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寓言故事
篇一:中国寓言故事
篇一: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
中国民俗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有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会成为祖国的栋梁。(即实现自己的梦想)。篇二: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
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
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
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
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
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 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孙丑上》
鹬蚌相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 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
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
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
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人搞祭祀活动。祭祀完了以后,取出一壶酒来赏给门人们喝。门人们见只有一壶酒,就互相约定说:这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肯定不够喝;
如果一个人喝,才会有点剩余。我们可以一起在地上画蛇,谁先把蛇画好,这壶
酒就归谁喝。 于是,大家找来树枝和瓦片,飞快地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个人先画好了蛇,端起酒来正准备喝,发现别人都还没有画好,就一手端
着酒壶,一手又接着画,并且一边画一边得意洋洋地说:我还可以给蛇添几只
脚呢! 还没等他把蛇的脚画好,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他夺过酒壶说:蛇本来
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说罢,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楞楞地站在旁
边,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机会。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个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二》
井底之蛙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
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 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 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 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
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
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 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
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 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 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
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
么渺小。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
满自足。 原文: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 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 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
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
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 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 子《庄子·秋水》
守株待免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
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 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
能捡到死兔子。 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
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
个盗贼。
韩非《韩非子·说难》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
此而来。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 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
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
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 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原文:
列 子《列子·汤问篇》篇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
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翻译: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听众都笑得前俯后仰。 鹦鹉学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
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翻译: 和尚问:“为何不允许诵读经书,而把诵读称之为说客套话?”慧海禅师说:“诵读经卷如果像鹦鹉那样只注意模仿人说话的声音,而不能领会人说和的含意。经书传达佛的旨意,不去领会佛意却只注重诵读,这也像鹦鹉那样是模仿人的声音,所以不同意。”
疑邻盗斧— 人有亡钅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钅夫者。
翻译: 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他的邻居的儿子偷了。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他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听他说话的语气,像是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不久掘地的时候,找到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再见到他的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不像偷斧子的人。篇四:我推荐的一本书是《中国寓言故事》
我推荐的一本书是《中国寓言故事》。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寓言,其中我最爱看的寓言是《不食盗食》。古时候有个人叫爰旌目。读了不少圣贤书。有一天出发到外地去,路上他用完了钱粮。饿得昏倒在地上。 正好有一个强盗,眼见爰旌目就要饿死了,就回去取来了汤饭,再一口一口地送进了他的嘴里。
喂了三遍以后,爰旌目就可以睁开眼睛能看东西了,一看到了强盗就问:“你是什么人?” 强盗看见他苏醒过来,十分高兴地回答:“我是强盗啊!” 爰旌 目 听了,就不吃强盗送的饭,饿死了。他只知道照着书本上说的去做:不要吃强盗给的东西,所以饿死了。
篇二: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
中国民俗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有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
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
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会成为祖国的栋梁。(即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三:中国寓言研究
篇一: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
中国民俗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有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一位手中拿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点评: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会成
为祖国的栋梁。(即实现自己的梦想)。篇二:中国当代寓言名篇中国当代寓言作家简介
何公超(1904-1986),原名何味辛,上海市松江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何公超童话寓言选》、《快乐岛》、《丑小鸭》、《小金鱼》等。
陈伯吹 (1906-1997),原名陈汝埙 ,上海市宝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等。著译丰硕,主要作品有《陈伯吹文集》(四卷本)等。曽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申均之(1912-1988),山东省烟台市人。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冬天的故事》等。著有寓言集《西郭先生》。
