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想参军
篇一:1香港人的日常礼仪有哪些
1香港人的日常礼仪有哪些?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以握手为礼,然后用双手递上商业名片;亲朋好友想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就餐时,等主人先饮酒进食后再开始进食。在香港,不要再公共场所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因为香港人十分注重环境卫生,对破坏社会公德的处罚相当严厉。
2..香港人有哪些禁忌习俗?
在香港,会见亲朋忌伸“香蕉手”。香港人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住址。忌讳询问个人的收入、年龄等情况。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在香港,探望病人或亲友时,切忌送剑兰、茉莉、梅花等花束。酒家的伙计最忌讳首名顾客用餐时选“炒饭”过新年不说“新年快乐”过年见面时总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他们忌讳4;
3澳门人有哪些饮食习俗?
澳门人的饮食习惯也是一日三餐。早餐一般是早上7点,有时间的人可能会到茶楼饮茶。午餐时间1点到2点,大多数人会回家吃饭,但也有一部分人会到快餐店吃饭。4点左右喝下午茶。晚餐较简单,晚饭时一般都会先来一碗汤,
4澳门人有哪些禁忌习俗?
澳门人忌讳13和星期五。澳门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及婚姻状况,尤其对女士,当面询问她们这些事情是极不礼貌的。除对特别熟悉的人外,澳门人一般都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住址。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经济收入。
5台湾人的日常礼仪有哪些?
台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亲朋好友也贯以拥抱为礼,或行吻面颊的亲吻礼。台湾的高山族雅美人在迎客时,一般贯施吻鼻礼,以示最崇高的敬意。台湾人与熟人或亲密朋友见面时,习惯上握一下手;初次见面时只需点头打招呼。
6台湾人有哪些饮食习俗?
台湾人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台湾高山族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高山族喜欢饮酒。闽南客家文化。其主要特色是多用海鲜。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游浓厚的茶文化,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
7台湾人有哪些禁忌习俗?
台湾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工资、年龄以及家庭住址,台湾人最讨厌有人冲他们眨眼。忌讳数字“4”;他们忌讳以雨伞当做礼物送人。忌讳把剪刀送人。忌讳送手巾;
篇二:香港人为何郁闷
香港人为何郁闷?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ass discontent
来源:FT中文网 2014-08-26 06:00
During the 2012 campaign for the position of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Hey Tang, the wealthy opponent of CY Leung, the winning candidate, delivered a message to the people of the Chines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y should stop complaining about the high price of residential property and instead aspire to be like Li Ka-shing, Hong Kong’s most prominent tycoon, he said.2012年,身家丰厚的唐英年(Hey Tang)在与最后胜出的梁振英(CY Leung)竞选香港特首期间,曾向香港特区的民众传递一个信息。他说,不满高房价的年轻人应该反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下一个李嘉诚?
The message did not go over well. One of the local newspapers promptly did a survey of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y indeed aspired to emulate Mr Li, whose net worth is almost $35bn, making him the 13th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Forbes. By an overwhelming margin, the reply was negative. Instead, they said they aspired to emulate one R Singh. The then obscure Mr Singh, it turned out, was a Punjabi truck driver who had just won the lottery. Since that time, the antipathy for the tycoons has only grown as property prices have continued to rise and are way beyond affordable for even relatively well-off residents of the city. The government controls the supply of land for development, auctioning parcels at its own discretion.这话反响不佳。一家香港地方报纸随后对年轻人展开了一项调查,试图查明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希望效法李嘉诚——这位身家近350亿美元、在福布斯全球财富排行榜上位列第13号的人物。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说,自己希望效法的人不是李嘉诚,而是一个名叫阿Singh的人。原来这位阿Singh是个从印度旁遮普邦来的、刚刚赢得亿元六合彩头奖的卡车司机。自那时起,房价继续上涨,就连相对富裕的中产阶层也买不起房了,人们对富豪大亨的反感只增不减。政府控制着可供开发的土地的供应,自由决定地块的拍卖。
Now the mass discontent with the system that results in high prices has combined with annoyance at the increasingly palpable influence of Beijing and the influx of mainland money. The conjunction of these sources of frustration has led to ever more vocal opposition in Hong Kong to the governments on both sides of the border.如今,除了导致房价高企的制度外,北京方面越来越明显的干预、以及内地资金的涌入也引发不满。这一系列怨气结合在一起,导致香港民众对特区和中央政府的抱怨声越来越大。
