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康熙御医:吕宗和与旗黄膏的传奇故事 (3000字)

传奇故事2019-01-09 04:49书业网

康熙御医:吕宗和与旗黄膏的传奇故事

吕宗和,清代医家,字半耕,湖北人,尝任太医院掌印

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太平膏剂局方》《医

垒微义》,另有《太医院记》一卷。吕宗和,因医术卓绝,辨

证确切,擅用膏方,湖广总督保荐入京,入清内务府太医院,

为康熙年间御医。

掌印御医吕宗和

1771年,京师忽传康熙病重,经御医诊治无效,又经名医会诊、服药后仍不见起色,诏命各省督抚进荐良医治疾。次年,湖广总督保荐名医吕宗和入京,吕宗和发现康熙帝身体萎靡,须发早白,肾虚肾衰,对房事兴致已失,遂精心配方,熬制膏方,康熙从此一改往日消沉,凡事都精力充沛、兴趣十足。

吕宗和医术高明,声誉传遍京城,京师名公巨卿求医甚众,一时应接不暇。康熙帝在体元殿赐宴招待,并请他观看花灯。康熙帝对他说,你不但能治病,还是医国的圣手,并赏赐他紫蟒袍、狐裘、如意、玉带钩及金银等,并钦定为随侍御医。授予他一个特殊的权力:掌印御医,管着太医院的大印,有点院办主任的味道。

清太医院沿用明朝旧制,最高的领导称为院使,是正五品的官阶,以下为左院判,右院判,然后是御医,御医为正八品的官。御医以下为吏目、院士、医生等,从进入太医院到成为御医,至少需要10年修炼。吕宗和一举成为掌印御医,可见康熙的器重。

给太后和皇帝看病的御医非同小可,常常是3到6人共同会诊,诊脉时一人号左手,一人号右手,号完脉后两人换手。诊脉后大家各说各的判断,比较符合病人心意的诊断就会被采纳,然后开具药方,1771年以后的20年,他竟召唤御医吕宗和诊治60多次。吕宗和的笔记里收录的一些给康熙帝的方子,看上去多数是治疗肾亏的。

九代传承的膏方世家

吕太医中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从御前太医吕宗和传承于今,迄今已传九代,历有300余年。

始祖吕宗和,因医术卓绝,辨证确切,擅用膏方,湖广总督保荐入京,入清内务

府太医院,为康熙年间御医。清康熙酷爱吕氏膏方,执政61年,活了69岁,生子55个……

二世吕杏农,素有济世利民之愿和“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之志,随父侍诊,潜移默化,勤习理法方药,内妇各症,每获良效。

三世吕祛秉,每遇疑难病症,辄反复推敲,细心琢磨,对祖传膏方加减化裁,尤其受乾隆喜爱,并留御笔:“国宝膏滋,填精补肾,阴中求阳,善治诸虚,疲弱男子,皆能满意“。

四世吕傅虹,秉性聪慧,博览群书,清同治癸亥科贡生,封中宪大夫,花翎同知,继父医业,署令赠“功同良相”的匾额;对贫困者送诊给药,不取分文。

五世吕哲瀚,对于历代医家名著及民间验方,广为吸收,尤擅妇科。献方于慈禧太后,慈禧在60多岁时,皮肤仍旧如婴儿般的细腻。后来,慈禧太后为此膏赐名“旗黄膏”。

六世吕文昊,设诊所于北平,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名闻大江南北,当时京师名医世家,均登门造访,虚心求教。

七世吕鹏煊,曾于同济大学医科学习,继承父业,学贯中西,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科学救国的理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两次组织救护队。设诊所于武昌(今静安路)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名闻大江南北,宋美龄曾多次延请,宋庆龄也常来求治,均膏到病除。

吕柳萌,吕宗和中医的第九代嫡系传人,在湖北省中医院熬膏30年余年直至退休。膏方熬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传统熬膏滋的大师,凭绝技秘炼膏方调治男科、妇科、五脏、气血等疾病在中医学界声名显赫。

吕柳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传统熬膏滋的大师级工匠,80年代他熬的膏滋就出口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区,很多老华侨对他熬的膏滋赞不绝口。

他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不是顶级药材不熬膏,他熬的膏滋必须是“三品膏滋”:精品、极品、珍品。

吕柳萌老师说:“好膏滋必须按照几百年相传的古法熬制,12小时浸渍,3道提取,4次浓缩,48小时化胶,武火3次熬,文火收成膏,经过选、制、洗、泡、煎、秘、滤、收等8道繁琐工序”。经过“八繁之功”熬制的膏方一拉成丝,滴水成珠,夏天挂旗,熬好的膏滋颜色透亮,无任何杂质,放置两年不腐。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