严文井(1915-),原名严文锦,湖北省武昌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著作丰硕,主要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多种。主编《幼学寓言百篇》等。金 近 (1915-1989),原名金知温,浙江省
上虞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主要作品有《春风吹来的童话》、《金近作品选》等。曽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秦 牧 (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省澄海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著作丰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花城》、文论集《艺海拾贝》、儿童文学集《在化妆晚会上》等。
吴梦起(1921-),笔名吴扬,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长篇小说多部,著有《吴梦起百篇童话集》等。《老鼠看下棋》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奖;《小雁归队》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吴梦起童话选》获宋庆龄第四届儿童文学二等奖。
湛 卢(1922-1987),本名王文琛,四川省夹江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寓言作家。曽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寓言集《猴子磨刀》、《狐狸审案》、《审判伊索的寓言》、《乌鸦开画展》等。
任明耀(1922-),笔名任斐然,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童话集《狐狸和灰狼》、《猪八戒新传》等。
金 江(1923-),原名金振汉,浙江省温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寓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寓言著作、编著丰硕,主要作品有《金江文集》(四卷本)、《金江寓言选》等数十种。编有《中国现代寓言选》等多部。寓言《乌鸦兄弟》曾被选入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童话《白头翁的故事》曽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1980年寓言《乌鸦兄弟》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1982年《寓言百篇》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 陈 模(1923-),笔名尔东,江苏省泰兴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著有中长篇小说多部,主要作品有《陈模儿童文学选》、《陈模童话故事选》等。著有寓言集《寓言故事一百篇》、《儿童寓言故事》等。1980年长篇小说《奇花》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等。寓言剧《生死之谜》获第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邬朝祝(1923-),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著有儿童文学集多种,主要作品有《外星猫传奇》、《神秘的小奇人》等。童话《快乐的菜花蛇》获第十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黄永玉(1924-),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诗人。著有《罐斋杂记》《永玉三记》等。
鲁 兵(1924-),浙江省金华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编审。儿童文学著作甚多。著有寓言集《寓言的寓言》等。
韶 华(1925-),原名周玉铭,河南省滑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作丰硕,著有中长篇小说多部,寓言集有《风筝和雄鹰》、《新聊斋夜话》等
龙世辉(1925-1991),侗族,湖南省武冈县人。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龙世辉寓言集》等。《女娲与苍蝇》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首届“金骆驼奖”创作优秀成果奖。
彭文席(1925-),浙江省瑞安县人。担任小学教师时创作的寓言《小马过河》被选入小学课本,并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刘 征(1926-),本名刘国正,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寓言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编审。著作丰硕,著有寓言诗集《海燕戒》、《春风燕语》、《刘征寓言诗》等。《春风燕语》获全国第二届优秀诗集奖。
徐强华(1927-),原名徐象烈,浙江省永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副教授。著有寓言集《黄莺和鹦鹉》、《菩萨出汗》、《谈狗色变》等多种;编有《中国科学寓言选》等。《床下钓鱼》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首届“金骆驼奖”创作优秀成果奖。 吕德华(1927-),笔名端木青枝,河北省晋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编审。儿童文学著作甚丰,著有寓言集《蜗牛搬家》、《月亮为什么害羞》、《狐狸吹牛》等。寓言《蜘蛛、蚕和老桑树》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独木桥上的狐狸和狼》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首届“金骆驼奖”创作二等奖。
鲁 芝(1927-2004),笔名大曼,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著有寓言集《狐篇三: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5、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6、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7、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8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9 画蛇添足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篇四: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 寓言故事 分类 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劝诫的性质,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寓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哲理寓言,另一类是现实寓言。其中哲理寓言又分为讲道理的寓言和含教训的寓言;现实寓言又分为讽刺寓言和劝诫寓言。
(一) 哲理寓言
1. 讲道理寓言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御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季梁听说魏王攻打邯郸,谒见魏王时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其实故事中要去楚国的人就是要攻打邯郸的魏王。季梁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告诉魏王行动与目的相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的道理。
出资《战国策·齐策二》)中的“画蛇添足”寓言,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暗含着引人深思的道理:凡事不能多此一举,以致弄巧成拙。
2.含教训的寓言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战国策·楚策四》)
庄辛在此用“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意在劝诫楚襄王不能沉溺于荒淫无度的生活中,而是及时改正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以“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既是让楚襄王吸取教训,又是庄辛对楚襄王的鼓励,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二) 现实寓言
1.讽刺寓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相对于其他寓言故事,这则“海大鱼”便是鲜为人知了。靖郭君要给薛铸高城墙,身边有许多人不同意,邻国也要震恐。一开始,靖郭君听不进谏言,一位门客用“海大鱼”三个字说服了
他。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却深藏着复杂的内容,把薛国比作大鱼,一旦离开水,便成为蝼蚁的食物,齐国就是这水。在齐国的荫蔽下,薛国没有危险,若没有齐国,薛国的城防工事修到天上也无济于事。讽刺了靖郭君的盲目,在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的情况下盲目行动。
2.劝诫寓言
《战国策》中,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舍篇》),由于人君的权力、地位决定他们注定是闭门塞听,一意孤行的。策士说客为达到游说、劝谏的效果,常常用劝诫寓言来提高说服效力。
苏秦一“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入秦。“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在孟尝君不听门客的劝诫下,一“土偶和桃梗”的寓言阻止了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打算。在此则寓言中,把孟尝君比作桃梗,当淄水涨水时,桃梗的漂流无依暗示着孟尝君若受邀去秦国其下场将与桃梗的命运相同,形象生动,同时也成功达到劝谏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