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摸索
上传: 覃永泽 更新时间:2014-1-9 22:12:45
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都会碰上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其实,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是我们教的,我们是学生写作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需要让学生有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训练,最终才能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提高和进步。所以冷静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改变当前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文教学现状,让学生能从容的去面对高考,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现在高中作文教与学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六化”,即作文教学无序化,作文指导技巧化,作文主体迷失化,作文内容空洞化,作文文体趋同化,作文思维低幼化。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六多六少”:
1、随意性的多,计划性的少。
2、技巧讲得多,积累做得少。
3、统一命令多,学生自主少。
4、写后讲评多,写前指导少。
5、教师评改多,学生评改少。
6、练议论文多,练其它的少。
(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六大问题:
1、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缺少阅历、体验浮浅。每当动手写作时,最头疼的就是“无米下锅”,因而很难写出内容丰富、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的高中生整天呆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每天重复“三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非常少;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而更多关注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学生往往对社会生活熟视无睹,没有注意观察理解社会生活,自然也发现不了生活的美,结果学生写作时常感到无事可记、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论。因此只好瞎编乱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2、审题不准,立意不新。
审题不准。在过去的作文备考中,我似乎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能否写好文章,因此审题不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障碍”。一时间,审题会越来越简单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越来越多的同学甚至是老师开始忽略审题。而实际情况是09年全国卷的写作要求就由原来的“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审题准不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评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等级高低的评判,它常常成为影响一篇文章得分的第一因素,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立意不新。作文,首先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一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直接反映出作者思维是否深刻,见解是否独特,是评价一个作者或伟大或平庸的标志。但是我们在长期的训练备考中常常强调“立意要稳”,于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稳”字当先,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立意最终必然走向平庸,作文中二类卷占三分之二也就不足为奇了。
3、文体不清,体裁单一。
(1)、文体不清。平时的批阅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好的一篇记叙文,先在开头滔滔大论一番再去议论,或到最后作者跳出来大发了一通议论后结尾,让人看了以后不免有些败兴;或者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开头,接下来写了一个长长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出来说两句再结尾;或者在议论文体的论据中展开详尽的大篇幅的叙述描写。这些都是文体不清的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如此呢?前一种是我们老师过度强调学生一定要经常点题而出现的症状,是应试作文对常规写作的一种毒害,而后一种则常常是由于材料积累不足而引起的,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各种文体特点根本分不清楚,所以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2)、特点不明。学生高考写作经常涉及到叙事类、议论类、抒情类三类文章,这三类文章其实各自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①叙事类文章常常要求用形象来感染人,强调情节的曲折,强调内容或艺术的真实,最怕的是内容上虚假(比如经常出现的爷爷奶奶或父母亲去世等),情节安排上平淡(比如小学——初中——高中),立意上平庸(简单讲解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既不带有普遍性,亦不能以小见大);②议论类文章常常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材料要翔实,论证严密,切忌观点游离,结构混乱,泛泛而谈,缺少分析;③抒情类文章则要求以情动人,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最忌讳的是感情虚假,矫揉造作,语言乏味。但是我们在考场上却经常看到:记叙文平铺直叙,记流水帐;议论文缺少分析论证,以例代议;抒情文感情不真实,无病呻吟等。
(3)、文体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习惯写议论文。这一点,客观上是由于学生认识思辨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必然性与可肯定的一面。但同时又源自于一种求稳的心理,老师和同学们常常会认为议论文比较好写而且容易得一个保险分,因而平时训练就多;而记叙文和抒情类散文则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平时指导少,学生写作尝试也少;绝大多数学生也通过长期的对各种文体的尝试比较,更倾向于写议论文。
4、素材运用,问题多多。
(1)、内容空洞,缺少素材。有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喜欢泛泛而谈,道理讲了许多,但是却缺少材料佐证,不懂得举例分析;或者举例只会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举例喜欢用“曾经有一位科学家”之类的例子,让人无法信服;或者写学习生活,写学习的成功失败和由此带来的欢乐痛苦,反映出生活经历狭窄与体验的浅薄。这类错误反应的是学生平时的生活单调和积累不足。
(2)、素材罗列,缺少分析。这是议论文举例中常见的第二个问题。文章是典型的“论点+论据”式,普遍存在着以例代议、例而不议的“以摆带论”现象。应该说能够罗列出许多材料的同学,都是平时积累较好的同学,其基础应该都不错,但是只有材料堆积却缺少分析,议论文的说理自然不够透彻,因此也很难有说服力。
