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因式分解说课

解说2018-09-16 08:02书业网

篇一:因式分解说课稿

一、课题介绍

本节课自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15章第4节.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②使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找公因式是学习整个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的难点:识别多项式的所有公因式.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

讨和交流进行教学,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 四、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提出了两个式子: (1)m(a+b+c)= (4)ma+mb+mc=( )(a+b+c) (2)x(x+1)=

2

x(5)?x=( )(x+1)

(3)a(x-y)= (6)ax-ay=( )(x-y)

在上节课我们学过整数乘法如上面的(1)(2)(3)式.利用左边四个式子很快得出答案.同时设疑,既然我们学习了整式乘法,几个整式乘积可以写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那么反过来,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又叫什么呢?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因式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目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进入学习,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上面的六个小题不仅引出了因式分解的概念,也为如何找公因式以及如何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作铺垫. (二)新知讲解

观察第(5)小题等式左右相互转化的关系,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不但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总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如下:

因式分解

?????x(x?1)x?x?????整式乘法2

考虑到公因式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我首先给出公因式的概念,这样设置便于学生为后面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学习打下基础.当然,从复习引入中第(4)(5)(6)小题可以得出公因式的概念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这样设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两个例题来强化学生对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概念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

例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a3b2?12ab3c;(2)2a(b+c) - 3(b+c) . 分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

设计说明:例题是如何确定公因式和如何利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具体化,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水平,此时学生自己处理问题会比较多,所以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同时这也是处理问题的关键.而这两个例题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设计,体现了变式教学理念.

经过刚才上面的例题,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三定法”).达到学生自主总结的效果. (四)巩固练习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我设置了如下一个练习: 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22

ab?0.a5b;

5(2x)(a2?b?)y3?b(a2).(1)?

第(1)题是例题的第(1)题的变式,而这个练习题有小数和分数的结合,提高了一定的难度,达到对所学的知识延伸的效果,而第(2)题是例题的第(2)题德变形,而公因式不同符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公因式的概念.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巡视课堂,达到对课堂记录的管理的作用以及对个别同学的辅导作用. (五)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我以提问的形式,请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总结不足之处再提出补充,着重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因式分解的概念、确定公因式的方法、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步骤,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1、书上p171第2、7题(必做题),9题(选做题);

2、将4x2?9分解因式.

目的:必做题的布置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选做题的难度更大,而布置的作用是让个别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达到分层

次,同时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疑虑的学生.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下一节公式法的学习作铺垫,促使学生有兴趣的去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是新课的讲解,第二是例题,第三是练习,第四版作副版使用,用于旧知识的复习和情景问题的提出,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七、教学评价

总之,这节课是本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原则设计的.

篇二:因式分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教材: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说课课题:因式分解

说课教师:格宜二中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格宜二中柴正旭,参加本次说课比赛,是我的荣幸,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多加指导。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它在分解因数与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习分式的基础,且在简便运算、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中,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学习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

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

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②、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③、初步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③、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学生表述、抽象、类比、总结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探索和归纳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②、通过类比因数分解导出因式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③、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从而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故此,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在学习过程中,能激起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长方形纸片的剪拼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课题的引出, 围绕问题展开,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然后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定义: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概念的活动,从而顺利地掌握重点。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通过连一连,选择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培养他们逆向思维的能力。

(3)提出问题“你能利用“连一连”中得到的等式快速计算1003 — 100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利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22

利用尝试活动“我来当老师!”给学生提供设计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及数学应用能力。

例1、 根据因式分解的概念,判断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

不是,为什么?

通过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2:解答下列问题:

(1)993-99能被99整除吗?能被98整除吗?能被100整除吗?

(2)求代数式IR1+IR2+IR3的值,其中R1=19.2,R2=35.4,R3=32.4 ,I=2.5。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例3、填空:若x2+mx-n能分解成(x-2)(x-5),则 m= , n=。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本节课设计安排了两个练习,练习1和练习2。练习1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练习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利用课堂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利用知识发生迁移,成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与固着点。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以思维为中心;观察为主线; 问题为载体;能力为目标。

篇三:14.3因式分解说课稿

14.3 因式分解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因式分解》第一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设置问题,以趣激情;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范例教学,练习反馈;知识整理,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六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两道题引入新课,然后再回到这两道题中,解决这两道题。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对整式的一种恒等变形,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相乘的形式,它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的关系.它是后续学习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是解决整式恒等变形和简便运算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了解因式分解和公因式的概念.

