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林清玄的散文,长一点的

散文2018-12-20 09:28书业网

篇一: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冢中琵琶 林清玄

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

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没想到他的音乐批评,竟得罪了主掌全国音乐行政的大官苟勋,他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丢官的时候,官位是“散骑侍郎”,这个职衔我们不用考证来解释,而用美感来联想,就仿佛看见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师,骑着驴子到处弹琴高歌的样子。

事实上,阮咸对当世的礼法非常轻蔑。他曾在母丧期间,身穿孝服,骑着驴子去追求自己私恋已久的胡婢,引得众人大哗,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如今想起来却特别具有一种凄美的气氛。

我一直认为像阮咸这样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乐,以琵琶殉葬却是不可解的谜,难道这位“神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们能从冢中的琵琶怀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传扬的《广陵散》吗?阮咸给我们的启

示还不只此,他和当时的艺术家给我们一个视野广大的胸怀,也就是“以大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的胸怀,因为这种胸怀,他们方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发出艺术的光辉。

我最喜欢“竹林七贤”的一则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后才到。阮籍说:“这个俗气的东西,又来败坏我们的乐趣!”王戎回答说:“你们的乐趣,岂是可以败坏的吗?”这则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贤”艺术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坟墓中的琵琶,它虽朽了,却永远不会败坏;因为那一把琵琶,曾经属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灵,注定了它在人心里永不败坏的玄想——如此说来,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节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5.“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作者联想到哪些内容?(3分)

16.文章开头写阮咸在文学上的影响不及其他六贤,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段讲述“竹林七贤”的故事,又有何作用?(4分)

17.综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眼中阮咸的特点。(3分)

梅 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

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香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⒒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⒓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3分)

答:

篇二:林清玄散文选

林清玄散文选

与太阳赛跑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天边的夕阳正要沉落,晚霞一道一 道从山谷升起。

“我要和太阳赛跑,要在太阳没有下山以前跑回家。”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说。 然后,我拔足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厅的红门外时, 夕阳还露出最后的一角,迷离的光影映着红门上的狮头钢扣。

我安静地站在厅前,看夕阳一分一分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涨满了感动,跑进厨房 对正在生火炊饭的母亲说:“我跑赢太阳了,我跑赢太阳了。”

接下来,我的小学时代几乎都是在与太阳赛跑,在夕阳未落前返家,欣赏着蕉园上 那绝美的落日。我对生命的美感就是从那时有的,我觉得如果不比时间跑快一步,就没 有空间、也没有心情享受落日的美景了。

只是,生命的悲情是,我们自以为比时间快一步,但岁月也很快地被时光掩埋。 对人生高远的目标,虽然我们也曾像与太阳赛跑时一样地奔赴前程,有时站在红门 前微笑,以为赢过了什么,但夕阳总是在我们微笑时,依然沉落。

当然,如果我们悲哭,它还是要沉落的。

因此,任何的奔赴与企求都带着一些虚妄的本质吧!还不如回到这当前的一刻,以 全身心投注于每一个变化之中,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喜。

到了四十岁,可能说不出“我跑赢太阳了”这样有豪情的话。

但是,每天我起床的时候,对着镜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影像说:“晦!让我 们今天来为生命创造一点什么吧!”

每天,都含着笑意,来与宇宙时空的无情、与岁月生命的多变,共同运转,那么在 大化中,也会有江上明月,山间清风,岸边垂柳那样的美景,不断地映现。 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拍档,不要与烦恼的自己同住。

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穿过泥泞的田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万物的心

每次走到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地方,我都会在内心起一种感恩的心情, 感恩这世界如此优美、如此青翠、如此繁华。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我们眼见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缤纷,这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有好风水,好 福报,受到美好心灵的照护,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禅 师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真意——每一株瞩子里都宝藏佛 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呀!

这我们所眼见的万象,看起来如此澄美幽静,其实有着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 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与水分,茎忙着输送与流通,叶子在行光合作用,整 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其实,树是非常忙的,这种欣欣向荣正是禅宗 所说的“森罗万象许峥嵘”的意思。

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想要在好风好水中生活,建立生命的福报的人, 是不是也要为迈向生命的美好境界而努力向前呢?

平静的树都能唤起我们的感思之心,何况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飞鸟,以及那些相

约而再来的人呢?

