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读后感
篇一: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本书展示了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实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和最重要途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似乎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中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作为新入职的一名年轻教师,“创建学校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方法对我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影响,我通过总结和反思,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1.教师要明确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和挑战”
本书第一章就为我们展示了合作学习的奇妙风景:沉默寡言的高志和学力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分在了一个小组。高志不善沟通显得非常焦虑,而幸子则是连名词动词都未搞清。但是为了能给高志提供帮助,幸子不断询问别人,把所有内容理解并记录了下来。而高志感激幸子的好意,真诚肯定的回答她的问话,期望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帮助她。这种弱者间的互相帮助,即互惠又感人。通过合作,幸子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事实,而高志也在帮助幸子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和沟通中。两人在挑战了学习中的困境,并战胜了困境。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导学力能力差的学生向同学请教。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要想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控制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4个,这样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教师不要干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要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向小组内的同学请教。三是对于教学课题的设置要有一定层次和难度。如果题目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轻易完成,达不到“冲刺和挑战”的目标;如果过于高深,组内学生都无法完成,也不会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洁,每一次提问都能够引导组内学生进行讨论,而不是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诱导学生把组内讨论变成课堂闲谈。
2.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自然会存在接受能力快和慢的区别。合作的学习的根本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记的“一对多”教学模式,使每个同学都获得学习的权利。所以,在实施教学计划中,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将他们的思考与遇到的挫折都视为精彩的表现加以接纳。多给他们掌声与表扬,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和指责,而是以宽容的心态肯定他的表现,然后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加以引导,纠正错误。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有个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差生自己越不懂越不愿意问他人,结果导致恶性循环,更加跟不上学习进度。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予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与他主动交流,并引导差生发问。反复几次后就会改变有些学生上课不开口的情况。
3.教师要明确教学责任,保障合作学习的效率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再仅仅是上好课,而是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完成这个责任,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有多次课的积累。对书中的知识点,不仅要知道讲什么,还要知道怎样讲。对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控制的同步教学的进度相比,合作学习的上课效率降低了,但是学生都参与其中,学习的效率并没有降低。所以,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课时进度,就要钻研教材,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分单元学习,该扩展扩展,该压缩压缩。还可以制定一个综合的研究性课题,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将本节课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
学校的挑战这本书以几十个生动的例子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向我们展示了合作学习带来了丰硕成果。在这本书中,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讲和记,而是一个个灵活的思维相互碰撞带来的不可思议的火花。我仿佛走进一个又一个精彩课堂,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在本书的教学理念的感染下,我也会努力探索,将我的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营地!
篇二:《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宁静的课堂“不宁静”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寒假里,学校给老师推荐了几本书,我从中挑出了这本《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品读完了这本书,在此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我以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受:
一、小事情成就“大风景”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孩子的一颦一笑总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令他心驰神往,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我们的课堂中不也有这样的孩子吗?从见他们第一次的恐惧眼神到对你自信的目光,无处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风景的过程吗?课堂中的宁静革命正是通过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来推进的。
二、尊重把课堂变润泽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同时他认为,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
滨野老师的课堂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润泽、柔和的状态。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
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个人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三、让学生在“倾听”中成长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他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他无意之间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在这些看似顽皮的学生身上隐藏着一种心心相印、关怀备至的潜能。
四、尊重与信任促进和谐
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与意向。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他到欧美诸多国家进行过参观和访问,这些课堂基本上都是20名左右的儿童分成四五人的小组围坐在一张课桌边,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不是由所谓的好学生去教差学生,这里的合作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当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能够毫不忌讳地向其他同伴去询问“喂,这儿,怎么办”,同伴并不会因此去
贬低他,而是若无其事地回应这种请求。教师们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走下了讲台,改变了权威的形象,主要以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的姿态展开活动。在这些教室里,教科书是配角,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正如佐藤学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虽然世界各地的课堂风景各不相同,但所有的课堂都在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是一种天赋和需要。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气氛才会变的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被提升了,孩子们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各取所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21世纪的学校里,不仅追求学习的“量”,而且追求学习的“质”,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的形成,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这是教师的责任,不更是对我们外国语学校老师们的挑战吗?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宁静的课堂不宁静,来吧,老师们面对挑战我们不惧怕,相信知难而上的我们一定会描绘出外国语学校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三: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傅新潆
(正正妈妈 2015.7.23)
《孩子 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
步的方向迈进;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四: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低年级部 冯霞
半年的三效课堂让我很困惑,一个是学生的小组学习,另一个是学生的作业情境。在小组学习中之所以会困惑是因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同学的学习漠不关心。因此,即便乍看起来形成了小组学习,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六个人当中总会有两个甚至三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在学习,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地去关照他人,回应他人终究是不现实的。个人作 业的场面也是如此,困惑的学生处处感到困惑,比如你让他们在发的导学案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小组,他们写出来的名字歪歪扭扭,脏兮兮的,一旦用橡皮擦一下,名字就被涂成漆黑的一片,越擦越脏,以至于把纸张都弄破了。因为没有一件事做的像样,他们的心情糟透了。这时候旁边的同学会笑话他,接着就会发生不大不小的乱子,被周边的同学嫌弃,引发了老师的注意,样样事情都不顺心。因此就出现了在低年级,教师布置作业时千叮咛万嘱咐。 观察低年级的课堂就可以明白,低年级的儿童,需要的是同老师的个人关系的关联,低年级的儿童只有得到了来自老师的稳定的个人关联,才能慢慢发展到对伙伴学习的关心,才会有同伙伴沟通的意识,低年级的教师,唯有在课堂上建构了同每一个儿童沟通的放射线般的稳定的关系,才可能追求每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之间的沟通关系。我们说在低年级也应当追求合作学习,但这种合作学习应当是以老师通每一个儿童之间放射线般的沟通关系为基础的,就是说,并不通过组织小组学习,而是通过把班里所有儿童联系在一起来实现的。
低年级的课桌椅摆放时也不应让儿童六个人面对面,也不是每一个儿童分别坐或者双人坐,而是应该排成扇形,是每一个儿童彼此看得见面孔,这样能缩短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倾听伙伴的发言。
一般来说在低年级,在人人能够安静的课堂里才能形成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张力尽可能压低,教师的音量和儿童的音量必须同样的压低,我们需要的是(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挑战者读后感)即使儿童小声的说,整个课堂也能听到,不要求儿童再说大声一点,而是说某某同学说的真好,大家再听一遍遍吧。教学的节奏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低年级的老师无视儿童学习的节奏,过分急促,其实幼小儿童的学习节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慢,应当根据儿童的学习节奏进行教学。
老师的话语和声调的柔和性也很重要的,摸摸儿童的脸庞,就像新鲜的嫩叶那样柔软,低年级儿童的皮肤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柔和性。相对于这样的柔和性,老师的话
语和声调却往往是僵化和生硬的。由于教师的话语和声调的僵硬性,儿童的活动和应对也变得僵硬和粗鲁,在这种课堂里是不会产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合作学习的,通常,在低年级的课堂里,老是喜欢大声叨叨,把精心设计的课堂变成不讨儿童喜欢的课堂,只有在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才是培育孩子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