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墓志铭200字
篇一:云霄二中2013届高三(上)阶段检测试卷(二)
云霄二中2013届高三(上)阶段检测试卷(二)
语 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秋以为期。(《氓》)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3)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4),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5)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二)课内文言文(10分)
2.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五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顾.计不知所出耳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固.一世之雄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纵一苇之所如.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2)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其无礼于晋 使工以.药淬之
B.阙秦以.利晋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君何以.知燕王 不然,籍何以.至此
D.樊哙侧其盾以.撞 遂拔以.击荆轲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越国以鄙.远?的?鄙?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项伯杀人,臣活.之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D. 齐.彭殇为妄作
(4)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日以尽矣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深 学不可以已
C.距关,毋内诸侯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5)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而莫之夭阏者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求人可使报秦者 ⑦树之以桑⑧蚓无爪牙之利 ⑨籍何以至此
A.①④/②⑥⑧/③⑨/⑤⑦ B.①④/②⑥/③⑨/⑦⑧/⑤
C.①④/②⑥⑨/③⑦⑧/⑤ D.④⑦/①②⑥⑧/③⑨/⑤
(三)课外文言文(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宋]范仲淹
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君时任?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域,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青涧东北一舍而远,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需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①,土卒无不感泣。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者咸股粟请命。由是属羌无复敢贰。
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青涧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及终,史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吾志必立,吾力是陈。捍虏之志,义②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节)
[注] ①瘳(chōu:病愈。 ②义(少):安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遗:埋没 .
B.尔攻其石,屑而出之 攻:开凿 .
C.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 易:代替 .
D.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 署:委任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子泣血请铭于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请因其废垒而兴之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
C.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D.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世衡有勇有谋,他率军民筑青涧城坚守边塞,凿井以解无水之患,击败了隔河对峙的敌军。他恩威并施,收服了环州的属羌部落。
B.种世衡视兵如子。他专门派一个儿子去探视伤病的士兵,负责他们的饮食治疗,到期没能治愈还要责罚儿子,士兵都大为感动。
C.种世衡治绩卓著,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一致推许。皇帝下诏褒奖他,长官大力举荐他,逝世之后,吏民百姓、外族酋长都来吊唁他。
D.范仲淹认为,种世衡是名门之后,既立有大志,又努力作为,他捍卫边疆,安定百姓,日夜辛劳,忠于职守,但英年早逝,功业未成,令人叹惜。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6分)
(1)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3分)
译文:
(2)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3分)
译文:
(四)古诗词鉴赏(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2)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操从郭嘉计领二十万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刘备使孙干往河北见袁绍,袁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许昌,刘备只得孤军迎敌。刘备势单力孤,全面溃败。
B.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离开曹营寻找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于桃园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直至关羽斩了蔡阳,经由刘备出面解释,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
C. 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D.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子夜》)
E.?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莆似乎努力抑制着忿怒的爆发,冷冷地说。
吴荪莆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恨。
F.吴荪甫劝告赵伯韬凑出五十万,压住公债行情。赵伯韬认为那是危险的做法,不同意。吴又劝赵伯韬和他一起凑足五十万,并不断鼓励和激将,赵伯韬说?冒险的事情我是不干的?,加以拒绝。最后,杜竹斋劝吴荪甫不要和赵伯韬斗,否则没有好结果。
9.简答题。(请任选一题)(5分)
(1)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你?是谁?请简述?我且饶你性命?这一情节。
(2) ?有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我知道现在这时代,青年人中间很有些能干的人,可惜我事情忙,不能够常常和青年人谈话----现在请你先回厂去,告诉工人们,我一定设法使她们满意的。----有什么事,你随时来和我商量!?(《子夜》
这个?很有些能干?的年轻人是谁?吴荪甫起用他来对付工人罢工,工潮又是如何平息的?
