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普陀山海拔是多少

优秀范文2018-10-25 00:11书业网

篇一:普陀山之行

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中。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诗句恰好地形容了普陀山上寺、庙、海、沙、石浑为一体蓬莱仙阁的胜景之神奇、神圣、神秘。传说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个日子是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无数的朝山进香者都会不远千里纷至沓来。三大香会期间,普陀山全岛烛火辉煌,香烟缭绕,诵经礼佛,香客人摩接蹱,持香朝拜,默诵圣号,普植善根,屡现瑞烟,通宵达旦,盛况叹为观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二连襟有个姐夫叫罗圣强在普陀山海军部队当政委,我的小连襟陶增产也在那里当志愿兵,使得我有机会先后二次去了普陀山朝拜菩萨,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第一次去普陀山,是在1990年的秋天吧,我带着老婆、儿子和二连襟夫妻一道,起了一个大早,带着心中对菩萨的圣洁,一路辛劳向圣地进发。我们从上虞出发乘火车直达宁波,然后再在宁波换乘轮船,船在海上漂行了N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普陀山码头。我是带着一份宁静,虔诚地前来朝拜南海观音菩萨的,感谢上苍的眷顾,赶上一个晴朗无风的好日子,莲花洋上潮涨潮落,水中波涛,粼粼闪光,渔舟竞发,鸥鸟翔集。远眺普陀山,四面环海,层层叠翠,风光旖旎,美不胜言。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普陀山上散发出来的绿意盈盈的清香空气,旅途的劳顿立即荡然无存。

我们一行刚踏上普陀山,便看到了许多神情肃穆虔诚拜佛的香客,浓浓的佛教气息顿时扑面而来。远远地我就看见穿着军装的陶增产已在码头等候着迎接我们了,当年登岛是要收费的,但军人家属可以免费。我们乘上了部队的吉普车,车行驶在普陀山的盘山道路上开得飞快,可是没有不舒适的感觉。我们下榻在海军招待所。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坐落在杭州湾以东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四面环海,峰峦滴翠。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88、2米。普陀山的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岛上拥有大批的古刹、精舍、寺庵、亭碑、摩崖石刻,素有海天佛国之称,是我们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五台、峨嵋山、九华齐名。

普陀山全盛时期,曾有过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之多。清香缠绕的普济寺(前寺)、烛香弥漫的法雨寺(后寺)、晨钟暮鼓的慧济寺是普陀山的三大寺院。其中最大的是普济禅寺,我们脚踩莲花步步高,来到了普济寺。寺庙三面被山环抱,正面是辽阔的大海,庙外古木参天,庙内梵音袅袅,庙里庙外香客如织。普济寺中供奉着全山唯一的正观音,而统领全山和尚历来只能是普济寺的主持和尚。据说普济寺的正大门是常年不开的,只有国家领导人来访的时候;或老主持圆寂,迎接新主持的时候;或遇到60年一次的寺庆这三种情况才会开启大门。普济寺还有一座元代的多宝塔,呈方形,共五层,高18米,用太湖石砌成。系元代元统年间(公元1333-1334年)宣让王为普陀山僧孚中禅师所建,故又名为太子塔,是普陀山的三宝之一。

慧济寺在普陀山的佛顶山上,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圆慧初创,名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建圆通殿、玉皇殿、斋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

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

由此向南走,有一条通往法雨禅寺的山路。途中可以看到许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刻在云扶岩上的海天佛国这四个大字比较有名,传说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法雨寺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是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还有什么不肯去观音庙、广福庵、大乘庵、龙寿庵、梅福庵、极乐庵,什么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散财古洞,什么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观音跳。那元代的古建筑多宝塔、明万历年间雕刻的杨枝观音碑、清初从南京拆迁来的明故宫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镇山三宝。普陀山不仅遍地佛踪,岛上还拥有千步沙和百步沙两片沙滩,那是美丽的海滨浴场。绵延数千米的海岸上沙石如金,浪潮嬉沙,涛声不绝,坐在柔软温暖的沙滩上,迎着海风,看着日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最让我难忘的是大乘庵的卧佛,有十多米长,侧卧着,双目垂下,慈祥和善、气色近似活人,巨大的身躯使我惊讶不已。最让我搞笑的是那二龟听法石,活灵活现的两块巨石,真象一前一后两只乌龟在听法经呢!还有那神奇的磐陀石,一块巨大的磐石,凌空架在山上,底下只有一小块接触面,居然不会翻落下来,岿然不动面对着大海。还有那个潮音洞也称作观音洞的,只要海水打在洞壁上就能发出能柔美的声音,这也让我感到十分神奇。据说洞内有块石头,只要是有缘之人就能看出那是一尊观音佛像,还说只要对着洞口许下心愿,你的愿望就会实现。而刻在山崖的斜坡上那一个红红的巨大心字,人坐在上面,竟只是那么小的一个点而已。

