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习报告总结
篇一:青岛实习报告
前言:
2013年6月6日的下午,尽管天公不作美的下起了大雨,但我们去青岛实习的激情却依旧是那么的高涨,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史地班同地科系的11届同学一起,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乘着学校的大巴车,驶向了黄州火车站,在黄州火车站,我们终于登上了去青岛的火车,由此,拉开了我们青岛实习的序幕。
实习时间:2013年6月7日—2013年6月13日
实习地点:6月8日上午:青岛港
下午:黄岛区政府---金沙滩
6月9日上午:规划展览馆
下午:五四广场奥帆中心
6月10日上午:南宁路出发---五四广场下午:八大关
6月11号上午:经过鲁迅诗廊到海军博物馆
下午:青岛基督教堂---德国总督楼--中山
路
6月12号 上、下午:崂山风景区
实习目的:
1、 使学生明确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城市的职能、性质与规模等,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通过对青岛的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风情的体验,去认识城市
规划对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性;
3、 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团结
合作的精神。
实习报告正文:在青岛的见习,确切的说是进行了五天的时间,即从6月8号至6月12号,在这五天的见习时间里,我们的每一天都被安排的井然有序,下面我就按照我们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来具体谈谈这五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6月8日:青岛港---黄岛区政府---金沙滩
6月8日的上午,我们乘着青岛旅游的大巴车,在青岛港职员、讲解员的带领、陪同下,来到了我们青岛实习的第一站----青岛港。在车上的时候,讲解员较为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青岛港的组成,发展历程,青岛港精神等相关内容。下面就我们从讲解员那里所了解的内容并结合老师的补充与网上所查的些许资料,对青岛港做一个初步的认知概
括: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包括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主要从事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拥有可停靠15000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30万吨级大船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可停靠10万级船舶的现代化煤炭码头。在精神文化方面,青岛港以信念、感情、珍惜、奉献为主题的人本价值观;以一心为民,造福职工为企业宗旨;坚持服务、质量、信誉是青岛港的生命线,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经营理念;同时,她的“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口号让我记忆深刻,振超精神更是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人。
大型集装箱,这种我在课本上才接触的词语,在青岛港我才能够确切的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并且深切的体会它们所存在的意义。一个个、一排排的集装箱整齐的堆放着立在海边,如同一个个负重的战士,即将满载着追随轮船驶向彼岸去完成它的使命。在青岛港实习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提出了思考题“青岛港的选址及它发展为国家大型港口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在实习结束后,结合所学与所查资料,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归纳: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1、 自然条件:
风况:夏季多南风及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及西北风。每年大于7级以上的大风约8天;台风每年约发生1—2次,对港口影响甚
小。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755.6毫米,6—8月降雨最多,占全年的70%。
雾况:年平均雾日51.6天,对航运、生产影响不大。
波浪:胶州湾波浪主要为湾内小风区波浪及外海波浪经湾口的折射波、绕射波。对航运的破坏力较小。
2、 人文条件:政府的支持与青岛港全体职员工的努力与奉献。
结束了青岛港的实习后,我们便转战黄岛区政府。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黄岛区政府大楼前的广场,在这里,我们顶着青岛六月的午时阳光,围在一起听老师讲解区政府大楼的建构特色。目光注视着区政府大楼,耳朵听着老师的讲解,似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青岛,这座曾经被德国侵占的城市的德式建筑的特色,但它又散发着中国传统的对称气息。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建筑物,当然,这种中西结合特色建筑在青岛还是能够时常见到的,这也或许是它曾被作为殖民地存在的一个见证吧!
