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荷叶散文
篇一:荷叶散文鉴赏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景悟情——情景类散文阅读指导
明确概念:
文体特征:
阅读要领
如何读懂散文
结构和线索。要辨明是时间、空间、情感作线索,还是以具有特定含义的物品为线索。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析作品,评价鉴赏作品。
基本要求:
? 找关键句、关键词是常规的读懂文本的方法,对于散文同样适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散文的文
体特点找到一些方法
明确四种分类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005《壶口的黄河》 2012年《荷叶》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2009年《耕作的诗人》 2011年《严冬海猎》
记事散文——以小见大——主旨在小事中见哲思或情思
2006年《夕照透入书房》
状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在物人相通处
2007年《泥泞》
把握一个归结点
1
总结一种思维
这三部曲,较好地概括出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能很好地简化散文繁多的内容,迅速地理清基本思路。 首先,吃透“形”(梳理文章的思路)
——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理清,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其次,找“文眼”
——即把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再其次,悟出“神”(据形悟神)
——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如果文章写了事件,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
如果文章写了景物,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如果文章写了人物,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因人悟情
——这样才能透过文章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深切悟出文章的主旨。
悟出三个意图
记住两个关系
一是因果关系。
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主旨与谋篇、主旨与选材、技巧与主旨,都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给我们以下的启示:作者选择什
2
么材料、技巧,怎样布局谋篇,都是为服从主旨的。
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把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有利于我们压缩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二是句段关系。 理清句段的关系是我们增分的重要方法。
段与段间关系: ①并列 ②层进 ③对比 ④承上启下
⑤为下文做铺垫 ⑥前后呼应 ⑦总起下文 ⑧总结上文。
句与句的关系: ①因果、②承上启下、③总分、④递进等。整合两种句子
——抒情句、议论句。
散文主旨难把握在于很多高考散文并不是在一处明确点出主旨,而是把表达主旨的句子散布在文本的四处,需要我们去归纳。这就要求我们在初读时边读边圈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一步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但是,圈完画完可能依旧不明主旨,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出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合并或者相加,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 理清句段关系,找出文本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散文。
?
阅读《荷 叶》
第一步: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第一部分:引文 描写了在宏村看到的优美风景,是为引出下文的“荷叶” (要注意文章的题目是“荷叶”)
《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
3
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第二段:写自己被“枯萎的残荷”吸引,体悟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
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第三段:回忆了自己年少时听雨打残荷的事情。(与第二段形成了比较)
第二部分第一层(2-3) 残荷之美
④
更
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第四段:夏日的新荷之景致生机勃勃。
⑤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第五段:夏日的新荷之孩子玩耍快乐无比。
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
,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第六段:夏日的新荷之实用价值(可食,可包裹东西)。
(第四段从残荷过渡到自己更加喜欢的夏日的新荷,四、五、六段三个段落各有侧重,分别从夏日生机勃勃的荷塘景致、孩子们在荷塘中快乐的玩耍、记忆深处的荷叶粥、荷叶包,写出了作者对夏日新荷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二层(4-6)新荷之美
整理提纲:
4
思路:
宏村秋景(其它事物)——>荷叶的描写(主要事物)——>作者对荷叶的看法(揭示主旨)。
第一部分:引文(宏村秋景引出对荷叶的描写)
第二部分第一层(2-3) 残荷之美(诗意美)
第二部分第二层(4-6) 新荷之美(生机,快乐,实用——有少年的、家人的美好记忆)
归纳主旨:
文章从宏村的秋景引出对荷叶的描写,从秋日残荷之美,进而写夏日新荷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荷叶,特别是记忆深处少年时的新荷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流露出对儿时岁月的留恋及对亲人的思念。
第二步:思考文后题目,学会怎么答。
?
