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剧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2019-02-23 19:00书业网

篇一: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晶莹剔透的椭圆形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再加上极其清澈的湖面的点缀,宛如一颗亮丽的水上明珠,“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这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国家大剧院的大名了,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它的图片我就被其独特的外形所吸引,如今终于能够亲临国家大剧院近距离感受这一伟大的建筑作品。2011年9月13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细心的讲解和对大剧院的参观,我对国家大剧院这一建筑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获益匪浅。

整体感知

这是从国家大剧院入口左方所看到的景象。国家大剧院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它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其中的两最就是在外形上,它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

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它是世界最深建筑,地下

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周长达600余米,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其实这面湖的产生来源于之前这块地上的大坑,这块地之前打算建设一座办公楼,最终项目被取消,留下了一个挖好的大坑,设计师安德鲁根据现状,将此处设计为一个大的水面。从远处看去,整个建筑与湖水是紧密接触的,其实当我们走进建筑内部才发现,建筑外围1米多范围的一圈并没有湖水,湖水与建筑其实是隔开的。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壳体表面由20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的巧妙结合,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一种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内部览胜

我们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通过这条路线的游览,我感受到国家大剧院已远非寻常的演艺中心,而是一座渗透着科技、浸染着艺术的城市······

从大剧院北入口进入,我们首先经过的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

玻璃天花板,白天,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同时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徜徉其中的人们仿佛步入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

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穿过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

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俯瞰效果下的小剧院,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同时,这一共360个小椭圆象征着国家大剧院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着节目表演,永不停歇。

出了橄榄厅,通过公共空间,我们便进入了国家大剧院的核心部分——歌剧院。一进入歌剧院,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辉煌。整个歌剧院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作为全采用大红

色,再加上绚烂的灯光,整个歌剧院辉煌而华丽。在细节的处理上,每个座位下有两个空调口用于调节温度,芭蕾舞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在歌剧院里,我主要观察了它的墙面。歌剧院里的金属网墙面是它的最大看点,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

形,这样就做到了视觉的弧形,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即使在没有麦克风的条件下,舞台上的声音,台下各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到。观众厅后墙是回声的主要发源地,在后墙做了足够的宽频带吸声材料,为了与观众厅装修风格协调具体构造,紫红色丝布后面为玻璃丝棉吸声材料。由此可见,设计师在细部的设计上花了多么大的功夫。

出了歌剧院我们来到了音乐厅。进入音乐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庄严肃穆,相比歌剧院,它具有更浓的艺术氛围,置身其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正在进行音乐演奏的庄重的氛围。音乐厅以白色为主色调,洁白肃穆,风格宁静,清新高雅。歌剧院的最大看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天花板。音乐厅的天花板像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

一片起伏的沙丘,又像海浪冲刷的海滩,外形极具美感。同时,这种设计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由清华大学学生亲手用玻璃纤维混凝土做得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这样的设计使音乐厅达到了建筑与声学的完美结合。另一个看点就是音乐厅里具有世界最大的管风琴,它是音乐厅的镇厅之宝,据说造价达到了3000万人民币,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听说目前国内只有一人会演奏这个管风琴。

由于当天戏剧场没有开放,出了音乐厅我们就到大剧院的公共大厅进行参观。公共大厅里具有最多的看点,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红木穹顶。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装饰穹顶的巴西红木也是极其昂贵,据说每一条价格都上千,整个穹顶装饰下来得花上好几千万。第二个

看点就是巨大的玻璃帷幕。由于大剧院的外形因素,构成玻璃帷幕的每一块玻璃外形都不相同,必须经过极其精确的切割才能完美地装配上去。玻璃帷幕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

