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细胞培养实验心得

实验报告2018-09-14 09:24书业网

篇一:细胞培养技术总结

细胞培养技术总结

(,,,) 1·培养环境的要求(切记无菌操作)

工作环境的处理

1. 实验进行前,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以紫外灯照射30-60 分钟灭菌,以70 % 酒精擦拭无菌操作抬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 分钟后,才开始实验操作。每次操作只处理一株细胞株,且即使培养基相同亦不共享培养基,以避免失误混淆或细胞间污染。实验完毕后,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以70 % 酒精擦拭无菌操作抬面。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分钟以上后,再进行下一个细胞株之操作。

2. 实验用品以70 %酒精擦拭后才带入无菌操作台内。实验操作应在台面之中央无菌区域,勿在边缘之非无菌区域操作。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必要物品,例如试管架、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暂时放置,其它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以利于气流之流通。

3. 小心取用无菌之实验物品,避免造成污染。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亦不要在打开之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容器打开后,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倾斜约45° 角取用,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面。吸管口切勿碰到容器瓶口 4. 工作人员应注意自身之安全,须穿戴实验衣及手套后才进行实验。对于来自人类或是病毒。

感染之细胞株应特别小心操作,并选择适当等级之无菌操作台(至少Class II)。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引起aerosol 之产生,小心毒性药品,例如DMSO 及TPA 等,并避免尖锐针头之伤害等。 2·仪器设备的要求

定期检测下列项目:

CO2 钢瓶之CO2 压力 。CO2 培养箱之CO2 浓度、温度、及水盘是否有污染(水盘的水用无菌水,每周更换)。 无菌操作台内之airflow 压力,定期更换紫外线灯管及HEPA 过滤膜,预滤网(300 小时/预滤网,3000 小时/HEPA)。

水槽可添加消毒剂(Zephrin 1:750),定期更换水槽的水。

3·无菌处理

1)器具的无菌操作 试验用玻璃塑料用品清洗及其消毒灭菌

清洗:

a玻璃器皿的清洗(酸液由重铬酸钾,浓硫酸,蒸馏水配置)

浸泡—刷洗—浸酸—冲洗

b胶塞的清洗

刚买回的常含滑石粉等杂质,先用自来水冲洗后再按常规方法处理。2%NaoH或洗衣粉煮沸10-20分钟---1%稀Hcl浸泡30分钟或蒸馏水冲洗后再煮沸10-20分钟—晾干备用

c塑料制品的清洗 2%NaoH浸泡过夜—自来水冲洗--5%稀Hcl浸泡30分钟—自来水和蒸馏水冲干备用。

2)消毒灭菌:

a物理消毒法(紫外线,湿热,烘干,过滤)含碳酸氢钠溶液要过滤,高压会分解,培养液、平衡盐溶液及其它需要灭菌的液体:121℃, 15 磅, 20 分钟;布类、玻璃制品、金属器械等物品:先121℃, 15 磅, 20 分钟,然后在烘箱中烘干;玻璃瓶:干热灭菌170℃,4小时 b化学消毒法(70%酒精,千分之一的新洁尔灭)

c抗生素:培养用液灭菌或预防培养物污染

3)无菌的操作技术

培养物的污染及控制

污染种类:

(1)细菌污染:培养细胞受细菌污染后,会出现培养液变混浊,pH改变。污染后细胞发生病理改变,胞内颗粒增多、增粗,最后变圆脱落死亡。

(2)真菌污染:培养细胞受真菌污染后,可见培养液中漂浮着白色或浅黄色的小点,有的散在生长,培养液一般不发生混浊;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丝状、管状或树枝状的菌丝纵横交错在细胞之间或培养基中,有的呈链状排列。

(3)支原体污染:培养细胞受支原体污染后,部分敏感细胞可见细胞生长增殖变慢,部分细胞变圆,从瓶壁脱落。但多数细胞污染后无明显变化,或略有变化,若不及时处理,还会产生交叉污染。