在结束了黄岛区政府的实地见习后,老师便让我们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去商业中心、金沙滩实地考察,感受它的商业,旅游业的状况,感受它的人文气息。但鉴于时间有限的考虑,以及对于我们这群来自中原没领略过北方大海风景的孩子而言,机会难得,所以,我们小组成员一致决定二选其一,并且全票通过去金沙滩。
金沙滩,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全长3500多米,宽300米,呈月牙形东西伸展。沙滩水清滩平,细沙如粉,色泽如金,故称
“金沙滩”。青岛金沙滩是我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沙滩,号称“亚洲第一滩”。已于2008年底被评为AAAA级景区。对于第一次看到海的我而言,来到金沙滩就立刻被它的蓝,它的澈,它的无边无际,它的海天相接所折服!或许真的是我词拙吧,对于它的美,我是难以形容的;对于我初次见到它的心情也是难以名状的。想必来金沙滩的游客也有此同感吧。阳光、沙滩、浴场使金沙滩更具亮丽的风景,而这美丽的金沙滩使青岛更加令人向往。青岛,她自身所独有的美景为其成为国际化的旅游大都市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6月9日:规划馆---五四广场---奥帆中心
9号的天气如同8号的,一样的阳光明媚。这天上午,我们这支庞大的实习队伍来到的青岛城市规划展览馆,来具体了解青岛的百年规划历程。以史为鉴,从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出路。在规划展览馆,我们观看了青岛发展规划的简短视频,在展览厅的墙壁上,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它百余年的发展规划、历程。而今青岛的发展规划用以下十六个字进行概括: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十六字方针高度、系统的概括了青
篇二:青岛实习报告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青岛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实习
专 业 班 级 :
姓名(学号):
2015年 7 月 1 日
一、 实习时间
2015年6月4日—2015年6月12日
二、 实习路线
6月4-5日:去途
6月5日:青岛市中央商务区(CBD)
6月6日:第二海水浴场、海军博物馆、八大关建筑群
6月7日:青岛观象台、基督教堂、总督府旧址、天主教堂、栈桥
6月8日:青岛港、黄岛区人民政府广场、金沙滩
6月9日:青岛规划展览馆、香港路沿街建筑群、五四广场
6月10日:崂山
6月11-12日:归途
三、 实习目的
1、了解青岛现代城市规划历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分析青岛德占时期的规划特点及其值得借鉴学习的内容;
3、了解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和规划对策;
4、熟悉青岛德式建筑分类和风格特点、掌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5、掌握城市感知和城市景观评价方法,学会阅读城市;
6、了解CBD特征、演变历程及其设计方法;
7、掌握广场规划、滨水带规划、别墅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
8、分析崂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9、理解胶州湾港口区位变迁的原因;
10、掌握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
四、 实习报告
(一)引言
在本次青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习中,我们通过对青岛市城市各方面
的考察,深入探究青岛的城市规划历程、现状及其以后的发展,同时也考察了一下青岛市的人文地理景观及其历史渊源、发展沿革、人文风情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综合得出以下这篇夹杂着讨论与思考的实习报告。
(二)青岛城市概况
青岛市,简称青,别称胶,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被誉为琴岛和岛城,位于中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西接广阔腹地,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岛也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以及中国海洋科研及其产业开发中心城市,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青岛市同时也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质检总局山东检验检疫局、山东海事局等单位的总部均设于青岛。 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而成为奥运之城,同时也被誉为“世界帆船之都”。2009年青岛作为分赛场,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2009年、2011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榜首),2014年,青岛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9月21日,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将于青岛举办。
(三)青岛城市规划历程及其影响
1、规划历程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原系渔村,建制前已经发展为口岸,属即墨县管辖,1891年青岛建制。1897年11月,德帝国主义出兵侵占胶澳,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1900年开始制定城市规划,修建港口、建设工厂以及居住、行政等设施。1910年编制完成“城乡扩展规划”,初步奠定城市发展的基础。后经日、伪的多次规划建设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城市规划已经扩展至沧口、台东一带,规划人口100万人,实际人口已达38.5万人。1949年解放以后至70年代末,青岛市历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基本是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向东适当扩展,形成南宿北工、东宿西工的城市结构,城市用地扩展到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随后又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城市发展格局逐渐突破原先的带状模式。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东部开发及行政中心东移”的战略部署,是青岛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平台。1995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提出“一海两湾”的城市和产业布局发展思路。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的决定,青岛市“挺进西海岸,构建新的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随之实施,开发区开始承接青岛工业转型的历史重任。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半岛都市群”发展战略,要以青岛为中心和龙头,建设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带动辐射的半岛经济圈。青岛发展要明显加快,实力要明显增强,质量要明显提高,要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2004年,青岛开始编制新的规划,青岛市规划提出了“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初步确定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陆海一体、指状辐射”的未来新青岛城市发展构想。以老市区为中心推动青岛、黄岛和红岛区域三大组团环湾发展;以滨海公路为轴线建设与中心城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功能区,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着力点带动重点小城镇迅速扩大,推动周边县级市向都市新区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构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