普陀山那座不肯去观音庙庙名挺有意思,传说早在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有个从日本来到中国的僧人慧萼,从五台山奉引一尊非常精美的观世音像回国,行船至普陀山之时,突然刮起了大风,被风浪所阻,便将船停泊在普陀山下并从潮音洞上岸。日本和尚知道这是观音菩萨不愿跟随他东渡日本,只好留下观音佛像独自一人回日本去了。这尊观音佛像便就成了普陀山上的第一尊观音佛像,恰好普陀山有位姓张的渔民知道了缘因,于是让出了自己的三间茅草房给观音佛像摆放,并建成了一座庙宇,后人就将这座庙称之为不肯去观音庙。这也就成为普陀佛教开山之起始。

在普陀山的最南端,南天门孤悬入海,门前碧波浩渺,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因此被叫作南天门。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个大字,旁边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南天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

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双峰山坡麓秀林葱郁的紫竹林便是观音修道的地方,紫竹林中的竹竿竟然是墨紫色的,据说此竹只有在普陀山这里才有。如今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高高矗立着通身铜制、外表镏金的南海观音露天铜像,慈眉善目俯瞰着芸芸众生,巳成了普陀山的标志。据说花费了善男信女捐赠的三千多万人民币,号称世界第一大尊观音佛像,这是在1997年农历9月19日观音出家日那天开光落成的,我去普陀山的时候还没有。我几乎游遍了绵延千余年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的普陀山,也拜佛了多处寺庙,留下了令人心醉的愉悦与满足。其实拜佛只是一种心情,一种愿望,一种思想,一种寄托。踏在普陀山观音菩萨的这方净土,处处神灵,时时得悟,佛在心中。

南海观音菩萨在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代表的是一种品质。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做人要慈悲为怀,行善积德。在物欲横飞的年代里,这的确是一方净土。

人生苦短,欲望繁多,生命的意义,似乎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天之中,我曾坐在山崖上,遥望面前的大海,听凭海风阵阵习习吹来,心头杂念消失得无影无踪,心里荡漾着许多梦幻般的遐想。

普陀山之行,走海上天路,观海天佛国,用佛语禅心荡涤自己的内心,留给心灵的是一份静美的洗礼。当我登上了回家的轮船,普陀山离我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朦胧。

篇二:普陀山概况(新)

普陀山

普陀山概况: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普陀山,我就把普陀山的概况简单介绍一下,普陀山,它位于杭州湾以东,舟山群岛的莲花洋,东达日本,北接登来,南亘鸥闽,西通吴会,是祖国的东大门,与我国著名渔业重镇沈家门隔海相望。它们相聚6.5海里,普陀山岛呈菱形,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则较平缓,主峰佛顶山海拔288.2米,岛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较斗,北部和东南部有很多沙滩,环岛一周约30公里,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现在还是浙江3个5A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个)山上景物迷人,寺庙都建在古丈从中,素有海天佛国之称。我国可游的地方很多,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胜,则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相传,普陀山是观音修身得道处。山上寺庙众多,历史上香火鼎盛时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棚,4000多僧侣,真是“山当曲出皆藏寺,路遇穷时又遇僧”(有山皆寺,有人皆僧,可见当时佛教发展的兴盛了—),寺院无论大小,到处都供奉观音大师,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2月19,6月19,9月19是观音生日,得到日,出家日的三大香会。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正山门.南天门景区】

客运码头: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是普陀山客运码头,大家看到的是2002年新建的码头,可以说它建的非常漂亮,壮观,但是普陀山原来的码头是建于1981年,其实它最早的民间客运码头就在不远处的短姑道头,但一有风浪,船只就无法靠岸,交通相当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现在这规模的客运码头,它的航线主要通往上海,宁波,沈家门,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马尾等,自1992年以来,该客运站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客运站称号和全国港口客运示范站以及全国文明客运站。