花与树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 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的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 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界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 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的分别,是非、善恶、高低、 美丑。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的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 果也能清净了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长途跋涉的肉羹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 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

他一面走,一面召集我们:“来,快来吃肉羹,这是爸爸吃过最好吃的肉羹。” 他边解开草绳,边说起那一锅肉羹的来历。

爸爸到遥远的凤山去办农会的事,中午到市场吃肉羹,发现那摊肉羹非常的美味, 他心里想着:“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呀!”

但是那个时代没有塑胶袋,要外带肉羹真是困难的事。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 了一个铁锅,并向头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 好,提着回家。

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踬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 昏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

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虽然他是这么小心翼翼,肉羹还是溢出不少,回到家,锅外和草绳上都已经沾满肉羹的 汤汁了,甚至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

锅子在我们的围观下打开,肉羹只剩下半锅。

妈妈为我们每个孩子添了半碗肉羹,也为自己添了半碗。

由于我们知道这是爸爸千辛万苦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严、欢 喜、期待的心情,一反我们平常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的品尝那长途跋涉,饱 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

爸爸开心的坐在一旁欣赏我们的吃相,露出他惯有的开朗的笑容。

妈妈边吃肉羹边说:“这凤山提回来的肉羹确实真好吃!”

爸爸说:“就是真好吃,我才会费尽心机提这么远回来呀!这铁锅的价钱是肉羹的 十倍呀!”

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温馨的气息随着肉羹与香菜的味道,充塞了整个饭厅。 不,那时我们不叫饭厅,而是灶间。

那一年,在黝暗的灶间,在昏黄的烛光灯火下吃的肉羹是那么美味,经过三十几年 了,我还没有吃过比那更好吃的肉羹。

因为那肉羹加了一种特别的作料,是爸爸充沛的爱以及长途跋涉的表达呀!这使我 真实的体验到,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

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我想,这是爸爸妈妈那一代人,他们的 爱那样丰盈真实,却从来不说“我爱你”,甚至终其一生没有说过一个“爱”字的理由 吧!

爱是作料,要加在肉羹里,才会更美味。

自从吃了爸爸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每次我路过凤山,都有一种亲切之感。这凤山, 是爸爸从前买肉羹的地方呢!

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 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 幸福,常常是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加一点用心,平常事物就会变得非凡、美 好、庄严了。只要加一点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了。

就像不管我的年岁如何增长、不论我在天涯海角,只要一想到爸爸从凤山提回来的 那一锅肉羹,心中依然有三十年前的汹涌热潮在滚动。肉羹可能会冷,生命中的爱与祝 愿,永远是热腾腾;肉羹可能在动荡中会满溢出来,生活里被宝藏的真情蜜意,则永不 逝去。

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 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 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 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 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 “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 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 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 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 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 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 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篇三:林清玄散文赏析

林清玄散文赏析

1、接触的缘由

我接触林清玄,是我们缘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想必大家还都记得,那篇课文叫《和时间赛跑》,文章中“我”的外祖母去逝,小小的我悲伤、惆怅、迷茫,无所适从,经过“父亲'点化,我感悟到时间的珍贵,从而珍惜每一寸光阴,这点感悟影响了“我”的一生。

文章把一个小孩的内心和言行,写得细致、生动,深深触动了我们当时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感,令人震撼,感人至深,小孩对时间的感悟也深深影响了我,从那一后,我的心灵深处就时刻呐喊着五个字——“和时间赛跑”。

2、作者其人

林清玄,1953年生,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据说他

曾获得过所有的台湾文学奖项,其作品多次被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选入中小学、大学课本,是国际华文世界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他的散文文笔清新优美,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的叙事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3、阅读介绍

我所接触的是一本《林清玄散文》,共有四辑,第一辑:冷月钟笛、其它分别为《走向光明所在》;《生命的意义》;《情的菩提》;《心的菩提》;《平常茶道非常道》。由于学习紧张,我读了不多的几篇,如《在梦的远方》,《拾到一粒贝壳》,《与父亲的夜谈》、《浴着光辉的母亲》《白雪少年》好多情节也忘了。但留下的总体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作者往往从日常生活中小

事入手,叙述、分析最后迸发出思想的智慧火花,总结出对生活的感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并能给人优美的文字享受,每篇文章篇幅不长,适合茶余饭后阅读。

4、一点启发

我感到林清玄的散文,与时下流行的几本杂志《意林》、《感悟》、《读者》、《特别报道》等中流行的散文文风有极为相似之处——从生动的故事入手,总结出人生的哲理和思想,让人掩卷深思、回味无穷!抑或是他的散文,影响了时下流行的散文文风,值得大家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李明翔

2012年11月20日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