2、效果及其影响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和不断发展,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依然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P-1 青岛市规划模型
主要体现在居住、工作 、休息、交通等市民生活方面。合理的规划使市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政府加强了监管力度与投资力度,法律制度的健全,有法可依、依法执政,
新老城区正在协调发展,房价和社会治安得到调控和整治,医疗与教育事业的投资与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城市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得到完善,基本卫生服务水准得到提高,居民环境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自身的文化需求旺盛、文化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本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外地人员的居住用地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交通方面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合理配置利用静态交通设施。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地铁等公共交通正在大规模营建,致力于缓解当前繁重冗杂的交通状况。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努力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构建交通安全教育网络。
P-2.1 青岛地铁规划图
除市区原有旅游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外,郊区旅游资源也得到大力开发。与旅游休憩相配套的其它行业也得到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基于合理的城市规划及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
3、青岛德国殖民时代相关影响
青岛在德国占领时期,城市的发展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德国人在青岛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由最初的海军基地和储煤港变为主打其为德国在远东的贸易基地。一城、一港、一路、一海洋。德人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塑造一个具体而微的柏林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城市设计理念占有主导地位,在当时半殖民地中国显然具有超前的以市场为中心的综合城市功能。
⒈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贸易自由港与自由地;
⒉一个以铁路横向分布南北纵横连结的山东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城市;
⒊一个风景优美、高效城市管理的宜于生活与创业的生态城市; ⒋一个有广大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城市;
⒌一个全面开放、能吸纳中外文化精英、促进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城市。
⒍一个法治严明的文明城市。
这种建设初衷对青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也与如今青岛的目标有着某种相似的联系。另一个方面德占时期的建筑对于青岛也是一个宝贵的遗产。各种德占时期的
篇三:青岛实习报告
一、 实习时间
2013年6月7日—2013年6月13日
二、 实习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港、黄岛港区政府大楼、金沙滩、城市展览馆、香港中路、五四广场、八大关别墅群、基督教堂、总督府、中山路、崂山)
三、 实习目的
1、使学生明确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与工作阶段、城市的职能、性质与规模、城(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青岛实习报告总结)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置等;
2、培养学生熟练地阅读和使用规划图件,草绘规划图件的能力;
3、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内外交通规则、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与演变、城市游憩规划、城市居住区及工业小区、港口码头及风情化建筑单体等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4、通过对青岛的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风情的体验、城市文脉的读解去认识规划对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性;
5、完成实地的考察研讨和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工作总结及科研论文等工作。
四、 实习报告
(一)、青岛地理位置及概况
青岛,山东省第一大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区域范围为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之间,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青岛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国家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371.88万,是山东省市
辖区人口最多的城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2009年十一运会分赛设于青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青岛举办。
(二)、实习内容
1、青岛港 黄岛区政府大楼 金沙滩
6月8日,开始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实习路线是先到青岛港,再到黄岛区政府大楼,最后自由组织到金沙滩。我们最先到达的是三七码头(图
1)和二十万吨矿石码头,三七码头是一个大的集装箱码头,到处整齐地堆放着不同的集装箱,二十万吨矿石码头是一个散货码头,讲解员大概地为我们讲解了一下码头的运营和一些机械的操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码头和集装箱,第一感觉肯定是好奇,但好奇之后,我很明白我的的目的是来实习的,所以要以一个地理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必须思考青岛港何以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它有何区位优势,经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总结出如下几点,首先,青岛港地处我国黄海、渤海进出口,位于欧亚、亚美等国际主航线的必经之路,具有联接国际航线和国内支线的良好海向区位优势,青岛港陆向又位于我国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连接地带,腹地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并可通过欧亚大陆桥连接中亚诸国,具有连接对内对外腹地两个扇面的区位优势,其次,青岛港拥有可停靠15000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20万吨级大船的矿石码头、油码头,可停靠10万吨级船舶的现代化煤炭码头,青岛港还拥有大陆港口规模最大的EDI信息中心。
