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道不同不相为谋
篇一:《离骚》练习案附答案
《离骚》练习案
(一)基础巩固(1-6每题5分 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C.背绳墨以追曲兮 D .长余佩之陆离
A.修姱.(kuā) 朝谇.(zuì) 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a)侘傺..(chà 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靰? 羁.(.jī) 攘.
诟(rǎnɡ) D.方圜.(.huán)杂糅.(róu)岌岌.(jí)兰皋.
(ɡāo)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靰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
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哀(哀伤)民生之多艰既替(代替)余以蕙纕兮B.謇朝谇(谏争)而夕替又申之以(因为)揽茝C.鸷鸟之不群(合群)兮忍尤(罪过)而攘诟D.自(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压抑)志兮
5. 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二)现代文阅读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 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 ) 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 ) 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 )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
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都需 要高度重视
B.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 表达思想。
C.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及其历史 的标志。
D.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 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C.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 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 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 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 .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
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三)情景式默写
9、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2015新课标卷1) 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 是 ,。(2014新课标卷1) 11、《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 。
12、屈原在《离骚》中,用 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2015河南方城县一高高三月考)
13、《离骚》中写要学习古代圣贤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诗句是:
14、.《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1【解析】 A.“谇”应读suì;C.“芰”应读jì;D.“圜”应读yuán。【答案】 B 2【解析】 “信”,确实;“芳”,美好。【答案】 D
3【解析】 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答案】 A
4【解析】 A项“替”应为“废弃”之义;C项“尤”应为“责骂”;D项“自”应为“自从”。【答案】 B
5【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答案】 C
6.B(“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错,方言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只适合特定区域内的交流)
7.D(“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过于绝对,方言只是记住乡愁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记住乡愁的全部)
8.C(“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顺序错误,应该是“先做好学术性抢救,之后再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4、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篇二: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训练(答案)
高考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训练
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登高》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6、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锦瑟》一诗由锦瑟起兴,象征着自己的悲凉的一生,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发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诗句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锦瑟》一诗运用梦化为蝶和魂化杜鹃的典故,宣泄诗人一生政治生活和恋爱失意的忧愤和痛苦的诗句是: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怅惘痛苦心情的诗句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6、作者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7、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历史)浪淘冲洗掉的词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7、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8.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赤壁赋》中描写作者驾扁舟行驶江面,像架风飞行而飘飘欲仙的神态,抒发作者心旷神怡之情的语句是: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句是: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赤壁赋》中描写夜晚月亮飞升,徘徊星空,江雾茫茫,水天一色的语句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赤壁赋》中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赤壁赋》中描写凄婉洞箫之声,使得潜藏的蛟龙也舞动,孤舟的寡妇也伤泣的七句是: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赤壁赋》中再现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的诗句是: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8、《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川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诗句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绝,月亮盈亏却始终无所增减的哲理的语句是: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0、《赤壁赋》中表现诗人最终彻底顿悟,寄情自然风月,以开阔的胸襟和旷达的精神,尽情享受自然声、色的诗句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赤壁赋》中赤壁的景象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2、《赤壁赋》中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描写月出美景,月下江面水汽弥漫,江水无际的景象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3、苏轼泛舟于湖上,看到万顷湖面平如镜,皎月银辉万里,水天一色,只有自己这一叶孤舟时,似乎超脱世外,如仙人一样立于虚空之中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4、描写客人箫声的句子是: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侧面烘托 赞美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5、 曹操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6、 庄子说人在宇宙中如一稊米,苏轼则说“渺沧海之一粟”。
17、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军容盛大的情形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8、《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19、慨叹自身渺小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0、客人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1、文中表达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2、表达作者对待荣辱得失的豁达态度的句子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3、赤壁的清风明月,让作者找到了解脱“悲”的出路,作者写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诗经?氓》中开篇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的诗句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诗经?氓》中写出女子对爱人的深切依恋及对婚姻的渴盼的六句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诗经?氓》中表明两人顺利成婚的四句是: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4、《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以“桑叶”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诗经?氓》中用斑鸠起兴,女子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女性的四句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6、《诗经?氓》中描写出女主人公婚后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诗经?氓》中描写婚后生活却不如意的诗句是: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8、《诗经?氓》中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反而笑话她的诗句是: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9、《诗经?氓》中女子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0、《诗经?氓》中文章结尾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的诗句是: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1、《诗经?氓》中回忆恋爱时的盟誓的诗句是: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喻女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
1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迷恋则上当受骗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4、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刚烈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5、 自嫁氓为妻,劳作担负无余,在氓变心打骂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让我们敬佩在的语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6、女主人公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的一面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7、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18、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9、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离骚》中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为一心追求的理想而至死不悔的诗句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离骚》中表现君王荒唐不察百姓心声的诗句是: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离骚》中以违背标准而歪曲苟合于人作为法度的诗句是: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5、《离骚》中表现宁死也不愿作出世俗之态的诗句是: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离骚》中推崇古代圣贤清白致死的诗句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离骚》中表现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相安)”想法的诗句是: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8、《离骚》中裁缝荷叶荷花做成衣装的诗句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9、《离骚》中描写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形象的诗句是: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0、《离骚》中即使粉身碎骨也志向不改的诗句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采香草遭贬斥,坚定表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12、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13、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4、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写自己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诗句是: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6、今天讲道不同不相为谋,离骚中有两句也是说这个道理的,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7、离骚写自己“进”不入,退也要保持独善其身的诗句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819、写自己佩戴上多种服饰,使自己更加光彩照人,暗指自我陶醉的诗句是: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0、写人各有志,而我独喜欢加强品格修养的诗句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1、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粉身碎骨也不改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蜀道难》中通过鸟儿悲啼、森林幽静来渲染蜀道苍凉孤寂的环境气氛的诗句是: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蜀道难》中激荡着读者心弦的主旋律(主题)的诗句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蜀道难》中突出了蜀道高耸的山峰和陡峭的石壁,以及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的诗句是: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蜀道难》中用行人穿越星辰,抚着胸膛的情状来渲染蜀道的高和险的诗句是: 扪参历井仰胁息,一手抚膺坐长叹。
