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7厦门市质检
篇一:2016-2017厦门九上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2017学年(上)厦门市九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一)语言积累(12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无为在歧路,。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3)春蚕到死丝方尽, 。
(4)不畏浮云遮望眼, 。
(5)浊酒一杯家万里, 。
(6) ,千树万树梨花开。
(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8)苍颜白发,,太守醉也。
(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温馨是一种境界。温馨是粗茶淡饭中的欢笑,是生活清贫中的【甲】(坦然 坦诚),是困苦中的从容,是艰难中的【乙】(和睦 和蔼),是面对一切不幸,却拥.
有理解和欢悦,是平平淡淡中的体贴和相守??是渗入静mì( )树林中的阳光,分射出丝丝的光束,织出宜人的景致:妻子xián( )熟地操持家务;老奶奶笑吟吟地牵着孙子去玩;一次深情的注视,一句“天寒了,多加一件衣服”的关怀,.
一句“你是否依然爱我”的追问??透过这些惬意的温情,使我们分外陶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①静mì() ②xián( )熟
③从(A.c?ng B.cōng)容 ④笑吟吟(A.yíng B.yín) ..
(2)从【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分)
(3)划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这首词起句用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B.上阕“新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
喻)那样建功立业。下阕“何日遭冯唐”这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C.词的上阕“卷”一字突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苏轼“聊发少年狂”,表现了他仕途顺利,意气风发的一面。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二)名著阅读(5分)
5.下列关于《水浒》这部名著的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水浒》是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写的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的长篇白话小说,塑造了108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反抗封建暴政的主题。
B.豹子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仗义、脾气火爆,因被高俅陷害,最后被逼投奔梁山泊。
C.李逵接母上梁山享清福,途中遇到李鬼冒自己的名号打劫,砍了李鬼一刀。听李鬼说要赡养九十老母,便没杀他还给了十两银子,后知受骗才杀了李鬼。
D.“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说这话的人是杨志。
6.阅读选段,武松提到的“只依我三件事”指的是哪三件?(请概括出其中两件即可。)((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20172017厦门市质检)3分)
话说当时武松踏住蒋门神在地下,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依我三件事,便罢!”蒋门神便道:“好汉但说,蒋忠都依。”武松道:“……”蒋门神听了,要挣扎性命,连声应道:“依得!依得!蒋忠都依!”——节选自《水浒·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一】2016年11月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之后,第三十九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巧妙地安插了节气名称。它们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例如“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因此,“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习俗丰富有趣,也是历代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
【材料二】近期某网站就中国申遗成功的“南音”“刺绣”“呼麦”等传统艺术,
开展了一个关于“我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喜爱程度”的调查。调查报告情况如右图:
【材料三】为保护文化遗产,韩国政府1962年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83年制定相关政策规定。韩国人重视传统文化,国民在传统节日或举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民族服装。——节选自“百度文库”
【材料四】意大利各界每年都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维修全国各地的濒危古代建筑、壁画和雕塑。几年来,意大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得到了30多个以拯救名胜古迹为宗旨的民间组织的援助。以保护威尼斯为例,意大利通过设立募捐箱筹集专项保护资金、在旅游手册上公布基金会联系方式等行动,为拯救威尼斯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节选自“知网”
7.结合材料一,判断以下节气名称中表明四季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雨水 大雪 小寒 大暑
C.清明 霜降 惊蛰 大寒 B.霜降 芒种 小雪 谷雨 D.春分 夏至 立春 冬至
8.以下是为“清明”节气而作两幅宣传图,你更喜欢哪一幅?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由?(4分)
(图A) (图B)
9.结合材料二、三、四,说说在继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4分)
(四)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
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①,其国乃安。支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②,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
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③。??(节选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注释:①措诸枉: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②怀宝迷邦:这里指怀才不遇,而流为庶民;③尧举逸人,??以致太平:意为尧、舜、周公等明主,都是在这些卑微的地方,觅得良材,建立太平盛事的。
10.解释加点词。(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悉以咨之 .
(3)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 .(4)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 .
1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故国/之有辅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夫/柱以直木为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C.欲报之于陛下也 .