The perennial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erves the interest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which depends on land sales for a big part of its revenue. It also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an increasingly narrow band of tycoons since it guarantees upward pressure on prices. Because the size of the plots involved grows ever larger, only the tycoons with the biggest balance sheets can play. You know you have a problem when even second-tier tycoons feel disenfranchised.土地供需的持续失衡,有利于以卖地为一大财政收入来源的香港政府,也有利于人数越来越少的一小撮大亨,因为供需失衡确保房价面临上行压力。因为涉及的地块面积越来越大,只有资产负债表规模最大的大亨才能参与游戏。当二线的大亨都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游戏资格的时候,你可以肯定情况有问题。
It wasn’t expected to be quite like this when Hong Kong said goodbye to its British
administrators in 1997.1997年香港跟英国治理者说“拜拜”的时候,没有预见过这样的情况。
True there was ambivalence. After all, most Hong Kong people are th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of those who chose to flee mainland China after the communist victory in 1949. During the year of the handover, many locals left, at least long enough to secure Canadian, Australian or US passports if they couldn’t obtain British ones.没错,那时的港人心态矛盾。毕竟,大多数香港人的父辈和祖辈都是1949年共产党建立政权时从内地逃过来的。香港主权移交前夕,大批港人移民,在海外居留至有资格拿到护照——如果拿不到英国护照,至少也要拿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或美国护照。
But the British didn’t do their best to secure a democratic future for Hong Kong. There was much resentment over how many Brits were the beneficiaries of a system that wasn’t blind to background, best expressed in the acronym Filth – failed in London, try Hong Kong.但英国当时并未尽最大努力来确保香港的未来是民主的。曾让香港人感到愤怒的是,香港的制度对不同背景的人区别对待,让许多英国人受益,这种情况体现在一个缩写词中——Filth,由failed in London, try Hong Kong(在伦敦失败了,来香港试试)这句话的首字母缩写而成。 Still, Hong Kong expected that the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would bring massive new opportunities to make money. The local language, Cantonese, they thought, would become the business language of the mainland. It hasn’t worked out that way. Instead, the mainland Chinese, including those resident in Hong Kong, have prospered disproportionately more.不过,香港人当时仍期待“回归祖国”会带来大量新的赚钱机会。他们以为,粤语会成为内地商界的通用语言。结果情况并没有朝那个方向发展。相反,内地人、包括居住在香港的内地人,相对于香港本地人从香港回归获得的益处要大得多。
The expected reverse takeover of the mainland by Hong Kong never happened. Rather than returning to the motherland, the motherland is coming to Hong Kong. Mainlanders, many of whom wish to stash their bolt-hole money in Hong Kong, are aggravating the dizzying prices at which property changes hands. They are taking more of everything from powdered milk to hospital beds.香港人“小鱼吃大鱼”、拿下内地的希望始终没有实现。与其说香港“回归”了祖国,不如说祖国向香港“走来”。许多内地人想把资金藏在香港,他们推高了日益令人头晕的高房价。内地人在占有一切资源,从奶粉到医院床位。
Contrary to its image, Hong Kong has never been a bastion of free competition but instead a series of monopolies and duopolies. A recent scandal involving one of the biggest property compan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 former chief secretary, which doesn’t involve the mainland at all, contributes to the feeling the system exists to eich the few at the expense of the many.与一贯的形象不符的是,香港从来都不是自由竞争的堡垒,而一直由单头或双头垄断。最近爆出的涉及香港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和前政务司司长关系的丑闻,并不涉及内地,但还是更让人觉得现行体制是在牺牲多数人利益、肥少数人腰包。
The problem is that Beijing doesn’t do enough in some spheres while simultaneously doing too much in others. It has left the status quo in place economically, while being too intrusive in sensitive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and the media.问题在于,北京方面在某些领域管得太少,同时在另一些领域却管得太多。中央政府在经济上维持现状,在教育、媒体等敏感领域却插手过多。
Indirect elections mean that it took only 689 votes for Mr Leung to secure his seat. That combination is the worst of all possible outcomes. That combination will also continue to fuel discontent and its expression, whether in a constructive fashion or otherwise.香港特首
非直选,意味着梁振英当年可以仅凭689票当选特首。上述情况综合在一起,酿成不可能更糟糕的结局。这种状况还会继续加剧人们的不满和对不满的渲泄——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不是。
Hong Kong people have never really been in control of their own fate but they are being reminded of that sad fact in more explicit ways.香港民众从未真正掌控过自己的命运,但眼下的现实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看清这个不幸的事实。
篇三:香港人在不满意什么
香港人在不满意什么
梁锦松
一.香港年轻人现在为什么不满
凤凰评论《高见》:内地人对香港人的心态近几年来发生了很大转变,从羡慕、追随到觉得香港风光不再,而在近年来香港与内地融合越来越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你觉得在融合过程中,怎样可以减少矛盾?
