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皇后陈乔恩
篇一:独孤皇后是贤后更是妒后!隋文帝被逼离宫出走
独孤皇后是贤后更是妒后!隋文帝被逼离宫出走
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传说每当大理寺要杀人的时候,她总是会难过得落泪。此外,独孤皇后从不贪慕珍宝钱财,总是想着百姓和将士们是否吃饱穿暖。就是这么一位贤德的皇后,再加上独孤氏一家本身在朝廷中就颇具实力,所以颇获大臣和百姓的爱戴,即使是隋文帝本人,也对独孤皇后敬畏三分。不过,独孤皇后再深明大义,她终究也是一个女人。在历史上,她除了留下了贤后之名,也留下了“妒后”的名声。独孤皇后是贤后更是“妒后”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历史学家商传在他的《中国历代后妃轶事》一书中,就记录了独孤皇后善妒的故事。据说当时的隋文帝后宫,虽然有不少妃嫔,但碍于独孤皇后,隋文帝几乎从不临幸,那些妃嫔因为惧怕独孤皇后,自然也不敢向隋文帝献媚取宠。但是日子久了,隋文帝还是被一个女子给迷住了。独孤皇后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趁着隋文帝上朝时把那个女子给杀了。隋文帝下朝回来,闻得如此变故,
也不跟独孤皇后理论,牵了匹马就从宫中跑了出去。见到皇帝“离家出走”,大臣们赶忙去追,最后在一个荒山野谷之中找到了这位可怜的皇帝。此事之后,独孤皇后的行事有所收敛,但“妒后”的名声还是保留了下来。“同心结事件”确有其事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中,由赵文?饰演的杨广对父亲的妃子陈慧儿追求猛烈,为了征服陈氏的芳心,不惜将同心结和自己的玉玺作为定情信物,终于瓦解了陈慧儿的复仇之志,最后为情而亡。虽然电视剧多有演绎,但是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同心结事件”。历史上的这位宣华夫人陈氏的确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杨坚灭陈时,这位小公主只有12岁,与她一同被俘虏的还有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张丽华的命运与电视剧稍有不同,原本杨广也想留下张丽华,但最后还是听了大臣的意见把张丽华给杀了,而年龄尚小的陈氏则被送到了隋文帝的宫中做了宫女。这位陈氏长相美貌,不久就被封为嫔妃。后来独孤皇后过世了,陈氏便被封为宣华夫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杨广更是私下常常送些好处给陈氏,希望陈氏能说些好话帮他取得太子之位。据说,杨广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多少跟陈氏有些关系。隋文帝病重时,陈氏与杨广守在病榻旁,杨广竟然借机非礼陈氏。陈氏见状便跟隋文帝告状,隋文帝便想废除太子,没想到杨广干脆狠心弑父,自己当了皇帝。
商传在他的《中国历代后妃轶事》一书中记载,陈氏本以为自己违拗杨广,这下子定然活不成了,忽见一个内侍称奉了圣上旨意赐与宣华夫人金盒一个。陈氏以为是杨广赐下的毒药逼她自尽,没想到打开盒子后发现里边根本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个同心结。陈氏内心虽不乐意,但是也无可奈何,便依从了杨广。只是也许是内心不安的缘故,陈氏不久后就病死了,年仅29岁。
真实的杨广有气度没温度
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一共只有两位皇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以及亡国皇帝隋炀帝杨广。一直以来,隋炀帝都被认为是一个暴君,民间传说中他弑父杀兄、奸母淫妹、大兴土木、残暴奢靡,最后把好端端的江山葬送在自己的手里。但是,随着对隋炀帝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人试图去还原真实的隋炀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在她的《蒙曼说隋》一书中,就极力去还原隋炀帝的本来面目。
隋炀帝名叫杨广,出生于569年。在当上皇帝之前,杨广在父母眼中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史书记载,他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在隋朝建立王国的过程中,杨广更是北破突厥、南平陈朝,并且亲自坐镇扬州安抚江南,一干就是十年。不过,因为上位的过程比较令人不齿,他并没有落得好名声,甚至掩盖了他的很多作为。蒙曼认为,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建立伟业,成为“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千古一帝。为此,
他修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连通隋朝的东西和南北方向。他自己也不断访塞北下江南巡游,充分接触社会。
不过,他实现这些愿望的方法太急躁了。他动员全民去为他兴建工程,几乎动用了当时隋朝全部的男丁去做工,希望短时间能够见效,反而弄得民不聊生,百姓负担太重,最后各路造反、兵马四起,断送了隋朝的江山。 就像蒙曼总结的那样,生活在隋朝,虽然它足够气势恢弘,足够制度完备,但人们感受不到温暖。
篇二:2015~2016学年度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月考试语文科试卷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2分)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1分)
(4)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丝喻愁,新颖而别致。(2分)
(5)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4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在那gèn gǔ()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
(2)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gū shuāng()。
(3)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霎时天昏地暗,shān bēng dì liè( ),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
B.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
C.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
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D.大多数的院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
B.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将“中国”放在“作为”的前面)
C.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D.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删去“达到”)
5.请选择两样事物,模仿冰心小诗的形式和意境,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4分)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独往湖心亭看雪 ..