D.以塞忠谏之路也 . 夫治国犹于治身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治身之道 .夫柱以直木为坚 .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分)
(2)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2分)
14.乙文开篇写到“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结合两则选文,请简要分析任用贤人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2分)
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梁衡
①记得一次去看望季羡林先生,谈话间我提到:“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先生说:“学问不能拿有用没用来衡量。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
②是的,对学者来说,做学问单单是为了有用吗?显然不是,不仅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不这样问,哥白尼研究天体运动、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时都不这样问。如果只依有用没用来衡量,许多人早就不做学问了。开普勒发现了众星运动规律后说:“认识这一真理已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期望。可能当代就有人读懂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能读懂,这我就管不着了。”
③他们不管,谁来管呢?自然有下一道程序,由实践层面的人——设计师、企业家、政治家等去管。社会就这样接续发展,科学就这样不断进步。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后,又经过了40年,这期间通过许多人的努力,第一颗原子弹才爆炸。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稍有区别,但也有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需要人去静心研
篇二:厦门市2015届高三1月份质检
篇三:2015年3月厦门质检作文范文
2015年3月厦门质检语文卷作文优秀范文
厦门市高三3月质检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一对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关系变得紧张,男孩离家出走,父亲心急如焚,遍寻不着后,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这是个常见的名字。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门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爱你。” 隔天中午,报社门前来了800多个“帕科”,等待宽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读
厦门市质检命题组
材料摘编自海明威的短篇故事《世界之都》,题意非常醒豁,简括起来,核心词就是宽容或宽恕。宽容(宽恕)无疑是和解的重要途径,是远离痛苦、绝望、伤害和愤怒的桥梁。现代社会,处理人际纷争、族群矛盾、文化冲突,化解仇恨、怨念、隔阂和嫌隙,更应提倡宽容(宽恕)精神,宽容(宽恕)与爱相融,既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宽容者(宽恕者)还是被宽容者(被宽恕者),得到的将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从材料的故事层面来看,写的是父子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显然具有普适性,因为有很多人都等待着被宽恕。也就是说写作的视野应该有所拓展,从父子亲情的层面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产生矛盾、误解和怨恨之后如何解决,宽容(宽恕)是不是对待罪错的唯一可行之径??
写作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加以辨析,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关于“宽容(宽恕)”概念的界定,要跟与之相邻的概念“包容”加以区别,包容是讲包含、容纳,是对社会生活中差异多样的事物同等对待,尊重欣赏,求同存异,不取苟同;而“宽容(宽恕)”强调的是容忍、是谅解,是对有错的一方的体谅,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基于人性局限的深刻体认。宽容(宽恕)精神一定基于博大的悲悯与爱,基于对文明、理性与良知的坚守,但宽容(宽恕)并不等于对罪错的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它最终应该指向罪错的消弭,人性的复苏,心灵的平静??
第二,宽容(宽恕)并非解决纷争、化解怨仇的唯一可行途径,也就是说,对什么宽容(宽恕),为什么要宽容(宽恕)应该要具体对待,深入辨析。父子之间“因为一些事情而关系变得紧张”,这“一些事情”把它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究竟是什么呢?鲁迅终其一生以其硬骨头的韧战精神而著称,临终还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还专门写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张痛打落水狗,这是一种偏执和变态吗?如果说没有对罪错的忏悔,沦陷于人性的阴暗狭隘之中没有觉悟,整个时代的氛围是专制、禁锢而是非不分的,对此一味的强调宽容(宽恕),无异于对善良和正义的戕害。
考场佳作:
宽恕,方可和谐圆满
父亲的既往不咎使得帕科们返回并等待宽恕,源于父爱的宽恕,消释了父子矛盾,成就了父子关系的和谐圆满。
正如图图大主教所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何大多数人缺乏宽恕之心呢?我想,始终囿于仇恨这个狭小的笼里,也许是缺乏宽恕的真实原因,怨恨他人所为于己不利,我们无法释怀;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我们内心不平。陷入舍勒所言怨恨之中,我们永远纠缠矛盾,难忘过去之仇恨,怀有报复之心,致使宽恕与我们愈行愈远。
而宽恕之心的生根发芽应当源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展望。于个人而言,宽恕消解私人仇恨和误解,于社会文明而言,宽恕过去,展望未来方为文明之大气象。