梁锦松:出现矛盾很可惜,本来香港就是中国领土,文化和祖国是一样的。香港因为历史问题,受到很多西方影响。产生矛盾,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另外也反映了香港经济社会出现了问题。
现在,全球范围的贫富悬殊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现在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掌握的财富和其他99%的人加起来一样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印钞票,加上新科技的发展,贫富悬殊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全球贫富悬殊的趋势也避免不了,再加上上届特区政府有七年没卖地,所以现在香港楼价是全球最贵的。有一个调查显示,香港的平均楼价是香港平均工资的16倍。这是不可思议的,世界第二贵的澳大利亚悉尼只有9倍差距。
为什么香港有不少人对国内有不同的(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香港人想参军)看法?不少年轻人认为,所有特首都是中央委任的,虽然香港有委员会选举,但最后还是中央委任,而且做得不是很好,所以就把这个不满从某个角度间接投射给中央,其实主要是对香港政府的不满。
凤凰评论《高见》:买楼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没有安身之地、立家之地,很容易对未来非常渺茫,你认为对楼价问题该怎么解决?
梁锦松: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增加土地供应,最近我也提出让全香港讨论一下,这个不光是政府可以单独来做的,应该是整个香港市民来讨论。
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我认为有三方面去考虑。第一,改变土地用途。香港居住用途土地35%,郊野公园用途40%,绿化用途土地10%,这样算有一半土地没人住。如果把40%比例变成居住用地,把郊野公园绿化比例减少一点,香港还是可以保留作为全世界郊野绿化用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增加5%的居住用地最少可以增加100万人的容量。第二,可以填海造陆。不是填维多利亚港,但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中间、大屿山旁边可以填海。第三,香
港建成港珠澳大桥,从珠海到中环才需要一个小时,可以在珠海生活、香港工作。用这三个方面思考如何增加土地,从而把年轻人、或者所有人“上楼”的机会增加。现在大学生工资,平均毕业时一万三千块一个月,如果十年钱存起来,不用交税、也不花费,十年就有一百多万,这是什么概念?在中环连一个停车位都买不上。
刚刚说上楼很困难,但是香港青年还面临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上流”机会很小,香港只有几个行业发展比较快的,比如金融,很多人都想去做金融,但是金融界在香港只能聘用20多万人,在300多万的就业人口里面,还不够10%是做金融的;其他行业工资是偏低的,当年轻人觉得往上流动的机会少时,他们也是不满的。
最后一个是“上位”的问题,他们觉得政府对他们的诉求没有积极回应。
如果“上楼、上流、上位”他们觉得有问题,他们只能“上街”,所以我觉得特区政府应多做一点来解决年轻人的诉求。
二. “五十年不变”到期后,香港怎么办?
凤凰评论《高见》:你刚刚对楼价建议非常好,只有增加土地供应,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你觉得该具体怎么推行?现在感觉香港政治陷入一个泥潭,要推出新政策,有非常大的困难。
梁锦松:我觉得责任是政府的,政府应该跟民众有一个比较坦诚的公开讨论,不要用斗争的心态,而是应用长远的眼光,多些爱和宽恕。
要看长远一点,我最近思考的问题都比较长远,自己生活各个方面基本上可以了,但是我现在思考的都是我的孩子未来世界的问题,因为我的孩子最大才12岁,30年之后,他们还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在香港住,在香港工作?32年之后,基本法赋予香港50年不变的期限就到了,到2047年时,我们在香港是否还能够保有安定、繁荣,保有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这些情况会怎么样?
