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高考作文备考方案 (5000字)

高考作文2020-11-25 21:11书业网

高考作文备考方案

1、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强化审题构思训练。

3、注意文体要求。议论文力求深刻,学会全面辩证看问题,在技巧上:一是明确观点,二是选好支点,三是联系热点,四是突出重点,五是增加亮点(语言上),六是展示态度。记叙文力求巧妙,要有点文学意味。

4、熟悉掌握一些快速作文的结构模式。

5、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注与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有关的社会热点,注意从报纸新闻中收集作文素材。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谈。

一、是要进行审题训练。现在高考作文加大了审题难度,考生往往拿到题目后抓耳挠腮,半天不能下笔;或瞎碰死套,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高考大部分作文试题结构目前大致定型为四个部分——背景语、启示语、限制语、强调语。审题要做到:

1.从背景语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

2.从限制语入手,审清文章主旨——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

3.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5.从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训练。

二、是要建立题材库。一方面可以梳理教材(不仅是语文课本)中的古今文化知识、人物事迹、哲理名言;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搜集相关出版物(影视报刊、经典著作、名人传记、鲜活时文、睿智心语、文化散文)中的时政要闻、科技动态、热点话题等等,并在作文训练中应用。

至于题材的分类,可以分为社会人生(热点聚焦、人生哲言、战胜挫折等)、美德素养(尊贤尚能、关爱互助、知能修养等)、文化教育(民族传统、创新精神、人文情怀等)、情感思维(亲情友情、民风民情、辩证求异、价值取向等)、理想实践(立志成才、爱国为民、知行统一等)、山川文物(美景佳境、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还要注意具备政治课本中训练过的10个方面的认知能力: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三、是进行适当的拟题训练。如:

1、改装名作,如“道德苦旅”。

2、借用术语,如“心灵比色卡”。

3、援引佳句,如“问世间情为何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

4、妙用修辞,如“飘落心灵的秋叶”,“小心这把双刃剑”,“世界很小是个家”(夸张),“答案在风中飘扬”(引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乡村歌曲),“爸爸,再给我一点爱”(呼告),“我是天才,还是笨蛋?”(对比,设问),“20世纪你美吗?”(反问),“倾听自己的心跳”(借代)。

5、巧用标点“‘三个和尚’新传:变,变,变!”。

6、数学形式(不太推荐)

四、是练熟几种常用模式,以供选用。我们坚决反对写作中的“模式化”倾向和“八股腔”,但是,在高考作文的应试训练中,设计若干套路,精选巧练,以备高考之需,应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如:

①思考感悟法。 作文要写得深刻,源于认识的深刻,认识的深刻,依赖思考的不断深入,并有所感悟。深入思考方法有三:

其一,由此及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由自己“比美”受蔽,联想到齐王“施政”受蔽,进而讽谏齐王,成就千古名篇。

其二,由表及里。如《白毛女》创作主题的演化过程:反迷信——反迷信、反封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其三,由个别到一般。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②众星捧月法。“众星”指多个材料,“捧月”指表现主题。材料丰富,文字则力求简省。

③联想求新法。为了避免内容单调或者为了打开思路,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发散思维,寻找新意。联想的方式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通过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作为一种创新突破的手段,当然有着明显的效果。

④对比映衬法。运用对比,往往能凸现出材料的深刻内涵,而且可以使文章具有曲线的美感,议论文中常见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说理。记叙的内容,也可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⑤以退为进法。先反向蓄势,把感情或情节或气势推向高潮,再逆向回跌,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人胜。关键是转换处要恰当,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要在高潮处逆转。

⑥虚实转化法。有时,题目是虚拟的、隐寓的,可以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使它隐寓的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1年高考题“诚信背囊”的材料,都可以写实写真。有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我们却能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虚写。写景,可以借助于非眼前的虚景——过去的景、未来的景、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以借助于非真实的

人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比喻的,象征的??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以借助于非现实的事情——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来反映真情实事;说理,可以借助于“形象”的塑造——人类社会的,自然界的——来传达逻辑的力量。虚题实写,实题虚做,思路就活了。

