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应对心理小技巧
篇一:心理压力及应对
心理压力及应对考试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就业形势的严峻,并且研究生自杀、自虐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心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生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高层,我们的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社会对研究生的期望值很高,肩负着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往往容易导致研究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消解,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和失眠等身心不良症状,长期持续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作为在校研究生,平时承受着来自教授、科研、学习的压力,在毕业时又要承担着就业、爱情、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调节,我们一定会被这些压力压垮。在研究生期间,学校为我们开设的心理压力及应对课程对我们非常有帮助,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了压力的来源,并且学会了如何去进行自我调节和时间规划,让自己的学习生活不再显得那么繁忙。对于我个人而言,心理压力及应对这门课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老师讲述的时间规划方法。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属于那种想到啥做啥的人,缺少对时间的规划,通过对事情的紧迫程度和重要成都划分,我现在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每一件事情,并不会感到太过匆忙。
根据老师上课讲述的时间规划方法,先将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利用两个参数进行分类:紧迫程度和重要程度。首先是先办重要而又紧迫的事;其次是重要的但不紧迫的事;再次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最后是既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 为了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我们应该用80%的精力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精力做其他的事情。所谓"最高回报"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标要求"或自己会比别人干得更高效的事情。 最高回报的地方,也就是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勤奋"。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过去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视为勤奋的标准,但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时代,勤奋需要新的定义。勤要勤在点子上,即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就是当今时代"勤"的特点。最好的时间管理,就是要抽专门时间做那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 现代的时间管理将事情分为重要而紧迫的事;不重要但紧迫的事;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
比如说学习,思考未来,考虑发展、规划、战略等,这些事就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正因为这些事情不紧迫,所以有些人就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干脆就不做了。 其实最好的时间管理就是要重视这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因为这些事才最有价值。 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其实不是学习,而是要思考,要考虑未来,考虑战略。 所以研究生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科研、思考,但对于学习和思考等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我一定要抽专门时间去做,绝对不能用零碎的时间。在学会时间分配之前,我总是零碎的今天想起来,把实验进度往前推进一点,明天就不去继续实验。这样导致我的思路缺乏连续性,并且效率十分低下,每次进行实验时都需要重复一些之前本来应该已经进行过的步骤,这严重影响了我实验的进度。在学会了时间规划后,我将我的时间分块,这样我的效率大大提升,实验进度也可以稳定的向前。
研究生期间,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就业压力,因为我们作为优秀大学的研究生,背负了来自家庭的希望。传统的中国思想根深蒂固的认为,中国模式就是孩子金榜题名,大学毕业后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反哺父母家庭,这是中国朴素的家庭观念,这份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让我们在面对就业时有了更多的考虑,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许父母并不能接受,而一份父母认为稳定的工作我们又会觉得缺少工作动力。这种矛盾存在于每一个即将毕业或者已