(4) 病毒污染:尽管病毒污染的细胞不影响原代培养,但生产疫苗是不安全的。因此,潜在病毒是细胞大量生产和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难题。

(5)非同种细胞污染:

污染来源:

(1)不洁的动物组织标本:正常情况下组织来源是不带菌的,但由于取材不小心也会染菌,也有可能动物体本身带菌,不用浓的抗生素清洗,会导致培养污染。

(2)空气:如果无菌操作区与外界隔离不严,空气中会带菌。其次,超净台使用过久,滤板堵塞也会污染。工作时不带口罩外界气流过强会污染。再者,南方空气潮湿,空气中容易带菌,操作不注意会染菌。

(3) 清洗消毒:培养用液除菌不彻底,培养器具清洗消毒不彻底。

(4)操作不过关

4试剂及器材的准备

1)培养基1. 液体培养基贮存于4 oC 冰箱,避免光照,实验进行前放在37 oC 水槽中温热。 2. 液体培养基(加血清) 存放期为六个月,期间glutamine(谷氨酰胺) 可能会分解,若细胞生长不佳,可以再添加适量glutamine。 3. 粉末培养基配制(以1 升为例):3.1. 细胞培养基通常须添加10 % 血清,因此粉末培养基之配制体积为900 ml,pH 为7.2 - 7.4。NaHCO3 为另外添加,若将NaHCO3 粉末直接加入液体培养基中会造成pH之误差,或局部过碱。因此粉末培养基及NaHCO3 粉末应分别溶解后才混合,然后用CO2气体调整pH,而非用强酸(HCl)或强碱(NaOH),因为氯离子对细胞生长可能有影响,且贮存时培养基的pH 易发生改变。

2)PBS:0.01M,PH=7.4的PBS配方,500ml.

Na2HPO4 0.575g;

NaH2PO4 0.148g;

Nacl 4.25g.

3)胰酶:对一般细胞 0.25% 胰酶

4)水:新鲜配制的三蒸水或去离子水

5)细胞冻存液:培养基(无血清):血清:DMSO 比例7:2:1

DMSO常温避光保存,不能高温高压灭菌。

DMEM也不能高温高压,可以过虑除菌。

6)其他:HEPES液生物缓冲液,化学性质稳定,在PH7.2~7.6范围内,比NaHCO3缓冲液的缓冲能力更强。

7)培养器材:超净台、恒温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液氮储存罐、电热鼓风干燥箱、冰柜、电子天平、恒温水浴槽、离心机、压力蒸汽消毒器。

a玻璃器材:无菌室培养皿、滴流瓶、刻读吸管、离心管、培养瓶、烧杯、量筒、三角烧瓶

b塑料器材:多孔培养板、培养皿、培养瓶

c橡皮器材:橡皮制品(最好是硅制品)做各种瓶或试管的塞子、盖子。

d金属器材:剪刀、镊子、手术刀、解剖刀、血管钳、组织镊、眼科镊及各种型号针头

e其他物品:纱布、注射器和针头

5.实验操作方法

1)细胞复苏:冻存复苏后的状态主要与冻存保护种类、浓度、以及细胞复苏方法和复苏后培养液中小血清浓度等有关。二甲基亚砜是一种分子量小、非常强的溶解能力和非凡渗透能力的化学物质用最广泛的体外培养细胞冻存保护剂 [7] , 其常用浓度为10%~20%,不同种属细胞的最适浓度也存在一定差别,例如,10%二甲基亚砜浓度对长期冻存K562细胞较为适宜。