7、误会巧合法。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如果是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诸如此类,设计种种模式,平时练熟几种,考试时根据题目和材料,选用其一,驾轻就熟,总比茫无头绪、临场苦索强得多。

用写作训练思维,

用思维促进写作。

研究达标训练

高考佳作的五层目标:

切题

明晰

充实

文采

创新

研究达标训练

(一)记叙文的达标训练(以形象感人)

1.突出的中心-主题感人

2.流畅的叙述-过程引人

3.生动的描绘-细节动人

4.适当的详略-剪裁可人

5.巧妙的点题-情感扣人

绕 道

山里边,有那么个小村子,村里的一间小屋里,住着爷孙俩。也不知啥时候起,村里的人时兴到镇上去赶集。小镇在山的那一头,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才能到,好些人大清早就起来,翻山越岭的,就为了到镇上转转,看看有什么好东西卖的。

老头子听到这消息,也想凑个热闹,于是拉着小孙子一同往镇上去。走到了大山面前,老头子对孙子说:“山太高,咱们绕道吧。”

小孙子很听话地顺从了。走着走着,遇到一条大河,老头子想了想,对孙子说:“河水太凉,咱们绕道吧。”

也不知走了几里路,碰上一个陡坡。老头子搔了搔头皮,对孙子说:“坡太陡,咱们绕道会好走一些。”

好不容易到了镇上,爷孙俩发现,集市已经散了。买东西、卖东西的人早就回家去了。留在他们眼前的,只是一片渐渐冷却的空地。

孙子好奇地睁着大眼睛问:“爷爷,为什么你总要绕道呢?看别人不绕道的,都比我们走得快。”

“傻小子!”爷爷摸了摸额头,擦去不自然的汗珠说,“不绕道走,多费力呀!你没看到那些不绕道的人,走得呼哧呼哧直喘气。咱们绕道走虽然多花一点时间,可是多轻松呀,花一点时间没什么,聪明人才懂得绕道呐!”老头子越讲声音越大,似乎真的看到不绕道的人那疲乏的样子似的。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努力想象着不绕道的艰苦劲儿。回家的路上,爷孙俩还是像来时一样,高山,绕!陡坡,绕!大河,绕!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绕着过去,孙子也慢慢习惯了,遇到困难不绕道,才是傻瓜一个!

老头子病了,叫孙子赶紧到镇上请大夫。他喘着粗气,断断续续的说道:“你??你千万要记??记得??”爷爷病了,这可不是小事。心急如焚的孙子还没听完就拔腿跑出了家门,路上,他记着爷爷平时的教诲:“要绕道??”

当孙子领着大夫跑完了十弯八曲的山路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老头子睁着一双大眼,已经没气了。

听村里的人说,老头子最后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叫他绕道??”

研究达标训练

(二)议论文的达标训练(以理服人)

1.鲜明的观点--智慧美

2.规范的开头--语言美

3.清晰的框架--理性美

4.丰富的材料--厚重美

5.深刻的思考--境界美

从实际出发选择成功道路

面前有一条河流,是趟过河去,还是绕道到桥或渡呢?如果面前的不是河,而是人生路上的一座大山呢?是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抑或是绕到平坦的大道上呢?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走捷径固然是快,但却往往有急流险滩,或是猛虎长蛇;绕道虽慢,然而却是康庄大道,笔直平坦。在这个艰难的抉择中,麦哲伦选择了前者,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在穿过马鲁古群岛后,麦哲伦的船队没有选择经马六甲海峡北航印度再沿东非南下的远路,而是冒险横跨印度洋到好望角,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开辟了新的海上商路。“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之一,他在由汉中出关中的六条道

路中,从不选择最近的子午谷,而是宁愿绕到陇西再向东进攻,结果也获得了多次胜利。可见,走捷径和绕远道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必要的时候,绕道是难免的。由瑞金到延安,直线距离不过三千里,何必长征万里呢?不就是为了躲避“捷径”上的强大敌人吗?事实证明,该绕道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绕道,“明知山有虎,就是绕道行”。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目的都是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样,无论哪一条路,能通向成功的就是我们选择的。至于高低优劣,就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了。当捷径是最佳选择时,我们要大胆走下去;如果绕道的优点更明显,做个诸葛亮又何妨?

