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以白杨为课例谈谈怎样说课

说课2018-11-21 07:33书业网

篇一:白杨说课稿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语第十册第一组精读课文

《白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白杨》选自于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进行编排,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西部,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情感。《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基于这样的理解,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白杨》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拟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则是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二、 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其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积累运用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阅读感悟法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思结合,边读边悟。我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环境中,

都着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进一步加深白杨的内在品质,以及具有白杨一样品质的人的精神。

2、 感情朗读法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

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故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体会不

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任务的精神。

三、 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教师最终教授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圈点勾画法

俗话说:不懂笔墨不读书。自由读文时,,学生勾画圈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细读课文时,学生圈点勾画,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反复研读时,学生圈点勾画,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凭借与此,让学生勤动笔,在自主、充分、积极的读书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在阅读中捕捉关键此举,在书中留下思考的痕迹。

2、 情感朗读法

感情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学习中,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分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形式感情朗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3、 讨论交流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讨论抓胡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做的这么端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白杨一样,板书:白杨

二、回忆白杨的生活环境

白杨树生长的大戈壁是怎样的?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读完后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感受:荒凉、不毛之地等。

白杨树长得怎样?(高大挺秀)

感情朗读描写白杨高大挺秀的语句。

小结: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绿色向我们展示了生命。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你看他长得多高,你看它长得多直。它挺拔秀丽的身姿,让人赞叹。密密的杨树林遮风挡沙,真不愧是戈壁滩上的“卫士”。

三、重点品读白杨的品格美

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 提出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1)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深入品读“从来”一词,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2)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理解: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结合生活想想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填空:

课件出示:(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顽强)

(3)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小结:“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都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说明很坚强。 师引读:遇到( )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 )的雨雪,它是??

遇到( )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 )的洪水,它依然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永远??,所以课文中用了“总是”一词。 小结: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隔壁摊上的“卫士”。

2感情朗读: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

四、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品读“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修辞手法:设问句。

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联

系课文的12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这句话表白了爸爸( )的心。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这句话表白了爸爸( )的心。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现在我们知道,填空:“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的心!”

小结:爸爸是一位扎根边疆的“边疆战士”(板书)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课文的哪儿有暗示?

5.生:找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爸爸为什么露出了微笑?

6.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积累提高 拓展延伸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揭示表达上的特点:“借物喻人”(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洒下一腔热血,奉献青春年华,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回顾知识 总结提高

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篇二:《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组第三课,本组教材以“走进西部”为主题,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这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本组教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些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并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运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班级互动交流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具

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说思路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进行多元化情境教学,将本课教学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沙漠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围绕中心主旨,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今天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回顾茫茫戈壁滩上,长着挺拔的白杨树,让学生再度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同时找出白杨树高大挺拔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思考: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能生长的好吗?我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浏览文本,大胆推想,为什么白杨树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挺拔高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课件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1、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白杨》范读,并提出问题,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白杨树的品格?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朗读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回顾。整体感知全文,提高自学能力。

2、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可采取分角色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等,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对白杨品格的认同。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难点。

在本环节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用课件给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重点段落,同时将背景图片配上荒漠上的白杨树。为了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和坚强不屈的品格,重点指导学习这几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他们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对于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读,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建设者们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这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合作探究,感悟边疆建设者的心灵美

新课标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采用“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我也积极参与到了他们的探讨当中,并及时给予帮助。讨论结束后,让各组小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补充。因为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对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最后做出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引导学生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学生理解突破了重难点之后,背诵爸爸的话,启发学生思考:学习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的那些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

鸣。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这首诗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交流,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在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奉献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3、作业: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六、说反思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突破重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习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给予正确引导,塑造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不易引起情感共鸣。对此,我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白杨 —— 生命力强爸爸 ——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孩子

借物 喻人

篇三: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 郭娟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一课时说课稿

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小学 郭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第三课《白杨》的

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基本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特点:在西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有茁壮成长的白杨树,有扎

根边疆的建设者们。《白杨》这篇散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以“白杨”为线索,按照“看白杨、议白杨、表心志、小白杨”的顺序叙述。

2、教材位置:《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的专题是“走进西部”。在祖国的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有过辉煌,比如“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等;也有过衰败。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部又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那些前仆后继的西部建设者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这篇课文正是歌颂那些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让

