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的文人情怀
篇一:一派雅致天然——浅谈宋代文人园林
一派雅致天然
——浅谈宋代文人园林
【摘要】宋代文人园林创建了古典园林史上私家园林的一个高峰,其如诗如画的中式写意园林风格独树一支,意境影响深远。文章通过对宋代文人园林的研究,为最近流行的“新中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宋代; 文人; 园林; 新中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北宋)晏殊·浣溪沙
谈及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明中叶至清中叶这段时期毋庸置疑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最为成熟、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然而经济、艺术、哲学思想等空前发展的两宋时期,其园林发展也不得不说是尤为重要的一笔。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将北宋和南宋时期归为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阶段。而在两宋的园林发展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活跃;皇家园林也较多受到私家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寺观园林也由世俗向文人园林风格转变。宋代私家园林“多少寓有魏晋南北朝以来一脉相承的隐逸思想和显而易见的文人的精神寄托”(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因此本文将此类私家园林统称为“文人园林”。
1 宋代文人园林之概况
中原和江南是宋代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又相继为北宋和南宋政权的政治中心之所在地。中原的洛阳、东京两地,江南的临安、吴兴、平江( 苏州) 等地,都是文献记载中私家园林盛兴之地。
中原地区的私家园林当首推洛阳。洛阳自汉唐以来就是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当时有“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的说法。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写过一篇《洛阳名园记》,记述了他所亲历亲见19 处名重于当时的园林,其中有18 处为私家园林。这18 处私家园林中,有6 处属于宅院性质,如富郑公园、环溪、湖园等;10 处单独建造的游憩园,如董氏西园和东园、独乐园、丛春园等;2 处专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是归仁园和李氏仁丰园。据《洛阳名园记》描述,单独设置的游憩园占了多数,而无论是私家宅院还是游园,都是定期向公众开放,供公卿士大夫进行宴会、游赏活动,均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记载中可见,洛阳多数私家园林都有较为广阔的敞地,树林中有空地“使之可张幄次”,且多有规格较大的堂、榭等建筑;园中建筑丰富但数量少,布局基本趋于疏朗,园中筑台,或做点景,或做登高远眺以及借园外之景之用;园林的堆山未曾提及有叠石假山,可见中原私家园林仍以土山为主,可能是假山用的叠石需要由南方原道运来,成本太高;另外一点是洛阳私家园林均以植物造景取胜,如竹林、梅林、桃林等,更有李氏仁丰园“人力甚治,而洛中花木无不有”,园中建有五亭分别作为四时赏花之所,还有归仁园“北有牡丹、芍药千株,中有竹千亩,南有桃李弥望”。
江南地区在唐末五代中原战争频发的时期便有钱氏所建立的吴越国维持安定局面,直至北宋,江南经济文化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待到宋室南渡,江南遂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更是从园林中寻找精神庇护所。因此江南园林之兴盛自不必说。临安作为南宋时期江南最大的城市,最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紧邻西湖和三面环抱的群山,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都为私家园林的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梦梁录》、《武林旧事》多有记载临安私家园林,大多分布在西湖一带,或是城内和城东南郊的钱塘江畔,如韩佗胄
的南园,贾似道的水乐洞园、水竹院落、后乐园等。吴兴(湖州)由于靠近太湖,经济富庶。周密《癸辛杂识》中有“吴兴园圃”一段,记述他亲身游历过的园林36处,如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俞氏园等。“吴兴园圃”中有专门对假山的记载,可见南宋私家园林叠山理水技艺的成熟。平江自唐以来就是一座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城市,从“宋代平江府图碑”中可见城内水道交错,住宅、商店、作坊都是前街后河,城内外大小桥梁三百余座,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平江的经济文化繁荣、气候温和、靠近太湖石和黄石产地,因此大批文人士大夫、富贾巨商等定居于此,修建园林宅邸。平江园林主要分布在城内、石湖、尧峰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一带,如苏舜钦的沧浪亭,几经改建,至今仍为苏州名园之一。除临安、吴兴、平江三地之外,润州( 镇江)、绍兴等地也多有私家园林建置。
以上所述中原、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园主多为公卿士大夫阶层,园林是承载他们日常游乐赏玩、诗文吟咏、乃至隐逸的重要场所。这些园林或多或少都被赋予精神内涵,成为抒情之载体。