海岸牌坊: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海岸牌坊,它建于1919年(搞9米,宽8米),四柱三门,翠瓦飞檐,气势非常雄伟,耸立在短姑圣迹上方,牌坊上有“南海胜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回头是岸”五重匾额,这些都是北洋政府的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提,门柱上刻有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这些都是宣扬佛理的意思,(句句描绘和赞叹了观音菩萨的慈悲愿行和佛门普度众生的思想)。 短姑道头:各位团友,我们大家转身看一下所处的位置,它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间码头,叫短姑道头,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块石头上刻着四个字:“短姑古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古代有姑嫂二人度莲花洋,来普陀山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葵来潮,自认为身子不洁不敢下船进香。她的嫂子责备其无福朝圣。于是叫她呆在船中等她,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篮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些石块来到小姑船,她说是她嫂子托她带来的,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她嫂子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音菩萨做的善事,后来因为其嫂子曾在码头责备小姑,古语中责备叫短,

从此姑嫂停船的地方就被后人称作“短姑道头” ,观音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于踩脚的石块称为“短姑胜迹”。

南天门: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景点叫南天门,它位于南山与短姑圣迹相对峙。这里原来和普陀山本岛隔着一挑水道,后来建了这座石桥,叫环龙桥,又称“大观桥“。自此两山连接相同,过了石桥大家就可以看到有两堵石壁,对立如门。因此处普陀山最南端,所以叫南天门。南天门内有个寺院叫大观蓬,里面供奉观音菩萨。大观蓬门侧的岩石上有清代总兵蓝理题写的“山海大观”四字。门前碧波浩渺,非常漂亮。民间传说这里是八仙们准备过海时聚会的地方。南天门景区路旁的岩石刻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时刻。

金沙:各位团友,在观音跳和南天门之间这块地方叫龙湾,湾前金沙铺地。长有570米。过去此处沙质若金沫,路皆黄沙,不见寸土,日光照耀时,金光闪闪,佛家称这就是佛经所言的“金沙布地处”,所以这里被称为金沙。

妙庄严路:各位团友,大家往前看可以看到一挑石板小路,它从短姑道头开始到普济寺结束,是原来上山进香的必经之路,叫妙庄严路。意思就是循此路便可进入妙法庄严的佛国。这条路从短姑道头依山循坡,逶迤而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铺成,每隔一定距离,就会出现雕着莲花图案的石板,这些莲花千姿百态,没有一个重复。在路的两旁我们可以看到“入三摩地”“金绳开觉路”“宝伐渡迷川“等石刻,(它们都是出自著名的书法家之手),当你走完这段路程,便会觉得此路妙且庄严,实在是名不虚传。

南海观音铜像: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南海观音铜像,我们所站的地方就是礼佛广场,它的面积有1683平方米。请看这一对花岗岩巨狮,每只有7吨多重,犹如一只睡狮初醒,雄踞在东方,这四尊金刚力士,高3.9米,用花岗岩镌刻,威武庄严,镇守着佛门。

沿阶而上,第二、三层叫集散广场,正中一座四门三柱石牌坊,两旁一对7.7米搞的花岗岩石柱。我们站在广场上,右边可以看见南天门,短姑道头,海岸牌坊,左边能俯视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区。往前可以远眺莲花洋,舟楫过往,白浪千层,隆隆的涛声就好像舟子在倾听诵经,观音道场的禅林气氛就扑面而来。

站在广场上,请大家抬头瞻仰南海观音的慈眼忘众生大悲妙相,尤其是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观音宝象似乎正轻移莲花步款款向我们走来。令人顿生膜拜之心。

它妙相庄严,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大佛高18米,莲花座基高13米,总高有33米。用亚金铜材铸造的,而且是由96块铜壁板组成,壁板厚约为10毫米,总共有70吨重。佛面重就有1.32吨,高2.65米,宽2.4米,用纯金的6.5公斤铸成。96块亚金铜壁板拼装成一尊大佛,并用打磨抛光法将焊缝处磨得天衣无缝,精湛的工艺令人叫绝。此像堪称当今世界观音铜像之最,是“海天佛国“的象征,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已经非常高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观音铜像是在1997年农历9月29开光的。开光那天,还发生了一桩奇事,那天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早晨8点,当妙善方丈宣布开光时,铜像上方的天空乌云散开,金光姗姗,佛法光普照,有似白衣观音的圣像出现在天空,在场的4000余位海内外善男信女亲眼目睹,承接佛光,无不惊叹,

南海观音铜像的基座分两层,底层为公德厅,里面用铜雕,木雕装饰。公德厅面积1100平方米,正中铜柱直径5.6米,通上层顶部接莲花座,其工艺国内首创,铜柱上铸有20副观

音说法图和前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像,铜柱外包有12米长的纯透明特制玻璃护罩,两旁是四副大型木雕壁画,是用进口柚木雕画的,每幅长6米,高1.6米,四副壁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发生在普陀山的四大传说,也就是“短姑胜迹”“二龟听法”“飞沙填海”“蓝公护法”精雕细刻。不仅工艺高超,而且充分现实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二层为五百罗汉堂,供奉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铜观音圣像,中间铜柱上有刻着观音的32应化身。