②能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能力目标:

① 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②了解公因式概念和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会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情感目标: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对比、整体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习整个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准确找出公因式.

二、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

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

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

1、看谁算得快

(1)32014-5×32013+6×32012

(2)10012-9992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节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 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

再看下面两个式子

x(x?1)?x2?x, (1)

x2?x?x(x?1), (2)

同时设疑,既然我们学习了整式乘法,几个整式乘积可以写成一个多项式(1)

的形式,那么反过来,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又叫什么呢?即上面的(2)式.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因式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就叫做因式分

解.

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讨论质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参

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来,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愉悦中引出新课内容.

(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两个练习

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1) 2x(x?3y)?2x2-6xy

(2) a2?4?(a?2)(a?2)

(3) m2?5?(m?2)(m?2)?1

1 (4)x2?1?x(x?) x

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这安排是为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难点,。

这样设置,不但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总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如下:

即: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为相反方向的式子变形.

(四)、范例教学,练习反馈:

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

考虑到公因式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我首先给出公因式的概念:

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比如说整式乘法因式分解?????x(x?1)x2?x?????ma?mb?mc的公因式是m.这样设置便于学生接受.

[师]你能将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生]ma+mb+mc=m(a+b+c)

把多项式ma+m(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因式分解说课)b+mc分解成m(a+b+c)的形式,其中m是各项的公因式,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师]分解因式的前提是什么?分解因式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做的呢?

[生]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逆用乘法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将多项式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

[师]指出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给出提公因式法定义: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a3b2+12ab3c;

(2)2a(b+c)-3(b+c);

分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

设计说明:例题是如何确定公因式和如何利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具体化,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水平,此时学生自己处理问题会比较多,所以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同时这也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我设置了如下一个练习:

1、判断

下面的因式分解对吗?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2x2?3x3?x?x(2x?3x2)

(2)3a2c?6a3c?3a2(c?2ac)

(3)?x2?xy?xz??x(x?y?z)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应注意:

1、某项提出莫漏1

2、公因式要提尽

3、首项负,提负号,要变号

2、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m2n+2mn =

(2)12xyz?9x2y2?

(3)2a(y?z)?3b(z?y)?

(4)P(a2+b2)-q(a2+b2) =

注:用整式乘法运算来检验分解因式的结果是否正确。

3、用因式分解计算

(1)32014-5×32013+6×32012

(2)10012-9992

(五)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我主要知识上,思想上,困惑上进行小结,并且通过让学生观看思维导图,轻松的就将本节课的知识在头脑里面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

(六)作业布置

1、书上作业p119页 习题14.31题和4题

2、思考: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给同学们2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一张边长为b的正方形纸片,3张长是a,宽是b的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因式分解

目的: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二版:

总之,这节课是本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原则设计的.

篇四:因式分解说课稿78900

说 课 稿

课题: 《因式分解》(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第十三章第五节

说课者: 黄翠莹

单位: 南安市诗山中学

《因式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这节课是华东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十三章《整式的乘法》第五课时的内容。本节课讲述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是本章乃至全书的重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除法运算,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学完了《因式分解》这一节课将对以后的简便运算、分式运算、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探究发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由于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因此我确定了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在由整式乘法运算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学生在前一章整式乘法较长时间的学习中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新概念的形成,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容易混淆,因此我确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3、初步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类比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2、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

力;

3、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学生表述、抽象、类比、总结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

探索和归纳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从而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三、说学情学法与教学方法 (一)学情学法分析:

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学习目的明确,学生们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对探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方法分析:

↑ ↑ ↑ ↑教学主线 → 情景→ 感知 → 概括 → 运用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借助多媒体,采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为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而分散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共分六部分: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