D.呼尔而与之/吾孰与徐公美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倡导“珍惜生命”,教育部新修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9分)
独孤皇后,家世贵盛而能谦恭,雅好读书,言事多与隋主意合,帝甚宠惮之,宫中称为.
“二圣”。帝每临朝,后辄与帝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帝,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候帝退朝。同反燕寝。有司奏称:“《周礼》:百官之妻,命于王后,请依古制。”后曰:“妇人预政,或从此为渐,不可开其源也。”大都督崔长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当斩,帝以后故,欲免其罪。后曰:“国家之事,焉可顾私!”长仁竟坐死。后性俭约,帝尝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9.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帝甚宠惮之() .
(2)随则匡谏( ) .
10.对画线句“帝每临朝,后辄与帝方辇而进,至阁乃止”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文帝每日临朝,独孤皇后就和隋文帝乘坐方形车子前往,一直陪送到隋文帝坐朝的大殿门口。
B.隋文帝每日临朝,独孤皇后都乘坐车子与他并排前往,到隋文帝坐朝的大殿门口就停下来。
C.隋文帝每日临朝,独孤皇后都乘坐车子与他并排前往,遇到宫阁就停下来。
D.隋文帝每日临朝,独孤皇后就和隋文帝乘坐方形车子前往,遇到宫阁就停下来。
11.根据文意,分析独孤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分)
富贵与留余
前段时间去河南巩义著名的康百万庄园参观,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让人印象深刻。
这块匾上,写着南宋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都说富不过三代,巩义康家却整整繁荣兴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富到“马行千里不食别家草,人行千里尽吃康家粮”,后来被慈禧赐封为“百万之家”,才有了“康百万”的名声。就是这么一个
名门望族,训导子弟的家训居然是“留余”二字,意思是凡事要张弛有度、适可而止,不能穷奢极欲。
这种留余精神,其实是一种富而能贵的精神。漫想开去,康氏家族子弟中,应该不大会有现在这种飙车肇事之类的富家子弟行径吧?
当今社会,“豪车”往往成为身份的象征。想来,住再好的房子,也不能搬到街头给大家看,只有车子,可以开来开去“炫富”,表明一种身份。富了就必然贵吗?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个词叫“尊贵”,可没留下一个词叫“尊富”。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正在把富等同于贵。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了,富人们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近日,还有一家视频网站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让工作人员开着一辆价值500万元的豪华跑车,到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的酒吧街,看到有美女独自一人就上去搭讪。结果显示,驾500万豪车搭讪的成功率达70%以上,被搭讪的美女还说开好车的都是好人,更有主动要求留下联系方式的。而换上另外一款普通的汽车后,搭讪就完全不成功了。这样的测试显得有点无聊,但通过镜头中人这种“以车取人”的价值倾向,还是能咂摸出一些社会生态来。
开好车更容易被认定为“好人”,那就说明豪车的标签挺管用,能达到一种身份认同层面的优越感。于是,现实中的很多消费,都直奔“高大上”而去。很多楼盘往“翰林”“御府”“帝苑”上靠,或者直接就冠以豪、贵字眼,连学校广告都动不动扯上“培养贵族”。只不过,这些豪奢字眼背后涌动的富贵欲望,恰恰映射了一种暴发户心态,大众把一些不着调的富人冠以“土豪”绰号,实际上传达的还是富人的一种尴尬状态——富而不贵。
“富贵”二字,并不直接等于有钱,哪怕是多到烧坏点钞机也不行。与富贵相称的,更多是一种价值规范和人格素养、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健康优雅阳光的生活方式。有作家把文化概括为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觉得拿这个标准衡量富豪,也算恰到好处。
(选自《新民晚报》)
12.下列不能体现“留余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华人首富李嘉诚从不讲究自己着装的牌子,鞋子坏了,他觉得扔掉可惜,补好了继续穿。
B.新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刘永好,理发总是5元一次,经常吃在员工食堂,很有亲和力。
C.蒙牛集团开创者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
D.世界船王包玉刚,他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包括他在内许多商人的成功秘诀,即“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
13.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标题为“富贵与留余”,在文中,留余精神即富贵精神。
B.本文善于举出生活实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最后一段点明了“富贵”的内涵,就是要富有的同时,还能有修养,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生活健康优雅。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围绕“富贵”,先提出“留余精神”就是富而能贵的精神,接着举例证明生活中人们将“富”和“贵”等同视之,最后提出衡量富豪的标准。
14.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你自己对“富贵”的理解,说说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富而不贵”的做法?请举出至少两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7分)
那个冬天,那个人
五年级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听说农场里很多人家养的鸡和鸭子冻死了,还有一匹马也冻死了。天上不落雪,只刮北风。就是这样的天,才叫真冷。
我们还要去学校上课。谁都不想上课,因为教室里也冷。教室的窗户到处有裂缝,那风就会像刀子一样射进教室,离它近了,耳朵会听见风在鸣叫。教室里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砖砌的炉子和一面砖砌的火墙。
烧炉子,是一件大事。北大荒的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要烧炉子,就得在天不亮时去学校,把炉子用柴引燃,加上煤,把火墙烧热,一两小时后,才能将教室里的寒气慢慢赶
走。
每天下午放学前,老师都要布置安排第二天早上烧炉子的人。一到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师的目光。一想到要起那么早,....