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

3、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

那段话。

二、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

的句子;

三、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歌颂边疆建设者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

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学情

白杨树在北方是非常常见的,学生平日里随处可见,所以,对于杨树

的外貌,非常熟悉。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在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一课中我给学生讲解过借物

喻人的写作手法,貌似写花生,实际上是借父亲之口赞颂像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篇课文也是借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可能有的学生忘记了,有的记不太清楚了,所以让学生课前回顾,借本课再巩固一下这种写作手法。

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我着重培养我

班学生的预习能力,布置好预习任务,自主学习。同时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课文重点问题。

如果不是自己的学生,我会提前跟语文老师交流或者跟学生面对面,

了解班级学习方式和习惯,做到心中有数。

三、说模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改的大背景之下,结合当今语文主题教学和

海量阅读的要求,我大胆地自创了一个教学模式,我把它称为“两秀一感一风采”教学模式。在此,我简单介绍一下。

“两秀”分课前秀和课后秀。课前秀是指上课前学生自己深入全面地预习

课文;也指课堂前三分钟学生以各种方式“秀”《经典诵读》里的经典篇目。

“一风采”即课堂上学生的风采展示,包括个人的和小组的。在老师的指

导下尽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比如生字新词的读写展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展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探讨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优美语句。

“一感”即学后感。学习课文时的思考和学完课文之后的感悟、感想,

可以课堂上谈,也可课后形成小练笔。

“两秀”之课后秀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口头做一下总结,说说学完这

篇课文的收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将本课的知识点一一列下来,化作试题

的形式,出一份有针对性的试题,同桌或者指定同学做,然后由出题者批改。

两年以来我使用这一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信心大大增强,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让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

四、说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模式的分析,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秀:学生齐背王昌龄的边塞诗《塞下曲》,感受边疆的凄凉。 风采展示: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白杨和边疆建设者的资料,课堂上我出示戈壁、白杨的图片资料,让其了解白杨和新疆建设者当时工作的艰苦环境,谈谈体会。(3分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8分钟)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汇报预习收获,在这一环节中,力图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解决一些重点词语的读音,扫清阅读障碍。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按照“看白杨、议白杨、表心志、小白杨”的顺序叙述的。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感受戈壁滩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目的是让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戈壁滩的荒无人烟和恶劣的条件,为后面感悟爸爸的优秀品质做铺垫。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2分钟)

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白杨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比如第12自然段爸爸对子女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要求学生画出重点

的词句,从“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不??也不”体会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这段话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白杨的感情:“多么高大的白杨树!多么坚强的白杨树!你体会到爸爸对白杨树的情感了吗?你能体会着爸爸对白杨树的欣赏和赞美之情吗?读一读。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声比赛读、齐读的形式,读出爸爸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再比如“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内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摘抄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理解在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戈壁卫士;同样的,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也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此,成为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融合在一起,由此,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感悟感想:

(四)主题阅读,拓展延伸(7分钟)

推荐语文主题阅读篇目《胡杨仰止》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给西部建设者的一封信》通过同龄人的笔触感悟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回归整体,总结感悟(8分钟)

当学生回旋于情感浪尖,心潮澎湃的时候,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此刻,适时地开启他们心灵的闸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因此,写一写“你想对这位父亲(或像他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说些什么?”这个小练笔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引发思考(2分钟)

1、在文章中,爸爸的神态有多次变化,每一次的神态变化中,你能读

出怎样的心理变化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一堂课的结束应该是新思考的开始,因此,我抓住本文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相信学生在课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

课后秀:

学生自主出一份检测题,包括看拼音写汉字、生字注音、辨字组词、解释成语、按课文内容填空等基础题型。

五、说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直借物

白杨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喻人

六、说评价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课堂评价要多样化,基本上以激励学生为主,对于指导朗读课文,可以使用有效的语言评价: “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你读得真有感情!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

我还注重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对于合作交流中表现出众的个人和小组成员,我会奖励他们每人一个笑脸奖章,印在他的课本上。在黑板右边有评比台,同时对小组进行“星级”评价,达到有效课堂评价。

七、说资源开发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关于茫茫戈壁和白杨以及边疆建设者劳作的图片,在导入课题和课文学习过程中展示。

2、开发和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扎根边疆 爸爸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