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英汉对比研究如何考试

研究报告2020-09-30 19:53书业网

篇一: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学号:1009224024 分组成员:李可可 姓名:李可可 班级:对外汉语二班 学院:文学院 联系方式:15937357562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摘要: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在英国,在到18岁之后,父母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

关键词:中国 英国 老年人 年龄 子女财产 生活 我们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渐渐突出。我认为学习英汉对比研究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公家的经验,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知己知彼,从而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中占据前列。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加速“变老”,伴随着老人增多,老人问题也日益瞩目,而英国已经是发达国家,英国在193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中英的对比有助于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下面我对中英老人进行对比。

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

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个人价值,不希望自己是弱者。在公交车上,一般的老年人是不喜欢别人让座的,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老了,他们永远都有着不向岁月服输的精神。在英国伦敦的街头,要是迎面走来一群老年人,你会发现,他们穿着时尚,打扮入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神色中透露出一股骄傲和自信。英国老人就是这样,即便垂垂老矣,他们也要追求一种精彩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永远不会觉得美好的事情出现得太晚。英国很多英国老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却没有坐在家中安享清闲,而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餐馆、办咨询公司、写回忆录等,让英国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英国50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60%的人接触过电脑。他们面对年老,依旧衣着鲜艳,打扮整齐,用乐观的心态活出老年。

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句话想必我们都听过,这句话老人们经常用来教育子女,明显的可以看出开年老是他们的资本。中国老人观念中认为来年之后就应该颐养天年。在公交上,别人让位也是正常现象。在中国,老年人总是认为自己老了,对新事物有着抵触的情绪。

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

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现在中

国老人子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当代七八十岁的中国老人子女一般家庭有三四个是很正常的,并且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有的家庭有了六七个女孩,但他们为了要男孩,往往还会再接着生养。五六十岁的老人与四十五岁左右老人子女数量则随着计划生育影响相对减少。甚至中国老人的子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之称,子女是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奋斗动力。中国老人的子女一辈子都与父母紧密联系,老人抚养子女长大,上学,毕业了托亲朋好友或者花钱给儿女找工作,工作了再给儿女买房结婚,成家后帮儿女看小孩。子女就是老人们的寄托。

在英国没计划生育。1972年,18%的英国孩子是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增加到26%。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英国父母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养不起第二胎,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英国子女16岁之前基本上是围绕在父母周围,法律规定父母有必须的监护权。没有父母的允许,孩子们几乎任何只有成人可以去做的事情也做不了。譬如,上酒吧去娱乐场所砸耳环纹身等等,18岁之前连去商店买酒和烟的权利也没有。父母在孩子16岁之前很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16--18岁之间基本上不用太管理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后的道路。等到18岁之后,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他们很少管自己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好坏和父母没有关系,如果他们在生活上有困难,他们需要找的是政府救济,而不是回家找父母。这种思想我们看来也许会感觉父母太无情。但英国孩子的独立能力比较强。

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

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所谓分家,也就是把老人们的财产分给儿子,让儿孙来继承,这个带有很强的封建思想。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老人们的财产一般是不分给嫁出去的女儿。分家也就是分老人攒一辈子钱,所以,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这些人似乎很为父母的前感到骄傲。

在英国,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退休金也是比较高的。他们根本不用为养老担心。政府会接受养老问题,清点老人财产,充当养老费用,当财产完全用光之后,余下的钱完全政府由支付,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同时,子女也不愿意继承来源于父母的财产,他们要继承就要承担父母的余生的所有费用,直到没钱再申请政府救助。而且,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交很多财产继承税款。于是,印象中晚年凄凉,孤独无子女围绕在身边的是英国老人余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挣钱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享受消费的。我们中国人也许会把这种做法看成不知道给自己留后路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

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

用简单的话概括来说就是,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这表面的一种现象则反映了其社会内在的不同。

篇二: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 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 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1976年是

我国对比研究的第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时期的对比研究几乎陷于停滞,成果寥若晨星。1977年吕叔湘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标志着对比研究的第三个时期的开始。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形成于1977 年,此后在我国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1994 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更将汉外对比,特别是英汉对比推向了一个高潮。据统计从1977—1997年的20年间,共发表对比研究的论文600多篇,著作近40部;而1998—1999两年就出现对比方面的论文200多篇,还不包括翻译方面的文章,增长的速度实在是惊人,且有继续上涨的势头,可谓欣欣向荣。