2 宋代文人园林之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尤其是诗、书、画、宗教等的发展密不分。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发育到了成熟的境地。法律许可田地买卖,私田佃农制成为唯一的法定形式,地主小农经济空前巩固,这为宋代私家园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宋代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亦空前繁荣,东京、临安这样的都城中,传统的里
坊制度已被打破,形成繁华的商业街,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直观感知。与经济的繁荣不同的是,宋代国势羸弱,一直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一方面激发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匡复河山,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们苟且偷安,形成讲究饮食服舆和游赏玩乐的社会风气,园林便成为吟风弄月之所。宋代建筑发展成熟,其山水画中展现了不同的建筑个体、群体和小品形象,建筑与风景关系密切;种植栽培技术、叠石技艺都较唐朝得到大幅提高,江南地区已出现专门的叠石技工,品石风气尤甚,宋徽宗赵佶营造艮岳,专门成立“花石纲”以便于在江南搜罗奇石,而米芾也是知名的石痴。
谈宋代文人园林,不得不谈宋代文人的地位以及文学、艺术、哲学的成就。鉴于唐末五代的战乱,北宋建国伊始,就确立了“以文治国”的“佑文”政策(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朝廷宽容的文化政策,出现了中国封建史上罕见的一定程度上的言论自由,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高。知识分子数量剧增,科举制度更为完善,文官执政成为宋代政治特色。宋代高度的崇文政策形成了倾心学术、精心文章、崇尚文化的社会时尚。文人中不乏诗、书、画的“全能型人才”,甚至连最高统治者如宋徽宗赵佶也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化方面的这些特殊情况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他们或参与造园活动,或著文描述名园。私家园林的“文人化”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盛。
3 宋代文化与宋代文人园林
从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释都处于一种蜕变之中。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是在一种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宋代文化之精微细腻程度与汉唐雄浑气象迥异。
宋代诗词已全无盛唐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度,主流风格已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忧患意识虽然成就了许多爱国主义诗词作品,占大多数题材的却是茶酒书画、树木泉石等题材。园林诗词成为宋代诗词一大类别,他们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通过对山水泉池、花木草
虫的细腻描写寄托情怀。陆游《幽事》:“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晏殊的咏春小词《浣溪沙》;欧阳文忠公《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中所说:“在其作为士大夫时,往往只能扮演一位‘俗吏’的社会角色,而当他们回归自己的私人园池,与其蛇年的花草树木、月影鸟声作‘对话’时,他们顿又变成了一批‘萧然尘外’的风雅文人。”
宋代是历史上最以绘画艺术见重的朝代,画家有着前所未有的令人尊崇的社会地位。山水画受到社会重视而达到最高水平。恰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做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次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从北宋山水画家董源、李成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崇山峻岭、溪壑茂林中点缀以楼台亭榭,野店茅舍,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士大夫心目中理想之境界。南宋马远、夏珪一派的平远小景以偏于一角的简练的画面构图、大幅留白展现出水天辽阔、发人幽思的无限意境。从北宋到南宋,园林景色到园林生活越来越成为画家醉心的题材,不仅仅是山水题材,园林局部堆山叠石建筑小品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诗画的融糅,诗画作品对意境的追求,使文人对园林意境的营造也愈发重视。宋代开始,山水诗、山水画和园林枝剪的相互关系愈发紧密。
除诗画外,品茶、古玩、赏花等开始盛行,它们共同构成了文人的主要精神生活,而园林便是进行这些活动的主体场所,清雅的山水环境与这些园居生活高度契合。这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格调。
文人、士大夫摈弃俗务,远离凡尘,清静恬淡的生活追求,构成了他们的人生哲理和行为模式。而政治生活抑郁不得志,隐逸思想成为他们摆脱这些痛苦,获得心灵慰藉。而陶渊明、白居易成为他们的精神榜样。如苏舜钦之沧浪亭,便是他获罪罢官,旅居苏州所购。此园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园林“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相为宜”,可见沧浪亭简单但野趣十足。又如司马光的独乐园,为排遣抑郁而建园,《独乐园记》:“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司马光自号“迂叟”,以“独乐乐”为宗旨,建此独乐园为读书著述隐逸之所。此园简朴野秀,然园名和园内各个景点题名均与古代哲人、名士、隐逸相关。李格非言“园卑小,不可与它园班”,但是“温公自为之序,诸亭台诗,颇行于世。所以为人所慕者,不在于园耳”,由此可见出文人园林的精神内涵,造园之物虽陋而立意深远。