2)细胞传代:细胞在原代培养1~4周后,需要进行分离培养,否则细胞会因生存空间不足或由于细胞密度过大引起营养枯竭,影响细胞的生长繁殖。

贴壁型细胞的传代:传代时需要用胰酶将细胞消化,使其从支持物上脱落,或用EDTA溶液与胰酶按1:1或1:2比例混合后联合使用。过滤除菌后,小量分装,保

存与-20 ℃。消化时吸去培养瓶内的培养液,加入适量的EDTA溶液与胰酶的混合液,以能覆盖细胞层为度,将培养瓶平放,37 ℃作用3~5 min,加入Hanks液,1 000 r/min离心5 min即可除去消化液,洗1~2次后加入完全培养液,计数,置培养皿或培养瓶中培养

悬浮型细胞的传代:传代时用吸管将细胞吹打均匀,特别是一些成团生长的细胞,应将细胞团块打散。根据细胞生长状况的不同,用吸管将细胞悬液吸去适当的量,然后再加入完全培养液至原体积。

3)细胞冻存:传代培养的细胞, 如果暂时不用,, 可以冷冻保存,需要时再复苏。冷冻前一日更换半量或全量培养液,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冷冻细胞时,所用的冷冻保存液需新鲜配制,在新鲜培养液中加入 DMSO 至终浓度 5%-10%,加入血清至终浓度 20%,混合均匀即成冷冻保存液,室温待用。将待保存的细胞离心(3000 转以下3~5min ) ,去除上清,加入适量冷冻保存液,混匀,分装于冷冻保存管中。冷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方法,按以下程序进行: 4℃10min~-20℃30min~-80℃16~18 小时或隔夜,放入液氮长期保存。另一种是程序降温法:用等速降温机以~1-3℃/min 的速度由室温降至-120℃,放于液氮罐长期保存。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未检查器械和液体是否污染

2、操作者未带口罩帽子,呼出空气中含细菌和支原体

3、培养瓶未用75%酒精擦拭和灼烧

4、操作不当吸管或培养用品接触到污染物,如皮肤,瓶壁 5、操作者说话大声,来回走动,扬起灰尘。

实验结果

篇二:细胞培养实验报告

动物细胞培养

一、试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原代和传代细胞培养。

3、掌握细胞冷冻和复苏技术。

4、了解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形态。

二、试验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细胞在培养瓶长成致密单层后,已基本上饱和,为使细胞能继续生长,同时也将细胞数量扩大,就必须进行传代(再培养)。 传代培养也是一种将细胞种保存下去的方法。同时也是利用培养细胞进行各种实验的必经过程。悬浮型细胞直接分瓶就可以,而贴壁细胞需经消化后才能分瓶。

对具有移动特性的稳定细胞系或细胞株进行长期保存,一方面可以作为细胞研究的试验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做细胞制品的生产材料。目前广泛应用的细胞保存方法是低温冷冻保存法,。细胞的冷冻保存的原则是慢冻快融,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细胞由于冷冻过程中产生了冰晶而发生细胞破裂。

三、实验器材及药品。

器材:怀孕的小白鼠、培养箱、培养瓶、培养皿、移液器、眼科剪、镊子、酒精

灯、离心机、水浴锅、倒置显微镜、CO2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离心管、高压灭菌锅、试管架等。

药品:小牛血清、DMEM合成培养基、抗生素、DMSO冷冻剂、胰酶、PBS缓

冲液等。

四、实验操作。

1、消毒灭菌。

将实验所需用到的工具(如枪头、培养皿、眼科剪、镊子以及每个人的实验服等)集中灭菌、烘干。配制75%的酒精以备实验时所需。

2、培养基的配制。

分别取10ml的小牛血清、90ml的DMEM合成培养基,将两种培养基混合在一起,再向其中加入1ml的抗生素,吹打混匀就得到了细胞培养的培养液。

3、原代培养。

(1)、准备。将实验过程中会用到的工具以及药品全部放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紫外消毒灭菌。实验开始前带好乳胶手套,用酒精对手进行消毒。将怀孕的小白鼠放在酒精中杀死,取出子宫内的胚胎组织。