三、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及宗旨目标

第一、促进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家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字。汉语是象形语言,采用表意或意音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和绘声四种造字法,人们既可以从字形上辨出字的意义,又可以从读音上辨别字的意义,例如酷像实际事物的“日”、“人”、“羊”、“刀”;英语则是分析语言,采用拼音文字,运用 26 个拼音字母相互进行任意组合,生成词语,词语内部结构复杂多变,与表达的客观事物间没有理据性可言,所以英语词语中极少具备事物的形象性。一旦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正迁移,知道两种语言的不同之点,就可以设法降低负迁移,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目前我国英语学习仍然“费时低效”的现象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不够和不甚得法不无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对汉外教学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

第二、促进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和机器翻译的应用。对比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为翻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它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还没有翻译理论,所谓‘信达雅’及‘直译意译’之争、‘神似形似’之争等,本质上都是经验型的”。新的翻译理论的产生和翻译学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第三、促进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词典对学习和掌握运用语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词典编撰工作首先为涉及到的句法结构标志和词义的语义结构标志,词义的语法类别是由词的语法功能决定的。英语重形合,每个词的语法功能在词典中都需要明确的标志;而汉语重意合,形态标志少,所以词典中一般很难以清楚的标明次的语法功能。另外英语词和汉语词在词义上存在完全不对等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从词典的编撰不能有效地提供词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为了完善词典编撰工作,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大英汉此一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尽快体现到英汉词典及汉英词典中去。

第四、促进现代汉语的研究。吕叔湘在1977年就说过,“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掀起了对比研究之风,开创了通过参照西方文法来研究汉语的先河,改变了千百年来以训诂研究汉语的传统。

四、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做语言研究应该有思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什么理论作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指导思想呢?人们尝试过多种理论和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3种:

1、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元素活单位以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成的横向组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语言结构具有层次性。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层次所组成的。对比研究应该建立在语言的各层次的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对比上。在语音层面上,可以分为音节、语音词、语音段、语音句等几个语音结构层次。在语法的层面上,可以分为词、短语、句子

等几个语法机构层次。以语言结构为对比基础的语言对比,是将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作为对比的出发点,对比这种结构形式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情况。以这种结构为基础的对比,通常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某一对应语言结构层面上进行的。

2、转换生成理论

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语法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种规律性。 转换生成学派致力将语言结构规律抽象化、形式化、系统化,这种抽象化、形式化和系统化了的语言结构规律便是语法规则。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不仅将深层、表层这两个概念用于句法结构的描述,而且还用于语音结构的描述。

3、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该理论的特点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前两种理论基本上都是静态的语言研究,而系统功能注重语言的动态研究。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场合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但意义不同。譬如汉语里“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Did you eat?)”常用作招呼语,而放到英语中就变成了“邀请”。两种语言里形式相似但功能迥异。

对比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多。有宏观与微观的;历时与共时的;归纳与演绎的;描写与解释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其中定量分析成为国际上语言对比的一个明显趋势。

结语: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外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历来都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他们的论著常常通过研究别国语言来论述本国语言,或通过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本国语和外国语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我国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加强英汉的学习与研究,对象具体、理论对路、方法恰当,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推进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

篇三: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 语法特征 修辞手段 翻译技巧 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

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such as in

writing, Westerners like to quote experts and scholars, especially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view,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ften use leaders and great word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is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of the three generally formed Chinese understanding.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

综合语与分析语 首先,英语词的形态变化较灵活,比如有灵活多变的前缀和后缀,也有动词和静词词形的变化等而汉语则不受严谨主谓结构的约束,也很少使用关联词语,注重时间和事理的顺序,且多用四字格,属于明显的重形不重意的语言。因此在这一点上较英语而言,汉语较为简洁。

繁复与简短 这里指的是句子的长短,英语较繁复,汉语则较短。这与两种语言各自的 语法特点关系密切。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从属结构,句子可以向后不断扩展,从句环环相扣,再加上短语,往往显得句子繁长,其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也是由于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此同时,中文句子特点是向前延伸或重组分割,也仍旧受到悟性思维模式的影响,通常先摆事实后讲道理,所以语序比较自然,也因此句首开放、句尾收缩;总之,很难像英语那样一直向后扩展延伸,所以中文体现出比较简短的特点。

物称与人称 物称与人称分别指的是英语和汉语的主语叙述方法。英语多采用被动式结构,汉语多用主动形式。

被动与主动 英语中的被动句与物称倾向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同时,英语重形合和灵活多变的的特点也增加了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尤其是正式文体的被动句使用更多。

间接与直接 间接指英语表达比较委婉含蓄,汉语倾向于直接。汉语多用敬辞、谦辞和婉言,但这样的表述方式也不如英语里那样流行,近年来汉语学家也一直提倡准确、鲜明的文风。

替换与重复 忌重复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译英时一定要回避过多重复,否则翻译出来的英文只能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词汇贫乏。

了解这些语言特点,也有助于平时的翻译和写作工作。比如,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

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