4 宋代文人园林之特征
周维权《中国园林史》中将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笔者认为是极妥帖的。这与宋代的诗、画、宗教思想相契合。
简远即为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恰如前文所提的独乐园,犹如马远、夏珪画中的远水平野,让人体味辽阔无垠的空间感。意境深远,往往需要借助于景物题署来获得视线所见的景物之外所蕴含的旨意。疏朗是指园内景物数量少,建筑布局着眼于疏,园林堆山往往平缓而无大起大落之感,水体多以大面积形成开阔景象,植物以大面积丛植或群植成林,如画之构图,即虚大于实,形成开朗气氛。雅致不仅仅体现在琴、棋、书、画、品茗等一系列园居活动之中,也体现在“竹”的广泛应用、景石的特置、寓意清高的景物上面。天然在于园林选
址因山就水,利用原有地貌,园林内外环境契合,园林内部景物以植物造景为主,建筑数量少,担当配角隐于林中,池岸叠石凹凸自然,石矶错落。
宋代诗、画艺术对于园林艺术的影响不容忽视。宋代禅宗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至深至广。禅宗思想认为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因而第二自然的园林成为禅境的恰当载体。宋代文人园林在一系列艺术及思想的影响下,促成了其对于“意境”的追求,即情景交融的境界。反思当下之园林,西洋、东南亚风格流行过去,眼下又盛行“新中式”之风。然放眼当下所谓之“新中式”,无不矫揉造作模拟仿古而贻笑大方,有的毫无美感可言,更不论“意境”,学习宋代文人园林的精神气质,以及其功能上一定的公共性,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好的反思机会。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吴自牧. 梦梁录[M]. 三秦出版社,2004
[3] 周密. 武林旧事[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 周密. 癸辛杂识[M]. 中华书局,2010
[5] 曹林娣. 中国园林文化[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二:如何营造中式古建园林景观中的隐逸情怀
如何营造中式古建园林景观中的隐逸情怀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突出隐逸的情怀,空间装饰表现方式紧扣文人隐士们所崇尚的隐逸自然。在中式古建园林中隐逸精神充分得到融合与古典元素依托固有的元素依托古典中式装修传统空间布局满足艺术享受。古典空间从排布到艺术的再现园林中文人诗客所借以的景观抒发自己的想法。在空间中突出的古典中式元素组合的空间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享受。下面四合茗苑为大家介绍营造音译情怀方法:
第一点:
在中式古建园林中受到两种思想影响,即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入世精神。从园林布局营造中式庭院空间体验精品装饰的魅力从古典装饰艺术出发满足古典艺术审美情趣。光阴流过的时光中,空间装饰呈现出价值感。因而在设计时应该注重对于这两种精神的突出展现。
第二点:
在中式古建园林中要满足这两种情怀,需要蕴藉的笔触,和糅合自然元素的选题立意。精致铺装禀赋传统艺术,建筑装饰从艺术空间布局规划中得到精致高雅的享受。
第三点:
遵从中式设计艺术的享受提供人们生活养生的空间,与装饰主题中的艺术内蕴配合给人明确的主题装饰感,可以从装饰元素的选择着手,奇石、假山、竹篱、月洞、水景等都是能够满满足构成隐逸情怀需要的园林元素。
总结:中式古建园林立足高雅的空间艺术围合。通过隐逸情怀的表达,在流光经岁时光洗练下,让人感受那无上的艺术魅力,成就精品装饰的美好体验。
文/四合茗苑
篇三: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作者姓名:徐丹
艺术设计学院14环艺3班
完成时间:2016年6月9日
论文摘要:
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构建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园林花木入手,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采,旨在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关键字:花木、文化、园林造景
目录:一、园林花木史话
二、花木之诗情画意
引言:
在全球急切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学意义。它是喧嚣城市里的一座寂静山林,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清凉绿洲,是茹含着人类生存智慧、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地一种“绿色启示”。人们徜徉在中国古典园林,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得以真正地呼吸清新,舒畅身心,感受和谐,洗涤胸襟……从而萌生超越物质羁绊,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感悟。
正文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以花木相称。花木体现了园林的生态特征,花木与水、石、建筑合称为园林的四大要素。花木滋润园林:以生命之体装点园区,使景致勃发生机;以变换之色渲染四时,使景观呈季相之美;以自然之态慰藉人心,使人舒张情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中,花木造景贯穿始终久盛不衰。中国园林在花木造景上多有建树,并以独特的花木文化享誉世界。