(2)、剪切与消化。将胚胎组织放于平板中,用眼科剪将组织块剪碎,剪得越碎越好。将剪碎的组织块放于离心管中,加入大约200μl的胰酶进行消化。也可将其置于37度恒温箱中进行消化。

(3)、分离细胞。消化到一定时间时,如果离心管中的溶液中出现了明显的浑浊,可用吸管吸出少许消化液在镜下观察,如组织已分散成细胞团或单个细胞,则应该加入与胰酶等量的培养液终止消化。离心管于离心机中离心,弃上清液,得到分散的细胞。

(4)、转移细胞并培养。向含有分散细胞的离心管中加入配制好的培养液,吹打混匀,将培养液用移液器移到细胞培养瓶中。置于36.5℃恒温CO2箱培养,瓶口少少拧的松一点。

4、传代培养。

(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长势及密度,根据细胞密度决定传代的稀释倍数。

(2)、收集原代培养的细胞。吸出培养瓶中的旧培养液,并用PBS冲洗两遍。然后向培养瓶中加入200μl的胰酶进行消化。消化一段时间后用配置好的培养液等比例终止消化。然

后离心,收集到原代培养的细胞。

(3)、传代细胞的培养。向离心管内加入大约7—8ml的培养液,吹打混匀。将培养液转移到培养瓶中,置于37度恒温CO2培养箱中培养。培养1—2天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

5、细胞冷冻保存。

(1)、收集细胞。吸出培养瓶中的旧培养液,并用PBS冲洗两遍。然后向培养瓶中加入200μl的胰酶进行消化。消化一段时间后用配置好的培养液等比例终止

消化。然后离心,收集细胞。

(2)、冷冻。向离心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培养液以及10%—20%的DMSO冷冻液,吹打混匀并转移到冷冻管中。先将冷冻管在4度冰箱中放置10min,再放在—70度的冰箱中冷冻过夜。

(3)、复苏。将冷冻的细胞取出来后,立刻放在40度水浴中,使其快速融化。并对融化的细胞 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五、实验结果。

传代细胞

传代第一次换液细胞

原代第一次的细胞

原代第四天的细胞

冷冻复苏的细胞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从本次实验的图片可以看出来,实验做得还算成功,细胞基本上没有被污染。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非常注意无菌操作,这是决定试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做原代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将小鼠胚胎的组织块剪得够碎,确保在用胰酶消化后可以得到分离的单个细胞。在做传代培养时,要把握好胰酶的消化时间。冷冻复苏时,一定要按照步骤进行冷冻,遵循慢冻速溶的原则。

篇三:动物细胞培养心得

动物细胞培养·心得

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是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而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点,细胞培养是生物医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渗透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等多个领域。在这次PPT制作中,我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领域细胞培养取得的进展及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探讨其他种类细胞系的建立及筛选合适的细胞系培养方法作为理论的参考依据

我了解到历史上组织培养技术创建于 18 世纪末,之后于 1907 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在试管中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宣告成功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技术。这种技术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科学领域的迅速拓展,各种分子生物学实验诸如核移植、细胞杂交、DNA 介导的基因转移等,都是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而得以实现的。然而,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世界里,细胞培养实验技术的发展并不均衡,构建动物细胞培养体系的研究效率和效果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动物细胞培养,在1907年,哈里森(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用淋巴液作培养基,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存活数周,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由此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奠定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基础。之后,又有人将悬滴培养法改良为双盖片培养,提高了传代效率并减少了污染;1923年,卡雷尔(Carrel)设计了卡氏瓶培养法,扩大了组织生存空间。 1951年, 厄尔 (Earle) 发明了体外培养动物细胞的人工合成培养基。1951年,波米拉(Pomerat)设计了灌流小室,使细胞生活在不断更新的培养液中,便于作显微摄影和细胞代谢的研究。1957年,格拉夫(Graff)用灌流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细胞悬浮培养的效率。1957年,杜尔贝科(Dulbecco)等人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和应用液体培养基的方法,获得了单层细胞培养。单层培养法的出现,对组织培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单层培养成为组织培养普遍应用的技术。20世纪60年代后,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因工程和其他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转基因技术、生物制药及其他许多技术的基础,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从资料查得根据细胞种类:原代细胞培养, 传代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将动物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 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在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为正常的动物细胞,一般培养10代后不再增殖,死亡。传代细胞:传代培养是细胞培养常规保种方法之一,也是所有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当细胞在培养瓶中长满后就需要将其稀释分种成多瓶,细胞才能继续生长,这一过程就叫传代。传代培养可获得大量供实验所需细胞。细胞传代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每一步都需要认真仔细地无菌操作。培