那么冷,离开热乎乎的被窝,独自一个人来到冰冷的教室里生炉子,就觉得可怕。
老师也不忍心叫我们早起生炉子,他在等着学生主动举手,能够主动为同学们生炉子。 这时,一个叫王才军的同学胆怯地举了手。一开始,老师没看见他举起的手,因为王才军还没有把手举过自己的头。
老师问:“王才军,你是在举手吗?”
王才军脸红了,手想缩回去,又想举高一点儿。他是不习惯举手的,因为在课堂上,他从不举手,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提的问题,他永远不知道答案。
老师又问道:“王才军,你要是举手,就举高一点儿,让我和同学们都能看到!” 王才军这才把手举过了头顶。他一举手,我们都把头抬起来,舒了一口气。老师笑了一下,点着头说:“王才军明天生炉子吧!”
第二天,我们一进教室,果然很暖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王才军的脸上有烟熏的痕迹,手上也残留着煤黑。他蹲在炉子前,把早上带来的凉馒头放在炉子上烤。
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除了温暖外,还能闻到炉子上烤馒头的香味。在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里上课,大家心里都洋溢着幸福。
从那天开始,老师不再安排同学轮流生炉子了,因为王才军背后跟老师说,冬天烧炉子的事,他一个人包了!一个月过去了,我们都已经习惯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了。
王才军的学习成绩真的很差,刚刚考完试,他的成绩又在全班垫底。老师批评王才军的时候,总是说,你要多抽出点儿时间,做做算术题,背背课文,多查查字典,你的错别字太多了!老师指责王才军的时候,非常激动非常生气。我偷偷看王才军,他的鼻孔四周还挂着生炉子时的煤黑,手也是粗糙不堪的,挨了老师的批评后,他一直垂着头,用力搓着自己的手。
我跟他说:“你去外面用雪搓搓手,也把自己脸上的煤黑搓掉!”
他看看我,点点头。
他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蹲在雪里,用雪搓自己的脏手,用雪搓自己鼻窝处的煤黑。我心里有些替王才军不平,觉得老师批评王才军时太狠了,就是看在他每天为同学起大早生炉子的份上,也该嘴下留情的。
我最担心的是,王才军挨了老师的“痛批”之后,不再为大家生炉子了。
第二天,王才军照旧去教室生炉子,把教室里烧得暖暖的,他照旧蹲在炉子前烤馒头,吃早餐。
某日,我走进教室时,一阵寒气袭来,炉子没生,火墙是冰冷冰冷的。同学们进了教室,手套和帽子都摘不下来,室内的温度跟室外差不多。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
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老师和我们没有经验,把教室里烧得全是烟,呛得睁不开眼。大家只能都躲到教室外面,一面等着教室里的烟散尽,一面拥挤在教室外面,不停地跺着脚取暖。
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说话。
在那个冬天的早晨,我望着灰蒙蒙的天,第一次想念一个人,而且想念的是家庭之外的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5.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羞怯举手,主动生炉
→搬家转校,无人生炉
16.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的王才军同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一到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
→
师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那个冬天”,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同桌、同窗、同伴??我们的成长中少不了这些伙伴,他们是陪伴我们走过一段人生路的同行者,因为有他们,困难面前我们更勇敢,挫败之时不孤单,快乐时光有人分享,精彩辉煌有人喝彩。
请拟一个包含“同行”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1~3题。
