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观后感
篇一:《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书目名称:《社会心理学》
作者:崔丽娟、才源源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 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 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 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些认识,所以我想就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美国心理学家J· 布鲁纳指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教师的影响呢?”“学高 为师,身正为范”,自古教师就被赋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而且,教师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具体贯彻者、实施者和体现者。因此,在儿童社会化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我即从两方面说下我对于第二编中谈及的关于社会化在教育中的体现的感想。
一、教师威信。有威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思想活动,把高深的伦理原则与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物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实现其社会化。
这些都能从我们身边找到具体的体现:比如,当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的知识如果是真的,所提出的意见与希望是正确的,他们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此外,学生还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富有鼓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我还发现,学生对于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获得表扬会感到愉快、自豪,从而产生想要表现更好的愿望;而未获得表扬的学生会去积极争取;而即便获得批评甚至处分,也会有所触动,心服口服,并决心改正。此外,学生还会把有威信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榜样,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中加以仿效。
二、教师期待。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所以,要想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因为当教师准确地认识学生的能力和成就之后,对学生给予某种希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师生间在彼此交往中发生了某种微妙作用,产生了一种默契,因此提高了学习成绩。
小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幼儿园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都既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但不可否认,这两大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了解和沟通的地方。
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 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记得比尔盖茨说过:“假如你有的只是一个榔头,那么你就希望你面临的问题都是一些钉子”。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与你对世界的观察,理解联系起来。同时,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转化旧的知识是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样就出现:学物理的人看到的是个物理的世界。学心理学的人看到的是个心理学的世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号:090703013
专业:项管Q0941
姓名:赵叁林
篇二:关于心理学的观后感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虽然很多人都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选修心理学的同学。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
刚刚提到的心理咨询或是心理治疗属于心理学中的临床心理学范畴,而心理学却远不止这一点。心理学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心理健康心灵愉悦的学问,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收获到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与心理境界。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有句名言,“爱和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或许这正是心理学带给他的,也是心理学将会带给我们人类的。
心理学的分类非常复杂,细分出来比如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这些大类之外,还可以有什么职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近百个类别。但实际上平时我们接触到的,或者说在大学阶段会学的就少很多。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心态,处事,行为活动也必然有所不同。而处在大学阶段的我们,心态的自我调整尤显重要。诚然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有人性格乐观,积极向上;而有人沉默寡言,消极忧伤,人的性格特点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比如A型性格的人易导致冠心病的产生,B型性格的人有可能患癌症,因此学习心理学必不可少。
心理学对个人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心理治疗对于那些经历巨大灾难无法恢复的人更有重要意义。汶川地震时,温总理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看望了羌族孤儿刘小桦,温总理带着硬咽的叮嘱和刘小桦不断哭泣的一幕,让亿万国人为之感动。当记者在绵阳市社会福利院见到刘小桦时,她不断地对记者说:“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的。”对爸妈的等待,已经成为这孩子走下去的心理支撑。 记者在探访刘小桦时,偶遇从浙江赶来为刘小桦作心理治疗的国家卫生部心理专家赵教授,在专家的引领下,小桦在记忆中重回灾难现场,巨大的悲痛使她泣不成声,赵教授几度尝试重组小桦的记忆信息,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禁兴叹:“这是我工30多年来遇到的最为艰巨的心理治疗。”小桦把她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爸妈正在翻山过来接她,这已经是她心里仅有的一点空间,一旦她要面对更为残酷的现实,后果难以想象。因为每个人都是感性动物,所以在面对一些重大灾难时一般都会产生不良消极情绪。特别是遇到连续挫折时,如果不能把心理上的阴影去掉,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仅是重大灾难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在大学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瓶颈阶段,比如考试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好,生病了迟迟不愈??这时情绪往往变得低落沮丧,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找人倾诉,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难过或是不快的事情。
我曾看过的电影《深海寻人》的简介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城市中每100个人就有9个需要看精神科医生。” 神科医生高静(李心洁 饰)在工作中凡事以病人的健康为重,深得同事喜欢。在书店她与一名男子擦身而过,男子买下她想买的摄影书,高静感觉有些奇妙。
小凯(梁洛施 饰)是高静的病人,从外地休假回来后带高静参加一个摄影展,高静意外地发现摄影中的正是潜水的自己,更意外的,摄影师正是那天在书店遇见的男子,也是小凯的哥哥——考古学家陈国栋(郭晓冬 饰)。国栋将那天买下的书送给高静,二人从此堕入爱河。
为了向高静求婚,国栋和高静、小凯前往与那国岛,潜入海底深处找出藏在那里的钻戒。谁知国栋出事了,只打捞起一具无头的男尸。高静由于太过悲痛而失去了关于那件意外的记忆,小凯对自己态度异常冷淡,高静寻求院长(梁家辉 饰)给自己做催眠,然而催眠之后
幻觉更多。
对于真正的无神论者而言,不是父亲死了,而是父亲是潜意识的。其实心理医生是个很危险的职业,每天接触不同的心理疾病,给予帮助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自我检测,进行自我分析。他们才是最容易换上心理疾病的人,只不过他们的这些病症会有不寻常的表现形式,并且深邃的不可琢磨。
在豆瓣电影中看到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影评:精神分析的重要奠基人物是著名的大夫弗洛伊德,人的“三我”心理结构几乎影响了现代人的世界观念的理论,此后的荣格以“集体无意识”闻名天下,而上个世界中叶,德国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以及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结合的社会批判理论名噪一时,法国则有个绝对的异类拉康,干脆“借尸还魂”颠覆了弗洛伊德,宣布“人不能是自己”。在本片中,主要依据弗洛伊德“梦是意识的伪装”理论而来,如李心洁的角色在医院里的杯子,给他看病的大夫,看的报纸上的内容都进入了她的意识世界,其原理就像“日有所遇,夜有所梦”,当她看见意识世界中的自己时,又有了一点拉康“镜像理论”中的自我审视与认知的意味。