【紫竹林景区】

紫竹林: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紫竹林,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观音菩萨的住所,孙悟空好几次遇到危难,就翻筋斗来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观音大士。紫竹林,顾名思义,就是紫竹成林,但由于几经劫难,紫竹林遭到破坏,现在园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处 新植紫竹3000余株,经过精心培育,现已成林,重现了观看道场的紫竹成林的景观。

珞珈山:请各位团友往前看,对面就是珞珈山,它的形状很像一尊观音菩萨安详的躺在莲花洋上面。头,颈,胸,腹,足都很清楚,这就叫“睡观音”,也称“海上佛”。大家往山顶看,有一座塔巍然屹立,似巨人一般,这就是新建的五百罗汉塔,塔高25米,宽2米,正方形,上饰四面观音像,它采用不同色彩的石块雕刻而成,一层一色,层变景异是目前普陀山建筑中的一绝。珞珈山虽然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浪汹涌,古时有朝拜者须经24个莲花浪方能渡彼岸的传说。

不肯去观音院:各位团友,请大家跟我往前走,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观音院” 它是普陀山佛教协会在2001年新建的,原先这里是三面简瓦粉墙围着一个小小的院落,内有一间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型佛寺。这种布局在传统上叫作“茅蓬”,说起这个寺院还有个故事。相传,在公园916年,有一个日僧慧锷大师从山西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乘坐的船到普陀莲花洋时,突然风浪大起,接连3天都不能度过莲花洋。慧锷以为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于是他把船只停靠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边靠岸,把观音圣像放在居民张氏家中供奉。从那以后,普陀山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而慧锷也成了“海天佛国”的开山祖师。

禁止舍身燃指碑:各位团友,大家请看这块石碑,上边刻“禁止舍身燃指碑”,这就是明代官府所立,过去有许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当香烛,朝拜观音,以这种虔诚的形式求见观音现身,以求观音引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有人从崖上跳入潮音洞中,当时的明代定海总兵蓝翎为防止这种悲剧发生就树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违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本意,劝人不要做此类蠢事。

潮音洞: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天然的石洞,岩石旁边刻有“潮音洞”三个字,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赐的,相传这里是观音菩萨现身处,每当有浪时,海浪撞击岩石时发出的声音犹如佛在讲经,所以取名叫潮音洞。

大悲楼:各位团友,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大悲楼,这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卧佛像,这是释迦牟尼佛在80岁涅槃时侯卧佛像,这个大壁两侧铜雕刻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涅槃的经过,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普济寺景区】

多宝塔:请各位团友朝南看,这座石塔叫“多宝塔”,它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是当时普陀山僧人浮中法师向南京的藩王宣让王募资建成,因此又得名“太子塔”,整坐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有32米,有台无檐。每层塔有锟面雕有佛龛,内供全伽跌坐式佛像,属于元代蒙古统治者所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台观机塑像体态若少女,神情凝重妩媚,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顶层的四角饰蕉叶山花塔刹为仰莲宝瓶,意为佛报生的净土,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石结构方塔,在江浙沪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海印池: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它建于明代,池上有桥三座。中桥平宽,所以叫平桥。它北接着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八角亭供游人歇坐。而这座就是御碑亭,它是汉白玉制成,上镌有清雍正皇帝记载普济寺新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建于清雍正年间,碑文是清和硕果亲王代笔,详细记载了普陀山历史以及当年朝廷赐金7万两,大规模修建普陀寺院的铭文)。东边一座拱桥叫永寿桥,建于明万历年间。高6米,长33米,宽7.5米。两侧石栏柱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40只,西边一座拱桥叫瑶池桥,池四周用青石条砌成,池水为山泉所积,池中开满了莲蓬,一旦到了夏天,荷香袭人。 普济寺门: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济禅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中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占地面积为370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829平方米。普济寺始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康熙三十八年,朝廷赐额“普济群灵”,从此该寺开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到今天,大概有人会问,”正山们关着,我们怎么进寺内?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就忘了归程,返回普济寺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乾隆皇帝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把门的小和尚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虽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们入内,乾隆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从今以后,此门不能开,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者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与本善的法雨寺,慧济寺鹤城为普陀山的三大寺,普济寺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宋朝时改为宝陀观音寺,后朝廷赐寺名为护国永寿普济禅寺)