选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两题。(6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是:。(2分)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三、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一13题。
任继愈:中华文明的守望者
任继愈1916 年4月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大家庭。他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军官,尽管资格很老,但因人很正直,又不会吹吹拍拍,所以官也没做太大,最后做参议
篇二: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 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表示对象。
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介词,表示行为对象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介词,表示被动。
4、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变成。
5、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助动词,表示被动。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助动词,表示被动。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
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动词,表示被动。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动词,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指示代词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代词,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此其所以败也。 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1、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二)或:1、无定代词,不同。2、无定代词,不同。
(三)是:1、指示代词,这样,不同。 2、指示代词,这,不同。3、判断词,正确,对,相
同。
(四)非:1、动词,非难,不同。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动词,责怪,不同。4、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以:1、连词,表关联,不同。2、副词,将近,不同。3、动词,认为,相同。
4、介词,凭借,不同。 5、连词,表原因,不同。 6、介词,表时
间。
三、说明下面字的意义
1、竟:副词,终于。2、少:副词,稍微。3、颇:副词,稍微。4、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6、既:副词,已经。7、第:程度副词,但,只。8、但:范围副词,都。
9、曾:情态副词,竟然。
作业2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
三、解释下列术语
1、 传:传述的意思,传述经文的文义。
2、 正义:也叫"疏",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 疏:也叫"正义",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 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 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章旨",总括全章大意。
7、 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 曰、为、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9、 谓: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犹、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解释本义。
11、貌、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
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臣"、"父"、"子"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
女"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
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
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
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助词; "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 "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 "虽日":名词作状
语,虽然每日;"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与谁为善"。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
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
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
当。
"当":动词一般用法,应当; "乃":副词,于是,就; "族":宗族"谢":谢意;"许"赞许。
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
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
朝请如故。
"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说":一般用法,游说;"来":一般用法,到来;"富贵":使动用
法,使......富贵;"死":一般用法,死亡;"然":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
孔子曰:"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
乎一言而丧邦乎?"
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孟子》 论辨类; 2、段太尉逸事状 传状类 3、柳子厚墓志铭 碑志类
4、答李翊书书说类5、《韩非子》论辩类6、滕王阁序序跋类
7、荆轲赞颂赞类8、黄冈竹楼记杂记类 9、艺文志序序跋类
10、陋室铭箴铭类 11、论积贮疏奏议类 12、赤壁赋辞赋类
13、祭十二郎文哀祭类 14、谏逐客书奏议类15、送薛存义序赠序类
作业3
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错误
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的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志。到了武陵郡,
找到了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志。找不到,没有再找
到路。
错误:
既:终于。其:代词,他的。所志:所标志的地方。
2、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情况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
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上进业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不是这样人,我和谁一道呢?
错误:
进:在朝廷做官; 退:辞官隐居
3、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
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
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空虚而对外和诸侯中构筑怨恨,这样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
是不可能的啊。
错误:
士:贤士。
4、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
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与人民
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存在物的府库,
这是损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错误:
虽然: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
二、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
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母
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
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
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
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则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
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翻译: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老师管教;有
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不受老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不就医治疗,就会临近死亡。母子之间的天
性,是爱;君臣之间虑的,是近利远害。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明
君通晓富国强兵的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慎重地处理政事,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君主应该
严明法令,明察计谋。法令严明,内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计谋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所以保全国家不是靠的仁义道德。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轻易杀伐。博爱慈惠,就不会下狠心;轻视财利,就乐善好施。心地残忍,憎恶态度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轻易杀伐,就会胡乱地屠戮无辜。不下狠心,就会赦免许多该受处罚的人;乐善好施,就会赏赐许多没有功劳的人。憎恶态度表露出来,就会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乱地屠戮无故,民众就会背叛君主。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臣下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处在君位上,法令就会妄行,君臣就会离心离德,民众就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心理。所以说:仁爱和残暴,二者都能导致国家灭亡。
2、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悦近而来远,使近者悦远者来。"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通"拒"。障距,拒斥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血食,杀牲祭祀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雍门,齐都城西,为建造路寝路寝,台名,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翻译: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间您同样问的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则帧。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三、标点和翻译下列古文
1、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翻译:孔子说:"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了,尽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刚勇了。"知道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了。大凡是治理国家,一般有九条原则。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关心百姓;劝勉工匠,善待外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起符合周礼的道德;尊重贤人,就不至于在某些事情面前迷惑不解;爱护亲族,伯叔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敬重大臣,治理的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前来报答;爱护百姓,他们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会充足;优待远方来的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
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作业4
一、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唐代以前的诗歌或者唐代不讲究格律的诗歌叫作"古体诗";将唐代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作近体诗;二者主要区别:一是句数,二是押韵,三是平仄,四是对仗。
2、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平仄是平声和仄声,是个声调的问题;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
相反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粘"。
3、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应用平声,如改仄声,全句除尾句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
4、根据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式的原则是什么?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同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是第二字)成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粘",按照粘对进行平仄推演。此外,偶数句最后一字是韵脚,因此必然是平声,奇数句除入韵首句尾字是平声字外,其余尾字都是仄声,格律上不出现三个平声尾和三个仄声尾。
5、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采取什么步骤?