(1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等,或提取关键词组合答案。
(2
(3
16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
具体考查学生对散文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析】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写景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篇二:写景散文:麻家渡赏荷
写景散文:麻家渡赏荷
写景散文:麻家渡赏荷
曹诗莺
踏在乡间的小路上,呼吸着这里独特而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大山深处的一切,没有城市的喧闹,去感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这里就是新村景点:麻家渡荷园。
放眼望去,荷园无边。 你瞧,远方那一大片荷花多美丽,强烈地好奇心驱使我飞奔起来,迫不及待的想快点目睹一番荷花的风采,快了快了,马上就要到到了,我更是兴奋的加快了脚步,哟,好美!一大片荷花映入眼帘,它们姿态万千,有的含苞待放,似嗷嗷待哺的婴儿,却依然挺的直直的,它的傲然绝不输于任何一朵开的正旺的花;有的才盛开了两三朵花瓣,似调皮可爱的小孩,好像正咧着嘴在笑;还有的花开正旺,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中间那小小的淡黄色的莲蓬格外引人注目??早就知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还从未亲眼看到它是怎样的不染不妖的。我上前观看,噫,荷叶上正盛着几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伸出手,轻轻摇晃荷叶,它们竟在荷叶上跳起舞来,时而汇在一起,连成一颗大珠子,时而断开,形成很多的,大的,小的,各式各样,各具形态的小珠子,猛的一晃,它们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瞬间掉落,有趣,有趣矣!图片
你闻,好香!走着走着,我一棵树的清香所吸引,快速奔去,立刻呈现出天女散花般的美景,一片片花瓣从我眼前飘落,微风轻轻的吹,花瓣轻轻的飘,轻轻的落,让我有一种仿佛置身仙境的感觉,让我更加好奇,身旁这是棵什么树,飘的是什么花,气味为何如此香?拾起几朵花,仔细观察,大概只有食指指甲盖的三分之二那么点大,淡淡的黄色,很像槐花,难道是槐花?不对,槐花是白色的,而且是三月开花,现在8月,一定不可能。那是什么花呢?我只好向妈妈求助,但妈妈看后也说不出来,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它的清香一直伴随着我前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你听,没有城市的喧闹,乡村的声音也是别有特色的——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小鸟在欢快的歌唱,清风拂过树林,只留下“哗哗”声响??这儿的一切仿佛汇成了一曲简单的轻音乐,也更加应证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闭上眼,去感受乡村的宁静。咦?我好像听到了水流声响,循着声音望去,一条从山顶蜿蜒下来的小溪,像小瀑布似的从半山腰处直落下来,山脚下也形成一条小溪,向远处延伸,正有了这水流声,小小乡村显得更静了,更美了!
那美丽的荷花让我沉醉其中,那淡淡的清香在我心头荡漾,那清风拂过树林的“哗哗”声和水流声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就是美丽的新村——麻家渡,真正的世外桃源!
篇三:荷叶
我参与 我快乐
荷叶 · 母亲
林家村初中 七年级 语文王保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我国西部的青海,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在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包括喂牲口都得依赖这珍贵的三斤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它渴呀。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到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必经的公路上。终于运水的军车的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闯入公路,运水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如何呵斥驱赶老牛就是不肯挪动半步。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人和牛就这么耗着,车堵得越来越长,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性急的开始试图点火驱赶。可是老牛还是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高高地扬起皮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鲜血渗了出来,染红了皮鞭。可是老牛还是没有挪动。老牛凄厉的惨叫声和着沙漠里阴冷的酷风,显得十分悲壮。
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了,一旁运水的小战士说:“还是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收一次处分”于是,他拿出盆儿,到车上取了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老牛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这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面对夕阳,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着什么。突然,从不远的沙漠处跑过来一头小
牛,在老牛慈爱的眼光下,小牛喝完了盆儿里的水。老牛伸出舌头舔了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伸出舌头舔了舔老牛的眼睛,人们分明看到了这对母子眼中流出的泪水。在一片静寂无语中,没等主人吆喝,老牛带着小牛离开了公路。
泪水再一次顺着人们的脸颊留了下来,同学们,动物间尚且有如此感人的母爱,更何况人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荷叶间,去感受那如荷叶般清香的母爱吧!、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冰心生长在一个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她选择了“思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象。因此,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冰心作品的主旋律。
2、了解体裁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三、课内探究
学生朗读,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的2、3两段交代八九年前的往事的作用是( D )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仅仅围绕主题选材,所选材料应为表现主题服务。
②、这篇散文诗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作者由这个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因此荷叶就是___,荷花就是___。作者想要借此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体会作者的情感,回答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1、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2、全文的文眼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
3、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荷叶。
4、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寄情或寄情于物)
五、拓展阅读
那片竹
“爸爸,春天又到了!窗外那片竹,那样挺拔,那样秀颀,那样生机盎然。六年来,黄昏走来又走去,可我只能看到那片竹·····
爸爸,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春天!初春时还飘着零落的雪花,当冻土还未化尽时,您带回来了几株瘦竹,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虽无生气,却有壮实的根。您种下了绿的希望,给我留下了窗外那片竹。就在当年暮春,你匆匆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爸爸,那片竹顽强地活下来了,活得很旺盛,我整个的思念都系在了那片竹上,在那里,可以拾起您遗落的脚印,可以掬起您爽朗的笑声。
夏天裹着燥热姗姗走来,昏黄的夕照中,我倚窗凝望那疲惫的竹,连日暴晒,叶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叶片向下搭拉着,竹干微微倾斜,竹林似乎疏朗了许多,显得那样疲惫不堪。爸爸,这神情多像您!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就这样,您还忙着为那片竹浇水!每当此时,我心中总涌动着阵阵酸楚。我觉得您很可怜,也恨自己无能。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使您幸福。而今,我连这唯一的心愿也未曾兑现,您就走了,永远地走了!窗外的那片竹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哀思有多深!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短文看似写竹实则写父亲。
2、作者借竹表达了什么样感情?(对父亲的一片哀思)
3、以上诗歌和短文的写法叫什么?(寄情于物或托物抒情)
教师总结:
寄情于物是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上,这样,情感就有了个载体,可以使文章
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要能负载人的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同学们有没有勇气尝试一下?
六、吐露心声
1、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畅谈感受:
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八、小结
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父母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父母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去爱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他们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他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他们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会过去。
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祈祷,愿他们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