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国旗下讲话
篇一: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国旗下讲话
纪念伟大的民族胜利,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金秋九月,大地流金。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学习与生活。今天是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我演讲的主题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胜利,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
时间如白驹过隙。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整整70年,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追思70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民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难,然而,正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所讲的那样,苦难有时候也许正是辉煌。
是的,70年前的今天,中国以牺牲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换来了日本侵略者规规矩矩的坐到了桌子上来,向世界宣告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将中国拖入了一个苦难的深渊,一个地狱的深渊,一个不堪回忆的深渊。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望这段历史,纪念这次胜利,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更应该铭记和传承的是那段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史诗中凝聚和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时时在心里叩问。有些精神,你很难用言语总结,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热泪盈眶,充满力量。是的,这是一种磅礴的力量。抗日战争,那雄伟瑰丽的抗争图景,每当展开之时,总像积蓄已久的瀑布,直下银河冲入九天。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
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军人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妆点了每一寸山河每一分土地。一次次会战、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围城、一次次呐喊、一次次奇袭,一次次浴血奋战、一次次同归于尽、一次次弹尽粮绝、一次次英勇牺牲。在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牺牲的,有数以百计的将军,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还记得吗?在异国他乡,在71年前的缅甸野人山山区丛林,面对日军的追击堵截,一支英雄的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官兵在师长戴安澜的带领下,跋山涉水,艰苦奋战,最终戴师长在突围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他在写给自己妻子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为国家战死沙场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不朽的铮铮铁骨。当满是血迹的灵衣覆盖着戴安澜师长的遗体到达昆明时,数十万百姓自发在街道两旁躬身迎接,迎接自己的英雄回家。毛泽东同志听闻戴师长殉国的消息后,亲笔为他写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杨靖宇、左权、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一种精神。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头可断而身不可屈,命可无而气不可绝的精神!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起了这个民族在一次次苦难、一回回屈辱中奋起抗争,永不言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
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有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武警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进入火场抢险救灾。随后的第二次爆炸中,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抢险救灾,战胜困难。在牺牲的消防战士中,有我们学校优秀的毕业生王琦烈士。他在危急来临时刻,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大灾面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学习,坚守岗位,来告慰英灵。
同学们,新学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将开启新的希望,承载着新的梦想。这里,我想向同学们提出两点建议和希望:
一、 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身素养。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成败。比如:我们不少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是头脑不聪敏或者是智力差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习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和静学日活动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希望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做一个文明守纪、健康向上的合格中学生。
二、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同学们,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我们要珍惜这美好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六年级的同学,作为起始年级,你们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八年级的同学们,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更要珍惜每一天,你们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再接再厉。
九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此时的你们,汇集了老师们更多的目光,倾注了家长更多的心血,你们将担负着希望,开始最后一年的冲刺,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你们人生的关键一搏。毕业班的同学们,你们已经为实现你们的理想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心血,我希望你们在最关键的一年里,制定好计划,明确目标、增强信心、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一定能跨进理想的大学和高中的殿堂。
同学们,一个人活着,就要诠释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如果生命是一朵花,那它就应该绽放在飞雪连天的冬季,让寂寞无助的心灵得以温暖与慰藉;如果生命是一棵树,那它就应该直立在荒芜的旷野,让天涯孤旅者能有纳凉小憩的地方;如果生命是一枝小草,那它就应成为葱茏原野的一分子,点缀盎然的春意。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的价值只有拼搏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我衷心地期待同学们,在初中生活中,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只争朝夕,奋发学习,走好你们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一段路程!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徐庄子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获
取成功的平台,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策马扬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
篇二:国旗下讲话
新学期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新年好。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学期的开始。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新学期的开启,就意味着新的祈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的开始,可能我们不少同学在新学期开始给自己制订一个新的奋斗目标,立下一些雄心壮志。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所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一个成功者的秘诀。
台湾作家刘墉在《做个快乐读书人》一书中写到:“天才实际决定在个性,谁坚持得久,谁就是天才……”天才的个性就是坚持,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者都证明了这一真理。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间大家最初都是怀着同样的愿望,同样的信念来学习攻读,然而,最终有的同学成功了,他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有的同学却半途而废,为什么每个人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就在“坚持”二字上。谁坚持了,谁就成为成功者,谁半途而废,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
同学们:人生之路漫漫长兮,有多少坎坷需我们去踏平,有多少荆棘,需要我们斩除,目前面对一道道学习上的难题,面对一个个需要我们征服的难关,我们深信,你们会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一天才的个性,赢得最终的胜利。
孔子的“每事问”
孔子名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诞生于春秋时代的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自幼勤奋好学,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的学习志向,开始走上了自学的道路。他不仅刻苦努力,认真读书,而且虚心好问,他的许多学问是他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得来的。他问过有名的学者,也问过普通的农夫;他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梳者小辫的孩童;他还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能够“不耻下问”。从这当中,他体会到一个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毛主席说过:我们要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因为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小养成这种勤思善问的好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天在升挂国旗的时候,雄壮的国歌总是激励着我们的心:“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它像一声声催人奋起的冲锋号,呼唤着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为《义勇军进行曲》,是由我国著名戏剧活动家、诗人田汉做词、著名音乐家聂耳作曲的。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中国人民遭受日寇铁蹄的蹂躏,纷纷奔赴抗日前线,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当时田汉写了一部描写抗日英雄儿女的电影《风云儿女》,其中主题歌歌词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句被著名的青年音乐家聂耳看到了,他热血沸腾,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首词,脑海中涌现出一个个英雄儿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冲向前去的壮烈场面。激情化作铿锵有力的音符,《义勇军进行曲》终于诞生了。这首歌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保卫祖国的心声。因此,这首歌一诞生,就立刻传遍了全国,无数革命志士唱着他去冲锋陷阵,唱着他在敌人的牢笼里等待着胜利曙光的来到。这是一首抗日的歌,是一首争取民族解放的歌,也是一首振兴中华的歌,这首歌不仅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祖国的兴旺努力奋进。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决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当我们每天清晨听到唱到这首象征中国人民战斗步伐的歌曲时,就应该挺起胸膛,满怀信心地“前进,前进,前进,前进,进!”