篇二:影剧院参观实习报告

影剧院参观实习报告

怀着激动和学习的心态,我们参观了北京的几个著名的观演性建筑。对于这次的学习参观,我们都能具体详细的了解影剧院的各个功能,交通流线等等,学习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下面是我参观后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第一天,上午我们的第一站是解放军歌剧院。解放军歌剧院是总政歌剧团新建的二十一世纪的剧场,其前身为总政歌剧团排练场,解放军歌剧院坐落于 北京北二环路积水潭桥边,西临新街口商业中心,东望什刹西海湖畔,是北京新街口时尚商业区与什刹海传统文化区的交汇点这座古城墙式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传达了北京深厚文化底蕴中的时代气息,成为繁华市中心和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解放军歌剧院总占地面积 6534平方米,大剧场为双层观众席共800个座位,小剧场采用独特的空间设计概念,另有大、小2个舒适的贵宾休息室。剧院从舞台到观众席乃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本着尊重每一位观众的理念;清晰、互动的视觉感受和高品质的听觉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精致独特的艺术享受,打造出人性化的剧院形象。解放军歌剧院以艺术中心为框架,它以相应配套的现代化的大剧场、具有LOFT风格的小剧场和正在筹建的高品位的艺术沙龙等搭建了一个复合式的艺术空间,用以承接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歌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综艺节目以及展览、展示、新闻发布会、服装发布会等)。除服务于各界演艺团体,保证高品位的演出艺术水准之外,解放军歌剧院还密切关注文化市场动态,满怀对文化事业的责任心,积极参与策划各种类型的艺术演出及文化活动,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建立专业团队,打造系列化的文化产品;并且大力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使剧院具备演出、服务、营销三大功能,依照新概念下的多功能综合剧院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中心,发挥在演出市场乃至社会公益上的应有能量。 解放军歌剧院的舞台设施先进,可以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舞台顶高20米,深18米;台口高8米,宽14米。其中主舞台具有三块大升降台。同时还具备可容纳双管乐队的升降乐池。演出后台共有包括vip化妆间在内的8个化妆间。舞台音响系统:本剧场扩声系统达到并超过了《厅堂扩音系统设计声学特性指标》GYJ25-68中,音乐扩声系统一级指标要求,能满足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对音乐扩声和语言扩声的要求,其设计居国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剧院拥有的全数字化大型录音棚,还可对剧院大型舞台演出进行高质量的现场同期录音。

小剧场的设计理念是国际化的,针对小剧场的表演形式是以演员和观众融合为主,同时又兼顾其它活动、展览功能,在设计上给与了空间以最大的自由。舞台与观众席的位置、大小,都可以根据每次演出活动的不同需要,任意施展想象,它简洁的构造和可以随意调整的位置关系,给创作者带来无限灵感。无论是走廊、墙面、还是化妆间、休息区看似一个没有装饰的地方却包含着建筑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和声学设计师的精雕细琢。

这是一座崇尚简洁和自由的艺术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而不仅仅是缩小了的大剧场。小剧场的内部休息区经过潜心构思建造了为观众服务的休闲水吧,灵活而有趣的运用了小剧场内的空间,凸现了小剧场的时尚气息。

下午,我们的第二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 占地面积392.1亩。1951年3月,以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名义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我们主要对厂内的厂史馆和内部的一个电影院进行了参观。厂史馆是一个参观性建筑,里面的大空间以及一部红色的楼梯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个红色的楼梯体现了解放军红色的象征,在下面看就如要进入天空一般。跟随者内部人员的讲解,我们一步步的了解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史。里面的一些陈列的物品也让我们大感兴趣。

厂内有一个电影院,进入到里面后首先是一个较高的门厅,大气浑厚是这个电影院给我的第一感觉。进入观众厅后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电影院的内部空间形式。一个大大的银屏,一排排整齐的座位等等。我们还在里面看了一场片花,亲身感受了一下里面的灯光音响效果。强烈的震撼,是我的亲身感受。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第三站,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

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其建筑设计手法体现了电影艺术与建筑语言的平衡,不仅可以让观者感受立体的视觉冲击,而且令其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综合的全方位体验。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 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 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 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65亩,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第四站,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设有十余个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相比较,国家博物馆还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变化,即能够得到非常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在历史含量方面,文化底蕴方面也是如此。

在风格上,国家博物馆将保持庄严、宏伟的建筑风格,高度概括、浓缩我们的发展历程。展览手段上,将不局限于故有的陈列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方法,如大视屏,大屏幕,超薄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尽量为观众还原历史氛围并增加展览的动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的基础,为20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国内外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1世纪,国家博物馆在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诉求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有19.19万平方米,于2011年3月1日竣工。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内,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将为公众提供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的展览以及其他文化休闲服务。不仅荟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艺术,见证中华民族百年的复兴之路,而且还有全方位和系列性的反映和表现世界文明成果的高品质展览。

下午我们来到最后一站,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参观结束了,我们也学到了不少实用性的知识,也为我们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影剧院设计中我相信这次的参观会对我们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让我们更加的得心应手。

篇三:实习报告(1)

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 毕业设计实习 专业班级: 建筑学11-2班学 号: 2011300750学生姓名: 童芦平 指导教师: 黄云峰老师