研究达标训练

(三)散文的达标训练(以情动人)

1.明确的主旨——神(韵)趣

2.多彩的开头——风(彩)趣

3.寓意的物象——理(性)趣

4.自然的过渡——(穿针引线)

5.澎湃的激情——情(商)趣

正道直行,矢志不渝

“在这世间,也许从来没有直路。你想到达理想的彼岸吗?请绕道吧!”这种颓丧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望着眼前横无际涯的江面,感受到了江水刺骨的寒气,怯步了??

我怯懦吗?不!翻开史册,老人们为理想强行趟水过河的,能有几个成功?比干不懂得绕道,斗胆直言进谏,结果被商纣挖去心脏;屈原不懂得绕道,可谓“正道直行”,结果遭放逐,终于死于汨罗江;岳飞不懂得绕道,立志“踏破贺兰山缺”,结果还是惨死风波亭,三十功名付诸尘土。看着一位位老人一一在冰冷的河水中罹难,我踌躇了。

举目上游,那里有桥,放眼下游,那里有渡,我的心豁然开朗——绕道,不是一个好主意吗?“这世间,从来没有直路!”那种像鸦片一般的声音,麻醉着我。我望着争先恐后向桥奔去的年轻人,又陷入了沉思。

西方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则更直白:“曲径通幽。”绕道有何不可?背绳墨以追曲,何过之有?纵观历史,秦桧不是走投降金国的小径,成为权倾五国的宰相?汪精卫不是走向“曲线救国”的渡口,成为魏国的首脑?绕道,无可厚非,因为这世间根本就没有直路!

突然,河面上刮来一阵寒风,我不由得打了个冷颤。它怒吼着:“我将把秦桧这种绕道者统统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霎时间,桥塌了,船沉了,绕道者的两鬓斑白了。至于我,仍立在岸边,却清醒了。

高二作文系列 2008-2-25 寒风呜呜地吟唱,似乎在奚落着绕道者的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更是在哀悼那为理想殒身不恤的老人。他在寒风中倒下了,长眠在永恒的冰河中,可是,他却化为了人们心底一座不朽的冰雕。尽管他的灵魂在寒冷中消逝,可他的心灵,却化作了阴暗的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恒星,永远在历史的星海中熠熠生辉。那些绕道者们比起他,真是尘埃之于长城,鸿毛之于泰山。

寒风过去了,我平静下来,望望桥渡,分明还完好。然而已没有年轻人愿意绕道而行。我和他们手挽着手,忍受着透骨的寒气,朝理想的彼岸走去。

浓雾散去了。老人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绕道吧,这世间——从来——没有直路!”那可耻的声音如此微弱,如游丝一般。 我坦然而欣慰地笑了:“那又如何?历史的车轮,我们推动;人生的直路,我们踏出!”

研究评改方式

教师评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师生互评

研究讲评效果

以优秀文章“领跑”

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集体修改,使文章“升格”

列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指出此次作文的优劣

温馨提示:

1.“切合题意”与“书写整洁”是每篇文章都必须做到的,是取得高分的前提,应常抓不懈,决不手软。

2.每阶段训练要有系列,每次训练要有重点,分项分层突破,不要求全责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曾经看见一个老人在寒风凛冽中趟过抚河。老人在河边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然后顶着衣服一步一步走下去。我喊住老人,我说上游有桥,老人说晓得;我说下游有渡,老人说晓得。但老人没有回来,他一步一步离我远去,在呼啸的寒风中走向对岸。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后,有无数年轻人也要过河,但在河边他们停下来了。他们问我附近有桥么,我说上游10公里有桥,下游10公里有渡。年轻人听了,立即离开河边,或上或下绕道而去。有一个人,或许嫌路太远,没走,它脱下鞋,一步一步走进水中,但当冰冷的河水没过膝盖时,那人停住了,继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来,穿好鞋离开河边也绕道而去。 请以“绕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 6 -

  • 2015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解读
  • 高考满分作文 [1500字]
  • 2015高考作文最热主题大猜想
  • 2014全国高考作文题一句话评说
  • 2010--2015年全国卷英语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