5、《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离骚道不同不相为谋),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7、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84援”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9、《蜀道难》中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0、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1、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2、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劝学》中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开篇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劝学》中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的语句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语句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劝学》中强调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7、《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8、《劝学》中用蚯蚓比喻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语句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人没有什么不同,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借外物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 ”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广泛学习可以提升自己。
15、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开篇提出这个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1、《逍遥游》中用来比较聪明智慧多少和寿命长短的语句是: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逍遥游》中描述鹏鸟到击水南海乘风高飞的语句是: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逍遥游》中强调水不深不能负载大船,风不大不能承载翅膀力量的两句是: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逍遥游》中追求“逍遥游”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等内容。
2. 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表明算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句子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10、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4、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因: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3所说的老师不是启蒙老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阿房宫赋》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因陈涉、刘邦、项羽等起义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的语句是: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
2、《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回廊、高檐随地势而建的精巧布局的语句是: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阿房宫赋》中叙述六国统一、阿房宫殿得以建成的语句是: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4、《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和秦朝亡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阿房宫赋》中以“哀”“鉴”两字向后人提出劝戒,揭示全文主旨,卒章显志的句子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阿房宫赋》中总写阿房宫的规模,极言其占地广和楼宇高的六句是: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7、《阿房宫赋》中用歌舞的效果来衬托阿房宫规模之大的四句是: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琵琶行》中用“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询问琵琶女是谁,及相见交流的诗句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5.《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的感受的诗句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7.《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闻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琵琶行》中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
篇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相应地,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方式已经初
露端倪。
2011年2月,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
人脑,即《风险》节目历史上最优秀的两位人类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拉特。此后,沃
森又被宣布可以作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参与诊疗疾病。
与此类似,中国也有人开始依靠?百度大脑?来看病,谁有了病或需要用药,都会上百度
上搜一搜。不过,最近披露的一个消息却让人对?百度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心存疑虑,甚
至担忧。
作家六六发现尿色变深,便从香港赶回上海看病。尿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增多,医生建
议做彩超排查。六六开始了她的?百度求医?历程。搜索结果使她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膀胱癌。
最后,经过CT检查,确诊为肾结石。
为何?百度大脑?会误诊?原来,即便?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
测能力,但其智力与尤金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只不过相当于2~3岁幼儿的智力。把健康
和生命的判断交给?百度大脑?显然有点不负责任。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人知道,?百度大
脑?只有3岁的智力,而尤金的智力可达到13岁的水平,以及它们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
异。当无法认识这种差异时,人们就有可能真的把命运交给?百度大脑?而非一位普通医生。
当然,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确实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它
们有可能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
例如,过去对计算机医生沃森的测试证明,它比一般医生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
原因在于沃森拥有大数据。沃森贮存了很多百科全书、词典、图书、新闻和电影剧本,还拥
有大量的医学工具书、临床诊断手册和医学杂志。沃森还可以与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医院建立
和维护的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以查阅病历和诊治记录。同时,它还可以获取个人在
微博客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对自己疾病的咨询和查询,并借助这些信息来帮助诊治疾病。这
些因素都是大数据的优势。
但是,人工智能同样有许多弱点和不足。例如,机器缺少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也难
以理解自然语言。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语言,即自然语言,是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
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人类文化演化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法语等都是自然语言,
世界语则被视为人造语言,因为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尽管沃森
战胜了人类,但是,沃森不仅对于自然语言难以理解,而且对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更难理解。
例如,竞赛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粤语和客家话,这个语言是什么?正确
的答案应当是——中文。但是,机器人沃森答错了,而詹宁斯答对了。
因此,如何让只有3岁智商的?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来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
的复杂工作——尤其是为人类诊疗疾病,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 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计算机软件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基本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
B. 温斯顿教授认为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第 - 1 - 页 共 12 页
C. 用机器人医生看病是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但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D. 沃森并不理解吴语、粤语和客家话就是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说明人工智能还存在
很多不足。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百度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水平只有3岁,
这是其造成“误诊”的原因。
B. 人们无法意识到“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时,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
“百度大脑”。
C. 如果能消除“百度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弥补它的弱点与不足,“百度大脑”
有可能在未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D. 沃森在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足可以证明它与医生相比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
的能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决了如何让机器人医生理解人类的语言这项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就能提高机器人医
生的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
B. 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在对于自然语言以及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的理解方面却不如人
类,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C. 沃森贮存了很多书籍,可以与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并借助个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
疾病的咨询信息来帮助患者诊治疾病,这是沃森比一般医生具备的优势。
D. 以“沃森医生”和“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让人工智能完
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是未来人类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
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
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
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
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
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
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
第 - 2 - 页 共 12 页
(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5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第 - 3 - 页 共 12 页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8. 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 。”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 , ” 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
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
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
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第 - 4 - 页 共 12 页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第 - 5 -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