(3)、素材老套,千篇一律。马克思、爱迪生、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典型很少有人写了,但又出现了诸如屈原、项羽、司马迁、王昭君、陶渊明等“放之作文而皆准“的新“万能”材料。现在有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材料不足的问题,常常会印发一些资料发给同学,比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材料,然后要求学生平时写作的时候反复运用。这样做对于许多基础差的同学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许多比较优秀的同学来说,反而逐渐制约了他们的思维,结果呈现在作文上的是千篇一律的材料, 缺少个性。
5、思想干瘪,华而不实。
有一些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在平时教学中会反复强调文句优美的重要性。应该说,重视文采本身是没有错的,而且在评卷场上,老师突然看到一些优美的词句,常常会眼睛一亮,很容易在情感上倾向于打高分。但是,考生刻意追求语言的优美,拼凑出一些优美的句子,而忽视内容的时候,就会给人以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感觉,这时很多评卷老师又会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文风,结果不但不能带来高分,反而可能会得一个很低的分数。因此,对语言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表意要准,即表达上的准确、连贯、得体,在准确表意的基础上当然既可以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也可以追求语言的质朴、平实。
6、字迹潦草,卷面不洁。
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直接用肉眼看尚且费力,如果扫描到电脑上则根本看不清,这怎能得到好的成绩呢?所以平时要注意书写,争取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方便阅卷”,减少隐性失分。
二、针对上面谈到的高中作文教与学的六大问题,我认为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强化六大“意识”:
(一)强化计划意识。
学校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的无序化。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教师往往因为缺乏计划性而对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不太明确,每次训练针对教学大纲的哪一点,要达到何种训练效果,学生昏昏,教师也未必了然。对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计划、循序渐进。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从主旨、材料到语言、结构,面面俱到又无主次之分,分散了学生可能集中在重点、
突破点上的注意力,使学生顾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训练处于无序状态,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复一日,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制定符合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合乎科学的训练序列。作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作文教学的“序”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基于整体目标,在每次作文中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写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科学的高中作文训练序列应具备“三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有阶段目标、每学期都有总体布局、每一次训练都有具体训练内容。(2)定体。重点训练记叙文和议论文。(3)定等级。训练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我校高三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商定了高三作文训练思路:
高三第一学期 着重审题能力(记叙文、议论文)的培养和写作基本素材的积累,重点训练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强化文体规范和试卷规范训练,穿插拟题、扣题和思路结构等的技法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基础等级
高三第二学期 着重就作文的发展等级进行训练,具体分为: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意。重点是新材料作文训练,适当穿插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尝试一点漫画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
(二)强化过程意识。
1、重视写前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要审出题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题目是什么,还要思考何为作文题中最关键的那个“题眼”,然后进行构思,调用素材。
2、强化主体参与意识。
(1)、培养兴趣,激发欲望。脱离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这种情况下的作文课上,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都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奈。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批评的被动牢笼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除了寻找别人的成功之处学习借鉴外,还可以挑出别人习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自由作文,放胆表现。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既有规定作文,又有自由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或名言佳句。作文后讲评课,让学生上台朗读:或片段或全文,台下“评头论足”,各抒己见。总之,把学生看作写作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满怀激情的加以肯定和赞美,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你还可以编辑《日记集锦》《妙言佳句选》《优秀作文选》等,也可以把特别优秀的习作推荐到有关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打出去,使之阔步走上领奖台。通过荐稿发表或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强化主体意识,把“讲”转化为“导”,把“重写”转化到“重人”,把“收”转化为“放”, 把“整”转化为“零”, 把“怕”转化为“趣”, 把“逼”转化为“欲”, 把“苦”转化为“乐”,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三)强化积累意识。
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把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强化素材积累,多阅读课外读物,常咀时文精华,在多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手册。这个手册要分门别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文章概要和写作资料等。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就越有底。
(四)强化文体意识。