经毕业的研究生身上,这种矛盾激化后,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知识层次较高, 因此在就业选择中他们一般都会站在较高的起点上。然而, 一些学生对于择业的期望值过高, 他们希望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 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权力地位、成才愿望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他们多具有择业目标短期化、择业趋向功利化的倾向。其结果是丰厚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地理环境、一流的企业文化成为其选择工作单位的唯一标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 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工作, 甚至有些研究生为了实惠, 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这种对于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 是造成当前国家人才地域性失衡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家庭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生从小就接受父母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当代的研究生是独生子女的较多, 由于从小受父母包办一切行为的影响, 依赖性较强, 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及独立的决策能力, 因此在面临职业定向时, 父母的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 在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中, 一些家长无视研究生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 依其自己的职业评价标准对子女的就业选择横加干涉。久而久之, 在部分研究生的职业判断中会形成某种模式化的思维, 将一些职业自然而然地除在选择之外。也有些家长过高估计子女的能力素质, 对他们的单位选择提出不切实际的幻想, 致使一些研究生不得不放弃适于自己的工作, 陷入长久的等待观望中。还有些已婚的研究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配偶的原因, 被迫将经济因素作为自己就业选择的第一标准。
加强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
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 健全独立人格和成熟的心态。研
究生就业心理误区的形成, 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是密切相关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引导研究生
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对待工资待遇上要使其明白人的
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同样重要, 人的生存需要金钱但不能
只要物质待遇而不要精神待遇。在对待职业社会地位上,
要知道不应以主观判断来选择职业, 而应客观地看待职业
的社会地位, 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其次, 在研究生就
业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学校要注意表
扬先进、树立正气。
篇二: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一、认识压力
1、应对压力的四条建议:重视心理体检;调适情绪反应;改变认知模式;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压力模型分析压力现状,也可采用心理测验。
2、情绪的十个特点:
①无理可讲(不可控制性,即客观性),缺点:容易损害理性思维。 ②情绪可分为两极(正向、负向)
③情绪可两面显现(心理和生理),心理即认知、人格和行为;生理即心慌、发闷、睡不好等。
④情绪需要出路——心理:自我、向他人表达、环境、升华
身体:从头到脚都表达,往往心理表达不适者躯体表达加重。 ⑤情绪可以蔓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突显。当无法在生活中体现本我时,
就容易在家庭中情绪化,一个人的负性情绪可影响一个家庭的情绪。
⑥情绪是生活的颜色:喜、怒、忧、思、悲、恐、惊
⑦情绪可以成为动力:化压力为动力,对行为可做驱动作用。
⑧情绪——没有永恒:负性情绪也有过程性,因此要学会冷静。正性情绪也有过
程性,如爱情,从最初的激情逐步会淡化成为亲情。
⑨情绪可分为两类——必要的、自找的
情绪颜色可改:从认知上加以调整,从而改变负性情绪为正性情绪。
3、认知
现实可以分为两类——认知现实、客观现实
最重要的现实:内心现实(即心态)
影响因素:
认知理论——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诱发事件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价B,因此要改变情绪和行为C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错误认知。
不合理情绪: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糟糕至极
应对策略:换个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学会改变)
二、如何看待压力
1、压力可带来乐趣(压力具有刺激作用),例子:美国的一个放松压力测试,让测试者抛开一切只能躺着休息,结果就是人最初轻松,但是时间一久就无法适应。一旦离开了压力就不再是正常人,幻听、恐惧等。
2、环境压力可促使个体发展。
适度压力促进成长,过度压力使人疲劳。
三、如何看待逆境
环境不合理时,你会:离开、改变、适应(被动适应,熬的心态)
(主动适应。当做锻炼自己、磨练自己
的经验)
适当的委屈训练可强化人的意志。
四、小结
调整情绪的十个小方法:
1、调整深呼吸,请你坐好,请闭上眼睛,放松下来,自然缓慢呼吸,感受呼吸,从一念到十,好就这样;
2、请你笑一笑,笑容真诚的人可以多活7年;
3、助人,体现自己的价值,帮别人为自己疗伤。
4、宣泄,哭出来,笑出来;
5、想象性放松,文武之道、有张有驰;
6、感恩,不苛求完美。用感恩的心珍惜拥有的,我们拥有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会感恩就是善待自己;
7、有氧运动,半个小时,刺激大脑中分泌出一种酶;
8、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发展爱好,变成特长。
9、发现小幸福,幸福是可以创造的感觉。