宽恕,是人际关系得以保持和谐的基础,甘地的一生就是关于爱与宽恕的教科书,他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以自身的行善和宽恕赢得了国人的赞誉;康有为与梁启超晚期由于政见不合而师生关系破裂,但最终梁启超向老师表示诚意而获得康有为的宽恕,仍为后世传为佳话;伽利略的学生宽恕老师看似向教会的妥协,使得伽利略消除了良心上的不安,潜心研究力学定律??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宽容。宽恕错误,促进一番和谐与圆满的人性美好之图景。
宽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国家民族成就的必需品,世界人民对德国总理的虔诚忏悔表示宽恕,促进德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对其在二战中的恶劣行为表示理解。相反,日本妄图否认历史,甚至通过修改史实,引起邻国愤怒,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唾弃。这也是日本发展中的巨大污点,人民难以宽恕。由此观之,宽恕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文明大气象的展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圆满的必要条件。
因此,宽恕其实很简单,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愤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怨恨与不解,多一份释然的态度,少一些汲汲于仇恨的心理,宽恕过去,成就的便是未来。
胡适曾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的,宽恕不仅仅使得小我解放,更能够成就和谐圆满之境。
简评:从使社会生活和谐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正面价值,思路明晰。
让宽恕为人性摆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之大,容得下许多真理。人们若是心怀友善,便能和谐共住。”的确,以世界之大,真理之多,我们实在不应该拘泥于偏执之见,而应该学会宽恕,用爱拥抱他人。
是什么让父亲的一则寻人启事唤起800个儿子的共鸣?究其本源,宽恕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诚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君子之腹宰相之心的宽宏大量,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多一些宽恕理解,少一些斤斤计较。因为一旦如此,不仅我们生命的宽度得以拓展,温度得以提升,社会精神河流的水位也将不断地上升。因此,让宽恕为人性摆渡,让大爱充满人间,我们的社会定然能搭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快班车。
在社会的道德高地上,敢于提升“爱与宽恕”这个高线,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对国家而言,当德国积极反省二战历史错误后,欧洲各国大度宽恕,大大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从个人来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7年牢狱生活结束后,不但宽恕了昔日的政敌,而且积极保护曾经虐待他的狱卒。正是因为适时的宽恕,西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曼德拉赢得了世界广泛的赞誉。正如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便是精神的成长。”让爱与宽恕的善行蔚然成分,让真挚友爱成为道德标尺,人类才能收获不断充盈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宽恕之时我们也应当奉道德法律为圭臬,切忌失却原则。就如孔明拒绝宽恕以身犯法的马谡,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一样,当我们面对厚颜无耻的贪官污吏和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之时,何妨不再忍让宽恕,用法律的武器将之绳之以法,正本清源,还我们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不容乐观的是,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贫瘠,有些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斗殴,有些人计较于自身利益,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前不久的香港反水货游行,更是把两地人民拉入对立的极端。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用宽恕融合人性裂缝,用友爱消弭人性坚冰。
一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我心中已经听到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种种是非议论。”当我们选择远方,不正应当宽恕对待身边琐碎小事吗?当我们多一些宽恕
友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驱散冷漠的阴霾,让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好。
简评:从人性建设的角度阐述宽恕的意义,议论较有针对性。
莫让宽恕成为常态
有几百个“帕科”,就有几百颗满含忐忑等待被宽恕的心。“帕科”们心里所思,便是大多数人心里所想,然而,当人们被宽恕时,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还是逃过一劫的庆幸? 面对错误教训的循环往复,我们不禁要问:宽恕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人们要在各种复杂的人际与利益锁链中艰难攀爬,错误在所难免,令人懊悔之举也难以回避。诚然,犯错误时他人善意的宽恕是重振自我心态、调整人生轨迹的重要推力,但许多人就于这一次次的“被宽恕”中,失去了对自我心性的塑造,忽视了这无限宽容,竟是对个体发展空间的束囿。人们深陷于自我蒙蔽的泥潭,在他人所构筑的幻象下苦苦挣扎,却埋怨社会的纷乱与不公,如此境况,究其根源,是对“宽恕”这一概念及其影响的误解,是于错误这一警钟下仍继续装睡的愚昧行径。
因此,“被宽恕”不能是自我的要求,“宽恕”也不是化解人们心中茫然与失望最有效的方法。仓央嘉措问佛,佛所谓“婆娑世界”即是对当下最完美的解读。“婆娑”即遗憾,即人为之懊悔或人之失去之物,当人们请求宽恕时,或得到他人善意谅解,或得到冰冷的拒绝而埋怨、后悔,既然“宽恕”求而不得,或得之却成桎梏,何不一步一留心,不让错误成为常态?