天王殿:各位团友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 天王殿是普济寺内的第一重殿, 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 四大天王位于东西两旁, 韦驮天王手执金刚杵 ,位于弥勒菩萨像的背后。 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大天王, 就是东方的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手持着琵琶做标志 ,护持着东方嵊州人民。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人善根增长 手持宝剑,护南嵊荆州人民。西方广目天王,能以进眼观察,护持西方牛霍州人民, 手中缠绕着一条龙。 北方多闻天王 ,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示福德,护北方嵊楚州人民。四大天王手持法器掌管着四方,合称风调雨顺 。在过去 ,韦驮天王手中的杵有不同持法 ,其寓意也不同 。若杵横在胸前或举起则表示该寺为接待寺 ,若韦驮天王杵点地 ,则表示该寺为非接待寺, 云游僧侣来寺, 得先看杵, 然后决定去留 。

各位团友 ,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韦驮 ,即佛经中的韦驮天王。 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人会谈 ,说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 常周行东南西三洲 ,护助诸出家人 。宋以后, 便在寺院里塑了韦驮像 ,由于他曾为释迦牟尼从魔鬼掌中夺回佛牙有功 ,常被塑成英姿勃勃的卫士形象, 十分另人注目。

圆通宝殿:各位团友 ,现在我们去参观普济寺的主殿圆通宝殿 。请看,这个单层失

明檐的木结构建筑 ,顶盖金黄色琉璃瓦, 飞檐翘角 ,外观庄重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 圆通宝殿有“活大殿”之称 ,百人共入不觉宽 ,千人齐登不觉挤 。大殿高18米 ,宽42米 ,深24米 ,圆通保殿扁额是宋嘉定7年皇帝所赐 ,从此普陀山就成了专供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好, 现在请大家入殿 。我们迎面看到的就是观音的正身像 ,又称毗卢观音。头戴毗卢冠 ,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 ,眉慈目善, 脸呈微笑 在莲花座上结枷跺坐。 右手擎一枝瓶开莲花 ,左手以横臂挡胸, 拇指尖顶在食指尖上 ,中空而呈圆形 ,其余三指竖而微微分开, 结大悲施无畏印 。善才童子和玉女侧立两旁, 殿两侧是观音32化身 ,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 包括神像天王 、文官武将、 僧俗男女和蛇 、大鹏等动物及拟人塑像 ,以显示普度众身的法力巨大。 那么为何观音又叫圆通呢? 据佛教说 ,观音是耳根通 ,用今天的话说 ,观音有特异功能, 她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 故名观音,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 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即圆满通达之意。

【西天景区】

千年古樟:各位团友,大家看,这棵大樟树是本山树龄最大的一棵古樟,已有900多岁了,树干达7米,树冠覆盖达1300平方米。而且不虚不空。普陀山像这样的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樟树有1339棵,这正是因为普陀山地表深厚,土地肥沃,养分充足的缘故。普陀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查明的有584种,所以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心字石:各位团友,我们已经来到了“心字石景区”,大家请看正前方,有一块巨石,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周边近50米,中心点可容七八个人同坐,整个字容近百个人打坐,可谓是“心怀博大”,是普陀山单字石刻之最,国内也属罕见,这块石头就叫心字石,相传观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说“心经”,又说佛家以修心为上,“心即是佛”,以前的善男信女去西山烧香拜佛之前都要沿着“心”字边缘,走一圈,来说明自己是非常诚心的,现在这个“心”字却成了照相的好地方。一个人照相代表一心一意,两个人照相代表心心相印,永结同心之意。许多男女青年游览到此,都喜欢在这里摄影留念,以作爱情和友谊的象征。 各位团友,在心字石上 ,右上约有5米 有一石叫蛇头石。它向外伸展,酷似蟒蛇,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大门的石阙西侧又有一块石头酷似蛤蟆,翘首向蛇,坦然自若,传说观音与一蟒蛇精斗法,以神力斗败蛇精,将蛇精点化成石并得道,一天观音在蛇背上放一只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蟒蛇寂然不动,毫无伤害蛤蟆之意,这便是“佛试蛇心”的由来。后来便有人在蛇首石左下角平破上留了个大大的心字,更是妙笔点题,耐人寻味。

西天门:各位团友,大家请看这是西天门,由三石构成的一道天然石阙,两石对立如门,上面架着一块危石,仅能容一人通过,真可谓是鬼斧神工。大家请看横石上写着“西天法界”四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西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意思是指进入无杂念,无困难的清静世界。三块岩石相依,天然成门。意味从此踏入西方极乐世界。请看竖石上面写着“证菩提道”。菩提为梵语,意味“觉悟”。由此可上西天法界,故曰此门为西天门,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从西天门过去。