一要根据首句第二字与尾字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二要根绝首句平仄依照"对"、"粘"规律推出全诗平仄格式;三是找出实际字音与格式不一致的地方。
6、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对仗又称"骈偶"、"对偶",两两相对。
工对是指意义范畴相一致的词的对仗。
宽对指词义并不相同,而只是词性相对的对仗。
借对指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和同音字特点,巧妙进行对仗,可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
流水对指相对的两句是由一个意思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便不完整。
7、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词调是写词是写词是依据的乐谱。
词牌是个汇总词调的名称,来源各不相同。
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
8、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一是词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体诗不能通押;二是词可以异部平仄换韵,近体诗不能。
9、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词牌来源各不相同;出现一调数名和数调同名情况。
10、在词牌后面加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他们与词的字数多少有关,"令"是词牌通称,许多词牌尾加"令"字与原调并无区别;词牌尾加"引"、"近"的词,字数比原调多;加"慢"字的则增加更多。词牌上加"摊破"的不仅比本调字数有所增加,而是个别句子还分为两句;加"减字"、"偷声"则字数比本调有多减少。
二、根据下列平仄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如发生错误则分析原因。
(甲)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救请指出
(用O表示平仄不拘)
篇三:苏教语文高二下学期学分认定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学分认定考试语文试题(2015.06)
命题、审核:朱跃生
友情提醒:
1.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3.请考生务必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否则,无效。
4.请用0.5毫米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答题,否则无效。
一、语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渐染(jiān) 炽热(zhì )修葺(qì) 不省人事(xǐnɡ) ....
B.镌刻(juān) 妊娠(shēn)处理(chù)呱呱坠地(ɡuā) .....
C.缧绁(xiè) 丧钟(sànɡ)胚胎(pēi)殒身不恤(yǔn) ....
D.说服(shuō) 讣告(fù) 唁电(yàn)怙恶不悛(hù) ....
2.在下面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父母在亲子教养中“没有干涉, ”,这是意义深远的立场,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魅力,因其人物塑造生动形象,心理描写 而愈久愈醇。
(3)鲁迅既赞赏 式的直面抗争,也深深理解阮籍式的借醉酒保护自己的处世态度。
A.顺其自然 刻画入微 怒目
B.听天由命 刻画入微 侧目
C.听天由命 入木三分 侧目
D.顺其自然 入木三分 怒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6月13日,四川广安境内普降大雨,部分地区降雨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上,城区多处路段发生内涝,交通受阻。
B.“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C.有公众质疑,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奖不但加重了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
D.网络专车平台吸纳私家车进入,在客观上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但在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上存在较大问题。
4.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 )
A.原庄公之所以得天下(欧阳修《伶官传序》) (原:推究) .
B.领行营节度使(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领:兼任) .
C.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吾子:您) ..
D.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韩愈《祭十二郎文》)(幸:幸亏)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志气日益微(韩愈《祭十二郎文》) ..
B.盖尝试论之(苏轼《教战守策》) ..
C.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韩愈《进学解》) ..
D.出入经史百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
6. 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1)“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 ”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天长地久有时尽 已是黄昏独自愁
B.时穷节乃见曾经沧海难为水 西北望长安
C.居高声自远天长地久有时尽 西北望长安
D.居高声自远曾经沧海难为水 已是黄昏独自愁
7.下列歌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 (吴青峰《小情歌》)
B.“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宋冬野《董小姐》)
C.“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卢庚戌《风花树》)
D.“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高晓松《模范情书》)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 。而文艺心理学更多采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
①同时,它们又是两门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②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和微妙,它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
③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普通心理学。
④从研究方法看,普遍心理学的研究更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⑤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特殊心理——审美心理。
A.③⑤④②①B. ③①⑤②④ C.⑤③④①②D.⑤①②③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
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
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鲜明.
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迎接 .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同“猝”,突然 .
D.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困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油然而不怪者 ..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 ..