与其等待宽恕,不如主动探求自身的瑕疵与弱点。柴静于穹顶之下,众生之中孑然站起,向雾霾宣战向不合理之体制发出抗议,不是等待不久的将来人类对自然请求无用的宽恕,而是追根溯源勇敢面对人类存在的形态与终极意义。就如法国作家杜·伽尔所说:“我们所存在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是忽视自己的存在。”当被所谓“宽恕”所蒙蔽时,汲取闻一多于象牙塔中努力看清时代文化倒退病症的精神之光,攫取柏杨在狱中揭露中国人劣根性的精神文化,攀上梭罗于湖畔思考自我存在之意义的精神高度,错误便不是人生虚伪的外化而是人生之路的精心点缀。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正确审视自我,逃离“宽恕”的巨大屏障,终将细节汇成滚滚大江,冲刷人生的污迹。
简评:此文反向立意,从被宽恕者的角度提出宽恕有时成了侥幸逃过一劫的屏障,认为应主动探求自身的瑕疵和弱点,正确审视自我,观点有启发性。
及时宽恕,不让爱等待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我们应如何审视当下?
为谋名利昔日好友针锋相对,为获宁静炮轰广场舞大妈,为争遗产友爱兄弟倒戈相向??无数悲剧重复上演,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们筑起围墙对身边的人拿起武器?是什么让他们放弃情谊反目成仇?是利益。因为利益,可以舍弃情感;因为利益,可以忘记宽容。
然而,数百个等待宽恕的帕科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原谅,需要宽容,需要身边的人既往不咎。
倘若人们因为一己之私或是一时怨恨而置他人于不顾,甚至伤害周围真诚之人,终将使自己在日后追悔莫及。生活中不乏有人因失手杀人而感慨生命不易,有人因亲人逝去而后悔与他们不睦,有为人子女者遗憾对父母的不孝,有为人父母者悲痛与子女的不和??可见,及时宽恕,不让内心的遗憾持续在生命中上演,才是智者之择。
我们需要及时原谅,及时与他人沟通,不让爱在等待中透支,不让情在等待中冷却。这就要有敢于承担的勇气,更需要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宽厚和善意。正如廉颇以荆负身,向相如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被撞倒大爷不向车主索取药费反而关心他的处境,让世人感到人间温情;梅贻琦不顾流言蜚语,仍为反对他的学生请命求恕??他们都在以自己
的力量践行着宽容,他们都在自己的付出中让我们领略到爱的力量。可以没有金钱,不能没有情谊;可以遭人非议,不能没有真诚;可以不被理解,不能没有行动。
当然,宽恕须及时,却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不是在违法犯罪后能以眼泪换来的宽恕,不是贪官污吏在看似诚恳的道歉后拥有的释放,更不是明星吸毒后的忏悔带来粉丝们的赞美。不是谁的眼泪越多,谁获得的宽容就该越多;不是谁的名气越大,谁就能以关注度博取越多的同情。及时宽容,应该建立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倘若毫无原则地原谅,那岂不是对法理的亵渎?滥用原谅,不加思考就跟风的同情,将会因此消耗大众的爱心和精力,更将造成社会戾气的加重而不是减轻。
正如歌德曾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及时宽恕,不让爱留有遗憾。
简评:针对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立论,不尚空谈,现实感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