10、晒太阳、理发、洗澡。
篇三:缓解压力的40个技巧
压力来袭,你将如何应对?其实,缓解压力不是难事。依据多项研究成果总结出40种解压小妙招,让你褪下紧张疲惫的外衣,轻轻松松地生活!现代生活充满压力,如何才能活得更轻松?美国《男性健康》刊登文章,依据多项研究成果,总结出40种解压方法。
1.多喝橙汁:最新研究发现,每天补充足量维生素C有助降低人体应激激素水平。研究人员建议,每天喝两杯约250毫升的橙汁,不仅满足身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还能降低压力。
2.接电话前深呼吸:在手机上做个记号,比如用不干胶剪个漂亮的绿点贴上,提醒自己接电话前做个深呼吸。这是一个放松秘诀,既能减压,又能让你的声音听上去更自信。
3.捏耳垂划圆圈:双手分别轻拉耳垂,以相反方向划圆圈,从1数到10。这一动作有益活动大脑皮层,缓解压力。
4.发言之前安静微笑2秒:害怕演讲?微笑着看看观众,保持安静2秒钟,可以放慢速度,让观众更舒服,同时缓解紧张情绪。
5.熨衣服:熨烫衣服的重复性动作让你进入一种出神状态,使大脑处于“自我运行”模式,排解压力思绪。
6.多人一起喝咖啡:很多人喜欢喝咖啡解压,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独自饮用咖啡难以消除紧张焦虑或神经过敏,而与一群人一起喝,则会使压力消退。
7.高强度运动33分钟:密苏里大学一项研究发现,33分钟高强度锻炼最有助于减压。快跑、使劲蹬自行车以及猛击沙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8.记歌词:把你喜欢的歌的歌词记下来是对记忆的一种挑战,这种方法难度适中,结果明确,有助于减轻压力。
9.假想:面对高声尖叫的孩子或其他令人极度紧张的情形,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人给你10万块钱,你能忍受多久?”突然间,你会惊奇地发现,感觉好多了。
10.给植物浇水:烦恼时给植物浇点水。研究表明,置身植物世界10秒钟,就可产生巨大的心理放松。
11.上下班选绿化好的路走:道路绿化景观优美,有益行人平静情绪,减轻压力。
12.及时道歉:坦陈自己的错误或者对别人的伤害,并及时道歉,有助于缓解紧张气氛,减轻压力。
13.换冷色窗帘:爱发脾气的人,家里最好选择绿色或蓝色等冷色调的窗帘,冷色更具安慰和平静心情的作用。
14.擦亮皮鞋:步行有助减轻受挫感,但出门前一定要擦亮皮鞋,皮鞋擦得越亮,自信就越强。
15.害怕的事提前做:对于不愿意做的事,比如医疗检查、与讨厌的人见面,晚做不如早做,可以避免更多压力。
16.说“现在放松”:关起门来,调大电脑或音响音量,自言自语6分钟“现在放松”,同时进行深呼吸。
17.出门旅游:如果感觉遭到老板训斥压力过大,不妨来一次长途旅行,一路上的景色有助于你解除烦恼。
18.将网球扎个洞并使劲挤压:双手压力增加,身体其他部位压力就会减小,进而有益放松身心。
19.性爱:性爱达到高潮时,人体会释放β—内啡肽,它有镇痛解压、放松全身的作用。
20.玩橡皮泥:用橡皮泥做个象征“失败”的东西,然后把它远远地扔出去。这一动作可以帮助人走出过去失败的阴影,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21.给朋友打电话:工作太忙时,反而应让工作节奏慢下来,给朋友打个电话、短暂休息一下,有助减轻工作压力,让自己感觉可以完全驾驭工作。
22.提前10分钟:上班或赴约时,一定要提前10分钟出发,路上一旦堵车,就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23.握住爱人的手:亲密接触可降低血压和心率,进而减压。10分钟的握手就能让你心情更放松。
24.戒烟:抽烟能诱发大脑释放多巴胺,起到放松作用,但欧洲研究发现,多巴胺水平下降时,如果不继续抽烟,你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25.解雇员工前思考15分钟:很多公司高层在解聘员工前会产生负疚感,这时候用15分钟让自己冷静一下,想明白这是员工自己的错或公司不得不裁员,而不是你的错。
26.吃点玉米:燕麦、玉米等全谷物食物有助于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减少抑郁、焦虑和攻击行为。
27.消耗体力:压力大时应该改变思路,想想“我精力旺盛,能做很多事”,然后搬运东西或猛干家务,体力消耗后就会觉得压力消失。
28.工作时听音乐:边工作边听音乐有助减轻工作压力,还能减少感冒。
29.喝一大杯凉白开:凉白开不仅可补充体液,还能有效缓解压力。
30.想象最坏的结果:与人发生冲突时,事先想到可能会导致号啕大哭、尖叫及辩解等结果,有助于减少压力。
31.闻橘子味: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柠檬、橘子、芒果等水果和薰衣草等植物的香味,能改变基因活动和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帮助人们减压。
32.模拟击鼓:学学摇滚鼓手的击鼓动作,如果没有真鼓,也可以模拟击鼓动作敲桌子。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群人集体击鼓可以减压,单人击鼓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33.遇事多往好处想:孩子得了感冒肯定让人不开心,不过要想到值得庆幸的是,这并不是什么大病。从压力中看到光明的一面,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34.运动间休息:运动过度实际上会导致压力。过量运动会增加血液中细胞激素水平,进而诱使大脑过量分泌皮质醇。
35.爬山、远足、游泳:这些运动不仅增强体质,也有助于减压。山顶高海拔地区的负离子有助放松身体;游泳有益减少腿部淋巴液,消除不适,改变易怒等毛病。
36.对恼人行为保持沉默。专家建议,当对方再次想惹恼你的时候,告诉自己选择冷静。对恼人行为置之不理可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有助减轻压力。
37.保持清醒30分钟。失眠时“以毒攻毒”,试试自己能否坚持“30分钟绝对不睡”。这一妙招会让你从紧张、焦虑中解脱出来,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38.变压力为游戏。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美丽人生》中,爸爸告诉孩子集中营的生活只是一场游戏。事实证明,压力大时将它想象为游戏确实有助于放松身心,(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压力应对心理小技巧)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39.与宠物相伴。有宠物相伴比与人相伴更能排解孤独,减轻压力。
40.原谅他人。换位思考,想想别人的难处有益减轻自己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