养的细胞为癌变或人为癌化的细胞,理论上可以无限增殖。癌化的方式有很多:进行癌基因突变,感染病毒,从癌症供体体内分离,物理化学方法(如紫外,化学试剂)等。

在我们动物细胞培养的实验中,其基本过程是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将材料剪碎,并用胰蛋白酶(或用胶原蛋白酶)处理(消化),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将处理后的细胞移入培养基中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成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互相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出现接触抑制。此时需要将出现接触抑制的细胞重新使用胰蛋白酶处理。再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另外,原代培养就是从机体取出后立即进行的细胞、组织培养。当细胞从动植物中生长迁移出来,形成生长晕并增大以后,科学家接着进行传代培养,即将原代培养细胞分成若干份,接种到若干份培养基中,使其继续生长、增殖。通过一定的选择或纯化方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称为细胞株。当培养超过50代时,大多数的细胞已经衰老死亡,但仍有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出现了无限传代的特性,即癌变。此时的细胞被称为细胞系。

我们做实验时,其基本条件:1、合适的细胞培养基 合适的细胞培养基是体外细胞生长增殖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培养基不仅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生长增殖的基础物质,而且还提供培养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 2、优质血清 目前,大多数合成培养基都需要添加血清。血清是细胞培养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具有细胞生长所需的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它营养成分。3、无菌无毒细胞培养环境,无菌无毒的操作环境和培养环境是保证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由于缺乏对微生物和有毒物的防御能力,一旦被微生物或有毒物质污染,或者自身代谢物质积累,可导致细胞中毒死亡。因此,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必须保持细胞生存环境无菌无毒,及时清除细胞代谢产物。4、恒定的细胞生长温度 维持培养细胞旺盛生长,必须有恒定适宜的温度。5、合适的气体环境 气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存必需条件之一,所需气体主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中,动物细胞培养基按其来源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目前使用的培养基绝大部分是合成培养基),按其物质状态分为干粉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两类。干粉培养基需由实验者自己配制并灭菌,液体培养基由专业商家提供,用户可直接使用,非常方便。合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及其它辅助物质。氨基酸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胞对氨基酸的要求各异,但有几种氨基酸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培养液提供,这几种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酰胺是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必需的氨基酸,在缺少谷氨酰胺时,细胞生长不良而死亡。因此,各种培养液中都有较大量的谷氨酰胺。但是,由于谷氨酰胺在溶液中很不稳定,应置于-20℃冰箱中保存,在使用前加入培养液内。已含谷氨酰胺的培养液在4℃冰箱中储存2 周以上时,还应重新加入原来量的谷氨酰胺。 无机盐 培养液中无机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细胞维持渗透压平衡。此外,通过提供钠,钾和钙离子,帮助细胞调节细胞膜功能。培养液的渗透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素, 细胞通常可耐受260mOsm/kg ~320 mOsm/kg。标准培养液的渗透压在此范围内波动。特别注意:向培 养液中加入其它物质有可能会明显改变培养液的渗透压,特别是溶于强酸或强碱中的物质。向培养液中添加HEPES 时需按以下方法调节钠离子浓度。缓冲系统HEPES 是一种非离子缓冲液,在pH 7.2 - 7.4 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缓冲力,但是非常昂贵,在高浓度时对一些细胞可能有毒。HEPES 缓冲液可与低水平的碳酸钠(0.34g/L)共用,以抵消因额外加入HEPES 引起的渗透压增加。在这种培养条件下,细胞培养瓶的盖子应拧紧,以防止培养液中所需的少量碳酸盐散入空气中。大多数培养液中含有酚红作为pH 指示剂,酸性培养液呈橙黄色,碱性培养液呈深红色。