梅福庵: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梅福庵,它是因西汉梅福曾在此炼丹而得名。 梅福字子真,西汉寿春人,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梅福就把这事告诉当时的皇上,晚年为了避免政乱、就来到普陀山西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期间还采药为当地的百姓治病,后来

篇三:普陀山与南海观音文化

普陀山与南海观音文化

概述

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境内,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众人都熟悉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所在地。小说《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南海观音所居之处,便是此山。

普陀山上,庙宇林立。在鼎盛时期,各大小寺庙和禅院、庵堂等,多达二百多座。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其中,普济禅寺为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三大寺庙,构成了普陀山主要的观音道场,成为普陀山最主要的人文景观。

南海观音,因观世音菩萨选择南海普陀山作为自己的道场而得名。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和观自在菩萨在佛家文化中是同一尊菩萨。

本文所涵盖内容与“普陀山”、“南海观音”百度百科词条可作为内容互补,各有侧重,相互丰富,互相印证。 目录

1、 名胜文化概况

1.1 普陀山简介

1.2 南海观音文化形成背景

2、 观音信仰

2.1南海观音与玄奘、《西游记》的历史渊源

2.2观自在菩萨名号的来历与注解

2.3观世音、观音、观自在菩萨的来历及联系

2.4信仰文化内涵、实践与社会价值

3、 观音文化常见佛学知识

3.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2大悲咒

3.3唵嘛呢叭咪吽

3.4三施的含义

3.5南无阿弥陀佛

3.6菩萨节日

3.7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4、 名胜主要景点

4.1南海观音

4.2紫竹林

4.3普济寺

4.4百步沙、千步沙

4.5洛迦山

4.6法雨寺

4.7西天景区

4.8佛顶山

4.9其他景区

5、 人土风貌和旅游概况

5.1门票

5.2出行

5.3生活区简况

5.4农家乐风情

5.5住宿

5.6饮食娱乐

5.7购物

6、 旅游指南

6.1江浙沪部分交通路线

6.2综合注意事项

7、 附录

7.1《华严经》

7.2《大唐西域记》

7.3《南海普陀山》MTV佛教音乐作品

7.4《大悲咒》MTV佛教音乐作品

7.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齐豫演唱版

7.6电视纪录片《普陀洛迦》系列专题

1、名胜文化概况

1.1普陀山简介

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境内,舟山市(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众人都熟悉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所在地。小说《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南海观音所居之处,便是此山。

普陀,是梵文的音译词,可同“菩提”,普遍的解释为“正觉、正果”的意思。普陀山,完整的梵文音译词为“普陀洛迦”,汉语普遍解释为“美丽的小白花”。

巧合的是,在地理坐标上,普陀山与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埃及金字塔,玛雅文明,以及中北美洲、世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洲等颇具奇幻色彩的地域,同处在一个地球纬度上,这也为普陀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令人无限遐想。

四海之内,名胜无数。或有山而无水,或有水而无山。有山有水,山水辉映者,方为美谈佳境。然,以山而兼湖之胜,首推杭州西湖;以山海之景尤为名胜者,已属蓬莱仙境。而将禅机和佛法化入山海景中,融山海禅于一味者,则唯有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海拔虽然不高,但因拔海而起,故而毅然巍峨,常年为云雾所缭绕。置身于其中,望东,是一片汪洋,一览大海之胸襟,广阔无垠。望南,为东海众岛屿,延绵致远。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金庸笔下所描述的《射雕英雄传》之桃花岛。在百步沙,千步沙的方向上,是洛迦山;放眼望去,宛如一名婀娜的女子,静静地卧躺在大海碧波之中。传闻那是观世音修成正果的地方。

普陀山上,庙宇林立。在鼎盛时期,各大小寺庙和禅院、庵堂等,多达二百多座。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其中,普济禅寺为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三大寺庙,构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观音道场,成为普陀山最主要的人文景观。除了慧济寺以外,与通常寺庙不同的是,在全山所有的寺庙、禅院的主殿里,供奉的都是观音;只是化身不同,比如,毗卢观音,杨枝观音,千手观音,水月观音,求子观音,南海观音等等。而山顶上的慧济禅寺,是全山唯一建有大雄宝殿、在主殿里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寺院。

普陀山山间,香火鼎盛,青烟缭绕。每年来此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林荫石道上,三步一莲花,形状各异,精巧逼真。常有虔诚的香客,取道普陀,在登岸后,三步一叩,沿着古树成荫的山路,一直叩拜到普济寺;出普济寺 后,经法雨寺,拜上佛顶山。古往今来,凡是虔心礼佛的善男信女,无不遵循着这样一种方式,脚踏石刻莲花,默念菩萨名号,三步一叩首,九尺一跪拜,紫竹林里觅梵音,步步拜向观自在。

