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颐和园教学实录

优秀范文2018-10-25 00:24书业网

篇一: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颐和园》教学设计

卢龙县教育局仪器电教站 母燚华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第七册第五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结合单元训练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训练点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呢?

2、学生自由分说。

3、当提到北京时,师适时引入对颐和园的介绍。

那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它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有关颐和园的文章。(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写法,齐读课题。

4、师:老师找了一段有关颐和园的风光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生欣赏完颐和园的风光片,谈谈感受。

2、师:写颐和园的文章更美呢!我们赶紧打开课本第18课读一读吧!注意,在读之前,老师先提两点要求:(1)、要读准字音。(2)、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3、生自由读课文。

4、分段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师随机指导字词的音形意。例如:

1栽是平舌音,它还有两个形近字:载、裁。让学生读一读,并分别组词。

2、强调“几乎”中“几”的读音,并提醒它是多音字。

3、理解“远眺”一词。

??

4课件出示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找生读,再齐读,理解“朱红”。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6、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师课件出示这些句子,生齐读这些重点句子。

7、生根据板书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

三、精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读一读,并勾画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

(一)感受长廊的特点

1、喜欢长廊的同学读描写长廊的段落,其它学生听他是否读出长廊的特点。

2、强调为了体现长廊“长”的特点,写长廊的这些数字应该重读,并指导朗读。

3品析这位同学读书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长廊“长、美”特点。

(二)感受万寿山的特点

1、找生朗读这一段。并随机理解“耸立”

2重点品读赏析:

出示句子:

1、(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2)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宫墙。

2、(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2)昆明湖又静又绿。

(1)生自由读句子,并小组讨论哪句好,为什么。

(2)交流感受。

生交流第一组体会:第一句好,因为第二句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去掉了,就体现不出色彩美了。

生交流第二组体会:第二句好,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昆明湖到底有多静,到底有多绿。

让学生仿照这句话利用“像??像??”说句话。

(3)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好句子。

3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1)四人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是不是用错了,能改用“划”字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这个“滑”字没用错,这个滑字一般都用在很光滑的平面上滑过,像滑冰呀,滑雪呀,在这里用这个滑字,可以更体现出昆明湖很静。

(2)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三)感受十七孔桥的特点

1、生自由朗读

2生看着画面,配乐介绍十七孔桥。

3、再展开想象,利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说小狮子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其实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比如说玉带桥、智慧海,正如书中所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要游赏就需要导游,下节课我们就学做小导游,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介绍给大家,课下的时候,同学们收集一下颐和园的其他资料。

篇二:《颐和园》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及视频解说。

大家知道这画面中的地方在哪里吗?板书课题:颐和园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书空:颐

2.师简介:颐和园是位于北京西郊的一座皇家园林。看了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1:北京的颐和园很美;

学生2:真想到颐和园去看看;

学生3: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很特别;

3.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赞美颐和园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4.学生读文,勾画相关语句。

媒体出示: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 师: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等于29080000平方米,约3000个校园大)。 媒体出示: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 师:说明园内的景色不光美,而且多。

5.师:请大家齐读句子,读出颐和园的“大”,美景的“多”。

6.生:齐读句子

7.师:是啊,这美景多得“说也说不尽”,作者希望大家都去“细细游赏”。那么,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媒体出示:

读一读

长廊 横槛 琉璃瓦 画舫 佛香阁 宫殿

朱红 葱郁 雕刻 掩映 建筑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a.同桌互读

b.学生1、2分别领读

师:这些词语中第一行的词语都是写颐和园特有的景物,你们都理解吗?我们来了解一下:

媒体出示:

横槛、琉璃瓦、画舫的介绍。

学生1: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篮板。

学生2:琉璃瓦指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学生3:画舫至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学生齐读词语。

4.师:再自由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媒体出示自读提示:

作者走过了哪些地方?

看见了哪些颐和园的景物?

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5.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6.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6.选取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互动

师:说说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看见哪些景物?试着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你的感受。

小组1:作者先去了万寿山,在去了昆明湖;

师:哪个小组再来补充;

小组2:作者去了三个地方,先去了长廊,再登上万寿山,万寿山下来到了昆明

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作者又是怎样依次介绍游览地点的呢?看看景点路线图,读读下列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学生1:这几个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生2:这些句子在每段的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教师小结:这些承上启下的句子叫做过渡句。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景点之间的变换。

生齐读过渡句。用上这些表明地点转换的句子,再说说课文的内容吧。

8.师: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颐和园的位置,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那么颐和园里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生齐读全文。

三、课时作业

比一比组词

颐( )耸( )阁( )舫( )

卧( )茸( )格( )仿( )

眺( )堤( )态( )廊( )

跳( )提( )太( )郎( )

篇三: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学生朗读课题)。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老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学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学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老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学生:大。

老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学生:长。

师板书:

老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学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学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颐和园教学实录)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学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师板书:

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

学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 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老师:作画的人是谁?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老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学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学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老师:哪一个小组汇报?

学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学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学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老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学生:古代劳动人民。

老师:你从中体会出什 么?

学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老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老师:还有哪一个小组汇报?

学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 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老师:还有哪一个小组也采用朗 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 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老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 么?

学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学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学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老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老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学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老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学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老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老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 么标准和要求呢?

学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老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老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老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 么?

学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