天天都是环境日
21世纪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同在,希
望与困难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极为密切,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很久以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开幕,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以后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今年的环境日已过去两天了,但人们对环境的思考和保护永远不会停止,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应该天天都是环境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澜。碧海蓝天,看海鸥飞翔;冰封雪飘,听松涛轰鸣;莺飞草长,闻鸟语、嗅花香。清晨,观赏大海分娩太阳;夜晚,清数广宇闪烁星辰;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
美丽的自然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带来了美丽的生活。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造福着自己。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滥建厂房,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灾频发,噪音刺耳,臭气熏天,
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河中死鱼漂荡,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废渣成堆……人为地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掘坟墓,早在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就曾发出警告:南极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1.2亿人口生活在混浊的空气里;12亿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家园吧!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天天都是环境日!
篇三:国旗下讲话
抗震救灾小英雄的故事
值周教师罗鸣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你们还记得吗,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地震发生后,灾区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救灾事迹。
张春玲,今年13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3岁时的一次意外,让她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五根手指每根均只剩两节。在这次四川地震灾难发生之时,她不顾自己重度伤残之躯三次冒死返身救同学。获救的同学哽咽地称赞她是“美丽的小天使”。后来,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地震发生时,正在宿舍里午休的张春玲和同学们被剧烈的摇晃惊醒,“地震了,大家快跑!”一声喊叫让宿舍炸开了锅,大家慌忙跳下床向外冲去。由于房间就在一楼,张春玲很快跑到了200米外的麦田里。这时,刚刚站稳脚跟的她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宿舍楼第三层重重地垮塌下来,烟尘顿时弥漫了校园上空。
“救命啊,救命啊??”喘息未定的张春玲循声望去,发现同学苏小琴正被砖石压住,动弹不得。没有犹豫,张春玲踩着晃动的大地,趔趄着向苏小琴奔去。对于右手只剩下两根关节的张春玲来说,压在伙伴身上的石块像有千金重,倔强的小春玲就跪在地上用肩头顶开石块。随后,张春玲又咬紧牙关背起脚被砸断的苏小琴,跑回空旷的麦田。
救人心切的张春玲安顿好苏小琴后,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向垮塌的楼房冲去,一个被乱石砸伤的小男孩正在那里挣扎,当张春玲精疲力尽地把小男孩背到安全地带时,同班的杜艳梅又在废墟中向她呼救。
这时的宿舍楼已岌岌可危,随时有整体坍塌的危险。冲进去,等待张春玲的就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在险境面前,被钢筋瓦砾无数次划伤的张春玲再次迈开脚步,为救同伴她要豁出性命搏上一搏。在遍地狼藉的危楼内,张春玲顺着杜艳梅的哭声找到了她。张春玲一边安慰杜艳梅,一边和赶来的老师一起将挤在两块预制板中间的杜艳梅抬出。
晚上,同学们被转移到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其中的20多个受伤同学急需照料。老师人手 不够用,懂事的张春玲就主动组织了10多个年纪大些的同学,和乡上赶来的赤脚医生一起给同学们喂药、喂水,细心的她还从学校食堂的废墟里挖出粮食,并找来一口锅为同学们熬起了 稀饭。看到有的同学哭泣,13岁的张春玲像大人一样安慰起他们来,还掏出纸笔,给温家宝爷爷写了封求救信,然后念给大家听。同学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第3天, 当救援部队翻山越岭徒步来到南坝镇石坎乡时,又累又饿的救人小英雄张春玲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地。
张春玲的这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
主讲人罗鸣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礼仪教育,做文明小学生》。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城市的脸面,是国家的脸面,更是学校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学校形象,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向同学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做到举止端庄,言行文明。我们要着装得体,体现出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可是看到校园中随处丢弃的牛奶盒、饮料瓶,听到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吗?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我在此想对同学说:校园的整洁要由我们的双手创造,同时我们也享受着整洁校园带给我们的愉悦心情,每天入校,每次向老师问好,无时无刻“和谐”都充满着校园。
着装得体,仪表规范;同学间互相理解、宽容待人;课间不喧哗、走路靠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服从值周学生的管理,接受老师、家长的正确教育;得到帮助,主动真诚地说声谢谢、学会感恩、有责任感等等。所有这些文明习惯,正是从本质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的基本礼仪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礼仪是全民所需。
同学们,何不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你将受益终生。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把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常挂嘴上。见到老师和同学要主动问好,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别人.
同学们,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