至于黄岛区政府大楼(图2),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肃穆,呈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大门为轴完全对称,但是其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景观设计比较单调,草坪维护费用高、使用率低。对于青岛港和黄岛区政府大楼的感受,由于知识储备还不足,很多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所得。自由组织到金沙滩,第一次看到蔚蓝的大海和金黄的海滩,当时的那种兴奋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图1 青岛港 图2 黄岛港区政府大楼
2、青岛城市规划展览馆 香港中路
6月9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青岛城市规划展览馆,进入规划展览馆之前,我们就被规划展览馆的外形构造所吸引,它是对海景的抽象,
屋顶侧面是海一样的蔚蓝色,构造形态是波浪线条,与规划展览馆的大海背景相呼应协调(图3、图4),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青岛市的发展历史、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简单点概括,青岛市的发展史是曲折的也是前进的,富裕文明、和谐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青岛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大体了解了青岛市的历史及发展之后,我的最大感受是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深层次地挖掘其优点并加以借鉴。参观完展览馆后,开始了我们的香港中路之旅 ,顶着烈日,一百多人走在人行道上如长龙一般,刚开始也许大家还挺兴奋的,可是大概走了一半路程之后,又累又饿,但为了能够近距离地了解青岛城市的规划状况,我们必须继续我们的旅途,道路两旁是高楼大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观察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厕所、垃圾桶多远设置一个,有没有免费停车场,这些都反映了城市建设的合理性,观察街头绿地、小绿岛的规划、道路的车道环数、建筑的形状以及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程度等,虽然有很多东西自己不了解只是听老师讲,但是这次长达约四个小时的徒步旅行,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前我从来不会注意到城市的规划状况,现在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就会注意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状况,了解城市的大体特点,对一个新城市的整体规划颇感兴趣,同时我明白了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我缺少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平时太过于匆匆,没有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以后要注意多观察多留意生活。
图3 城市展览馆(近景)图4 城市展览馆(远景)
3、五四广场 八大关别墅
6月10日,我们的实习目的地是五四广场和八大关别墅群,在五四广场北面的是向南敞开的市政府大楼(图6),而五四广场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火红色建筑“五月的风”(图5),沿着海滨是长长的海滨石路,此处设计将园林、建筑、雕塑、市政设施有机结合,强调滨海城市的视觉效果。在五四广场,我们分组进行了一次访谈,通过访谈了解一下人们对青岛市的整体认识和看法,在访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其实对于所谓的城市规划、城市环境等不大了解,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描述,而我们调查者在调
查过程中所问的问题针对性也不强,所提到的问题的确也很难让被访谈者能够展开描述,我们也没能够对被访谈者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访谈之后,我们自由活动,大多数人应该都去了奥帆中心,看到了五连环,看到了各个国家的国旗,看到了奥运火炬,看到了帆船,自己竟然来到了2008年举行奥运会的地方,心中满是兴奋。
图 5 建筑“五月的风” 图 6 青岛市政府大楼
五四广场的下一站是八大关别墅,从五四广场到八大关别墅,我们是沿着海抵徒步去的,路上老师给我们讲解青岛的建筑,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融合、积淀,一般楼高超过15米就会破坏整体环境,青岛沿堤的房子一般都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融合在一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黄墙”就是青岛建筑的特色,沿堤的建筑把青岛的这一特色体现得很到位,把一个美丽和谐的青岛展现在我们眼前,到了八大关别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又一栋欧式建筑,别墅的基底一般用花岗岩砌成,墙体大多是黄色的,建筑周围的绿化很好,使别墅掩映站在绿树和花丛之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别墅群旁边就是大海,站在别墅的顶楼就可以看见大海的澎湃,别墅周围的基础设施也设计得很合理,虽然此处绿化带很多且不连续,但是绿地与建筑、道路、海岸巧妙结合,营造出与大海相结合的园林景区(图7、图8),看到这些别墅,我忍不住将它们和都市中的高楼大厦进行对比,这里仿佛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浮躁,有的只是高雅和静谧,不愧为度假休闲的胜地,这需要建筑师花费多大的心血才设计出这样精致的建筑,他们的灵感来自哪里,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想到和做到的,估计只有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者才能够拥有如此灵感吧,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知道的见识的的东西真的是太少了。
图7 丛中别墅 图8 别墅群绿化
4、基督教堂 总督府 中山路
6月11日,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督教堂、总督府和中山路,总督府和基督教堂都属于欧式建筑,和八大关别墅差不多,只是总督府相对八大关别墅来说,更加地豪华富丽,它深刻透现着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相对话的历史景深,缘此而形成的文化图景已然趋于宏大和完备,进而将艺术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意义引向远方,它是融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同时它貌似有一些神秘感,听旁边的讲解员大概讲了一下总督府的某些设计形式是为了某些机密,某些设计考虑得十分细腻周到,至于基督教堂,墙体、墙体基岩确实和八大关别墅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基督教堂建立在地势稍高的山丘上,进一步衬出山势的雄伟,教堂的东、西、北面各有三个小山,南面是青岛湾,景观很好(图9),我们在教堂附近的马路上看到了高耸的塔楼(图10),从西北台阶上去,拾级而上透过树影我们依稀看到教堂,营造出很好的意境,让我诧异的是,如此古老教堂,竟然还可以做礼拜。我想海军博物馆刚开始应该不在我们的实习计划之中的吧,它原本就和我们的城市规划实习够不上联系,但是,我想老师可能觉得竟然来了就应该去看看,扩大我们的视野,多了解一些东西总是好的,虽然很多军事方面的东西我们不懂,但是至少还是吸收了一些东西的吧。
图9 基督教堂全景 图10 路上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