C.必有过人之节 且夫有报人之志 ..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事甚怪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5分)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5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1)~(2)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3分) 答: ? 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2)东隅已逝, 。 (王勃《滕王阁序》)
(3)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
(7)。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8)江畔何人初见月,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 (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信
梁实秋
①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平、快、挂,七长八短的一大堆。明知其间未必有多少令人欢喜的资料,大概总是说穷诉苦、琐屑累人的居多,常常令人终日寡欢,但是仍希望有一大堆信来。Marcus Aurelius 曾经说:“每天早晨离家时,我对我自己说,‘我今天将要遇见一个傲慢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说话太多的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乃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所以不要惊讶。’”我每天早晨拆阅来信,亦先具同样心理,不但不存奢望,而且预先料到我今天将要接到几封催命符式的讨债信,生活比我优裕而反来向我告贷的信,以及看了不能令人喜欢的喜报,不能令人不喜欢的讣闻等。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当然也要接得此等信,不必惊讶。最难堪的,是遥望绿衣人来,总是过门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状的凄凉,仿佛有被人遗弃之感。
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轻易是不肯写信的。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放心,里面第一页必是抄自尺牍大全,“自违雅教,时切遐思,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这么一套,正文自第二页开始,末尾于顿首之后,必定还要标明“鹄候回音”四个大字,外加三个密圈,此外必不可少的是另附恭楷履历硬卡片一张。这种信也有用处,至少可以令我们知道此人依然健在,此种信不可不复,复时以“??俟有机缘,定当驰告”这么一套为最得体。
③另一种人,好以纸笔代喉舌,不惜工本,写信较勤。刊物的编者大抵是以写信为其主要职务之一,所以不在话下。因误会而恋爱的情人们,见面时眼睛都要迸出火星,一旦隔离,焉能不情急智生,烦邮差来传书递简?Herrick有句云:“嘴唇只有在不能接吻时才肯歌唱。”同样的,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语时才要写信。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所以亦不在话下。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在这心情之下,朋友的信可作为宋元人的小简读,家书亦不妨当作社会新闻看。看信之乐,莫过于此。
④写信如谈话。痛快人写信,大概总是开门见山。若是开门见雾,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则其
人谈话亦必是丈八罗汉,令人摸不着头脑。我又尝接得另外一种信,突如其来,内容是讲学论道,洋洋洒洒,作者虽未要我代为保存,我则觉得责任太大,万一庋藏不慎,岂不就要湮没名文。老实讲,我是有收藏信件的癖好的,但亦略有抉择: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用书记代笔者,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横写或在左边写起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式标点之可能者亦不收??因为有这样多的限制,所以收藏不富。
⑤信里面的称呼最足以见人情世态。有一位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常接到许多信件,开端如果是“夫子大人函丈”或“××老师钧鉴”,写信者必定是刚刚毕业或失业的学生,甚而至于并不是同时同院系的学生,其内容泰半是请求提携的意思。如果机缘凑巧,再加上铨叙合格,连米贴房贴算在一起足够两个教授的薪水,他写起信来便干干脆脆的称兄道弟了!我的朋友言下不胜欷?[,其实是他所见不广。师生关系,原属雇佣性质,焉能不受阶级升黜的影响?
⑥书信写作西人尝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我国尺牍,尤多精粹之作。但居今之世,心头萦绕者尽是米价涨落问题,一袋袋的邮件之中要拣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
15.“信”在本文中有哪四个别称?(4分)
16.第2、5两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朵云遥颁:
阶级升黜:
17.作者收藏信件应符合什么样的要求?请结合文中第4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不超过20个字。
18.从本文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什么样的独特风格?请作精要探究。(4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
雅与俗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篇四:高一语文班结课测试
观止堂2015年高一秋季班结课良心测试
(制卷人:张兴东 2015年1月)
学校: 姓名:良心:
第一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10分)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
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
(选文,1976年作,登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1、此诗为所作。(1分)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论式警句。其含义是:2分)
3、思考“那镀金的天空中”为什么会“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请问“那镀金的天空”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2分)
答:
4、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请思考“冰川纪”和“充满冰凌”分别指什么?(2分)
答:
5、赏析最后一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3分)
答: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17分)
1、意象的含义解释。(6分)
(1)柳树:
(2)浮萍:
(3)杜鹃:(4)飞蓬:(5)蝉: (6)羌笛:
2、除了“赋比兴”外, 是《诗经》重要的艺术特色。诗经共305篇,“国风”则是我国诗歌 主义的源头。(2分)
3、《楚辞》是的作品,是编定的。(2分)
4、请赏析下列诗歌。(7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分)
答: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
答: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3分)
答:
第三部分 文言文(38分)
1、句式判断。(12分)
(1)贤哉回也!(《论语》)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何陋之有?(《陋室铭》)
(8)夜以继日
(9)白璧一双(《鸿门宴》)
(10)长于臣(《鸿门宴》)
(11)贪于财货(《鸿门宴》)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2、虚词理解。(16分)
(1)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