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2014年03月18日(星期二)华民集团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一次既深刻而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办公室雷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爱国精神。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刚到达博物馆外面的时候,我们就被眼前这个雄伟的、气势磅礴的建筑物震慑了,博物馆的正面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金色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初次来到国家博物馆,置身其中的我感觉自己突然变得很渺小。
在服务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入口,待一系列安检过后,我们来到了展馆内部。环顾四周,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基调,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央大厅,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书法作品;第二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毛泽东雕塑作品;第三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与毛泽东相关的油画、国画等绘画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几尊有着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毛泽东雕像,将毛泽东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多数展厅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层,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宽敞的走廊,走廊的左边是大美木艺展厅,此展厅所展览的近百件家具,均为中国明清时期家具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巅峰时期的代表。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明清家具的造型和工艺特点,感受明清家具所蕴涵
的深厚、柔美、风雅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进而深刻认知中国古代家具之“大(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国家博物馆观后感)美”之所在!
出来木艺展厅的对面是商邑翼翼展厅,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该厅展示内容主要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为主,是高度发达的商文明的物证。从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信仰空间、甲骨文字、戎马生涯、贵族生活等方面对晚商贵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展示。
除了展厅里面,在博物馆的公共区域也随处可见一些展品,路过三楼的公共区域我们还参观了宋代石雕艺术,有辅以武士、四神、妇人启门等,展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墓碑雕工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惟妙惟肖的侍女形象,有的奉梳妆洒扫,有的侍饮宴起居,有的献歌舞音乐,各有职司,分工明确。她们眉目传情,欲语欲动,使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宋代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更能感受到雕塑家精湛的技艺。
来到四层后我被名为“友好往来 历史见证”的展厅所深深吸引,展厅里面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的展示,这些礼品见证了新中国60余年辉煌的外交成就,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从中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受礼厅出来再往里走是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展厅,这里的雕刻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透露出原始朴拙的生命和自然之美。我深深的觉得非洲雕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与非洲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工具,反映了非洲人朴素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通过这些石像、青铜被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
带着对石像和青铜器的那种质朴的感怀,我们进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这里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简直美不胜收。
最后,真的很感谢这次活动的举办,让我们更了解国家的历史。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在此我只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同时希望能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但是,这可能也将成为此次活动中唯一的缺憾,因为这里太大了,大家不得不拖带着还没参观完就已经疲惫的双脚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带着感慨和意犹未尽期待着再一次回到这里,去感受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遭遇的数千年未见之奇变;去领会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
——XXX 2014年03月27日
篇二: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国家博物馆之旅伴我成长
今年暑假期间,我爸妈带我去了祖国首都--北京。7月11日阳光明媚,我凌晨4点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并参加了升旗仪式,还有幸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气势磅礴。它位于天安门的东侧,东长安街的南侧,与人民大会堂遥遥相望。
在国家博物馆里,我的感受最深的是负一楼的“古代中国”板块,“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那不仅有稀世珍宝,例如:四羊方尊------一个青铜“鼎”,四个角各有一个羊头;鱼纹盆---一个刻有鱼纹的红泥盆……而且还让我懂得了人类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那时人猿刚进化成“直立人”,能用两只脚行走。他们只用一些小石子在地上刻字。后来出现了甲骨文,并且他们再一次进化,成为半智人,会雕刻石器,那是新石器时代,知道了以前没现代的设备工具,还有人能做出那么好青铜器、漆器、瓷器等。至唐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通过这次参观,我不禁感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里展示了中华人民的强大,还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育才小学蔡金博
篇三:参观国家博物馆有感
参观国家博物馆有感
上周周末,我们班的党员、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一块儿参观了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感触很深。国家博物馆是原历史博物馆向四周扩建后重新命名的。站在国家博物馆的门前,一种宏伟、庄严的气氛就笼罩在我身上。国家博物馆的庄严肃穆与整个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和谐辉映着,仿佛与比邻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诉说着中国复兴的辛酸历程。走进国家博物馆,我的心陡然沉静下来,长安街上喧嚣的车流仿佛都化成了无声的岁月之河。 首先参观的便是复兴之路主题馆。主题馆通过展出“复兴之路”大型图片、雕塑,结合声光电,借助珍贵历史文物,向人们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时代变迁,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才真正走向独立,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成为大国、强国。在《复兴之路》展览中,我从首厅到尾厅,认真听取专家的讲解,认真观看每一个阶段的陈列,认真阅读展览中流动的沉重而恢弘的历史。我仔细阅读着每一件珍贵文物背后的含义,仔细聆听着每一个讲解背后的深远意义。从鸦片战争到党的成立,从党的成立,到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到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筚路蓝缕,终于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艰苦而又豪迈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饱经沧桑的历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沉重.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勇敢无畏地应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认真而踏实地走着,慢慢实现着复兴之路。
由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家衰退,积贫积弱。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我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家四分五裂,不断被割地赔款,国之不国,人民苦不堪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挽救落后的中国,中国被北洋军阀分割得四分五裂。就在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新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从此,历史的巨大重担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而奋斗。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胜利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改革开放伟大构想的提出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从一国两制方针的构想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提出,中国根据国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针策略,为民族复兴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当时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勇敢而理智地应对一切。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时刻都清醒地意识到该朝哪里奋斗,用正确的航标指引着中国人民的前行之路。
时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来的温饱到现在达到小康,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享受,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第一个芯片的诞生,
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香港,澳门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都表现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经融危机,局部战争,恐怖主义,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然而中国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了不惧困难沉着应对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国渡过了难关,走到了最后的胜利。 在取得了如此多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提出了要戒骄戒躁,保持事实求是、认真务实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用清醒的头脑向着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沉着而稳重地前行。
中国的历史象一个幻灯,它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上,放映出明亮的片子,展示那些造福的善人和天才的勇士们在怎样走着荆棘路。这些闪光的图片把各个时代、各个阶层都展示给我们看。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中华民族的一段漫长历程——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历程。中华民族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难,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必将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盛。
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增强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伟大的祖国让我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