老师告诉我们细胞培养温度:维持培养细胞旺盛生长,必须有恒定而适宜的温度。不同种类的细胞对培养温度要求也不同。人体细胞培养的标准温度为36.5℃±0.5℃,偏离这一温度范围,细胞的正常代谢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培养细胞对低温的耐受力较对高温强,温度上升不超过39℃时,细胞代谢与温度成正比;人体细胞在39-40℃1 小时,即能受到一定损伤,但仍有可能恢复;在40-41℃1 小时,细胞会普遍受到损伤,仅小半数有可能恢复;41-42℃1 小时,细胞受到严重损伤,大部分细胞死亡,个别细胞仍有恢复可能;当温度在43℃以上1 小时,细胞全部死亡。相反,温度不低于0℃时,对细胞代谢虽有影响,但并无伤害作用;把细胞放入25-35℃时,细胞仍能生存和生长,但速度减慢;放在4℃数小时后,再回到37℃培养,细胞仍能继续生长。细胞代谢随温度降低而减慢。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细胞可因胞质结冰受损而死亡。但是,如果向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冷冻保护剂(二甲亚砜或甘油),可在深低温下如-80℃或-196℃(液氮)长期保存。

细胞培养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支原体的污染:控制环境污染,严格实验操作,细胞培养基和器材要保证无菌,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清除支原体,常用方法有:抗生素处理、抗血清处理、抗生素加抗血清和补体联合处理。支原体最有抑制活性及常用于支原体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一些氟喹诺酮;其他类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对支原体有较小抑制作用,所以常不用来作为支原体感染的化学治疗剂。InvivoGen公司研究开发的新一代支原体抗生素M-Plasmocin能有效地杀灭支原体,不影响细胞本身的代谢,并且用M-Plasmocin处理过的培养细胞,不会重新感染支原体。

而我了解查资料到,其在生物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离体培养的动物细胞具有培养条件可人为控制且便于观察检测的特点,因而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在细胞生物学上,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研究动物的正常或病理细胞的形态、生长发育、细胞营养、代谢以及病变等微观过程。如神经细胞的增殖、突起生长、相互识别、刺激传递等机理就是通过进行各种神经细胞的培养才弄清楚的。在遗传学研究中,除可用培养的动物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外,还可结合细胞融合技术建立细胞遗传学进行遗传分析和杂交育种;在胚胎工程中通过体外培养卵母细胞并进行体外受精、胚胎分割和移植已发展成了一种较成熟的技术而应用于家畜的繁殖生产中。另外,分离和培养具有多潜能性的胚胎干细胞,还可用于动物克隆、

细胞诱导分化、动物育种的研究,并可作为基因转移的高效表达载体;在病毒学研究中用培养的动物细胞代替试验动物做斑点分析,不仅方法简便、准确、而且重复性好。

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生产大分子生物制品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是为了满足生产FMD 疫苗的需要。后来随着大规模培养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发现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来生产大分子药用蛋白比原核细胞表达系统更有优越性。随着大量永久性细胞株的创建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并被付之于应用。目前,用动物细胞可生产的生物制品有各类疫苗、干扰素、激素、酶、生长因子、病毒杀虫剂、单克隆抗体等,其销售收入已占到世界生物技术产品的一半以上。我们相信,随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生物制品被开发并用于造福人类。

大学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觉得动物细胞培养的发展很有前景,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中会更加努力。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