一、园林花木史话
花木是园林的基本要素,其发端可追溯到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
商周的“囿”,大概是最早的园林。“囿”者,四周围墙也,实为田猎之生态园。“园”和“圃”是中国园林的又一滥觞,用于种植树木、菜蔬,是实用性的植物栽培园。由此可见,古代的“囿”、“园”和“圃”都包含了园林的植物要素。
“庄周梦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文人私家园林,而且说明园内种树自古有之。
秦汉时期,园林花木种植已具相当规模,不仅品种多,而且出现了专植园,称之为
“苑”。
隋唐时期,花木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得以长足发展。
至宋代,选择花木开始讲究色泽、姿态,并关注植物季相的景观效应。
明代造园活动普遍,私家园林发展,在众多文人的参与下,出现了著述园林的专著,其中不乏花木造景的文字。计成是明末杰出的造园家,著有《园治》一书,对后世造园影响极深。在《园治》中,论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花木造景讲究如诗般的意境,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饶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等等。
清代皇家园林高潮迭起,文人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主导,施工技巧和艺术造诣都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花木品种繁多,栽培技术更加发展,花木造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现今的古典园林多为清代遗存,当时的花木造景风格,从中依稀可见。
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历经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一方面精进技法,在花木选择、花木种植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深化艺术造诣,熔铸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花木配置及观赏方法,在生机勃勃的园林中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二、花木之诗画情境
以诗画情境造园是中国园林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便成为中国园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国园林有如凝动的音乐、无声的诗歌。中国园林不仅表现花木的自然之美还讲究诗情画意,注重花木的意境烘托。在传统园林里,花木营造的文学情境比比皆是,诗境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词境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花木之芳香最能慰藉人心,是诱发幽思、抒发情怀的最佳媒介。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沉醉其间,四时吟唱抒怀。
花木季相也是文学吟咏的重要素材。春之桃溪、夏之荷池、秋之菊篱、冬之梅阁,令多少文人雅士沉醉其间。季相体现了花木应时而变的物候特征,是花木造景的重要手段,花木兴衰更迭,四季景致多变,诗情画意常在。
中国园林的花木兼有抒情、言志的功能,植物往往被赋予人格的象征寓意,借以舒张情怀,寄托心志。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文人而被称作“四君子”,其中:梅孤傲,俏也不争春;兰幽雅,有“花中君子”美称;竹清逸,气节高尚;菊坚忍,百花凋零它独放。传统园林的花木配置,潜在地表达着园主的精神境界。在花木配置中,常以松柏常青象征长寿,以清新荷花象征纯净,以雍容牡丹象征富贵,以婷婷玉兰象征荣华,以灼灼石榴象征多子,以金秋桂花象征功名,以盛夏紫薇象征厚禄等等。
中国画以线为基础,造型简约,重写意,重笔墨意趣。园林与绘画相呼应,其花木造型讲求“古、奇、雅”,常以虬枝古木、点苔老梅、清影幽竹等“描绘”园林。这些花木不仅是园林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园林花木体现多方面的绘画意趣:造型重姿态,配置讲求层次丰富,宾主分明。若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景,便以纤草点缀山石,竹林之下铺就英英地被,令人心向之,神往之,陶醉其间。临水植垂柳,水面便植荷渠,更有浅池锦鳞,戏水鸳鸯,构成诗画般情境。
江南园林是诗画情境的典范。在城市狭窄的街巷中,在局促的咫尺小园内,凿池堆山、种花栽林。或窗前幽篁一丛,或山间古树三五棵,姿态、色泽及景物配置均暗合画理,有如立体的画卷。园林里的景点则在花木掩映之下曲折幽深,营造出诗一般的情境。
结论
花木承天地孕育,雨露滋润,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园林中最具生命灵性的要素。人们观赏其优美姿色,陶醉其馥郁芳香,赞叹其四时之变,从而领略自然亲情。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花木造景造方面有很深造诣。系统整理,深入研究,进而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蓝先琳、史华凤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丛书——园林花木》 天津大学出版社. 徐德嘉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配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