1.2南海观音文化形成背景

《华严经》记载:“?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据历代众佛家僧侣、学者追寻观音信仰足迹印证,浙江普陀山的地形地貌与《华严经》中所记载的观音菩萨所居南海普陀山圣境十分吻合。

观音过此不肯去,为渡众生住此山。纵观人间胜景,唯有普陀洛迦,山海辉映,融古刹、奇石、金沙、碧海、潮音、幻境之神韵于一身。实属人间第一仙境。这也正是佛指名山的神奇印证。

相传唐朝年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来我中原大地朝圣,在山西五台山求得一尊观音玉像,欲将其带回国,让日本民众也能有幸一睹观音真容,并籍此在日本当地宣扬佛法。当行船途径此处出海时,突然遭遇风浪,波涛汹涌的洋面上,顿然生出一大片带有荆刺的铁莲花。载有观音玉像的商船寸步难行。行船被迫靠岸。次日出海,亦然发生同样的事情。数日间,如此反复。慧锷终于有所顿悟,惶然跪拜在船上的观音玉像,问道:“菩萨,倘若你愿意跟我回国,请你化去海上大浪和朵朵铁莲,佑我一路向东。倘若你不愿意跟我回国,那说明我日本国民尚且还无缘见你。那就请你给我指一条道来,也好让我找一处地方,把你的尊像安放、供奉起来。”祷告之音刚落下,洋面骤然恢复平静,在长满铁莲花的洋面上,让出一条航道来,将其引至普陀山脚下。暂时将玉像安放在一张氏渔民家中。当地的渔民,听闻“观音菩萨经过此山岛时,显圣驻足停留下来,不愿离去”的消息,万分荣幸和喜悦,纷纷闻讯而来,施舍供奉玉像。由此建立“不肯去观音院”(现普济寺的旧址)。而僧人慧锷,也成为这里的第一代开山法师。

普陀山建寺,如此开始,颇具神话色彩。历史的记载,真实地情况应当是慧锷在出海时,恰逢季风影响,连续数日大风大浪的天气,浪涛之大,如同长满荆棘的铁莲花,一道道布满洋面。故而无法出海。最终,将玉像留在了普陀山。

光阴如梭,岁月流逝。观世音显圣于此的传说无数。现代最近的一次显圣景象,可以考证的是在1997年。时为“南海观音”铜像落成开光仪式之日。当日,天气看似并不太帮忙,黑压压的乌云,遮掩着整个岛屿的可视范围。不过,来自海内外各佛教协会的法师,僧众,社会各界人士,政要等5000之众,还是应约如期进入会场;照例为铜像举行开光大典,有序地展开各项工作。只是,临近开光时辰,天气依旧并不见好,大有倾盆雷雨之势。当主持法会的戒忍法师,宣布开光大典正式开始时,话音刚落,普陀山四周海面风起云涌,并从洛迦山方向的莲花洋上空,飘来一朵白云,乌云开合,裂开泉眼般大小的一道阳光,瞬时径直照射在“南海观音铜像”上,通体透亮,流光溢彩。整个过程持续了二十余分钟。有众多有缘之士,在那道光照的天宇间,见到了观音大士亲驾莅临的真容,惊呼“菩萨显圣真身”。一时间,万人叩首,顶礼膜拜。在场的记者,纷纷用摄像机镜头抓拍那一瞬间的景象,有些遗憾,由于摄像机技术的限制,在乌云开合之处,只拍得仅有光线黑白对比的景象照,无法抓拍到观音大士显圣时的真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论众多传说是否可以印证,景仰佛教文化信仰的人们都相信,此山,便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的起居栖息之处,是她宣扬佛法,普渡众生的神圣之地。

2、观音信仰

2.1南海观音与玄奘、《西游记》的历史渊源

说到南海观音,人们就会想到《西游记》。在中国,千百年来,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

小说中,唐僧师徒在遇到劫难时,孙悟空多次腾云驾雾,飞越南海,来到紫竹林,求助住在这里的观世音菩萨,搭救其师傅。如,在途经观音禅院时,老院主的邻居黑熊精,乘乱盗取锦襕袈裟,孙悟空从南海请来观世音,将其制服。观音法外开恩,将其收回南海,并让其在普陀山附近的洛迦山上,做了守山大神。还有被观音收服的红孩儿,和他的善财童子洞等。