当我们剥离了这些幻境的遮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在社会压力过大的工作者,精神失控失手伤人的故事。最终经过努力自我配合治疗,走向了大海的方向,在这里,大海既是吞没了生命的地方,又是新的生命孕育的地方,基调还是明亮的,给人以希望的力量。
影片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其中夹杂着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应用,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学的内容,这毫无疑问地使我们这些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犯罪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它具有明显的不合作性,因此只能从犯罪的外部表现来推敲其犯罪的内部心理状况。在影片中,真正杀死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就明显表现出不合作性,他用谎言骗过了警察的问话,但是他破绽的言行终究逃不过精明细腻的彼得森大夫的侦查。所以侦探犯罪心理比一般人的心理要难得多。
在心理学上,情结是这样定义的:指人们总想去解决而又总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近代心理学便出现了很多情结,如恋母嫉父情结,自卑情结,犯罪情结等。在影片中讲述的就是其中的犯罪情结。
还看影片中的个案,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医生一夜之间以“爱德华”的名义出现在众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此人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惨死。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直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纵观此片,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现彼得森医生与男主角的咨询片断,还有对于梦的记录,梦的解释等等。
从心理咨询来讲,首要的原则是积极关注,消极对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面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
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再说影片中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令人拍案称奇。当事人的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剧中的彼得森医生就是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仔细推敲,逐个分析,终于揪出幕后真正的凶手,还她的爱人一个清白。
综上所述,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觉得此片应该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篇三:心理学读后感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最近到图书馆借了本《每天一个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学的类别了,闲暇时翻阅了一番,获益颇多,现在特地将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标准答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但这样的回答却使人对它有很多的误解。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认为心理学家能看出人们在想什么,会洞悉别人的情感,甚至认为心理学可以用来算命。应该说,这是对心理学的误解,那么心理学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不然。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总称。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总称。所以这样说来,心理学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心理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我们熟知的感觉、想象、情感、意志及个
性等等都是心理现象。人与人的沟通、互动的技巧,人际间的压力及人际不良关系,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表现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学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因此熟知各种心理学常识和心理学技巧,并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对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没有一个认识,那么在说话做事当中就难免遇到一些小的状况,道路也不会像别人那样畅通了,而且在熟知心理学技巧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够对自己出现的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必要的调整,让自己的身心更加愉悦,生活学习的效率更高。
《每天一个心理技巧》中主要是通过诸多化解心结的故事和技巧使读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成为身心皆健康的现代人。
比如说书中就介绍了如何克服愤怒、焦虑、虚荣悲观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绪,以及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如何让自己受人欢迎,也介绍了青春期的心理调试等等心理技巧,读来受益匪浅。
因为《每天一个心理技巧》也蛮厚,书中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陈述给大家,下面就简单的举个例子,来告诉诸位这本书是怎样将看似抽象的心理问题告诉群众并产生一定的激励性的:作者想要说明人们不能够恐惧失败,于是先陈述了一段话“有个人的个人简历是这样的,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生意再次失败、25岁当选州议员、26岁情人去世、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1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7岁当选国会议员、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美国总统,这个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很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能够比它更加令人听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失败,只要告诉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错!”然后你就会发现,在以前你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上,现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来。林肯的真实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要恐惧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有一个人来完成,那就是你。因为
最终有一天,你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通过一个简单、真实的例子再加上后来的一些通俗易懂的陈述,就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要恐惧失败的好处和心理暗示、自我鼓励的方法,今后在遇到了相关的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了。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的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目的。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
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通过以上我个人的一些小的浅显的感悟,相信大家也能够看到心理学的一些本质所在,的确,心理学就是这么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它的本质就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但也没有当初我们认为的那么神秘,全然隐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很好的运用好心理学的各种技巧和处事方法,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的美好,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注:《每天一个心理技巧》当中便介绍了许多的心理技巧和常识,以上额一些感受也是受其启迪的,现特地将其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 郝氏春秋2012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