明等特点,巧借文言文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把传统文化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整合,通过文言精炼地表现出来,也是一种创新。请看下面的文字:
帝见局中白子似通未通,似死非死,甚怪。思忖良久,落子于“去”位七九路。僧赞曰:“吾皇不争小而争大,不落‘上’位落‘去’位,智也!”遂以黑子应之。帝落子于“去”位八八路,笑曰:“腾君临天下,岂为锱铢必较之人?”僧应黑子,曰:“请恕老僧之韪,吾皇可谓之‘智’者,而不可谓之‘慧’也。”帝曰:“何也?”对曰:“佛祖之修证法门为‘戒、定、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定,因定发慧。’吾皇之棋,张扬有余而收敛不足,此无‘戒’也。既无‘戒’,何来‘定’,何来‘慧’?”帝不语,颇不以为然,落子“去”位七六路。如此十余回合,“去”位白子尽死矣。僧曰:“《法句经》云:‘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吾皇以为如何?”帝曰:“喏。”
——2006年高考福建佳作《珍珑》
本文用文言形式写就,且文笔流畅,展示了作者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和语言功底,也展示了其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作者在文中虚设一场残局,以乾隆皇帝与一老僧对弈来演绎话题,显得新颖而有吸引力。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涉猎面较广且能活用,对历史、棋道、佛经都研读得较为深透,引用得浑然天成,体现出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6、走近文化名人
每一个文化名人身上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散发着文化的芳香,高考作文如果选用他们作材料,与他们对话,必将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请读下面的文字: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般的缠绵,也有“苏式情歌”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般的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的纷呈,便没有了自我,艺术也便没有了生命力。
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惚兮,令人神怡。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2006年高考广东佳作《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
在上面的文段里,一个个文化名人鱼贯而出,古今中外诗人歌手会聚一堂,很像赴一次文化的盛宴,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样的文章,不说别的,仅是文化味就足够使人醍醐灌顶了。
7、输入艺术血液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古朴或高雅、自然或精致、平和或浓烈??都给人以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高考作文中注入艺术的血液,会使文章充满生机与活力,拓宽阅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加文章的广度与厚度,提升文章的品位。请看下面的文段:
百转千回,你,悄悄地沉睡在米洛斯那片神圣的土地上,直到重见光明之日。你,这位美与爱之神,复苏之日,尽管已失去那两只玉臂,却收获了惊世的美、绝伦的美、维纳斯的美。你那优美流畅的线条,凝聚于那断臂之处,空荡荡的,却又如此丰富。那一刻,那片空白,激发出多少人心中的维纳斯。那一刻,那片空白,让美延伸,让爱丰满。
留一点空白,是智者的思考。有形的事物往往太完满、太逼真、太无破漏,然而,思维往往会因此而凝固,局限于眼前那具体的实物。中国的智者在几千年前,或许已领悟到了这一点。中国画独特的空白,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想象与思考。大师齐白石画鱼画虾,或简约地勾勒几抹墨,看似率性而行,看似恣意而为,看似空白无实,孰知,那一片片的空白,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画气”。观者也会因此而富有想象,那鱼那虾,瞬间便随思维活跃起来,在想象中游走、嬉戏。
十分灵动,十分深沉,空白的妙处就在于将有限的山水湖月,有限的喜怒哀愁,幻化出许多无限的思维碰撞。琵琶女“此时无声胜有声”,引得那个江州司马青衫湿。何等契合,不需过多的倾诉,那一瞬间,也许我们也会穿越百年时空,仿佛面前坐着个抱着琵琶潸然泪下的女子。同情、哀愁、凄清、柔美,这一切无限的情思,又岂是那几个字所能表现的?智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们一点空间,给人们一点空白。那个部分,才是人人共有的财富;那份空白,才会巧妙地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如穿针引线般串联起来。
——2006年高考福建佳作《点点空白,悠悠情思》
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直在艺术领域里延伸:从对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之处的空白作出深刻的思考——让美延伸、让爱丰满,进而联想到中国画独特的空白,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经典音乐虚写。作者对这些艺术的空白,给予了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照——艺术的空白,乃是智者的灵思,在有意无意之间,巧妙地将不同的人和事,“如穿针引线般地
串联起来”。这里既有丰富的思想和灵动的情感内涵,又有理性的才思和独特的心灵体验。不可否认,艺术血液的注入,使本文获得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8、化用典故传说
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它不但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化用典故传说,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更富有文化底蕴。化用典故传说,是站在透彻文章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领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展。请看下面的文段:
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彼岸,深溪连着幽谷,寒窗的春帏外游弋着阳春里的风筝,行兵的巷道尽头是满园欲滴的春梅。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
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著,他们在奔波里冲击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都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扁舟,凌万物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在,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光俗世,只是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慰藉;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在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履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肩而过,互道一声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著的争辩,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
——2006年高考浙江佳作《且息且行》
上文论述了“行”和“息”的辩证关系,语言功力深厚,且颇具特色,除了恰到好处的引用外,化用典故的技巧尤其让人咋舌,全文不露痕迹地化用了曹操的望梅止渴,马援的马革裹尸,王子猷的秉烛夜游,魏晋名士的求仙问道以及古希腊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等典故;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穿插自然,意味深长,显示了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9、渲染情境
如一位同学写了《握着自己的长矛和盾牌》的文章,他先以一个精彩的特写镜头展现人们狂欢的情形,设下悬念:
黑暗如同巨手扯裂光明的天空,留下无尽的叹息。炫目的鲜血从我的长矛上缓缓流过,却仿佛沉重的石蜡凝滞在我的面前。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呼喊,仿佛大地落下一阵轰雷。我感到地中海咸湿的海风正拂过我微抖的脸庞,我感到无数人向我潮水般涌来,我感到我被无数炽热的双手有力地托起,高高地抛向天空,然后,溶解在这碧墨的苍穹中??
接下来的部分,文章自然引出事情的原委,继而写了两件事:安东尼反叛,国家陷入混乱;凯撒义子屋大维依靠自己的努力复仇,杀死安东尼,将罗马重新推向辉煌。文章结尾再以特写镜头回应开头,并点出文章主旨:
宏伟的古罗马角斗场上的巨石反耀着圣洁的光芒,笼罩着我微抖的脸庞,我感到无数人向我潮水般涌来,我感到我被无数炽热的双手有力地托起,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不能只求助于他人,而应相信自己,求助于自己,应该握紧自己的长矛与盾牌。我还知道,我,屋大维,凯撒的义子,会将这一历史永载于罗马伟大的史册上。
文章大气磅礴,恍惚间将人带入了久远的历史,令人感奋,令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