南海观音,顾名思义,观世音菩萨应当是住在南海的一处山岛上。然而,普陀山,实际的地理位置,是处在现今中国的东海上,即浙江省舟山群岛海域。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海域,是以长江入海口为界限划分的。长江以北的洋面,为东海(现称为黄海);而长江以南的洋面,则全部统称为南海(包括现代地理版图的东海在内)。吴承恩小说中所写的东海花果山和水晶宫,实指江苏连云港附近的黄海海域。同样,小说中南海观音所居的紫竹林,就是指当今的浙江普陀山;两者同指一处。

小说《西游记》,通过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人一路护送,沿途与众妖斗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而取得三藏真经的故事,将佛教文化和神话传说广泛散播于世间,走进千家万户,为寻常百姓广为流传,自古津津乐道。

在整个取经历程中,南海观世音的指引,可谓穿针引线,贯穿始末;从策划,团队组建,到最后取得真经,应得正果,归唐宣扬大乘佛法,为整个唐僧取经团队设下了广阔的试练平台,并且提供了不少支援和帮助。用现代的话,如来佛祖拟了“取经”这道题,给出了剧本大纲,南海观音便是这出取经大戏的导演和策划。

据《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在真实的历史事件里,玄奘西行求法,一路上,冥冥之中,也确实受到了观世音菩萨一定的指引与帮助。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真实的情况,起初是为了到天竺国(现为印度),求取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一部真经;为的是印证真经要义,以统一散落在中原各种不同的翻译版本,正确宣扬该法门的佛学知识。

大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师独自一人,骑一匹瘦老赤马,连过大唐关西疆域几道哨卡,偷渡出关。途经八百里沙漠时,粮尽水绝,四天五夜都没有进水,终于和马匹一同昏倒在无垠的沙漠里;呼天无应;混沌中只得默念《心经》,反复祷告观世音菩萨,在感觉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向自己虔诚信仰的菩萨发问:“玄奘我不为财利,取道西天,只为求取真经,宣扬正法;菩萨既然慈悲念得众生,救苦救难;而我为求正法,此刻正在蒙受苦难,难道菩萨依然还不知晓?”就在玄奘法师昏厥之际,在恍惚混沌中梦见一位大神,手持长戟挥舞,凶狠地向其哟呵道:“你为何不再向前强行一段路程,而偏要卧躺于此处?”

玄奘法师瞬间从昏睡中惊醒。于是在极为艰难的状况下,前行数里之后,瘦老赤马果然嗅觉灵敏,突然一路飞奔,终而找到了一片水草丰满的绿洲。在此饱饮养身数日,得于保全性命,再度起程。

走出沙漠的第一站,是现处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国。国王对来自大唐的玄奘法师厚礼相待,御驾亲封,与其结义为兄弟。并为其筹齐绸缎盘缠,以及随行人马,送其西行,指望他日取经归来,礼教三年,往生他国国民。所以小说《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贵为唐王御弟,并不是没有根据。只不过,实际上他是高昌国国王的御弟。

而此时,远在天竺国,在玄奘三年后到达的求法终点站——那烂陀寺,则发生着另外一件奇异的事情。那烂陀寺为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寺主戒贤法师,正是《瑜伽师地论》的一代宗师,为弥勒菩萨的弟子。103岁的他,此时,正遭受着严重的痛风病折磨,令其痛不欲生。想通过绝食结束自己的生命。绝食期间,在睡梦中,他梦见了三位菩萨,其中一位,就有观世音菩萨。梦中,三位菩萨告知:“你应珍视自己的生命,病痛不过是前世因果所成,不可通过自杀的方式所能逃避;而必须继续坚持宣扬佛法,方可消除此病痛的业障;此时,远在支那国(即东土大唐),有一位虔诚的僧人,正克服万千险阻,跋山涉水,前往此处,并会师从于你,学习佛法。你须等他到来,教导他,授其真经。”戒贤法师谨遵教诲。

三年后,那烂陀寺和106岁高龄的戒贤法师,果真等到了来此求法的玄奘;并授予玄奘最高的接待礼仪。接见仪式上,戒贤问玄奘为何而来?玄奘作答,从东土大唐而来,欲师从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再问玄奘,此番跋涉历时多久?玄奘再答,一路西行,为时三年。戒贤法师听罢,当着寺院上千僧众,嚎啕大哭,惊煞众人。自此,戒贤法师亲自为其开讲《瑜伽师地论》,玄奘开始了十多年的留学生涯。这些历程,也让玄奘法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最后在整个印度佛教界,享有“天竺国大乘天”之美誉。并且由此开启了大唐和印度两国的正式外交。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