为了尽量显示我与那该死的“野胡”不是一个族类,我至此一直严守着我穿着衣服这一秘密,但现在再也没有办法保密了。另外,考虑到我的衣服和鞋子已越来越糟,很快就要穿破,我得想什么法子用“野胡”或者别的兽类的皮另做一套换上,那样一来,整个秘密就要被它们知道了。因此我就对主人说,在我来的那个国家,我的那些同类总是用加工过的某种动物的毛皮来遮蔽身体,那一方面是为了体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御炎热和寒冷的恶劣气候;这一点,要是它愿意看的话,我马上就可以证实这一点。不过要请它原谅,有些地方不能暴露,因为大自然教我们要把那些地方遮盖起来。它说我讲的话真是稀奇,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因为它不明白,大自然既已赐给我们的东西,为什么又要教我们藏起来?它说,不论它自己还是它家人,对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觉得有什么羞耻;不过,他允许我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它这么一说,我就先脱了上衣,接着我又同样把背心脱掉,再把鞋、袜和裤子都扯了下来。我把衬衣放下来盖到腰部,再拉起下摆拦腰打一个结,遮住赤裸裸的肉体。
我的主人十分惊奇地看完了我的整个脱衣表演。它用蹄骸把我的衣服一件件拿起来仔细观察,随后他又轻轻地抚摸我的身体,并且前前后后打量了好几遍,之后它说,显然我是一只地地道道的“野胡”,不过我和其他的同类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的皮肤柔软、洁白、光滑,身上有些地方没有毛,我的前后爪都短,形状也不同,而且我还总爱用两只后脚走路。它不再想看下去,就准许我把衣服重新穿上,因为我已经冻得发抖了。
1.联系前文情节,说说“我”是怎么到这儿来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选文中“主人”在整部小说中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萧妃传——十大美女
【十大美女】萧皇后传
萧皇后传
生就皇家帝王苑,
命却多舛巷陌间。
不是寻常堂前燕,
终究选中在君前。
羞花巧弄王妃冠,
闭月轻抚后宫帘。
……
初掠奸臣家国喘,
又劫藩王兵马喧。
十年塞外父子汗,
终回京都是长安。
五八风华唐王殿,
而立太宗秋水穿。
六任夫君烟雨浅,
一介女子云霞澜。
……
丧历朝野江湖乱,
色倾枭雄步履颠。
孤身心冷黄花梦,
几笔墨香青史传。
……
萧妃只因“萧妃散”,
玉容常驻“玉容颜”。
管你时空多变幻,
此间豆蔻自蹁跹。
古来多少情爱事,
偏无情爱成奇缘!
萧皇后画像
注解:
萧皇后,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南兰陵人(今常州武进万绥乡人)。史书记载,萧氏性婉好学,9岁入宫,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之宠,后杨广登基为帝,萧氏被册为皇后。
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强娶萧皇后。之后窦建德掠夺了萧皇后。时因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城公主是萧炀帝宗妹,遂遣使恭迎萧皇后到突厥。自此前后侍奉了处罗可汗和吉利可汗多年。后,唐太宗破突厥,再迎萧皇后回京,适萧皇后58岁,李世民33岁,仍是一见倾心,并为她举办了大唐有史以来的国宴。萧氏得到礼遇,贞观21年,病逝,享年78岁。
女人的魅力是否可以对岁月免疫?答案是肯定的,萧氏从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六位丈夫,虽然身上的标签从少女、熟女、大妈一直换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从未打折。年龄对她只是一个数字。她的美,是出了名的,先后六任皇帝、将相藩王纳妃封后,尤其是突厥父子两位可汗(有乱伦嫌疑),更甚者33岁的李世民更是对近花甲之年的萧皇后一见倾心,足可见其美艳不可方物。
但是,萧皇后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虽荣华富贵却一世坎坷,而是不老容颜的传奇秘方,——“萧妃散”,由于出身皇家,9岁入大隋宫殿,13岁嫁杨广为晋王妃,她据祖上传下来的配方,亲身调制养生药汤,每天煎服,至终不辍,才有肌肤莹雪,青春永驻之态。
在被接往突厥的途中,路遇五六岁一女孩,遂收为贴身养用,起名裳儿,后萧皇后返回大唐,把裳儿嫁给京城一般士族人家,因裳儿照顾萧皇后起居良久,形同母女,后传萧妃散秘方于裳儿,裳儿用此方,寿70余岁,肌肤不衰。自此流于民间,惠及后人。
至开元年间,李白奉旨写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明表杨贵妃,暗讽萧皇后和李世民的这一情缘。
至今,依据此秘方,稍加改进,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萃取,成就现在的“源态美”(面膜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