我30年前看过一本《历史的教训》,其中有一章讲生物学跟历史的关系,有三个教训。第一、竞争才会创造历史,二、历史是有关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就影响你以后的发展,
三、历史是喜欢数量的,就是人口越多就越影响历史。这位作者是从很长远的文明来看,但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些教训对香港也实用,我们选择做什么,我们要怎样去竞争,香港从长远来讲,最小应该是个一千万人的城市。
凤凰评论《高见》:这个蓝图非常重要,虽然政府要与民众有坦诚的沟通,但坦诚沟通之后,要把大家带到哪里去?我觉得政府需要很清楚阐述,你刚刚说到金融行业只能吸
收20万人,香港产业结构很单一,再加上创新不足,能吸纳的人很有限,所以怎么看香港长远的定位?
梁锦松:香港长远的定位,应是为国家聚集人才、聚集钱财的地方,人才是决定一切的。香港是一个非常安全、法治的环境,无论医疗、教育各方面,还是自由环境、低税等,都是很吸引人才居住的地方。我们应该吸引全球人才,不是为香港增加资源,而是创造资源。
香港还应是创新的中心。你现在谈创新,大家不会想到香港。但是如果往北看,深圳是中国最有创新能力的城市,吸引了全中国的创新人才,有好几家世界级的创新企业,这些香港没有。但香港有制度上的优势,有法制,特别是在保护知识产权领域是全球认可的。我们还有几所全球排名比较高的院校。
我觉得香港和深圳应该有一个突破性的合作。如果我们用各种力量,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把限制性条例取消,跟深圳各个方面合作起来,聚集全球人才,香港可以作为创新中心支持国家,也为香港年轻人带来就业机会。
此外,还应把香港在现在金融中心的基础之上,想一想应怎样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地。中国市场还是全球最大的市场,香港该做的,不光是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还要输出资金。我们国家现在踏入经济全球化,需要跟其他国家接轨,中国很多企业到国外去,可能有水土不服的问题。香港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我们用的制度是西方的,香港的一国两制既符合香港市民利益,又符合国家利益。
三. 香港教育须更注重青年人的品德
凤凰评论《高见》:吸引人才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步,但培养本地人才也很重要。我们看到香港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入学竞争都非常激烈,而入学还只是第一步,之后就是被繁忙的功课所绑架,而且最可怕、最可怜的一点,是本地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出来竞争力不强。你觉得香港教育有没有新的思路可以改善现状?
梁锦松:你说的是事实,但也不是全面的事实,国外对香港教育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特别是香港的几所大学。包括15年前,我推行的教育改革还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毕竟15年过去了,我们要看看该怎样继续往前走。
我现在构思的是,在新的形势、特别是全球化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问或知识面才能在立足于这个社会。我工作40多年,看到决定很多同事最后成功的,不是他们当年读书读的是什么科目,或是读得有多好,其实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很多东西都是不能读不能考的能力,创造力、团队精神、领导力、碰到困难时坚持的毅力、赢的时候保持谦卑的能力,最少这五个能力是考试考不出来的。
还有最重要的决定一个人成不成功的,是这个人的品德,如果是很有能力,但是没有品德,可能更贻害人类。香港,包括所有中国人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是应试教育,你考什么我读什么,其他的不理了。所以我觉得注重这些能力跟品德应该怎么培养很重要。
凤凰评论《高见》:对于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和品德,你已经有答案了吗?
梁锦松:有一些初步思考的方向,但还没有答案。我现在跟教育界的朋友在谈,下一阶段可能要跟香港的不同群体,包括老师、校长、学生、家长、工商界雇主等去谈,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是往后香港教育应该怎么走下去,才能赋予我们学生这样的能力,才能把他们变成全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本地的年轻人,然后再配合聚集外来人才,共创辉煌。
凤凰评论《高见》:你对下一步有什么规划?媒体对你的下一步有很多猜测,时间也很近了。
梁锦松:我现在很享受目前的工作状态,我已经60多岁了。当然,如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5岁之前还是青年,那我还是青年。
我是基督教徒,以往六十几年,所有重大的转变,没有一个是我计划的,都是突然之间有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不知道这次上帝会安排什么机会给我,我只能说我顺服。
现在我除了做商业工作之外,还有做两个慈善机构的工作,一个是帮助内地扶贫的“小母牛”基金,一个是为香港本地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的“惜食堂”,在香港做食物回收,主要服务于老人跟小孩,每天让6000位有需要的人有热饭吃。
我现在的人生目的是:荣神、益人、尽己,荣耀神,做有益于他人、帮助他人的事情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做什么工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达到这三个目的,我的心里有平安,我的下一步也交给神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