2016 年3 月 20 日

实习成绩评定表

为了了解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及,了解设计中活动区与服务区的关系和流线要求,掌握各种设计手法和艺术处理,加深对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难点和原则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从实践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自己的设计之前,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能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全社会最关注的建设问题之一,大学也随之变得不再遥远。在大学中,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场所,属于文化馆类建筑。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特征:① 综合性——活动内容复杂。② 多用性——活动形式各异,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③ 地域性——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密切相关,在设施内容、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应予充分的体现。

总平面布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各区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功能分区与动静分区应综合考虑,活动中心主出入口或便于人流集散的部位。活动中心内道路应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道具、展览品的运输和装卸。总平面设计应考虑绿化要求,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对建设场地的绿化指标要求。

活动中心的总平面设计要求:1、功能分区合理,人流车流组织,闹静明确分区和适当分离。2、各用房紧密联系,以利综合利用,各厅室独立使用互不干扰,人流量大且集散集中的用房,应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3、庭院设计应结合地形及功能分区的需要,布置室外休息场地、绿化、小品等,以形成优美的室外空间。4、噪声大的用房离医院、宿舍、幼托等建筑有一定距离。5、应合理的进行不同大小、高低、形体的建筑组合和组织不同的室外空间。

活动中心的总平面设计除了布置建筑外,还应结合地形的使用要求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庭院、道路、停车场、绿化、环境小品等。创造优美的空间环境。总平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功能分区合理,人流车流组织,闹静明确分区和适当分隔。(2)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各用房联系紧密,以利综合利用;各厅室独立使用互不干扰,人流量大且集散集中的用房,应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当主要入口紧邻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流出缓冲距离。

(3)安排好各种流线,如观演流线、学习流线、专业工作流线、管理流线等,使其不交叉混杂,便于管理。

⑷在基地内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如附近已安排停车场时可不设置),并考虑设置画廊、橱窗等宣传设施。

⑸当活动中心距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较近时,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厅、排练厅、游艺室等,应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离适当位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措施。

⑹庭院设计应结合地形及功能分区的需要,布置室外休息场地、绿化、小品等,以形成优美的室外空间。

⑺应合理地进行不同大小、高低、形体的建筑组合和组织不同的室外空间。

案例一:安徽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安徽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学校新校区西门,名“适之楼”。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及校门诊楼,是校区西门内一组半环状建筑群,在功能上基本满足了校园生活的一切日常需求。

大学生活动中心在选址上是很注重可达性的,一个交通便利,在人来人往、疏合流散中具备很强的可达性的活动中心是能够有效地自然地形成校园生活的

文化氛围,并成功地发挥它联系学生活动区和教学区的作用。在我国高校建设中,大都将活动中心与食堂、服务中心、操场等建筑联合布置,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建筑群。在安徽大学新校区,活动中心紧邻校园西大门,是从西门进入教学区的必经之路,不仅交通便利,不会出现人流拥挤,疏散困难的问题,而且它的活动范围也不会对宿舍和教学区造成噪音干扰。半环状的建筑布局巧妙地转换了校区轴线,与图书馆的东面相对,形成校区东西向景观主轴,这样的选址与布局凸显了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重要位置。

案例二:南京大学敬文活动中心

南京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位于仙林国际化校区(新校区)中心位置,方案由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Preston Scott Cohen教授设计,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建筑分为10层的主楼和3层的裙房两大部分,使用功能主要为各类活动用房、办公、报告厅、多功能厅、大小剧场等。建筑不仅解决了新校区学生的文娱活动及社团协会办公场所问题,而且强化了校园的中心景观,增加了标志性与凝聚感,以其独特的风格造型,成为新校区令人瞩目的焦点。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位于仙林新校区中心位置,东临图书馆,西侧、南侧为校园中心大道,北面为校史档案博物馆。活动中心与中心大道之间,辟有一条景观水系。基地总占地面积27645平方米,自然地势呈东北角高、西南角低,高差约3米。建成后的活动中心不仅解决了新校区学生的文娱活动及社团协会办公场所问题,而且强化了校园的中心景观,增加了标志性与凝聚感,以其独特的风格造型,成为新校区众人瞩目的焦点

。根据新校区总体规划、基地条件以及建筑承担的众多功能,首先确立了高层办公主楼与裙房活动室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一个核心内院作向心型布置。建筑物

造型独树一帜、体块组合高低错落、变化多端,但同时又与室内功能空间和交通流线紧

密结合,围绕内院这个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