1、记叙文的达标训练(以形象感人)要抒发真情实感。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够感染读者,而要想以情动人,最好要写自己有真切体验的内容,并且把这种情感与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生动的细节、真切的心理刻画等结合起来,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抒发出来的感情才可能是真切的、感人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据如下三个原则,即以“我”为中心的原则,细节真实的原则,先感动自己的原则。
2、议论文的达标训练(以理服人):①鲜明的观点②规范的开头③清晰的框架④丰富的材料⑤深刻的思考分析能力训练。这是克服议论文写作中“以摆代论”毛病的重要保证。所谓分析,就是找联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找某一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普遍和个别之间的联系”“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联系”等等,能够把这些联系找充足,就是说理充分;能够找到最本质的联系,就是说理深刻。
3、散文的达标训练(以情动人)。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 中的 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等细节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总之,不管选择什么文体要树立两种意识:树立写自己的知情意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意识,树立再现人生的真善美、批判假丑恶的意识。
(五)强化创新意识。
要想达到我文一出,即让“六宫粉黛失颜色” 的效果,那就得让自己的作文做到“我有滋味”,做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就是最好的途径,创新是优秀作文的最佳选择。
其一是观点的创新,言常人不言之理——见解新颖。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备考中不能一味求稳,要鼓励学生大胆求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2008年江苏高考有一篇优秀作文,在大家大都阐述“好奇心”的益处时,却从反方向立意,开篇即谈“好奇心害死人”,不仅能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而且将话题引入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背景,所以在思想探究上占据了“制高点”。 这一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拿到了发展等级的“创新”分。
要想自己的文章有新意,就需要往纵深挖掘,探究新意。比如以“晒”为标题写文章,一般的思维可能写自然中的“晒”,写晒太阳的惬意,写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等,如果能从纵深去挖掘,晒孝心,晒暗箱操作,晒官场黑暗,晒日本侵华史实,晒藏独、台独、疆独不可告人的目的等,就会给人一种有深度、有厚度的感觉,还会给人一个这个考生视野开阔注意观察生活、目光犀利、见解深刻、有头脑的认识,你的作文分数自然也就高了。
其二是材料的创新,以“让人眼前一亮”为目的——材料新鲜。材料的创新,具体有两个途径:
1、新人新事,吸引眼球。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掘新的材料,关注社会焦点。社会焦点是指某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人或事。这样的事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最能够反映时代潮流、时代精神,是社会的动脉。如前一段的四川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事件,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和感人故事,马加爵特大杀人案,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现象,医疗保险的平民化、普遍化,农民工待遇提高,文坛泰斗巴金辞世,飞人刘翔王者归来等。
2、旧材翻新,别出心裁。能够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并有独到的见解是很好的,如果一时在考场上感到自己对这些时事了解不多,或认识还较浅薄、片面,也可以通过把手头熟悉的材料翻新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如年仅13岁,从全国25万中小学生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2007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初中组唯一的特等奖的、重庆永川北山中学初二学生李雨澈的文章《匿藏在西游记里的表情》的写法对大学老师有启发:“孙悟空·单纯的笑脸,是个可爱的孩子……猪悟能·无奈的笑脸,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沙悟净·老实的木脸,一副人到中年的麻木……唐僧·释然的笑脸,这位老者拥有了一颗禅心……”她把《西游记》里的四个人物巧妙翻新,让人读后不由得拍手称赞。再如2008浙江一考生的《感受乡村》,不是写乡村的美景、特色,而是借此表现一种乡村和城市的特殊感受,表现人们对乡村自然感觉的麻木,视角独特; 其三是构思的创新,选择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构思新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认识。可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也能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关于这一点,在此不再展开。
(六)强化规范意识。
1、卷面:包括字体大小,字迹端正、清楚与否,笔芯的颜色是否一致,是否浓淡适宜,涂改是否过多等都应该注意。平时就要注意对自己的卷面提出严格的要求,不能卷面涂抹过多,不能字迹潦草。
2、字数:是否足够,是否过多或过少。高考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超过800字很多的文章,会占用其他试题的答题时间,同时阅卷老师对于超过字数很多的文章也不会倍加青睐,还有可能会反感,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不能写一些超过字数很多的文章。当然,写的字数不够更是不可以的,因为,高考每少50字要在总分中扣掉1分,所以,不管怎样,要让自己写够800字。
3、错别字:虽然《评分细则》上说出现第3个错别字才扣1分,但如出现过多的错别字,不仅会扣字数分,更会影响老师对你的印象,而老师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作文的总分。因此,如遇到写不来的字或没有把握的字,最好用另一个字去代替。
4、标点:一些学生作文一“逗”到底。一个句子,明明意思已经表达完了,但他偏偏要一“逗”到底,一整段话里就只用一个句号。这么算来,一整篇作文里,也就只出现了少数的几个句号。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感叹号,好像这样,就能给作文增加更多的感情一样,有些陈述句也要加感叹号,这样一来,句子的语气就完全改变了。学生们的书写也不是太规范,句号应该是个空心的圆圈,但学生为了省事,好多都直接点个黑点了事。个别学生另起一行顶格点标点。如果考生在作文中,标点符号用得特别差,就将导致语句不通顺,多半要被扣分。
5、标题:是否醒目、新颖、有特色。评卷标准中规定缺少标题扣2分,而没有标题又说明你的文章缺乏整体感,这样无形中会影响作文的总分。而不恰当的题目,也会导致失分情况的发生。
总之,作文的训练备考应该抓基础知识的积累,如素材、文体知识的积累;抓基本能力训练,如审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一切最终回归到抓思维训练,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度与宽度、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创新性等,唯如此,方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并最终让学生写出高水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